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残酷,战场盲目,人们为了报仇而求生存,为了与家人团聚而求生存,又或者单纯的因为人类对生存的渴望,所以两军交战时,都会率领自己的军队投降,另一方面将领也会顾全大局,利用投降的方式来达到征服对方军队,为己所用的目的。
尤其是从《水浒传》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山头领宋江经常派手下下山威逼利诱好汉上山,若人不听话,上山后宋江便会将人解开,并且内外兼修,以礼相待,使人投降。显然,这位英明的头领用了善意的手段劝降敌人,并虚心招揽人才,为己所用。
三国时期后起之秀曹操也不例外。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亲自率军东征吕布,围攻下邳三个月。最终,吕布弹尽粮绝,将帅被俘,自己也只好投降。
《三国演义》中,曹操收服了吕布部下俘虏的将领,面对同样不肯投降的两大猛将高顺、张辽,曹操做出了杀高顺、留张辽的举动,并将高顺的首级送到许都,悬挂在城门上示众。而张辽却加入了曹操的军队,成为曹营中的猛将,之后一生为军,功勋无数,最后被封为晋阳侯。
可见高顺和张辽都是吕布麾下两位不肯投降的将领,但是两人的待遇和结局却有所不同。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两个人的命运会如此不同呢?曹操为何要杀高顺而留下张辽呢?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高顺对吕布“痴心忠信”,张辽却心灰意冷
我们先分析一下他们的性格。根据史料记载,高顺治军为人耿直,为人威严,在武将中大概算是“海瑞式”的人物。根据史料记载,他不爱喝酒,极其严谨,忠心耿耿,一生只侍奉一个主子。高顺虽然不受吕布器重,但在吕布阵营中却位高权重。
虽然吕布对他善变,但他还是一心一意追随吕布,可见其“忠心耿耿”。但这也说明高顺是一个过于正直忠诚的人,不畏权势,不为名利所动,有自己内心的正义与正直。
如果曹操再费点周折,高顺或许会加入曹营。但这违背了高顺的本意。即使他加入了曹营,他的心也不在曹营,也未必能真心为曹操而战。
显然,对于曹操来说,讨伐高顺是代价高昂、回报低的举动,而且还存在着高顺背叛的风险,因此,曹操虽然精明如他,也由衷敬佩高顺的忠诚,但为了消除后患,他不得不杀了高顺。
不过,同为吕布部下的张辽,命运却与高顺不同,他虽然在吕布麾下,但因身居鲁士大夫、北狄太守等头衔而受挫,诚然,张辽在吕氏集团中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也有自己的直属武装力量。
另外从他归附曹氏政权时的表现来看,张辽有自己的政治考虑,并没有盲目追随吕布,只是把吕布当成自己的暂时栖身之所,如果吕氏集团发展得好,他就安心跟随,但一旦吕氏集团覆灭,张辽就会另谋出路。
看得出来,张辽对吕布的忠诚度并不算高,显然他比“盲从忠心”的高顺更值得曹操投降,再加上他又是一个骁勇善战之人,曹操便放了他,并将他纳入麾下。
2.高顺的“陷阵营”给曹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张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高顺在吕布阵营的时候,虽然他为人很正直,但是不擅于官场政治,给吕布提过建议也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他治军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麾下的“陷阵营”是整个三国最精锐的部队之一。高顺每次率领“陷阵营”进攻敌军的时候,都十分勇猛,很快就让敌军阵形崩塌。
他在与曹芳军作战的时候,也给了曹操军沉重的打击,造成了不少的麻烦和损失,比如曹操派夏侯惇去救援刘备,结果却被高顺军打败了。
这让曹操很没面子,曹操纵然心胸宽广,也足以让手下的将士们记住高顺,所以当高顺不肯投降时,曹操只好将他处死,以稳定军心。
张辽虽然也有过打败曹军的经验,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在配合“陷阵营”重创曹军方面也不如高顺有名,也正是因为张辽没有那么锋利的匕首,所以对曹军的实际伤害才比较小。
所以仇恨没有高顺那么明显,曹军对张辽也就没那么仇视和排斥,曹操也没有必要小心翼翼,杀了他来泄恨、收买人心,张辽才得以保全。
3、高顺性格狂妄,张辽却骂曹操,博得了忠诚的美名。
上面说了,高顺为人正直,所以他面对曹操的时候,就觉得曹操是一个不配跟自己说话,跟自己没有任何共同点的奸臣。所以,在高顺被俘的时候,面对曹操的再三追问,他视而不见,保持沉默。不过,高顺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却明确地表示自己愿意以死来表示自己对吕布的忠诚。
