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大仙虞姬,本是胶南人,张角读了他的书,发动了黄巾起义。
即便是在正史之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神灵的身影,最为人熟知的历史当属三国,而在《三国志》之中,便常常出现这样的神灵。
比如关公,陈寿为其另立传记,说他精通“覆靶”之术,甚至还研究过隐身术。再比如虞姬,能祈雨施法,引得百姓膜拜。这些神仙事迹究竟真假难辨?后人难以猜测,但鬼神还是有故事反映在人间。今天《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虞姬。
虞姬撰《太平经》
历史上真的有虞姬这个人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位老仙人在很多历史著作中都有提及,说明他并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最早提及虞姬的正史是范晔的《后汉书》,该书《项开传》中记载:“舜帝时,琅琊公冲入朝,将曲阳泉水中得的神书一百七十卷,进献其师干吉,皆白赤色,青头赤目,名太平清灵书。”《三国志注》引《姜彪传》中也提到他,说:“时琅琊有道士,名虞姬,居东方,游历于吴会之间。”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后汉书》中提到“干记”,《江表传》中提到“虞姬”,一般认为他们其实是一个人。我们知道,古人写书都是手写的,没有现代工具的帮助,抄写难免会有错误。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是两个人,称前者为“真虞姬”,后者为“假虞姬”。
不管真假,两人的出生地都是同一个——琅琊。春秋时期齐国置琅琊镇,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琅琊台西北。秦朝置琅琊郡(治所青岛市琅琊镇下河城),也是秦朝琅琊郡治所。汉朝仍属琅琊郡。由此可知,俞季道长是青岛胶南人。
禹道长早年的生活史无记载,北宋张君芳的《云集七迁》中倒是有一些描述。张君芳本人喜欢记一些有关神鬼的事情,而随着宋代道教的发展,他写下了许多奇异的道教传说。此书卷一一一《洞仙传·禹吉》中记载:“禹吉,琅琊人,其父祖有道术,不杀生,禹吉勤勉苦行,比古人还多。”据他所说,禹吉的祖先是道士。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家族的道术应该属于民间画符涂水一派,与官府点炉炼丹一派不同。禹吉一家人不仅专业精湛,而且心地善良,不杀生。到了他那一代,专业技术已经很发达,“比古人还要勤奋刻苦”。
而虞姬专业技能的标志,便是《太平庆龄书》。如上文所述,此书是汉顺帝年间,其徒弟龚冲送入宫中的。此书装帧精美,所谓“白里透红,青头赤目”。最让人称奇的是它的来历,据其徒弟所言,虞姬是在“曲阳泉水中”发现的,是一本“神书”。这显然是夸大其词。且不说东汉末年纸张尚未普及,此书乃写在布上(从“白”字便可看出),即便是写在纸上,放在水里也早已湿透成一团了。唐代王松年在《仙园珠经》卷中引用《仙人传》佚文,作了另一种解释:“虞姬患麻风病数年,无药可治。见市中有一卖药人,姓伯,字何,便去向其取经,大夫赐予他两卷素书,说:‘此书不但能治病,而且能使人长生不老。’虞姬收下,原来是《太平经》。他练了之后病好了,便在上虞钓台乡顶上,将此经阐发为一百七十卷。”也就是说,虞姬从伯何处得到的两卷素书就是《太平经》,他又将其阐发为一百七十卷。由此可知,此书是虞姬亲手所写。
根据后世的记载,此书主要以阴阳五行之说阐述治国之道,提倡布施济贫,自食其力。后世将其视为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称之为《太平经》。可见虞姬是道教领域的领军人物,毫不夸张地说,他的作品显然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这部作品引发了黄巾起义
从虞姬的徒弟进书到汉末黄巾之乱,前后有五六十年的时间。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五六十年间虞姬做了什么,但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期间,在他的名著指导下,诞生了一个重要的道教流派,这就是张角的《太平道》。
太平道创立于汉灵帝年间,其首领是巨鹿人张角。《后汉书》记载,《太平经》送交皇室后,“群臣告崇所呈,荒唐可笑,遂存之。后张角得其书多。”《太平经》不知怎么泄露到张角手中,并被作为太平道的理论基础,从而建立了庞大的组织机构。
