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无数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提出了几十种建设性的观点,得出了很多相互矛盾但又合理的结论。但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问题比你想象的要深奥得多。
三国演义里的谋士那么聪明,为什么不单干呢?曹操入主兖州后不久,兖州刺史刘岱就死了,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岱死后,陈宫对太祖说:“现在国家没有君主,王命断绝,公请国中劝说贤明的刺史去治理,以此来平定天下,这是霸主之举。”
当时兖州有张邈、鲍信、陈宫、万谦等人,难道这些人真的就这么不堪,自己都不能统领兖州,却要让刚入兖州的曹操当老大吗?我想,除了曹操有袁绍的背景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之间互相制衡。如果张邈当了兖州太守,鲍信会服气吗?陈宫登基也是一样,恐怕鲍信登基也会服气。所以,得到袁绍支持的曹操,就成了兖州当地势力唯一能够认同的人选。
大家都需要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就需要找一个代理人。然后为了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代理人的旗帜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代理人心态始终是三国谋士们的心态。张邈、陈宫反叛曹操,但是他们并没有亲自带路,而是提名了一个代理人,就是吕布。除了考虑到吕布的西凉兵强马壮,作为领袖,还能控制兖州,当地大部分宗室都认可。
贾诩先投奔李傕、郭汜,再投奔段韦,再投奔张绣,最后又投奔曹操。他为什么不率领一支军队独自行动呢?因为那不符合他的利益。贾诩若率军前行,西凉将士不服气,段韦的军队不服气,张绣的军队也不服气。军队是贾诩的制衡。所以,他需要给自己找一个代理人,一个能够获得将士支持的将领。
这些非凡之人伟大吗?但他们也需要曹操帮助他们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打独斗。这是因为曹操不仅有袁绍的支持,而且眼界比后者更广阔,眼光更长远,能力也更强。徐州刺史陶谦死后,陈登、孔融、糜竺等人劝刘备接管徐州,道理是一样的。孙吴的情况略有不同,因为东吴谋士之所以辅助孙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坚及其儿子孙策的军事征服,也就是说,他们是被逼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陆逊,作为陆家唯一有出息的人,为了家族利益最大化,陆逊不得不以探子的身份辅助昔日的仇敌。
东吴的谋士们,大部分都是被武力吓倒而来投降的,不得不投降,孙权晚年的暴戾乖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不可能像曹操、刘备那样信任他们。所以陆逊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荀彧、荀攸、郭嘉、贾诩、孔明、庞统、蒋琬、费祎,没有一个人的结局像他这么惨。所以,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想下个结论。
谋士之所以不单独行动,要么是受到制衡,要么是利益最大化并不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协助一个领导,会比单独行动带来更多的好处。但这只是笼统的说法。说实话,这种说法没有说服力。因为几乎每个派系,甚至每个谋士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如果我全部分析出来,篇幅太长,我也懒了。所以我对你问题的分析就到此结束。接下来我想就你的问题描述说几句。
书摊上总有一些书,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从三国看现代企业管理”、“学曹操做人”、“学刘备做领导”。凡是写着“XX圣经”的书,都可以烧掉。但他却忘了烧掉上述这些书。
三国能学到哪些企业管理法则?曹操建立的魏国是一个制度不完善的国家,在曹操的统治下,士族利益被严重挤压,最终心怀不满的士人选择了司马家族来代表自己的利益,厚颜无耻地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晋国。
如果你看过《权力的游戏》,就会发现龙后攻占弥林的时候,遇到的情况跟刘备一样,外来军队、外来政权与当地势力水火不容,大军进入益州之后,面对的就是原本就充满矛盾的东州军队和益州当地士族,刘备和诸葛亮两代当家,终其一生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蜀汉政权,各种势力交织,政权动荡,当地贵族毫不犹豫的抛弃,至于东吴,就更不必说了,孙策以咄咄逼人的态度得罪了贵族,最终被孙权上台之后,利用了这些当地贵族,但最后还是要毫不留情的镇压。如果按照魏蜀吴的方式去管理,那公司不破产才怪呢。
最多只能从三国学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的人力资源管理法则。但如果你真想学这个,就不必学三国了。过去有苹果、微软,还有百度、联想,为什么不学这些成功的公司呢?三国是实打实的拼命打仗,斗争的激烈程度远不是几个董事长破产跳楼可以比的。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对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