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三国蜀汉重要谋臣廖立与福建将乐县的历史渊源初探

三国 蜀汉_三国蜀汉败家子开局火烧卧龙岗_三国蜀汉城

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士廖理

福建省将乐县黄潭镇祖教村移民初探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对文学感兴趣的人想必都看过。故事大家很熟悉,但又感觉离我们很遥远。不过,蜀汉重要谋士廖力,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他却与福建将乐有着很深的渊源。笔者初探分享如下:

1.廖理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蜀汉城_三国 蜀汉_三国蜀汉败家子开局火烧卧龙岗

网络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三国志》和《蜀志》中都有《廖理传》的记载,作者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陈寿。《廖理传》记载,廖理,字公元,生于公元180年,卒于公元250年(享年七十岁),汉末武陵临源人。祖籍河南汝南,后迁陕西长安,后迁湖南武陵。其远祖是周文王之子伯僚。其父廖权,字世忠,东汉献帝时任武陵尉(刘协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廖,一个是郑(智)。可见廖理出身于文官家庭。

2. 廖理深受刘备器重

据《三国志·蜀志》载:“廖离,字公元,武陵临渊人。先主(刘备)任荆州刺史,以廖离为辅佐,未满三十,升为长沙太守。先主入蜀,诸葛亮屯兵荆州。孙权遣使与梁交好,问诸葛亮在士中,谁是治国之贤。梁对曰:‘庞统、廖离二人,楚国之才也,当以二人兴国。’” 建安二十年(215年),全遣吕蒙攻打南三郡(长沙、桂阳、零陵),李逃回大夫身边,大夫对他很了解,对他也很好,并没有过多责怪他,封他为巴县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大夫称汉中王,召李为“侍中”,在侍中之位上,他与大夫(刘备)的关系十分亲近,可见刘备对廖李十分看重。

3.廖理主张蜀国应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治理国家。

廖理是一位忠厚正直的大臣,他认识到蜀国是三国中最弱的一个,主张实行休养生息、关心民生、积蓄国力的政策,他劝诸葛亮慎重发动战争。关键是廖理在长水任都尉时,宰相助理李绍(何)和蒋琬专程到长水看望他。廖理忠厚正直,立足于事实,指出具体问题,并向李绍(何)和蒋琬谈了对蜀汉失败教训的深刻反思。可惜诸葛亮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伟大壮举,一定要写《初征》和《再征》,而忽视了蜀国的弱小,多次出兵岐山,率兵“北伐”,最终导致国力衰落,蜀国必然走向衰亡。 历史的阐释,证明了廖理治国理念的正确性,也充分说明他是蜀国最有远见的谋士之一。

4.廖力被降职

蜀汉官僚大致分为四派:老将派(以关羽、张飞为首)、地方派(以法正为首)、荆州派(以诸葛亮为首)、休养派(以廖理、李严为首)。诸葛亮受先帝托付照料后,夺取政权,着力壮大荆州派,排挤其他派。廖理“才名骄纵”,批判时弊,极力阻止北伐,首当其冲被镇压。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徐观海编撰的《江乐县志卷十·游学篇》记载,廖理“才名骄纵,为武侯所镇压”。

后主(刘禅)继位(223年六月),廖礼的职务被调整,调任长水都督。

据陈寿《三国志·蜀志》《廖里传》记载,宰相李绍(何)和蒋琬到了之后,定计说:“大军要远走,你要注意了。前朝先帝不取汉中,逃去和吴人争夺南三郡,最后把三郡给了吴人,浪费了官兵。失了汉中之后,夏侯渊、张郃深入巴国,险些丢了一个州。到了汉中之后,关侯无人生还,上庸大败,丢了一个州。这是因为禹仗着自己勇猛的名声,没有军事上的规矩,只是凭着意志往前冲,所以前后损失了不少兵力。比如项朗、文公都是普通百姓;公亲政的时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郎以前很尊敬马良和他的兄弟们,称他们为圣人。现在他是主史,总能与道合一。中郎郭延昌只是一个跟班,没有资格处理大事,但他是侍从。现在是弱国,任用这三个人是不恰当的。大王和庸俗相济,弄得百姓劳累疲惫,导致今天这样。’邵(和)、万向梁报告。梁弹劾李说:“长水尉廖李骄横自高自大,对百姓横加指责,公开说国家不任用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只任用普通的官员,还说万人头领都是童子军,诽谤先帝,中伤大臣。 当有人说这个国家的军队训练有素,分工明确时,李世民抬头望着屋子,怒气冲冲地说:“这有什么用呢!这样的人多得是。乱羊尚且能为害,更何况是李世民这个被托付皇位的人呢?中下层的人能分得清真假吗?”后主刘禅没有采纳他的劝告。

