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农民起义,它与其他农民起义不同,这次农民起义是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大规模民间起义,对东汉王朝影响很大。张角策划了这次起义十余年,最后聚集了三十多万人。为什么不到一年就失败了?而东汉王朝为什么在这次民间起义之后,却无法恢复元气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次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的背景
东汉王朝的建立离不开豪强地主的支持,刘秀在见识了豪强地主的强大后,不敢轻易对豪强地主进行削藩。在土地度量制颁布之前,东汉王朝建立初期,豪强地主的违法事件层出不穷。河南、南阳等地的豪强地主凭借与刘秀的密切关系,大举兼并土地,官员对此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刘秀诛杀了一批执法不严的官员,但这种亲信关系、裙带关系无法禁止,云台二十八将逐渐变成了云台二十八恶龙。土地度量制限制了百姓的向上空间,随着事态的发展,它成为了剥削百姓的工具。官员和豪强地主的层层剥削,加剧了土地的兼并,百姓只能成为豪强地主的奴隶和佃户。
到了东汉中叶,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人们相食、卖儿卖女的记载在史书上比比皆是。但豪强地主往往有上百间连在一起的房屋,遍地良田,奴婢数千人,随从数以万计。一方面人民相食,另一方面豪强地主奢侈浪费,“富人有酒有肉,路边却有冻死尸”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宦官汤衡等人当政时,对百姓的剥削如盗贼一般。宦官侯兰一次就抢走了一万八千余亩良田。外戚梁冀霸占了洛阳周围几千里农田。诸如此类的事情层出不穷。到了汉桓帝时,“百姓饥寒交迫,流落街头的户数以万计”。而且西羌战争持续了几十年,沉重的徭役又通过豪强地主嫁接到百姓身上。土地兼并和沉重的徭役使百姓生活得水深火热。俗话说“祸不单行”。当时瘟疫肆虐,县州到处都是尸体。在黄巾起义之前的八十年间,仅历史上就有数百次农民起义。只是东汉强盛,百姓起义犹如鸡蛋碰石头,失败了n次之后,百姓根本看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救世主来拯救。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大批宗教向民间传播自己的教义,通过各种手段聚众造反。
东汉时期宗教组织组织的暴乱具体时期为:汉安帝时期1次,汉顺帝时期2次,汉崇帝时期1次,汉桓帝时期7次。从形式上看,是愈演愈烈,暴乱规模越来越大,暴乱次数越来越多。黄巾起义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与农民起义的出现是一致的,也有以宗教形式出现的农民暴乱。张角为了提高自己的品牌效应,用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塑造了一个“救世主”的形象,并借机宣传“太平道”,招收了大批学生和信徒,广泛宣传了反对剥削的思想。当时的百姓已经没有生存的手段,而此时却出现了一个为他们治病的“救星”,不仅治病不收钱,还答应给他们食物。那他们肯定愿意跟随张角,东汉王朝根本就不在乎他们的死活,那他们为什么还承认东汉王朝呢?
经过十余年的筹划和努力,张角聚集了三十多万人,决定推翻东汉政权。当时的口号是“青天已亡,黄天当立,年号甲子,天下大吉”。青天代表汉朝,黄天代表太平道,意思是青天不行了,黄天要取而代之。于是张角让人在东汉府门上标上“甲子”,约定一起讨伐东汉地方官府和基层官员。但不幸的是,一个弟子(唐周)去告密,说出了京城内幕(马元仪)。官府大肆屠杀太平道信徒,朝廷也开始抓捕张角。在这种情况下,张角不甘心失败,干脆全力以赴,提前发动了进攻,正式拉开了“黄巾起义”的序幕。
黄巾之乱主要事件
公元184年2月,黄巾之乱正式开始。一个月之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战乱。事变初期,东汉地方政府来不及反应,措手不及。州郡沦陷,官员逃窜,黄巾军四处劫掠。
三月,汉灵帝任命何进为大将军,命其镇守京师。同时严守全国各主要关隘,防止黄巾军联合起来。与此同时,皇甫嵩建议皇帝笼络党羽,防止他们与黄巾军合谋。随后一系列的命令开始传开:
1:朝廷用金钱犒赏三军,大大鼓舞了士气。
2:朝廷释放党羽,要求官员捐献战争物资,并招募人才,镇压农民起义。
