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是一位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传奇人物,一生励精图治,投资教育,精忠报国,是海外华侨华人的领袖和楷模。
白石、红砖、琉璃瓦、骑楼回廊、绿色栏杆,如今,一排中西合璧的校舍矗立在集美大学村的各个校区,面朝大海,迎着清风。这些巍峨高耸的建筑,不仅是用砖石、钢铁砌成的雄伟建筑,更是具有独特空间感和空间美感的宏伟建筑。建筑是陈嘉庚先生以毕生心血、无私奉献和高瞻远瞩为陈嘉庚学子精心雕琢的无价之宝,寄托着他对国家未来、民族复兴的殷切期望。
【以文化育人:嘉庚先生的育人哲学】
嘉庚先生凭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敬意,凭借对“文化育人”的高瞻远瞩和独到见解,用最美好、最真挚、最真诚的育人之“名”,赋予了校舍新的生命和灵气!从此,校园建设成为巨大的“文化灵气”,“校舍”成为育人的“大师”。
云宫楼建筑群是嘉庚建筑的典型代表,共有五座楼,呈“一”字形排列,以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顺序命名:文楼、明亮楼、云宫楼、崇俭楼。云宫楼是云宫楼群的主体建筑,落成于1923年8月。云宫楼位于建筑群中部。2006年,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中楼群包括上中楼、松石楼、敦书楼,上中楼为上中楼群主体建筑。始建于1921年2月。楼名取自《论语》:“夫子之道,忠恕也。”“尚”是尊敬,“忠”是奉献、责任、服从。“尚忠”体现了陈嘉庚先生兴学育人的价值目标,以及对学生做人处事的殷切期望。楼名取自《论语》:“不学《诗经》,无话可说。”意思是不学好《诗经》,说话就缺乏文采和感人的力量。“敦”是深厚、专心致志、取得扎实的成果;“敦书”强调个人文化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尚忠建筑群古朴典雅,是陈嘉庚建筑的代表作。2006年,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单位。
科学馆位于集美学校中心,包括科学馆、科学馆南楼(又称科学馆教室)、图书馆、军乐馆等。科学馆始建于1922年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是集美学校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2006年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文留言:嘉庚先生的殷切期望】
走在集美大学村的集岑路上,就能看到一栋具有“嘉庚建筑”风格的建筑——“博文楼”。该楼原为学校主人陈嘉庚于1919年斥资4.5万银元为师生所建。集美学校图书馆于1920年11月建成。集美学校图书馆也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第一家图书馆;后来,在原址上重建了公立集美图书馆。
这栋名为“博文楼”的建筑,由中间三层主楼和两边两层辅楼组成,共有16间,面积7191平方尺。楼体气势宏伟,很有特色,是集美学村的所在地。第一栋采用闽南风格重檐歇山式屋顶的建筑,被认为是第二栋尝试本土化的“陈嘉庚楼”。把最“豪华”的校舍用作图书馆,可见陈嘉庚把图书馆视为学校的支柱之一。
随后不久,同年11月,陈嘉庚在图书馆南侧亲自督建了两层、38间房间的集美学校“第一自修室”——“月礼楼”(现已不复存在,成为集美图书馆)。投入使用后,博文楼和月礼楼分别作为集美学校的图书馆和自修室,直接服务于集美学校各附属学校的师生。
楼名“博文”和“悦礼”寓意深远。《论语》云:“君子博学,文质彬彬。”清代散文家云:“孔子之教,博学多识,文质彬彬。”博学多识,细心问询,慎思明辨,勤于实践。后人以“博文疏礼”寓意博学多识,谨守礼仪。
陈嘉庚先生把对嘉庚学子的殷切期望融入到了博文、悦里两座建筑之中,他希望每一位走进大学的莘莘学子不仅能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更希望这些莘莘学子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后,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份深情如清风明月,永垂不朽,永远激励着嘉庚学子不断前行。
【博览群书,智慧无穷:陈嘉庚先生最大的心愿】
陈嘉庚先生一直不遗余力地强调博学多识的重要性,这种坚持与热情,源自他本人从书籍中获益良多的深刻体会。
陈嘉庚先生曾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他谦虚地说:“我九岁入私塾,十七年夏天因老师去世而辍学。因学业断断续续,读了好多年书,却不识多少字。”但何先生生性愚钝,却非常好学,靠着勤奋自学,文化水平才逐渐提高。他一生喜爱读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他说:“天下之兴,全赖学术。”学习、读书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
17岁出国后,陈嘉庚虽然忙于商战,却不忘利用闲暇时间读书,因此1923年当选为怡和轩会长后,便积极在会所内筹办图书馆,供自己与友人读书。抗战时期,陈嘉庚心系民族存亡,工作繁忙之余,常在怡和轩读书至深夜。
陈嘉庚先生不听淫乐,不看淫物,生活认真,毫不懈怠,据其五子陈国庆在《追忆我的父亲陈嘉庚》一书中所记,陈嘉庚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上,生活十分规律,好学好问,把读书当成工作之余的消遣。
陈嘉庚好学不倦,尤其热衷于史书。从先秦的《春秋》、《左传》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福建通志》等地方志到《三国演义》等通俗读物,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使陈嘉庚的学识远远超过许多同时代人。
陈嘉庚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智慧,他在著作和演讲中善于以史为鉴,通过人的认识来判断世界,他的言论很有说服力和号召力。这是因为他熟悉中国文化,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与他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分不开的。
1894年,王先生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体斋学堂”题了一副对联,一联是:“谨守谦让,恭敬宽厚”;一联是:“春花秋实,孝道先,文采后”。典故用得巧妙,句句都是格言。1945年底,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对“谄媚洋卖国,一人独裁”的反动政府抱有幻想,陈嘉庚给香港《华商报》题词:“还政于民,犹虎皮而后己。”蜀道崎岖,吾心忧。”读史还培养了陈嘉庚深厚的民族感情,激发了他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和自豪感。可以说读史是陈嘉庚爱国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华侨史上享有盛誉的巨著《南洋华侨回忆录》就是陈嘉庚在避难印尼期间所写的。这不仅是陈嘉庚辉煌的前半生的记录,更重要的是一部南洋华侨的奋斗史,一部南洋华侨的奋斗史,一部南洋华侨的奋斗史。透过李先生的巨著《南洋华侨回忆录》,我们不难看出他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儒商气质和先忧后乐、敢于担当、有道德良知的知识分子品格。这种气质和品格的形成,与陆先生一生博览群书、讲理、讲道德、讲智慧息息相关。
读书离不开做好人,陈嘉庚主席一生都在通过读书来充实和完善自己,他“读好书”“好好读书”的健康生活方式,展现了他高尚的精神追求,对于今天建设强国、强民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青年学子有着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北京逝世,今天我写下此文,以纪念他。
集美大学媒体融合中心出品
来源
廖永健(集美大学图书馆/
集美校友会陈嘉庚研究中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