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袁绍与公孙瓒是北方争夺冀州的两大势力集团。前期占据上风的公孙瓒被崛起的袁绍击败,逐渐失去了争夺河北的能力,最终被袁绍围困在义京,兵败身亡。原本可以决定战局胜负的他,却在界桥之战中,被公孙瓒击败。袁绍这才得以喘息,积蓄力量对公孙瓒展开反攻。大家的印象是,界桥之战之后,公孙瓒就彻底失去了反攻的能力,袁绍在随后的陇凑之战中,依然取得了胜利。不过,历史上记载十分简短的有马水之战,经过这一战,公孙瓒再次拥有了与袁绍一战的实力。 那么这场在历史上几乎被忽视的拒马水之战,对于袁绍和公孙瓒来说,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拒马河应该是指今天的拒马河,它发源于河北省元远县,流入太行山大峡谷。
《水经注》云:拒马河发源于代县广昌县莱山,即莱河。
《涞水县志》记载,晋朝刘琨为抵抗石勒,固守此地。
涞水,汉代改名拒马水,形容河水奔腾如骏马,后改名拒马河。西晋项羽之乱时,刘琨曾在此坚守,阻拦石勒南下,但刘琨不听部下劝告,贸然行事,最终抵挡不住石勒的进攻,大败而归。
据史料记载,公孙瓒曾追击袁绍大将崔巨野至拒马江,死伤多人。但此事只记载在《后汉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均未记载。都说公孙瓒在界桥、龙凑之战失败后,灰溜溜地逃回幽州,再也没有南下,拒马江之战也就不可能发生。但袁绍与公孙瓒在青州拼死拼活两年,这是显而易见的。界桥、龙凑之战,并没有彻底击溃公孙瓒,尤其是界桥之战,只是平衡了双方的实力,并没有让袁绍在实力上超越公孙瓒。
《三国志·袁绍传》瓒有步兵三万余人,列方阵,两翼有骑兵,每边各有五千余匹战马。以白马义勇为核心,亦分为两派,左派射右,右派射左,旌旗铠甲,照耀天地。
界桥之战时,公孙瓒的四万大军聚集在界桥,其中有超过一万精锐的骑兵,而袁绍则以步兵为主。按照常理,这一战公孙瓒基本稳操胜券。战前的情况是,袁家虽然有四代三公,但袁绍刚刚接管冀州,人心并不完全拥护袁绍,即便官渡之战之后,也有不少郡县叛变反对袁绍。因此,袁绍四代三公的背景并不足以为他买来足够的资本,尤其是在军事方面。
在与袁绍开战之前,公孙瓒刚刚在冀州的渤海境内击败了青州的黄巾军,俘虏了七万余人,物资不计其数。当冀州贵族和百姓要在袁绍和公孙瓒之间做出选择时,必然会选择公孙瓒。在那样的环境下,公孙瓒显然比袁绍更有实力。
《后汉书·公孙瓒传》遂起兵攻打绍,冀州诸城邑纷纷叛变,归顺了瓒。
所以只要袁绍打赢了界桥之战,那么基本上就只能逃跑,寻找其他地盘了。而士气不稳的袁绍一方,却能在界桥之战中,击溃公孙瓒的优势主力。屈义帮了袁绍很大的忙,他之前在凉州,熟悉骑兵作战的特点,也知道在平原地区,步兵应该如何应对骑兵的攻击。公孙瓒显然并不在意屈义是谁,当屈义率军突围袁绍主力阵型的时候,公孙瓒没有多想,直接派出精锐骑兵,去攻击屈义的突出部,这就是公孙瓒的失误。
公孙瓒希望依靠骑兵的冲击力突破袁绍军的防线,却没有让骑兵发挥出弓箭的优势。曲义用威力巨大的弓弩,在公孙瓒骑兵到达射程后,便将其射杀。公孙瓒先锋部队损失惨重,导致全线大乱。袁绍军在曲义的率领下展开反攻,公孙瓒在界桥大败。个人认为,此战,公孙瓒主要的损失是步兵和骑兵,除了战争前期的损失,在袁绍的追击过程中,步兵追杀骑兵实在是太困难了。
《三国志.袁绍传》瓒军二千余骑兵赶到,将绍重重包围,箭如雨下。
在屈义等人追击前线的时候,公孙瓒的散骑部队遇到了留守的袁绍。这里记载有两千余骑兵,这肯定只是公孙瓒的散骑部队中的一支。所以我个人猜测,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在这场战斗中损失并不大,这也让公孙瓒在白马水反攻中保留了实力。毕竟当时袁绍根本无法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官渡之战中击败公孙瓒、与曹操交战后,才得以集结一万余骑兵。界桥之战、龙凑之战、白马水之战都发生在初平三年,一年之内,袁绍根本无法组建起可以与公孙瓒战斗的骑兵部队。
