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以章回体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记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事件,以战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东汉末年诸葛亮的割据局面。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造就了三国时期一批实力雄厚的英雄人物。本文节选自第五十七回。诸葛亮得知周瑜旧伤复发而死,为了巩固吴蜀联盟,便带着几名士兵到柴桑去祭拜周瑜。此时,大家都知道周瑜是被诸葛亮给害得郁郁寡欢而死的,东吴士兵想取诸葛亮的人头来告慰督军的灵魂。在如此紧张的形势下,诸葛亮如何才能用自己过人的才智,展现出高超的公关能力呢?请看下文分析。
往期
专题七:罗贯中《三国演义》:观英雄崛起,体察人生智慧
2.
3.
4.
5.
原文分析
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日渐强大,周瑜心中忐忑不安,准备与刘备、诸葛亮一较高下,但在攻打南郡时,被曹军暗箭所伤,此时诸葛亮趁机夺取了南郡、荆襄阳。在这里周瑜的箭伤首先复发。后来,在诸葛亮巧计的帮助下,刘备才逃过周瑜为刘备设下的联姻陷阱,被人嘲笑“损妻损兵”。箭伤第二次复发。周瑜不甘放弃,又打算再次进攻荆州,结果被诸葛亮打败。在这里周瑜的箭伤第三次复发。周瑜的计划一次又一次被诸葛亮识破,他怒不可遏,怒火中烧,病情严重,最终导致死亡。
①相传孔明在荆州时,夜间观星象,见将星坠地,便笑道:“周瑜死了!”(诸葛亮观星象得知周瑜死讯时,他的反应是喜乐,与他守丧时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天亮便报告玄德。玄德派人去探望,果然死了。(铺垫,凸显诸葛亮的巧妙谋略。)玄德问孔明:“现在周瑜死了,我们怎么办?”孔明说:“接替瑜为将军的人是鲁肃。梁观天象,见诸将云集东方,梁当假借守丧之名,到江东去寻找贤人,辅佐主公。” (诸葛亮陈述悼念的目的玄德说:“我怕吴国的士兵加害于你。”孔明说:“禹在的时候,我并不害怕,如今禹死了,我又何必担心呢?”于是率领五百士兵和赵云,祭祀完毕,下船前往巴丘吊唁。途中得知孙权已任命鲁肃为大帅,周瑜的灵柩已运回柴桑,孔明直奔柴桑,鲁肃以礼相迎。(鲁肃为人善良忠诚,和诸葛亮关系很好。)周瑜手下将领都想杀孔明,但又不敢杀孔明,因为看到赵云提着剑跟着自己。孔明吩咐在灵前祭祀,亲自斟酒,跪在地上(动作描写,表现出诸葛亮对孙权的诚意)哀悼),并宣读祭祀文本:
②唉,公瑾,你英年早逝!寿命长短由天定(寿命长短由天定,诸葛亮指出周瑜之死的直接原因,即“天”),怎能不让人悲痛!心里实在是痛,我斟一杯酒。若有灵性,请享用我蒸的美食。
化解公关危机的第一步,用真挚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表达悲痛,弱化周宇部属的敌意与愤怒,引导部属情绪,转移部属注意力,成功打开沟通局面,为接下来的讨论铺平道路。
