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方机传》记载,华佗与曹操同乡,同为沛国谯郡人。华佗不甘于仕宦,“亦通晓数经”,“善养性之术,时人以为百岁而健壮,又通方药……”
《三国演义》中的华佗与《三国志》中的华佗相一致,《后汉书》对华佗的介绍也与《三国志》基本相同,如《马沸散》、《五禽戏》等。
关于华佗,《后汉书》与《三国志》相比,缺少以下几点:
1、收录华佗医术十余例,约1300字;
2.他与曹操的关系叙述简短,约200字以下;
3. 文本部分内容简洁。
历史与小说:三个质的区别
1、《三国演义》出自白话小说,是盲人说书,具有娱乐性,不是为了补充正史遗漏的细节而写的。
章回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是戏仿,与正史差别较大,有人认为其中有三成以上内容是虚构的。
相对于讲述宋代历史的《水浒传》而言,《三国演义》在讲述三国历史时相对忠实于史实。
《水浒传》讲述了“官逼民反”的英雄故事,在封建社会曾一度是禁书,可见其艺术思想影响力非常大,统治者对其忌惮不已。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认为,这本书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展现“游民阶层”的恐怖,是不科学的。《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说曹操“侠义荒淫,不务正业”,据此能说曹操是个游民吗?《三国志》把曹操看作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正面人物。
打开正史《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书中第一个人物便是曹操,庙号太祖,其子曹丕尊其为魏武帝。
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作者为明代大才子罗贯中)第一回讲述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桃花源结拜兄弟,并带出汉献帝的叔父刘备的故事。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很有名,但是两部书对曹操以及曹营人物的看法却大相径庭,都是以阵营来评判人物,服务于政治立场。
2. 是大众之间的闲聊,由于不是正式场合,所以说话不必负责任。比如“美人祸”这种女性观,贬低了女性。貂蝉是《三国演义》中最美的女人,董卓、吕布都和她有染,董卓的死也和她有直接关系。
3、艺术性,表现在艺术形象的定型性。三国迷往往只关注《三国演义》,一旦把《三国志》纳入阅读,就会发现曹操、刘备并不像小说家笔下的那样定型,不是非黑即白。
曹操是法家,不认同儒家“君子”的观念,他杀了孔子二十五代孙孔融和他的两个儿子,差点让孔家灭门。罗贯中等儒家学者对此无法容忍,把曹操写成大奸臣。
其实,在新野之战中惨败并假装“抛子”的刘备(161-223)当然不可能是“君子”,但为了树立与曹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刘备被“定型”,塑造成一位仁君(蜀汉昭烈帝)。
正如小说中的刻板印象一样,曹操长期以来被塑造为舞台上的白脸奸臣,作者将仁慈的刘备塑造为小说的“一线明星”,你有没有想过人性中的丰富性?
小说的价值
文学对文化的积极功能体现在认知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等方面,趣味盎然的《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表明古典文学的虚构性优势对传播历史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现实与想象相互依存,虚构具有尝试性。
三国演义第35回:玄德在南漳遇见殷苍,单父在新野遇见英珠,刘备与单父对话:
玄德道:“我已答应了。”便将跳昙水的事说了一遍。傅道:“此举是救夫子,并非害夫子,终将害夫子,我有办法。”玄德道:“请听有办法。”傅道:“若有夫子认为是仇人,便将这匹马让给他,等害了他再骑,自然无事。”玄德听了变色道:“夫子初来,不教我正道,却教我利己损人,我不敢听夫子的话。”傅道:“我听闻夫子仁慈,我不敢相信,所以以此试探夫子。”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审美与劝说的统一,文学与劝说更是直接相关。为了考验刘备,精通“辟祸”之术的单父,以自己的坐骑狄鲁“跳潭水”为例,考验刘备不为“私利”而“害人”的品格。于是,单父决定效忠刘备,加入刘备的阵营,成为他的军事顾问。
在《三国演义》中,虚构的谣言对于揭示天意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中,提到了“谣言”这一文学体裁:“你听过荆襄郡民儿女散播的谣言吗?谣言说:‘八九年,国势衰微,十三年,国势荡然无存。天命已定,盘踞龙要飞上天。’”
庞统死在落凤坡。当时有一首儿歌:一只凤凰和一条龙,快到蜀地了,半路凤凰死在坡东。风送雨来,雨随风来。汉朝鼎盛之时,蜀道开通,蜀道开通之时,只有龙。
评论时事的谣言、民歌、谚语等都是押韵的散文。
谣言的作者不详,常常被看作是上天的警告,使统治者(诸侯、皇帝)心生恐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