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人才辈出,他们的名字闭着眼睛都能数得过来。
但若论三国后期“存”了多少伟人,能被搬上舞台的也就只有邓艾、钟会、姜维三个人,他们被称为“后三国三杰”。
但这“三侠”却全部死于一个名叫韦贯的书生之手。
读了这个故事,你还会不会感叹“宁为百夫长,不为秀才”呢?
部分
01
公元263年,曹魏实际统治者司马昭发动灭蜀战争,大将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奉命亲赴前线,从东、中、西三路进攻蜀汉。
是年十月,主攻西征的大将邓艾,乘姜维被钟会牵制于剑阁之机,率部偷偷越过阴平小道。
他们破山辟路,架桥渡河,越过七百里荒僻险阻,竟然到达江油,蜀军守将马邈不战而降。
邓艾遂在绵竹大破蜀军,杀蜀将诸葛瞻父子。
绵竹失守后,蜀军无处可守,邓艾乘胜追击,很快攻下广汉,大军直捣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有些人不能自满,因为一旦自满,就容易得意忘形。邓艾就是这样的人,这么大的胜利,足以让他失去理智。
他在灭掉蜀国之后,自以为立下了大功,做出了一系列蠢事:以皇帝的名义任用大量官僚,包括任命投降的刘禅为骑将军。
他任命蜀太子为车骑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并按身份高低对蜀汉其他大臣进行排序。
另外,邓艾为了张扬自己的武功,还将绵竹之战中阵亡的将士与蜀国在战斗中阵亡的将士葬在一起,并修建了一座高大的陵墓。
最可气的是,他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贡献,所以见人就说,向人吹嘘。
他还对被他指派工作的蜀地文人说:“幸亏你们遇见了我,才有今天的成就。要是遇见了别人,你们早就死了。”
还说姜维虽然厉害,那是因为他没见过我,若是见过我,他也没法对付我。
邓艾说这话的时候,钟会和他所率领的十余万攻蜀主力,被姜维堵在剑阁,无法前进。
钟会听了会怎么想呢?或许他什么也没想,就给司马昭写信,诬告他谋反。
至于邓艾图谋造反,他就是给他双倍的勇气也不敢这么做。
真正要谋反的不是他,而是诬告他谋反的钟会,邓艾的得意,给了钟会杀他的借口。
处理邓艾“叛乱”的是韦贯。
部分
02
魏贯,山西夏县人,也是世代为官,其父魏济为曹魏相国尚书,其曾祖父魏浩是汉明帝时期著名的儒生。
虽然他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但他并没有成为黑帮成员,相反,他培养了独立的能力。
他先是承袭了亡父的爵位,又做了曹魏的尚书郎,这一年,他才二十岁。
顺便说一下,魏瓠还是一位书法家,精通隶书和章草(章草是始于汉代的一种早期草书,是由草书隶书演变而来的,是当今草书的前身)。
他的楷书也被唐人视为“神作”。
魏冠书法
韦贯最大的才能,就是处事圆滑,善于与人相处,在当时权臣当道,人际关系复杂的时代,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他一不小心就会得罪这个人或者那个人,所以他的母亲陈女士对他十分的担心。
老人低估了儿子的智商,聪明绝顶的韦观“在他们中间,无亲无故,自得其乐”,安然无恙。
魏观的这份本事,也是曹魏重臣傅固最为佩服的——这根本就不是魏观,他分明是当代的宁武子!
这个评价不算低,因为宁无子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善于处理官务的大夫,孔子曾夸奖他:
“宁无子在以道治国时是智者,在以道治国时是愚者,智可得,愚不可及。”
意思是说君主有德行,政治开明,就会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报效国家。
当君王不义,政局黑暗的时候,他就装作无知,无所作为。他的聪明别人或许能达到,但他的“无知”却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这就是“愚不可及”这个成语的由来,在当时,这个成语是一个真正褒义的词语。
部分
03
魏观的命运从灭蜀之战开始,就和司马家族的兴衰息息相关。
他以军事监察使的身份,受司马昭派遣,督办邓艾、钟会(镇西将军)的军事行动,并担任镇西将军的秘书。
司马昭又赐他一千人为侍卫。
由此足以看出司马昭是把魏观视为自己的心腹之人。
邓艾的“谋反”本该由魏贯来处理,因为他是督军,有这个责任,而且深得司马昭信任,但司马昭却命令钟会去成都捉拿邓艾。
司马昭之所以没有派魏琮前去处理此事,大概是觉得魏琮人手太少,他自己前往会有危险。
钟会却不这么认为,他说:“魏公子不是我的亲信吗?你还是去一趟吧。”
此时,姜维已奉刘禅之命投降了钟会,钟会手下有大军,野心勃勃,想要称王。
钟会不但要杀邓艾夺取根据地,还要除掉韦瓠,当然,如果他能利用邓艾杀掉韦瓠,而自己不亲自动手,那当然最好了。
他的计划是,韦贯肯定不是邓艾的对手,等邓艾杀了韦贯,证实了邓艾的谋反罪名后,他再对付邓艾。
魏观知道钟会想借刀杀人,但他无法拒绝,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想过拒绝,他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了。
为了保密,魏观连夜赶到成都,决定先清理外围,再向中心突破。
于是,邓艾手下的将领们就接到了韦督军的通知:特此吩咐,处理邓艾一事,除邓艾外,不再追究别人的责任。
接到通知后,请您主动前往政府军报到,您的爵位和赏赐不变,否则,您的三族将被剿灭。
通告一出,众将不敢怠慢,第二天天还没亮,众将就来到了魏关的营帐,只有邓艾没有来,他当然不会来,因为根本没有接到通告。
被蒙在鼓里的邓艾,还沉睡在蜀汉皇宫之中,甚至有可能睡在刘禅睡过的龙床上,魏观也不着急,天亮之后便前去抓捕他。
当时邓艾父子尚未起床,就被抓了个正着。
被俘虏后,邓艾才恍然大悟,叹息一声说道:“想不到我这样一个忠臣,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简直就是白起第二个啊!”