③你小的时候结交了伯服(孙策,字伯服,孙坚之子,孙权之兄),他宽厚大方,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你居住。(赞扬周瑜善于交朋友,重义轻财。男人二十岁就叫弱冠。)将来一飞冲天,建立霸业,一统江南。(赞扬周瑜年轻时志向远大,为东吴统治江南做出了杰出贡献。)怀刘(刘表,字景升),平定叛乱无忧。 (夸赞周瑜壮年时有大军事才能,镇守巴丘,威慑刘表。)(夸赞周瑜有大风度,娶了小乔,英雄美人,不愧是汉朝的女婿。)我敬佩你的精神,劝你不要劫持人质,初不垂翼,终能展翅高飞。(夸赞周瑜气魄非凡,主张抗曹,为东吴的成长发展立下大功。)蒋干(蒋干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学者、辩手)到鄱阳谒见君王,洒脱不羁,品德高尚,志向远大。 (周瑜因其风度翩翩、志向高远和气度不凡而受到称赞,并在鄱阳湖时优雅地回应了蒋干的游说。赤壁之战提供了证据,强调了周瑜在重创曹操军队中所作的贡献。)
第二步,化解公关危机。评价周瑜的一生,给予高度赞扬。全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论据充分,说理有力。这段赞扬之语气慷慨,听者无不感动,敬佩不已。诸葛亮进一步推进了公关工作。他以这一论点与周瑜部下达成一致,悄悄改变了敌我关系,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精湛的外交才能。
④想起你年轻时,英俊潇洒,我为你英年早逝而哭泣,血流满地。你忠义忠勇,英勇无比。你已逝去三百年,但你的名字永垂不朽。我为你哀悼,心中充满悲伤。只有我一个人悲伤,心碎。天色昏暗,军心悲痛,主君哭泣,朋友泪流满面。
第三步,化解公关危机。表达人们对周瑜英年早逝的悲痛与哀悼。三军哀伤,主人悲痛,好友哭泣,渲染了现场的悲惨气氛。为下一步提出蜀吴联盟奠定了情感基础。
⑤梁亦无才,乞谏求谋(乞为卑字,表示本事不善)。助吴抗曹,辅韩保刘。二人之扶持,一脉相承。生死相依,何忧?唉,公瑾,永别了!守住气节,在黑暗中灭亡。如果你的灵魂有灵,请告诉我我的感受。从今以后,再没有人懂我了。唉,好难过啊!希望你能喜欢。
化解公关危机的最后一步。探讨他与周瑜交往的过程,将两人的关系定义为“灵魂伴侣”,以“梁无才,乞求指教”回应“既然有瑜,为何有梁”。两人的喜怒哀乐冲突被真挚的话语和丰富的情感“点缀”,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⑥孔明祭完之后,便伏在地上放声大哭,泪如泉涌,悲痛万分。将相们说:“人人都说公瑾和孔明不和,如今看他们这样祭祀,全是谎话。”鲁肃见孔明如此伤心伤感,心里暗想:“孔明是多情,公瑾却是心胸狭隘,想死的心都有了。”(至此,以鲁肃为代表的东吴一方,被诸葛亮的悼词所折服。诸葛亮此言大获全胜!)后人有诗哀叹:南阳沉睡的巨龙还未苏醒,星光洒落舒城。天上既生了公瑾,天下何须孔明!