据陈寿《诸葛亮文集》记载,诸葛亮再次弹劾:“李侍奉先帝,不忠不孝。镇守长沙时,开城投敌。在巴县时,无知无识,散布谣言。跟随将帅时,诽谤讥笑。侍奉棺椁时,在棺椁旁,用刀砍人头。陛下即位后,您又加封将衔,封李随弼为将军。您当面对我说:‘我何必在将帅之中!您不推举我为大臣,当在五校之中。’从此,我就一直心怀不满,怨恨不已。”诸葛亮一次又一次地诽谤、弹劾他。 皇帝下诏:“三苗人乱,右玉人流放,廖李疯癫糊涂,我不忍诛之,速将他迁徙荒芜之地。”《三国志·蜀志》记载:“于是废李,为庶人,移居文山郡。”由此可见,廖李再次因诸葛亮的弹劾而被贬。

5、廖黎是福建将乐廖氏的开国先祖。

据《三国志·蜀志》记载,“李氏率妻儿,屯田卫国”。此时的廖立虽然身为国人,却心系国家。据《三国志·蜀志》记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闻诸葛亮逝世,泣叹道:‘吾终成左膀右臂!’”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谁能知道此时的廖立,心里是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情! 明代竟陵钟伯敬(万历年间进士,礼部侍郎)评论说:“廖李指出蜀国之事,批评蜀国当权者,事出之道,皆一针见血,不无不明。但言辞忌讳。武侯(诸葛亮)稍加打压,未尝不可。但指责之语,似护其短处。容事不易。李被废后,举止端正,率妻耕田自保,不失自省之意。武侯死,他痛哭流涕。若徐公诚心宽恕,死后推诸葛亮,确是武侯的心腹。从武侯的行为来看,并不完美。”

诸葛亮死后(公元234年),蜀国人才匮乏,后主(刘禅)或许是意识到了什么,或许是受到了感动,打算重新启用廖立。廖立远离官场十年,已经五十四岁了(古代算是高龄),他以为蜀国久经战乱,已经没落了!他虽然斗志昂扬,却无力改变局面,便没有响应圣旨。他担心后主加害于自己,便投奔远离中原战乱的紫霄(今福建省将乐县黄潭镇祖教村)。《三国志·蜀志》记载:“后军督姜维率小军路经文山,到廖立处劝勉,助其抗敌,廖立仍意气风发,畅所欲言。” 据清嘉庆二年(1797年)将乐黄潭武威廖氏族谱记载:“后主欲复征黎,黎悲痛哭号,逃至建安府避吴。”廖黎的“哭号”是对自己命​​运多舛、世事不公、壮志未酬的一种自怜悲叹;这种“哭号”是国家危亡、救国无力的绝望悲叹!据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仙人记》卷十《将乐县志》记载,廖黎“逃至将乐紫霄乡隐居。”

廖力选择在紫霄遗址居住,在将乐已是代代相传。他先住锦溪河畔,后娶奚氏,育有三子,长子廖察(于惠明、石孟)、次子廖吉(子韦川)、三子廖元(子永庆)。廖察“为吾摩岭卫,后为藏(藏首音)柯(柯首音)司户”。将乐祖教世代相传。廖力死后,葬于祖教遗址上村苦竹岩山。

据《三国志·蜀志》载:“李遂终移居他处,妻儿归蜀。”后人把这句话解释为:廖李死于文山,并进一步推断廖李没有入闽。笔者认为,如果廖李死于文山,文山本属蜀,那“妻儿归蜀”岂不是意义矛盾?如果廖李没有入闽,那将乐县志和闽中历朝历代《廖氏族谱》中关于廖李的记载难道有误?可以推断,这些人曲解了《三国志·蜀志》中“李遂终移居他处,妻儿归蜀”的说法。

自辽历(公元234年)迁至紫霄以来,廖氏家族开始在福建定居经营,繁衍生息,迄今已有1700多年,这比三国时期吴(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立将乐县还要早20多年。

三国时期廖氏迁居将乐紫霄(今“福建省将乐县黄潭镇祖教村”),这在《将乐县志》和闽中各地众多古抄本《廖氏族谱》中均有记载。这不仅是汉人从中原迁入将乐的最早记载,也是汉人从中原迁入福建的最早有具体姓氏和名字的准确记载,也是中原汉人与福建百越原住民融合形成的客家共同体的最早记载,比始于唐代的客家祖地宁化还要早700多年。 由此可以推断,三国时期迁居福建省将乐县黄潭镇祖脚村的廖李,是第一位以特定名字入闽的中原汉人。

作者:付水荣,将乐县古涌镇人

2018 年 10 月 26 日

我是将乐人,对将乐情有独钟,写此文,想表达将乐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虽然花了一年多时间查阅资料,也读了一些学者的专题文章,但限于本人学识有限,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488.html

东吴名将马忠:从默默无闻到英勇将领的传奇一生
« 上一篇 2024-07-09
马谡失街亭致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引争议
下一篇 » 2024-07-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