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汉末三国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别的不说,当时还有很多著名的谋士,他们不仅才智过人,而且通晓天下大事,甚至年纪轻轻就拥有了丰富的知识。我们都知道,在那个时代,没有所谓的新闻APP,没有各种问答软件,就连书籍都是稀世珍宝。那么这些谋士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说,英雄是时势造就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需要这样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自然就造就了这样一批人才。诚然,这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但如果没有信息来源和足够的经验,即便时势所迫,普通人也很难做到这一点。毕竟,好厨子不能无米之炊。那么,当时那些“青年才俊”是如何做到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1. 知识量少
我们说“博览群书,通晓史事”,一般是指熟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在这五千年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著作。即使今天的人日夜苦读,也很难在青年时代通晓历史。但是,汉末三国时期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当时无论是文学经典、兵书还是其他书籍,都无法与今天相比。因此,三国谋士所要读的书、所要学的知识,比今天少得多,通晓历史,甚至分析形势,要容易得多。
2. 消息灵通
除了熟谙历史、通晓古今之外,那些顶尖谋士最让人羡慕的,就是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甚至能分析出天下大势的发展。比如蜀国宰相诸葛亮在离开隆中之前,就制定了分天下的三分之策,不仅考虑到自己所在的荆州,还考虑到了相对偏远的益州。其实这也不算太让人意外——诸葛亮本人虽然没有离开隆中,但他的信息来源已经足够多了。
比如他的岳父黄承彦是荆州大学士,是刘表的妹夫;他的两个妹夫,一个是庞德公之子,一个是蒯家的人,也有很多朋友。有了这些消息来源,他就算真的足不出户,想要知道天下事也不难,更别说隆中了。其他的谋士虽然情况和诸葛亮不一样,但也有各自的消息来源,所以他们想要了解和分析天下的大局,这就比别人占了上风。
3. 家庭积累
另外,虽然孔子早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但在古代,人们还是更注重家族的传承和积累,名门望族的人,拥有优越的资源,也更容易成为优越之人。说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不以为然,但是我们仔细阅读历史就会发现,当时那些成功的人,哪怕是寒门出身,或是隐居,也大多有一个曾经辉煌的家族作为垫脚石。像郭嘉这样真正出身寒门的人,少之又少。
4. 当时,他们并不被认为是“年轻”人才
而且当时很多顶尖谋士,在我们看来,都是年纪轻轻就成功的。比如周瑜21岁起兵,帮助孙策平定江东;郭嘉27岁就被曹操称赞,说“使我成就大事的,必是此人”;诸葛亮27岁提出隆中计;姜维30岁之前就得到诸葛亮的赏识等等。但汉末三国时期,人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大多数人在20岁之前就要结婚生子,成立自己的家庭。所以,这些人大多都不是少年才俊,更不是少年天才。到了一定年龄,就要有年龄应有的责任,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是他们应有的成就。
整个分析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时间距离的原因,很多汉末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都会在我们不自觉中被加上光环。他们也是人,不是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厉害。当然,即使加上光环,即便有那么多的原因助长他们的传奇,但他们本身的能力、天赋、努力都无法抹杀,依然值得我们敬佩。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籍,编者保证内容真实性,同时不做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