3:卢植赴北线与张角主力作战;皇甫嵩、朱儁各率一军攻打颍川地区的黄巾军。
然而汉军在战斗中开局并不顺利,朱俊被击溃,皇甫嵩被围,汝南太守被击溃,幽州刺史被杀。这一系列的失败给汉军蒙上了心理阴影,也大大鼓舞了黄巾军的士气。
五月,京师派曹操来解救皇甫嵩,皇甫嵩在傍晚用火攻大破黄巾军,并与赶到的曹操、朱儁联手,从三面夹击黄巾军,斩杀敌军数万,大获全胜。
六月,南阳刺史打败张曼成,皇甫嵩等与黄巾军交战,扫荡了豫州一带的黄巾军。与此同时,卢植打败了张角,斩杀了数万人。张角撤退,卢植却被诬告打仗不力,汉灵帝便以董卓代替了卢植。朱儁也被诬告,但张温为其洗清了罪名,汉灵帝便没有撤走朱儁。朱儁随即英勇作战,黄巾军大败。
八月,张角病逝,张良被皇甫嵩打败,张苞又被皇甫嵩、郭典联手打败,黄巾之乱平息。
公元188年,黄巾余部再次起义,但规模比第一次小得多。为了有效镇压黄巾余部,汉灵帝将地方刺史改为刺史,赋予他们军政大权,加强他们对地方的控制,以进一步扼杀黄巾余部。
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
轰轰烈烈的黄巾之乱,不到一年就被镇压下去了。黄巾之乱到底有哪些弊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巾之乱被粉碎
首先这次行动并不完美,因为叛徒的出卖,起义被迫提前,原定的起义部署也被打乱。而且京城内部反应(马元义)被战车撕成碎片,导致洛阳起义流产,未能直攻黄龙。纵观历史,起义最有可能成功的选择就是直攻黄龙,因为朝廷的动员能力很强。如果不能“先擒王”,后患无穷。靖康之变就是典型的例子。朱棣为什么能成功?不是因为直攻黄龙,而是京城内部反应。如果张角谋划得当,攻下京城或许并非不可能,一旦攻下京城,一切就顺利多了。但很不幸,叛徒告密,黄巾军不得不提前起义。古代信息闭塞,张角很难让各地叛军完美配合,所以逐渐被镇压。
黄巾军孤立无援
起义之后,黄巾军分不清谁是敌谁是友,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党羽本来就被朝廷所灭,需要拉拢政治盟友。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军事装备,对起义也有很大的帮助。历代农民起义,很少能成功。农民阶级缺乏知识(古书也是奢侈品)和物资(装备和粮食),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刘秀的成功,离不开豪强地主的支持,和他争夺天下的绿林好汉和赤眉军坟上的树都有两米多高,但黄巾军还是没能吸取教训。再加上黄巾军起义时,到处掠夺豪强地主,导致豪强地主加大反抗力度。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非常特殊,因为他们不仅拥有政治、经济上的优势,而且还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在豪强地主的反击下,黄巾军很快就被击溃,残余势力也相继被镇压。
黄巾军首领死得太早
黄巾军的核心人物(张角)在关键时刻牺牲,让黄巾军群龙无首,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先斩后奏”的道理在历史上被无数次验证过。这次黄巾军没有达到“先斩后奏”的目的,反而是老天爷带走了张角,帮助东汉王朝实现了“先斩后奏”的战略意图。黄巾军的核心人物死了,黄巾军主力溃败,其他残部威胁大减。
东汉王朝的威力仍然存在
俗话说“烂船三斤铁”,更何况是庞大的朝廷呢?朝廷虽然已经走下坡路,但实力不容小觑。在这次黄巾之乱中,东汉朝廷派出了皇甫嵩、朱儁等优秀将领,他们的指挥能力、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都远胜于黄巾军首领。皇甫嵩等人多次用计攻打黄巾军,但黄巾军却不能用灵活的战术打“游击战”。要知道黄巾军是宗教组织的农民起义,战争经费远不如朝廷,如果黄巾军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打游击战,也能拖垮汉朝。然而黄巾军没有这个意识,只知道守城,和东汉比拼后勤能力,这不是拿自己的弱点和对方的优势比吗?在这种情况下,东汉王朝往往能够以少胜多,击溃敌军,而黄巾军却只能步步溃退。
综上所述,黄巾之乱因其种种弊端而失败,但不可否认的是黄巾之乱震动了东汉王朝,张角撕掉了东汉王朝的遮羞布。后来东汉王朝为了镇压黄巾之乱残余势力,允许地方官员掌握军政大权,从而导致军阀割据,朝廷逐渐流于形式,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出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