曹操认为高顺的沉默是一种强烈的嘲讽。如果将军问问题,俘虏不回答,他怎么能挽回面子呢?正是高顺的沉默和傲慢态度,让曹操很尴尬,没面子。于是他很不高兴,命令手下杀了高顺。
《三国演义》中专门写到张辽拒绝投降曹操,大声斥责他是挟持汉室、意图不轨的奸臣……然而话虽如此,却只是虚张声势,并没有付诸行动。张辽很快就加入了曹营,为曹权卖命,立下了许多功业。可见张辽对吕布并不是真正的忠诚。
张辽若真心忠心,又怎会为曹军杀先主而冲锋陷阵?所以,所谓不投降,不过是张辽为保忠心名声而采取的暂时手段,虚伪至极。
显然,曹操是一位颇有眼光、心机深邃之人,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张辽的行为呢?曹操虽然为难,但求贤若渴,能够原谅张辽的过往,让他留下来立功,这也得益于曹操不忍软弱,能忍苦的“流氓英雄”性格。
4、高顺人缘不佳,但张辽有关羽做保。
三国时期,天下动乱,各派势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关羽虽然是刘备手下的将领,但与曹操关系密切,甚至在华容道上不顾军令,放虎归山。所谓熟人交往,自古就有。一方被俘,如果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中间人帮忙,往往可以保住败方的性命。
如上所述,高顺性格过于刚直,没有同情心,所以在生活中很容易得罪人,不被人喜欢,因此他的朋友很少,所以当他被曹军俘虏,陷入困境时,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他担保,这注定了他有死亡的危险。
张辽比高顺灵活得多。他结交了世界各地的人,与刘备的将领,尤其是关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所以当他被俘时,关羽会第一个站出来为他求情。曹操也会感激关羽与曹操阵营的交往,感激他对汉朝的贡献,感激他在华容道的救命之恩。
再加上曹操很欣赏关羽,想让他成为自己的人才,所以曹操对关羽十分恩爱,所以关羽在曹操心里的地位很高,对于关羽的建议曹操自然会听取,会认真对待。
当关羽提出释放张辽的时候,曹操觉得张辽是个人才,于是在关羽的保证下,曹操卖掉关羽的面子,释放了张辽,并招安了他。
5.曹操是个重名之人,但是他宁愿用武力来对付他,也不愿用软弱的手段来对付他。
确实曹操是个很爱惜名誉的人,从杨修猜测曹操是想要“一人一块糕饼”、“嚼过的鸡,吃起来无味,扔掉又可惜”就可以看出来。
当时杨修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曹操的真心话,让曹操感到很受羞辱,所以对杨修恨之入骨。后来又找借口稳住军心,杀了杨修,可见曹操的脸是真的被杨修撕烂了。
而且曹操在杀吕不涉全家的时候,面对陈宫的呵斥,他反驳道:“宁让天下人背叛我,也不让天下人背叛我。”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爱面子,就算自己错了,也不肯认错。
不过曹操虽然爱名,但有时也表现出一种不容柔弱、只容刚强的痞气,别人向他屈服,他就认为这个人没用;别人与他为敌,他就认为这个人是个人才。
就拿刘表的次子刘琮投降曹操,以及孙权与曹操的对峙,曹操是这样评价他们的:我若有儿子,愿他如孙仲谋,刘景升的儿子,则如猪狗!可见曹操是个“流氓英雄”,这一点和同样被称为“流氓”的刘邦很像。
所以当高顺不吭声时,他就觉得高顺没用,就杀了他。而当张辽越骂越起劲时,他就觉得张辽是个有胆识有才华的人,就招揽了他。
以上就是作者对于“高顺与张辽都是吕布手下的猛将,但被曹操这位英雄所俘虏时,前者死了,而后者活了下来”的解释。可以说,高顺因为不懂猜透曹操的心而惹怒了曹操,而张辽不仅符合曹操的心意,而且还有关羽做担保,自然可以活下来。
全面的:
曹操如何处置吕布手下高顺、张辽二人,后世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这是曹操在当时情况下权衡利弊后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说到三国,就不能不提曹操。曹操只是一个权贵。但他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者。他有阴暗的一面——自私、嫉妒、多疑。但他也能敞开大门,广纳天下英才,只任用有才能的人,不管他们的背景如何。
而且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也是无人可比的,正是因为他终身从军,奠定了基础,才使得他的后代有机会统一天下。
曹操父子在治军之余,率先开创建安风气,文风大振,诗文风格标新立异,富有个性,为后世所效仿。总而言之,曹操无论从历史还是小说,都值得高度评价,不可小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7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