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的家乡是天水,姜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也就是地方士族。而且在三国后期,姜维是蜀汉政权的主心骨,多次在北方与曹魏作战,蜀汉灭亡时,姜维是当时的名将,已经从地方士族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士族。
邓艾攻下蜀国之后,以为自己可以和姜维相提并论,却遭到了蜀国人的讥笑,言下之意就是在蜀国人眼中,邓艾根本没有资格和姜维相比。
钟会的父亲钟繇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从汉末就已声名远扬,成为闻名全国的学者。
曹操平定关东时,钟繇在关中几乎保持半独立状态,但他从不反对曹操,反而在曹操与袁绍对峙的关键时刻,帮助了曹操。
曹丕篡汉入魏后,钟繇一度担任曹魏宰相,后来又先后任司空、太尉等重臣,声名赫赫,曹丕对他也很尊重。
钟会也是年少成名,自小聪慧便广为人知,很早就进入了司马家族的核心圈子,参与了司马昭的重大决策。特别是在伐蜀问题上,大多数人都持反对态度,只有钟会表示支持司马昭。
因此钟会一直以名士自居,言行举止都像魏晋名士,对其他名士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但对出身和自己差别很大的人,他往往不尊重。比如他一直看不起邓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邓艾出身比较卑微,又不是什么名士。
不过钟会一直想结交曹魏当时的名士夏侯玄,但是夏侯玄看不起他,所以他始终没能如愿。在夏侯玄被司马师囚禁之后,钟会为了报败仇,到大牢里羞辱夏侯玄,却遭到了夏侯玄的拒绝。
所以钟会把姜维当成世家名士,自然是志同道合。甚至可以说,在钟会眼中,姜维就是和夏侯宣、诸葛诞一样的名士。虽然姜维在曹魏文坛的名气,未必比夏侯宣、诸葛诞高,但作为蜀汉后期的栋梁,姜维的能力,却远在夏侯宣、诸葛诞之上。
而且钟会和邓艾不一样,他出身于世家,明显看不起出身贫寒的邓艾。因此,钟会和姜维虽然是对手,但从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上来说,他们属于同一阶层。邓艾和钟会虽然是盟友,但钟会显然不把邓艾当成可以和自己相比的人。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两位学者争夺学分的问题。
在奉命伐蜀之前,钟会一直担任司马昭的谋士,但他没有独立带兵的经验。当时曹魏朝廷中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伐蜀的前景,但钟会却坚决支持司马昭。于是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率领大军伐蜀。
司马昭显然是事先为这两人做了安排,让他们互相制衡,不让谁的势力过大,兵权过于集中。这种安排就是钟会无论在军事经验、名声还是地位、职务上都不如邓艾,但钟会名义上是魏军在蜀国的统帅。而且在司马昭的安排中,钟会率领的军队是主力,而邓艾的军队则以小股兵力牵制姜维,让姜维无法迅速回援,为钟会突破汉中防线争取时间。
邓艾是司马懿提拔上来的,长期驻扎在西部边疆,长期在曹魏抵抗姜维进攻的前线,显然比钟会更了解姜维和蜀汉的情况,自然是比钟会更适合的统帅。但司马昭任命钟会为统帅,邓艾只是牵制和支援一支小军而已。
按照司马昭战前的部署,曹魏的作战计划应该是邓艾牵制西线敌军,诸葛绪断绝姜维回汉中之路,但他们的任务并不包括就地歼灭姜维军。姜维军的歼灭要等钟会攻破汉中后,再配合邓艾和诸葛绪。然而诸葛绪未能按时断绝姜维回汉中之路,钟会便带走了诸葛绪的军队。
随后姜维联合前来救援的廖化、张翼等人,守住了剑阁。钟会无法突围,只能与姜维硬抗。邓艾若按照之前的计划,应该追击姜维军,配合钟会,歼灭姜维军,然后再一起进攻成都。
但邓艾此时却没有按照原计划行事,而是趁着姜维与钟会相持不下之时,偷渡阴平,直接进入成都平原。随后,邓艾在绵竹大败诸葛瞻大军,攻入成都,迫使刘禅及其大臣臣服,立下空前功勋。
虽然邓艾在灭蜀之战中立下大功,但在钟会看来,这明显是配角抢风头,难以接受。一定程度上,这就如同赤壁之战,孙吴提供粮食和兵力对抗曹操,但战后却是刘备先夺取了荆州大部分领土一样。
本来钟会是主力,邓艾应该配合他作战,但是邓艾却不顾及他,直接出手,让钟会沦为牵制姜维的配角,这当然是钟会不愿意接受的。
姜维是在接到刘禅的投降命令后才投降钟会的,不过名义上钟会灭了姜维的蜀汉最后一支主力部队,保住了钟会的颜面。再加上姜维率领的蜀汉军队是久经沙场的蜀汉主力部队,战斗力极强,姜维在蜀中也是久负盛名,所以姜维的投降也有利于钟会建立对四川的有效控制。
从《三国志》中对钟会传的描述来看,钟会率军攻蜀之时就已经别有用心,所以他意图灭掉邓艾,分裂四川,攻克蜀之后再反攻关中。
钟会的弟弟钟昱等人曾向司马昭提醒过此事,司马昭本人也心知肚明,并做好了准备。
在得到钟会四川造反的消息后,司马昭立刻命令自己的另一名心腹贾充率军前往关中。在出发之前,贾充显然深知此举的用意,担心自己像钟会、邓艾一样被司马昭除掉,于是便向司马昭询问有没有后备方案。在得到司马昭的否定回答后,贾充便安心地率军前往汉中。钟会出发之时,司马昭派自己的心腹魏贯以监军的身份随军而去,显然也是预防性的安排。
因此,钟会见到姜维之后,非常高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2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