诸葛亮此行实现了三个目的,一是消除了与吴国的隔阂,改变了吴国对他的看法;二是彰显了人格,诸葛亮冒死进贡皇帝,言辞感人,凸显了他胸怀宽广,重友爱、重忠诚的人格魅力。最后是彰显了才华和学识。骈文祭文语言华丽,用词恰当,事例准确,情感真挚,虽然当时在东吴境内,局势紧张,但诸葛亮却表现得很自然。诸葛亮此行化解了矛盾,消除了仇恨,巩固了吴蜀联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政治外交之旅。
下一期
《边城邂逅》:以象山楚水为背景的美好爱情
五月端午节,老船夫带着翠翠进城观看划船比赛。比赛结束后,翠翠在码头遇见了傩送。这是他们的初次相遇,也是爱情的开始。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描述两人的?相遇的场景又是如何?下一期经典阅读带你一探究竟。
能力评估
A. 记忆
1、《三国演义》中有很多歇后语,如诸葛亮拜年——佯装;张飞穿针引线——;草船借箭——;关公喝酒——;阿斗的天下——等。
B. 理解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哪些是错误的?( )
A、诸葛亮观测星象所得到的情报一一应验,不仅显示了他深谋远虑的才能,也为他满怀信心地到东吴拜谒奠定了基础。
B.诸葛亮开篇就指出生死有命,周瑜不幸英年早逝,言辞恳切,意在洗脱自己惹怒周瑜致死的嫌疑。
C.诸葛亮始终把周瑜的立场看作是站在韩刘一边,反对曹操一边。由此可以看出他慰问周瑜的政治和外交目的。
D.诸葛亮在吊唁词中,极其真挚地赞扬了周瑜一生的功绩和美德,在谈到友谊时,表现出深深的悲痛,最后倒地大哭,假戏真做,他为自己曾为周瑜立下大功而感到羞愧。
C. 综合分析
3.下列对本文论证思路的分析哪些是错误的?( )
A. 诸葛亮对周瑜的一生做出了最后的评价,他的褒扬之词真挚而恳切,并举了实例,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B.诸葛亮在论述天下对周瑜之死的态度时,全面透彻地表达了周围人们,从自己到三军,从主人到客人的悲痛之情。
C、诸葛亮采用抑己扬周瑜的方式来论述自己与周瑜的关系,表达了对周瑜的欣赏和钦佩,显示了真挚的友谊。
D.诸葛亮的悼念文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表达了对周瑜去世的悲痛,然后回顾了周瑜的一生,接着写了周瑜去世时身边的人对周瑜的悼念。
D 欣赏与评价
4、本文以一首感悟诸葛亮出征的诗作为结尾,其中“天既生公瑾,天下何须孔明”与“既生禹,何须生梁”意思相近。结合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的内涵,谈谈你对这句话要点的理解。
E 表达应用
5.《卧龙悼》为京剧传统剧目,参考影视素材,尽量改编诸葛亮悼词部分,补充诸葛亮动作、表情描写,适当增加人物互动,使剧情更加自然流畅。
F. 探索
6、诸葛亮吊唁已成为经典的政治公关案例,结合所学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历史上其他经典的公关案例,分类列举,并详细阐释。
想要获得详细解析和参考答案,请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名著详解阅读”能力提升学习交流群获取答案,我们等你来。
相关链接
柴桑卧龙丧葬浅析
诸葛亮到柴桑口悼念周瑜一事,在当时的社会舞台上并没有突出提及,在罗贯中笔下也没有,只是个琐碎的细节,严肃的史书更是只字未提,小说只有半篇,电视剧则略为重要。三国时期,军阀之间不仅在军事、经济实力的较量,还有政治上的生存斗争和兼并扩张,重要人物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个人情怀,而是客观形势的需要。诸葛亮是大智大勇之人,他绝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为蜀国的利益而战,树立自己的形象,这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一、政治大局与气度
汉朝是刘家的天下,刘备无论怎样生活在角落里,在当时和后世的眼中,他都还是正统的。刘备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基础,在人们的支持下,将天下分为三部分。诸葛亮识破了周瑜“明取西川,暗夺荆州”的阴谋,把周瑜气死了。这场尖锐而激烈的斗争,被诸葛亮形容为“从此天下分而为二,再没有懂我的人了”。就连吴国的将相大臣也说:“人人都说公瑾和孔明关系不好,现在看他们牺牲时的感情,人人都是在胡说八道。鲁肃也认为孔明是多情的,而公瑾心胸狭隘,以自我为中心。这就为缓和和避免周瑜死后新的矛盾铺平了道路,扫清了障碍。与此同时,诸葛亮再次宣扬其“援吴抗曹,辅汉保刘”的政治主张,间接批判吴政权灭刘的做法,争取盟友,缓解周瑜死后造成的敌对与冲突加剧,这是军事上或谈判桌上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军事力量后盾和保障
