作者简介:曹云飞,男,安徽合肥人,历史、文学爱好者,喜欢解读四大名著、金庸小说,致力于将历史与文学结合起来进行评论,善于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气描写人物,客观评价事件。
军队在前,政府在后,巩固国家,用心机巧的言辞传播美好的故事
(袁八策-荀臣)
荀家名人多为谋略高手,妙语连珠,十分打动人心。
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时代,是诸侯辈出的时代。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咳咳,每一个辉煌的诸侯背后都有一个……这些谋士有的深谙军事,临战沉稳;有的精通人事,运筹帷幄,得人心;有的通晓政事,保国辅君,治国安邦……乱世故事,因他们而更加精彩,充满悬念。看三国,读历史,评人物,读古今。让我们走进三国谋士时代,从谋略、兵法、内政、口才、性格等多角度评价人物,揭开古今之间的帷幕,看清历史的真相。
(注:本系列中部分内容可能被读者觉得夸大了,作者只是希望能够从更加正面的角度去评价这些人物,能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一定都有自己的功绩和智慧,他们很多被批判的行为也一定有自己的考量。最后,请大家“文笔宽容”,谢谢。)
河北袁绍,一位强者,南控黄河,北占燕、代,雄霸四州,争霸天下。在官渡之战之前,他是汉末三国历史上最强大的诸侯。当然,在袁本初的辉煌时期,袁绍的形象和无限荣誉的背后,是大大小小的臣子的辛勤劳动和汗水。袁公记述的,不只有以评书闻名的“河北四大名将”,还有“袁家八策”,为袁绍的成功铺平了道路。本章,我们来看看其中最神秘的一位——荀谌。
1. 与荀彧平起平坐
荀臣,字有若。如果大家对这个人物不熟悉的话,还有一个人物大家一定很熟悉,那就是荀彧,荀灵君。荀臣是荀彧的哥哥。荀家作为东汉大族之一,名声显赫,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才德之士,荀彧是其中最为出名的,其他人在荀灵君的映衬下,有些黯然失色,但荀臣在袁绍帐下,为师做出的贡献丝毫不逊于荀彧。
荀彧在曹操创业初期对曹魏集团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那就是在吕布之乱的时候保住了兖州三城,让曹操在这场叛乱中没有失去大本营。当然还有在讨伐董卓的时候,联盟内部其实也存在着内斗,各大势力互相牵制。袁绍当时虽然是联盟的领袖,但是其实只是一个渤海刺史而已。他还有一个政治上的老大,就是当时担任冀州刺史的韩馥在打压他。面对袁绍的种种举动,韩馥心存疑虑,经常扣留袁绍的军粮,可以说是扼住了袁绍的喉咙。韩馥军中的智者也说:“冀州虽小,却有兵百万,粮草万两,袁绍孤军穷困,又靠我生存,他就像我掌中的婴儿,我若断了他的奶,他立刻就会饿死。”这形容袁绍的处境相当不妙。在这次危机中,袁绍手下的“八策”中,不少人立下功劳,荀谌就是其中之一。
2. 伤人心弦的俏皮话
在针对冀州的谋划和行动中,荀谌完成了最后的关键一步。公元191年,邺城发生了一件“妙趣横生、令人心碎”的事。《三国志》对这一幕有详细的描述。作为说客,我开门见山,没有多说什么。我先说明了现在的情况,说道“公孙瓒乘胜南下,各郡响应,袁军骑兵率军东进,此情不明,想必将军有危险了。”这话看似平常,却完成了荀谌的第一步,也就是在心理上拉近与韩馥的距离。其实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推销员,在向别人推销东西之前,并不说自己推销的是什么产品,而是先和别人聊天,试图拉近距离,甚至试图帮他们排忧解难。荀谌本来就和韩馥关系不错,再加上最后一句“将军,我也为你担心”,瞬间让原本战况不利的韩馥有种遇到了救星的感觉。
这时候韩馥开始中计了,荀谌随即问出了经典的三问反问:“将军,你觉得在仁爱方面你比袁绍如何?在决策勇气方面你比袁绍如何?在积累方面你比袁绍如何?在仁慈方面你比袁绍如何?”三个问题让韩馥显得一文不值,让他失去了主见和话语权。此时,鱼已经上钩了。荀谌不慌不忙地说道:“将军,你虽然不如袁绍,但也比不过袁绍,袁绍对你肯定有意见,正好公孙瓒也来和你交战,你掂量掂量胜算,决定要不要和他交战。你打不赢仗,也没人来救你,该怎么办?你只要把冀州让给袁绍,公孙瓒的烦恼和袁绍的隐患不就都消失了吗?不仅如此,你还会有让位给贤人的美名。说了这么多,你还在犹豫什么?”
这番话可以说是彻底把韩馥带入了死胡同,在彻底击碎韩馥的论调之后,又进一步让韩馥惊慌失措,使自己的处境更加恶化,营造出一种极其恶劣的氛围,最后又合乎逻辑地给出了一个看似最优的解决方案,甚至在最后还不忘夸奖,而这夸奖是符合韩馥价值观的。 (韩馥是一位非常传统的儒家士人,曾任太史令,相当于现在的府尹,加上他生性胆怯,所以有很强的“让位给贤者”、“安于泰山”的倾向,被人称赞为“知人善任”的他,其实对于人心的控制他处理得非常好,如果放在如今的世界,他绝对是一流的推销员或者谈判高手。果然,韩馥听了之后,就同意让出州邑,他那坚定的臣服思想就像是被洗脑了一样,没人能劝服他改变主意。冀州就这样落入了袁绍的手中,袁绍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可以说,如果没有荀谌的巧妙辩才,袁绍就不会有成功的未来。
3. 关渡遗址
荀谌的光辉并未消退,《后汉书》明确记载了官渡之战时荀谌的情况:“设兵数十万,以审配、冯稷为军事大事,田丰、荀谌统领大军,许攸为主谋,颜良、文丑为将,引精兵十万,骑兵一万,攻徐州。”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谋士,后面我们会经常提到这个词,什么是谋士?简单来说,谋士就是掌握综合权力的重臣。(当然不是必须的,但大多都是)荀谌能在袁绍最辉煌的时候,和田丰、许攸等人一起当谋士,麾下人才无数,确实证明了他强大的才华和谋略。可惜,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荀谌的史料记载,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也有传言说他投奔了曹操。
这种说法的理由有二,一是官渡之战之前荀彧对元军各人性格的把握非常准确,而且结局基本一致,就好比他在元军中长了两只眼睛一样;二是荀彧有通敌之嫌,三是荀彧的儿子荀弘后来在魏国做官。不过笔者认为这两个理由都不太成立,一是荀彧本人确实才华横溢,甚至被称为“王辅之才”,举荐之人无数,对谁都了如指掌;二是颍川荀家是著名的儒家世家,他们的后代后来到禹州(颍川是禹州下属的一个郡)任职是没什么大问题的。所以他的叛逃,笔者认为应该只是一个巨大的脑洞。
四、后记
虽然史料对荀谌的军事谋略和政治功绩的记载很少,很难看出他的突出表现,但是他的出众的口才,在当时确实是首屈一指的,而他的军事家身份更是实力的明证,难以掩盖其闪光之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