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创造了一个英雄辈出的舞台。谋士方面,魏有郭嘉、司马懿,蜀有诸葛亮、庞统,吴有周瑜、陆逊。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将领,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共同演绎了惊心动魄的三国历史。
然而这些超级军事家中,郭嘉、周瑜、庞统三人却都英年早逝,他们的离去不仅影响了三国的走向,也让一些原本并不成功的军事家获得了展现才华的机会。
比如曹操最宠爱的谋士郭嘉,他给曹操的忠言几乎“无遗漏”。然而,官渡之战胜利后不久,他就在东征归来的路上因病去世。正是因为郭嘉的早逝,才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遇大败。大败之后,曹操痛哭流涕,“若凤霄还在,我岂不孤身一人受此境遇。”
民间有这样一句话:郭嘉不死,诸葛亮就不会出现。虽然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如果郭嘉不早死,诸葛亮恐怕也很难找到施展才华的地方了。
郭嘉死后,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堂拜见他,并请他下山,从此,颠沛流离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一步步发迹、称霸。
从刘备穷困潦倒到占领蜀国、登上皇位,诸葛亮的表现可谓是奇迹,也正是因此诸葛亮声名鹊起。尤其是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一心辅佐继任者刘禅,晚年更是六度率军出征岐山攻魏,虽然没有成功,但其高超的智慧和良好的军事素养却展现无疑。
鉴于诸葛亮的功绩,后人把他称为预言之神,甚至给他起了“妖”的称号,他的名气显然远超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郭嘉。
同样,周瑜、庞统也都是一流的军事家,但他们的才华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就英年早逝,在功绩和声誉上显然不如诸葛亮。而司马懿这位老谋深算虽然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保持头脑不变的“长胜”了诸葛亮,但在与诸葛亮的正面交锋中却明显处于下风,因此在综合素质上还是不如诸葛亮。
其实,三国时期确实有两位伟人,他们都是隐士,身怀绝技,智慧无敌,但是却从不出山,所以名气不大,他们就是诸葛亮的师傅司马徽和司马懿的师傅胡昭。
首先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的师父司马徽。
司马徽通晓道家、奇门、兵法、儒家经典,其“水镜先生”之名传世。有关司马徽的传说轶事,如司马承浩、推猪人、园耕、借蚕等,不仅展现了司马徽过人的才智和智慧,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他不争不抢的性格。
当时控制荆襄地区的刘表想请司马徽下山,但司马徽看刘表不是贤能之人,就拒绝了。于是他隐居山中,开始招收弟子。汉末两位著名学者刘毅、项朗都是司马徽的学生,就连诸葛亮、庞统也得到过他的真传。
后来刘备想请他下山,司马徽还是拒绝了,但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拿出了那句惊人口号:“得伏龙、凤雏一人,可平天下。”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不惜降低身份,不惜花费心思,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请他下山。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如鱼得水,最终踏上了瓜分天下的征程。
曹操也想招揽司马徽。公元208年,曹操亲自率军南下,但刘表的继任者刘聪选择不战而降,整个荆襄地区沦陷在曹徽的铁骑之下。于是曹操决定招揽司马徽,并重用他。
司马徽已经是曹操的“人肉”,如果不响应圣旨,很可能就会丧命。但如果响应圣旨,淡泊名利的司马懿也不想要这个结果。犹豫不决去不去的司马徽最终病逝。死亡,是一切的结束,一代隐士就这样逝去,实在可惜。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司马徽的师父胡昭。
胡照,颍川人,与诸葛亮同名,二人同名“孔明”。胡照自幼研读三陵五经,不仅学识渊博,还精通书法,是不可多得的超级人才。曹操还做宰相的时候,就听闻胡照的名声,多次派人邀请胡照到朝中为官。据说胡照本来没有下山的意思,但迫于曹操的权势,还是与曹操见面。见面后,曹操表示求贤若渴,而胡照则表示想隐居山林。胡照本来没有从政的心思,曹操知道留不住他,只好放他走。
后来袁绍多次邀请胡昭下山做官,但是胡昭始终拒绝了。
后来,退居陆浑山的胡照也开始像司马徽一样讲学、招收弟子。司马懿就是胡照的学生之一。在司马懿读书期间,胡照对他另眼相看,对他关爱有加,将自己一生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据晋朝皇甫谧所著《高士传》记载,胡照对司马懿评价颇高,认为司马懿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
后来,司马懿被曹操请下山,在司马懿的帮助下,建立了魏朝。
晚年的胡照移居宜阳县,继续在草原上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89岁去世,都没有离开过大山。
司马徽、胡昭两位三国时期的隐士,我们不知道他们两人的聪明才智,但他们的弟子诸葛亮、司马懿在各自师傅的指导下,却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机智,弟子尚且如此厉害,可想而知,司马徽、胡昭两位师傅的厉害程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