擒获邓艾,并不代表一切顺利,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看来邓艾平时对待部下还算不错,手下的将领们都想救他,所以就带兵来到了他身边。
魏观手下不过一千人,又怎么可能是他们的对手?
魏观想了想,连兵器都没拿就出去了:“各位,还请忍耐一下,我也觉得邓将军受了委屈,正在写奏章呢。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向朝廷求情,为邓将军洗脱冤屈!”
那些人说好啊我们相信你,然后就撤了。
部分
04
哪知这边局势刚刚平静,钟会却又躁动起来,一心要谋反,不仅囚禁了护军胡烈等将领,还试图将魏琮拖下水。
他毫不掩饰自己想杀胡烈的意愿,还把这句话写在了木片上让魏观看,魏观说胡烈是朝廷大将,岂能随意杀他?
他坚决反对杀胡烈,在厕所里偶然遇见胡烈的一个手下,韦观让他透露钟会要杀胡烈的消息。
外面的军队得知钟会要谋反,立刻包围了宫殿,但又怕伤了韦观,不敢贸然闯进来。
钟会明白那些人是冲着自己来的,心里有些紧张,便让韦观出去安抚一下,以免事态变得无法控制。
韦观趁机逃脱后,立即组织力量与叛军作战,经过一番激战,钟会被杀。
而假装投降钟会,意图利用钟会叛乱恢复汉朝的姜维也被杀了(一说是自杀)。
叛乱平息之后,事情并没有结束,因为邓艾自己阵营的士兵不相信他们的领袖会造反,要把他救回成都。
当时邓艾已被钟会派人带走,正在前往长安的路上。
若是让他平安抵达昌大,那就麻烦大了,因为魏观也参与了诬告邓艾的谋反之事,如果邓艾回头反咬一口,后果将不堪设想。
决不能让邓艾活着到长安!
韦瓘派去追捕邓艾的侍卫田旭,在四川绵竹追上了邓艾父子,并于夜里在三灶亭袭击他们,将他们杀死。
邓艾被杀后,他在洛阳的其他儿子也被处死,他的妻子和孙子被流放到西域。
几乎一瞬间,三位一流的军事天才,全部丧命于这个“小人物”之手,不知道创造历史的魏观会如何评价自己呢?
他平定益州的功绩巨大,大臣们都商议朝廷应该封他更高的爵位,以彰显他的功绩。
魏观则与邓艾正好相反,他恐朝廷居功,便谦虚地说,平定益州是大家的功劳,邓艾、钟会二人自取灭亡,与他关系不大。
虽然韦贯坚拒受赏赐,但朝廷还是任命他为特派使、关中军事总管、镇西将军。
不久,又调任徐州总兵、镇东将军,封为紫阳侯。
部分
05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建立西晋。
与父亲一样,司马炎对魏观的信任也是无比的,因为这个人早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司马家无限的忠诚。
但太过忠诚也不是什么好事,任何事情到了极端,都会走向相反的方向,魏观的不幸,就与他的忠诚有关。
那么,魏观对司马家到底有多忠诚呢?
众所周知,司马炎立一个愚笨的儿子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
让一个傻子当太子,这不是在开玩笑,是在开玩笑,是在开玩笑,是在开玩笑,是在开玩笑,是你们司马家的未来吗?皇上,你要想清楚,现在后悔也不迟!
但如果让他直接向皇帝发表意见,他就不会这么大胆了,因为对太子的废立“说三道四”历来都是大忌,一不小心就会丢了脑袋。
但这位忠臣,出于对司马家江山的牵挂,终于忍不住,在一次朝宴上,在酒劲的熏陶下,摸着皇帝的宝座,对司马炎说道:
“这么好的地理位置,可惜了。”
言下之意是,如果让太子坐这个位置,自己肯定保不住,还是尽快换人为好。
司马炎当然明白他的意思,脸色阴沉下来:“你是不是喝多了?”魏观浑身一颤,打了个饱嗝,再也不敢放屁了。
司马炎虽然对于魏瓠的“多管闲事”很不高兴,但也并没有对他做什么,何况他心地善良,一向忠心耿耿。
可一个女子却不这么认为,在她看来,魏观说这话就是找死,既然他想死,那她就成全他吧。
这个女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后、毒妇贾南风。
司马炎死后,愚公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由于他是专制皇帝,管不住事,朝政大权落到了皇后贾南风的手中。
这个恶毒的女人上台之后,就开始清洗那些曾经主张废黜太子的人,而魏琮作为司马衷的老师,自然也在她的黑名单上。
贾南风找了个借口杀了韦观,还杀了韦观的八个子孙。
早在邓艾被韦贯所杀之时,就有一位“先知”预言了韦贯的末路。
这人名叫杜宇,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先。
他听说邓艾被杀后,说:“伯宇(韦贯字)必败矣!
身为名士,身居统帅之位,却毫无道德名声,不以正义治理部下,是利用君子之利的小人,他又如何能负起责任呢?”
这就说明,魏观不是一个好人,将来恐怕也不会有好死之日。
总结:喜欢三国、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作者公众号《三国故事》,有的很精彩,有的很搞笑,有兴趣的可以订阅,谢谢支持。
(回复“111”揭秘三国最强武将之谜)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