《后汉书·袁绍传》三年,瓒发兵陇凑,绍又破之,瓒遂退幽州,不敢再出。
《三国志.公孙瓒传》瓒军溃败逃往渤海后,与范郃一同返回冀国,在大城东南筑了一座小城,靠近禹国,两人渐渐互相怨恨。
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公孙瓒在界桥之战、陇凑之战之后,就彻底失去了南下争夺冀州的兴趣,转而与刘虞交战。在杀死刘虞之后,公孙瓒的声誉跌到了谷底。界桥之战时,公孙瓒在出征前公布了袁绍的十大罪状,再加上他强大的军事实力,大家更倾向于支持公孙瓒。然而,公孙瓒却私自杀死刘虞,在内部清洗异己。这样一来,原本可以与袁绍争夺河北的公孙瓒集团,只能成为对方嘴里的一块肉,只是什么时候吃掉而已。
但这样的记载显然是断章取义的,因为公孙瓒好像在界桥之战之后就被打败了,怎么可能还有青州之战呢?而且一打就是两年,也就是初平三年、四年。公孙瓒既然被袁绍打败了,就只能蜷缩在幽州等死,哪还有心情去争夺青州呢?所以公孙瓒必须要打一场翻身仗,那就只能是白马水之战了。
《后汉书·公孙瓒传》绍遣大将崔居野率数万兵围攻固安,不敌南退。瓒率步骑三万追击敌军至拒马河,大败敌军,斩杀敌军七八千人。乘胜南下,攻占各郡县,直抵平原,遣青州刺史田开占齐地。
袁绍命令手下大将崔居野围攻固安。固安属幽州涿郡管辖。这是袁绍在前期战斗顺利之后,向北进军公孙瓒的地盘。公孙瓒如果不打好反击,又怎么能立足呢?这里还记载了公孙瓒出动了三万余人的步骑混编部队。显然,公孙瓒也带着骑兵部队,不然怎么能在居马水追击崔居野呢?崔居野肯定是提前得知公孙瓒要南下,撤兵了。步兵追击步兵不容易,骑兵追击就容易多了。
白马水之战的胜利,让袁绍一败涂地,至于伤亡人数究竟有七八千,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史书上也没有其他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战确实扭转了战争前期公孙瓒的不利局面,袁绍的进攻压力也随之减轻。因此,公孙瓒得以趁势南下,沿冀州东部攻占青州城池,而袁绍也只能任由这种情况发生。
可以说界桥之战让胜利的天平向袁绍这边倾斜,但在拒马水之战,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公孙瓒这边倾斜。毕竟此时公孙瓒还没有彻底和刘虞决裂,如果公孙瓒和袁绍保持高水平的军事对抗,公孙瓒也不会对刘虞做出过激的举动。事实上,如果两人能够合作的话,那么袁绍在河北就没有任何机会了,刘虞的威望足以稳住幽州和冀州,他掌管后方,公孙瓒负责在前线扩张地盘,最起码可以占据河北四州。
至于这个崔居野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才能,史料上对他的记载却非常少,只有在公孙瓒上书讨袁绍的时候,才列举了袁绍的十大罪状,而其中第六条就与崔居野有关。
《典略》记载,绍令崔居业观星象,以钱物贿赂,同吃同喝,准时会合,攻掠各郡县,这是臣子该做的事吗?
《后汉书.公孙瓒传》绍令天文师观望祥瑞妖魔,用钱物贿赂,与他们一起吃喝,到了时候就攻打掠夺各郡县。
也就是说崔居野当时和袁绍私交不错,崔居野还替袁绍观星。公孙瓒是在暗示袁绍有叛逆之心,希望找到某种吉兆来证明自己是汉朝之后的开国元勋。既然公孙瓒将其列为袁绍的一大罪过,那么这件事情应该是真的。至少崔居野是专门替袁绍观星的。不过崔居野应该是名将,观星只是他的副业。他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我们并不知道,为何要派他去攻打固安呢?