《后汉书·皇甫嵩传》说:“初,巨鹿人张角自称大善师,奉黄老道,留弟子跪拜忏悔,以符水咒治病,病者多得痊愈,百姓信服。张角遂遣八弟子,分四方宣扬善道,欺世盗名。十余年间,弟子数十万,遍及郡国,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国来者,无不响应。”
张角信奉《太平经》,把自己创立的道教组织命名为太平道。一系列的宗教教义和规矩也出自《太平经》。张角自称是大圣、良师。《太平经》卷九十说:“欲治国安邦,无大圣侍奉,何以一日而达?”张角传教的主要法宝是教人叩头反省过失,以及用符水治病。这种叩头反省也出自《太平经》。在张角看来,人犯错都是违背天意造成的,要治病必须跪下忏悔。张角传教的另一项重要法宝是使用符水和咒语来治病。用符箓水治病又叫吞符、吞精。《太平经》说得很清楚:“请问反复之言何用?主以导正,导正开神,以思惟。……精气吞下,谓之神。”
随着东汉王朝日趋腐败,太平道势力日渐强大,张角开始叛乱。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角认为起义时机已到。为此,他提出了“青天已亡,黄天当立;甲子年,天下祥和”的口号。“青天”指的是东汉王朝的腐败统治,“黄天”指的是农民理想的太平世界,“甲子年”是起义的信号和时间,“天下祥和”是起义后的美好局面。这个口号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说出了人民的心声。各地道士纷纷效仿。起义计划泄露,张角不得不提前起义。结果“八州同时起义,天上火光冲天”。起义者“皆以黄巾为旗,时人谓之黄巾”。“焚毁衙署,劫掠城邑,州郡失守,吏卒逃窜。十日之内,举国响应,京师震动。”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可以想象,虞姬不会不知道如此大规模的起义。这场起义被称为“太平道”,并教导其信徒背诵《太平经》。虞姬不会不知道。但他从未露面。他和黄巾军有什么联系吗?这仍然是个谜。
他成了无棣县的名人
黄巾之乱持续了不到两年便失败了,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东汉各大家族趁机扩充私人武装,逐渐崛起,开启了争霸战争时期。
巧的是,黄巾之乱失败后不久,虞姬又出现在了史书中。
据《三国志》引《姜表传》载:“当时有一位道士,名琅琊余吉,初居东方,游历到吴会,设寺,焚香读道书,制符治病……”这句话虽然很短,但透露出的信息却很多。
第一,虞姬并没有回到原来的胶南,而是“东徙吴会”。既然他是琅琊人,他为什么不隐居故里,继续修行呢?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之前的黄巾之乱。《太平经》作为黄巾之乱的理论经典,想必是被政府查禁的,而虞姬作为这本书的作者,想必也是被通缉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五六十年都不敢露面,直到起义没了之后才露面。虞姬来到了中央政府控制力较弱、可以乘船到达的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继续他的活动。
第二,虞姬在吴会定居后做了什么?还是他的老本行。首先他“立寺”,似乎打算在此长住;其次他“焚香读道书”,继续理论研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制符治病”,还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了很多社会活动。最后一项读者可能觉得很熟悉,没错,张角在推广太平道时,也曾“制符治病”。虞姬在吴会是否真的治病,还是以治病为借口,传播自己的教义,我们不得而知。
但非常奇怪的是,刚到乌会,终日热衷于“烧香读道书”的余吉,居然受到乌会百姓的疯狂追捧,成为了当地的名人。
《三国志》注引的《姜表传》记载了这样一件怪事:“东吴老大孙策,有一次在城门顶上聚众饮宴,恰巧虞姬身着正装,手捧一个画着‘仙人犁铧’的小盒子,从城门前走过,三分之二的将领和宾客都下楼来迎接,连主人骂也拦不住他。”有一次,东吴老大孙策,有一次在城门顶上聚众饮宴,恰巧虞姬身着正装,手捧一个画着‘仙人犁铧’的小盒子,从城门前走过,连主人骂也拦不住他。
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件事情,余吉太有名了,看他在吴会的所作所为,他的成名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是《太平经》的作者,被大家广为传播;二是他“制符治病”,因医术高超,成为一代宗师。
人怕出名就好比猪怕肥,虞姬敢在“小霸王”孙策的地盘上卖弄风情,估计要倒霉了。
特约撰稿人 田野
“小霸王”孙策难道只是因为虞姬抢了他的风头,所以才杀了虞姬吗?