周瑜之死的原因有很多,但在小说家的笔下,说是被孔明气死,周瑜三次生气的故事人尽皆知。从军事上讲,蜀吴两方既有联盟,也有对抗,联盟是为了对付曹操,对抗是为了对付曹操。诸葛亮利用了周瑜的弱点,使得周瑜在征讨刘备的军事行动中遭受了重大挫折,导致周瑜身亡。在对方遭受了重大军事失败的情况下,诸葛亮临危不乱,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似乎是在走向一个险地,但他临危不乱,泰然自若。当时,蜀国尚未建立,刘备还处于积蓄力量的阶段,非常有必要充分利用军事力量的威慑作用,而不是直接介入、对抗军事行动。这不仅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十分重要的经验和理性行为,也是当今世界外交不可或缺的历史借鉴。
三、外交战略思路与举措
孙、刘两家虽然主要联合起来抗曹,但出发点却不同。刘备当时势力弱小,又打着皇亲国戚的幌子,招揽、吞并了一些势力比自己弱小的宗室,组建军政实体,并借助孙权的势力交纳曹操以自救。孙权虽然也希望在对付曹操的过程中,削弱刘备的势力,消灭刘备,从而减少对自己的威胁,但他的策略更多的是炫耀而非外交。孙权的调停,加上以鲁肃为首的吴国外交官不仅势力弱小,而且与刘备有暗中往来,屡屡帮助刘备和诸葛亮排忧解难,举荐人才。这种情况,为诸葛亮充分利用外交手段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会。鲁肃赴襄阳吊唁与鲁肃赴襄阳吊唁(第四十一回)都是外交行动,内容大致相同,但意义却大不相同。鲁肃此举只是为了获得具体情报,探明真相。诸葛亮则通过和解外交手段,达到了战略目的,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
四、个人形象在外交行为中的作用和影响
诸葛亮出山后,首先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从而摆脱了只受刘备信任而不受民众信任的尴尬局面。随后又积极地在外交上活动,主要是对吴国的外交。诸葛亮在吴方有着极高的个人形象,这是吴方既需要又不能接受的。诸葛亮不仅在吴方的上层朋友众多,而且在民间也有亲近的朋友。若不是这样,诸葛亮又怎么会在吴方屡屡遭遇危险呢?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去柴桑口前,曾说:“禹在世时,吾不惧;禹既死,吾又何忧?”那杀意,那杀敌者死的深沉喜悦,那对功德的由衷赞颂,那亲情友情的表达,那肺腑之言,那无尽的悲痛。这次行动究竟是假戏真做,尚不能确定,但它充分利用了个人形象在外交行为中的作用和影响,十分成功。诸葛亮大公无私,一心为民,所以陈寿在《史记》中评价他:“真是晋朝最明大德之人。”
五、周瑜之死与吴蜀关系的新格局
周瑜之死,是吴国政权的一大损失,此后,吴国再没有一个统帅能比得上周瑜。周瑜是主张用武力消灭刘备和诸葛亮的强硬派,在一定程度上,他认为刘备更危险,他要杀了刘备和诸葛亮。如果周瑜得手,三国的故事就没有了。历史就是历史,人们只能研究,不能假设,毕竟周瑜直到死也没有得手,所以周瑜死后,吴国和蜀国的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长期比较缓和,这对刘备积极发展自己是十分有利的。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吴蜀之间的矛盾,两大家族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双方的力量都被各自的谋略所消耗,这也是吴蜀最终都无法获得统一政权的原因之一。诸葛亮对吴的政策是稳固荆州,镇守关隘,但因关羽失职,吴国青壮年势力崛起,诸葛亮对刘备失去掌控,导致蜀国东边不稳,西边攻势不顺等一系列问题发生,对政权造成了威胁。
当今世界是外交的世界,无论国家是弱国还是强国,都有一定的外交谋略,尤其是随着高科技战略武器的出现,外交谋略越来越重要。诸葛亮柴桑口之行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例子,但放在历史的镜鉴上,就没有大小之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