我个人猜测可能和袁术策动的反袁绍联盟有关。
《三国志·武帝本纪》袁术与绍有仇,遂向公孙瓒求助,公孙瓒派刘备驻守高唐,单敬驻守平原,陶谦驻守法干,以压绍。太祖与绍联手攻打,将他们全部打败。
袁术与袁绍之间产生了裂痕,也可以说是袁家的一个悲剧。如果能将他们两人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就不会有曹操、刘备和孙权了。袁术组建的反袁绍联盟,覆盖了南北广大地区,是公孙瓒、陶谦、袁术三方联盟。而当时的刘备还未成为大人物,只是依附于公孙瓒的弱小力量。而且在反袁绍联盟的围剿下,袁绍势必会反击,于是便找到了还是盟友的曹操。
很显然,只有联合曹操先打败刘备、陶谦、袁术等人,才能尽快化解这个联盟对袁绍的威胁。所以我个人推测,北上围攻固安的崔居野并不是袁绍军队的主力,毕竟至少麴义还在,他是在关东袁绍和公孙瓒和好之后被杀的,如果当时袁绍只有像围攻固安这样的军事行动,麴义永远比崔居野强。
但不管怎样,白马河之战确实让公孙瓒再次扩大了实力。不过,这次他不是和袁绍争夺冀州,而是南下争夺青州。青州之争让公孙瓒彻底退出了争夺河北的历史舞台。两年的激战,公孙瓒的财富化为乌有。
《三国志·先主传》瓒被举荐为别军统帅,与青州刺史田开一同抵抗冀州刺史袁绍,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平原太守。后来又做了平原太守……袁绍攻打公孙瓒时,先主与田开在齐国东部扎营。曹公攻打徐州时,徐州刺史陶谦派使者向田开求救,田开与先主前来救援。
刘备应该是在这段时间进入青州,并一度担任平原相国。值得注意的是,初平四年秋,曹操因陶谦父子被杀,大举进攻,陶谦向田楷、刘备求助,二人得以出兵救援陶谦,说明袁绍与公孙瓒在青州交战时,公孙瓒还有余力。
《后汉书·公孙瓒传》绍又发数万兵与开战二年,粮尽兵倦,民掠,野草不生。绍遂使子谭为青州刺史,开与邵交战,败退。
然而袁谭出任青州刺史之后一切都变了。历史上没有记载袁谭是如何打败田开的,但袁绍和公孙瓒在青州拼死拼活了两年,两人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但最后公孙瓒却一无所获,真是高投入低回报,毕竟袁绍拿下了青州北部,也算是有收获了。至于公孙瓒为什么不继续跟着袁绍在青州作战,个人认为是公孙瓒打不动了。
相对而言,袁绍的核心统治区域更接近青州战场,随时可以切断幽州与青州的联系。为了保住自己在青州的地盘,公孙瓒必然要付出比袁绍更大的代价。两人在青州对峙期间,并没有在冀州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双方在冀州和幽州的边境地区应该都部署了相对的军事力量,所以双方都没有机会,只能在青州拼个你死我活。袁绍的地理优势逐渐发挥出来,至少在后勤保障方面,袁绍没有公孙瓒那么重的负担。
《后汉书·赵齐传》当时袁绍、曹操、公孙瓒三人争夺冀州,绍、曹听说齐来了,便都率军数百里前来迎接。齐深深讲解皇帝的恩情和善意,建议撤兵平定百姓,并给公孙瓒写了一封信,说明利弊。
终于,青州之战落下帷幕,田楷被击败,袁绍占领了青州北部。公孙瓒没话说了,汉廷派来调停的使者赵齐就成了袁绍和公孙瓒撤兵的垫脚石。谁也打不过了,自然而然地,有了这样的机会,他们就选择撤兵了。而且青州失守,对公孙瓒的实力是一个打击,投入太多,却得不到回报。在这之后,公孙瓒进入了守住幽州的阶段。不管公孙瓒是否还有南下的野心,他都需要时间来恢复实力。
所以在双方和解之后,当袁绍后院发生火灾的时候,公孙瓒并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后汉书·袁绍传》三月上旬,聚宾客于波罗津,闻魏县兵叛乱,遂与黑山匪甘都等数万人,攻陷邺城,杀了县令。
黑山军已经攻下袁绍后方根据地邺城,他们说刚刚和好,不宜出兵,公孙瓒如果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就是活该被灭了。所以在袁绍后院起火的时候,公孙瓒并没有对袁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只能说,青州之战之后,公孙瓒实力大损,失去了一搏的野心。
总体来说,白马水之战是继界桥之战之后公孙瓒反攻的一次胜利。但在随后的重大战略斗争中,公孙瓒却失去了青州,实力大减。再加上公孙瓒回到幽州之后,与刘裕闹翻,幽州陷入内乱。袁绍抓住机会积蓄力量,最终在义京将公孙瓒彻底击溃。
参考资料:《三国志·武帝本纪》、《三国志·袁绍传》、《三国志·公孙瓒传》、《三国志·先主传》、《典略》、《涞水县志》、《水经注》、《后汉书·公孙瓒传》、《后汉书·赵齐传》、《后汉书·袁绍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