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世很多人认为曹操之所以能打败袁绍、统一中原,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挟持皇帝,控制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第二,袁绍无能,外表宽厚,内心妒忌,善于谋略却优柔寡断,不会用人;
第三,曹操聪明,接纳了许攸,烧毁了袁绍的军粮,并且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所持的观点大致相同,只不过将历史上被誉为曹操手下谋士的荀攸换成了《三国演义》中被推崇备至的郭嘉。
然而史学家吕思勉对于袁曹冲突的看法却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他的很多观点极具创造性,几乎蒙蔽了后人的眼睛!
卢大师第一个观点:以天子制诸侯的影响力,远没有后世所夸耀的那么大。
鲁大师认为曹操之所以能统一中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手下有百万大军,而不是挟天子以制诸侯。
他说,所谓“民心向汉”都是假的,无论是王莽篡汉,还是董卓废黜少帝,真正站出来反对的人都寥寥无几,皇帝从来都是一个象征,各派都只顾自己的利益。
挟持了皇帝,控制了诸侯,曹操的优势就大增了吗?没有。曹操因为控制了汉献帝,有多少势力和英雄投奔曹操?几乎没有。
无论是刘备,还是袁术,还是袁绍,还是吕布,都还在互相厮杀、互相攻击,曹操的皇帝牌其实作用不大。
袁绍的谋士居肃曾建议迎接汉献帝,但是袁绍没有听从,其实那几年袁家的势力十分兴盛。
鲁大师的第二个观点:袁绍并不像后世所说的那么愚昧,他的很多决策都是正确的。
有史料记载,袁绍心太软,曹操攻打刘备时,谋士劝袁绍攻打曹操,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放弃了进攻。鲁大师认为,这纯粹是捏造的言论,抹黑袁绍。
其实,曹操伐刘备、灭吕布的那几年,袁绍是非常忙碌的。
很多电视剧电影都把袁绍描绘成多年来掌控河北四州的人物,其实袁绍是以冀州为根据地,向周边的青州、并州、幽州扩张,直到官渡之战前一年才击败幽州公孙瓒。袁绍内部局势尚不稳固,很多势力蠢蠢欲动,如果袁绍派兵攻打曹操,无论胜败,后方都会一片混乱。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官渡之战时,谋士田丰劝袁绍分兵袭扰曹操,袁绍不听。后来田丰又建议用持久战来消耗曹操,袁绍又不听。看来袁绍是个不听正确劝告的傻子。
事实上,官渡之战从四月起就进入了相持阶段,直到八月,袁军才对曹操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持久战。
鲁大师的第三种观点:官渡之战是曹营的重大胜利,但并不是决定性的胜利。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以及各类影视剧,都将官渡之战视为袁曹斗争中的决定性一战,仿佛此战之后,袁绍就兵败被灭了一般。
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的,曹操在官渡之战获胜之后,乘胜追击,一路追击,不少州郡都投降了曹操。不过袁绍主力还在,很快就将曹操击退,成功收复了所有失地。
也就是说,曹操虽然赢得了官渡之战,但是在领土上却没有丝毫的收获。
曹操之所以能占领河北、统一中原,真正的原因是袁绍兵败回到邺城之后病逝!
袁绍的病死,是袁家覆灭的关键原因!
袁绍病死后,有人支持他的长子袁谭,有人支持他的小儿子袁尚,袁绍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地盘而互相争斗。
袁家的儿子们对父亲不忠,竟然请来仇人曹操,要杀自己的兄弟!最后曹操趁乱,将袁家兄弟一个个地打败。
如果袁绍没死的话,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吕思勉先生说,军事上的事情从来都是绝密的,很多谋略都没有流传下来,即便是史书上记载的,也往往是后人杜撰的,未必是真的。学者要反复思考,辩证地看待事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