虞姬之死在史书、小说、笔记中都有明确记载,是被孙策所杀。其实《三国演义》中的道士基本都没有好下场。张角棺材被开棺肢解,虞姬身首异处,左慈孤身一人而死,还拖着很多长相一模一样的人一起死。不同的是,张角是因为敢于谋反,犯法而死;左慈是因为敢于戏弄曹操,犯了禁忌而死。唯有虞姬既没有煽动群体性事件,也没有抚摸虎须,让人读起来觉得有些不公平。那么虞姬之死是否冤枉,孙策又为何要杀虞姬呢?
抢了孙策的风头,被杀了?
关于虞姬之死,史书和笔记中有两种记载,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江表传》中记载:(孙)策有一次在县城门楼顶上集合了众将领和宾客。(余)吉穿着最好的衣服,捧着一个涂漆上色的小盒子,名叫仙犁,奔到门前。将领和宾客有三分之二的人下来迎接。主事的主人拦不住,策下令把他们收留。有关的人就派妇女去见策的母亲,请求帮助。母亲对策说:“余先生又助军行善,又照顾士兵,不应该杀他。”策说:“这小子是个怪物,能迷惑百姓,使将领们不再顾及君臣的礼节,大家都应该信奉策,下楼去拜他,一定要杀了他。”众将又上书奏报此事,求情。策说:“昔南阳人张进为交州刺史,弃前贤之教,废汉律,头上缠绛巾,弹琴焚香,读邪道书,自称是帮助化民,最后却被南蛮人杀了。此举大无益,而你们却不领悟。如今这小子已供奉在鬼册中,你们就不要浪费纸笔了。”立即下令将他斩首,吊在市上。
上面说了,虞姬走下楼抢了老大的风头,小霸王孙策大怒,将他抓了起来。但他被抓之后,还是有大批人为他求情。首先大家找孙策的母亲吴国太为他求情,说“虞先生辅佐军中立下大功,又医治了将士,所以不该杀他。”接着,孙策手下联名上书,为他求情。
那孙策呢?他向母亲和部下作了两次解释。对母亲,他指出心中隐藏的真相,虞姬的谎言误导了百姓,让部下只知道虞先生,不知道小霸王,“必须除掉他”;对将士,他告诉了一条消息,证明自己是无神论者。他说前不久,交州刺史张进被杀,就是因为他迷信这些鬼神,每天带红帕子,不练兵,出战前还向鬼神祈祷。最后,他直接说,虞姬的名字已经记在生死簿上了,你们就不必再浪费口舌了。结果,虞姬被斩首了。
干宝《搜神记》对季氏之死另有记述:孙策要渡江攻打徐州,便与季氏一同前往。当时大旱,天气四处灼热。策催促将士们赶紧拉船,有的早早出去督战,见徐州有许多将领和官员。策很生气,说:“难道我还不如季氏,我先去投奔他了!”于是下令把季氏逮捕起来。到了那里,便责骂他说:“如今天旱无雨,道路艰难险阻,时时不能通行,所以我才早早出去。可你却毫不在意,坐在船上装鬼,糟蹋我兵马,现在我非除掉你不可。”有人把他绑起来放在地上,揭开他的皮,让他祈雨。策能动天,午时下雨,则赦免他;不能动天,则杀他。忽然,乌云密布,皮厚一寸。午时,大雨倾盆,溪水泛滥。将士们都很高兴,以为季公得赦免,纷纷前去祝贺。策于是杀了他。
这次不是因为喝酒,而是因为孙策带着虞姬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正在北伐乌桓)。他一大早就起来催促将领起航,却见将领大多都和虞姬聚在一起。孙策有些担心,他们是去打仗的,不是去旅游的,如果都去学道,那还打仗吗?于是就派人去抓虞姬。虞姬被抓后,孙策指责他:“如今大旱,道路不通,我一早起来催船起航,你却坐在船上偷懒!”便命人把他绑起来扔在地上,让太阳晒着,并命令他祈雨。
他说,若能感动天,中午时分下雨,便可获赦免;否则,就将他处死。不一会儿,乌云升起,一片片聚拢。中午时分,大雨一下子倾盆而下,江山满是雨水。将士们大喜,以为余吉能获赦免,便一同前去庆贺,安慰他。可孙策却在此时杀了余吉。
余吉被杀案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故事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认为,于吉是因名声太大而被杀,这让孙策颜面尽失,军心大乱,北伐进度受阻。在哀悼其死的同时,我们也认为孙策心胸狭隘,不宽容。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三国历史,包括孙策的性格,就会知道虞姬被害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的故事。
孙策作为孙坚之子,一直饱受袁术欺凌,直到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才得以挣脱,率兵东渡长江。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孙策仅用三年便初步平定了江东,被封为吴侯。此时的他,面临着如何巩固江东根基的问题。一是东吴还有大量匪患没有被消灭;二是如何和东吴当地的大家族搞好关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个时期,东吴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出问题。比如建安二年(197),孙策境内六个郡土匪作乱,数千土匪一度攻入总兵部,他的弟弟孙权刚上马,土匪就冲上来,砍断了他在马鞍上的兵器。再比如,孙策自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地方问题的波及。建安五年(200),孙策外出狩猎,被许恭(原吴郡太守,被孙策所杀)报复,一箭射中脸颊。
孙策心胸宽广,手下太史慈等人屡次谋反,险些害死孙策,但孙策仍以兄弟相待。但此人若危及东吴稳定,必杀无疑。比如许恭,仅仅因为写信通报曹操,就被处死。孙策早年随父孙坚征战黄巾军,深知太平道之险恶。虞姬出现之时,东吴尚未稳定,又如此张扬,难怪孙策要杀他。
《三国演义》里也有一段记载孙策杀虞姬的文字,我想罗贯中先生是看透了事情的本质。
策喝道:“你一个疯道士,竟敢煽动人心!”虞姬道:“我是琅琊宫的道士,大顺年间进山采药,在曲阳泉水边得了一本神书,名叫《太平清灵道》,一百多卷,全是治病良方。我得到它,就是为了弘扬天道,救度千万人,我从来没有拿过别人一分钱,你怎么能煽动人心呢?”策道:“你从来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你的衣服和食物是从哪里来的?你和黄巾张角一样,现在不杀你,以后一定会有后患!”便吩咐手下把他斩首。
“黄巾张角之流”这句话,是虞姬之死的根本原因。
死后鬼魂萦绕不去,杀死了孙策?
虽然说“子不言奇、壮、乱、神”(孔子不言奇、勇、叛、鬼神),但是说到虞姬一事,还是要说这些奇事异事。
虞姬被孙策所杀之后,确实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这些事情在不同的材料中都有记载。
据《姜表传》记载,虞姬被杀后,“关心他的人,仍不相信他已死,却说他死后尸身化为仙人,祭祀祈福”。人死了,但人们还是不相信,说虞姬要么死了,要么“转世”了(指死后成仙),祭祀祈福。《搜神记》说了更离奇的话,“将士们怜惜他,将他的尸体藏了起来。当晚,忽然有云遮盖了起来。次日,他们去查看,却找不到。”虞姬被杀,将士们怜惜他,偷偷将他的尸体藏了起来。当晚,藏尸的地方忽然有云遮盖了起来。次日,他们去查看,尸身却不见了……
最离奇的一段出自《三国演义》。虞姬尸体消失后,“策大怒,欲杀守尸的将士。忽见堂前缓步走来一人,定睛一看,是虞姬。策大怒,正欲拔剑杀之,忽然晕倒在地。侍从急忙将他送入寝宫,久久方醒。”“当晚二更,策正卧在内宅,忽然冷风吹起,灯火熄灭又亮起。灯火下,他见虞姬站在床前。策大叫一声:“我誓杀邪灵,平天下!你既是鬼,岂敢近我!”便将床头的宝剑掷出,忽然不见了。”最后,孙策被母亲逼迫,到玉清庙祭拜虞姬。 “忽然,香炉里烟雾腾起,形成一个天篷,虞姬坐在天篷上。孙策怒不可遏,破口大骂。走出庙门,看见虞姬站在庙门口,怒目圆睁。孙策四下张望,问道:“是不是看见鬼了?”众人都说没有。孙策更加愤怒,拔出宝剑向虞姬刺去。一人被剑刺中,倒在地上。众人一看,原来是昨日想杀虞姬的士兵,宝剑刺穿了他的头颅,七窍流血而死。”
最奇怪的还是孙策之死。有一个细节是大多数史学家都认同的,那就是孙策临死前,对着镜子照了照自己,结果“伤处皆爆裂,当夜而死”。《武历》说孙策因为面容毁容,血气上涌,但《搜神记》却给出了另一种解释:(译成白话)孙策杀了余姬之后,只要自己一个人坐着,就会模模糊糊地看到余姬,这让他有点精神失常。后来孙策遇刺受伤,对着镜子照自己时,又在镜子里看到了余姬,他惊恐地回头却不见人影,再次照镜子,又看到了余姬。如此反复,孙策终于崩溃,把镜子摔在地上,惨叫一声,浑身伤处皆爆裂,而死。特约撰稿人田野
◎链接传说中的青岛神
神仙传说源于齐国,古时青岛是齐国边境一处山穷水尽的地方,传说中的神仙往往喜欢居住于此,秦始皇登基老圣、琅琊,汉武帝东巡,都曾来此求仙,寻求长生之术和长生不老药。
安齐生。汉刘向在《游仙传》中写到他是“琅琊府相”人,曾从东海买药,人们都说他是千岁老人。秦始皇东巡,与他“三日三夜”交谈,所赐金玉不肯收,留言到蓬莱山找徐福。《史记》记载,秦始皇崇尚仙人,曾多次派齐人徐福出海寻找三仙山,求得神药,数年未得,徐福谎称被“大鲨鱼”挡住。也有传言说徐福是平都人,今平都有一“徐福村”,有人出海亲眼见到他,他的大病才被治愈。春秋墨家创始人墨子,留下了《墨子》一书。据考证,墨子是齐国即墨人。《游仙传》记载,墨子遇神仙赐他一本长生不老之书,神仙说墨子自有“仙命”。朱忠。据唐代冯延《冯氏游记》记载,今胶南的大珠山、小珠山,因汉代在此居住的仙人朱忠而得名。乐子长。《游仙记》记载,他是齐国人。他在山中遇仙人,赐他仙药,全家老少都服下,个个面色青涩。盖公。胶西,即今胶州人,善于黄老术。汉相国曹参曾向盖公请教道教,遵循盖公无为之教诲,使天下太平。相传盖公也是道教的一位神。
传说崂山有多位仙人,如元代的丘处机、明代的张三丰等都在崂山留下了修仙之迹,而崂山丛林中更是流传着许多传说。
民间还流传着成神、长生不老的传说,如相传三国徐庶、晋朝陈仲举等在胶南大小祝山修仙,即墨马山刘仙姑、灵山老母,城阳流亭胡逸阳等也都在此修炼成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5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