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怀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消亡的世界里,让智者赋予我们深入思考的能力——
像哲学家一样质疑生活
在这个追求极致效率的网络世界里,真实感知日益被封锁,意义处处被消除,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快地消除疑虑。与其深思熟虑,人们似乎更愿意将自己局限于社交和娱乐,用简单来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获得某种“治标不治本”的幸福,却忘记了本质面对不确定性的长期方法。智慧——哲学。
在最近热播的纪录片《解释差距》中,哲学教授陈家瑛与独立思考者对话,与学生辩论,与依然坚持思考的年轻人发起古老的求真问题。小圈子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仍有一群当代人仍在坚持不懈地追求“意义”。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与现实、思辨与生活的深入交流,更需要一种让思想低空飞翔的哲学。家。
在陈家英的经典短篇小说《什么是美好生活》中,陈家英有一段引人入胜的段落:当第一次“选择人生的道路”时,没有人能够透彻地了解自己的本质,了解周围的环境,预见生活的变化。环境。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的本性一开始还不够具体,我们的本性需要在错综复杂的实践中逐渐清晰地显露出来。我们大概可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粹的努力。我把这个“纯洁”或“纯粹”理解为:自己的透明性。我相信,这种自我透明就是“实践智慧”的核心意义——了解自己行走在哪里,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走的路,这样才能走得符合自己的本性。让自己大致走在本性所指引的道路上——
是不是有点像心灵鸡汤?而或许正是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安慰入手,我们才能重新与真实的自己联系起来,并被赋予自我感知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遇到两位同样选择让思想低飞的职业哲学家,她们分别是畅销书作家玛莎·努斯鲍姆和韩秉哲。他们和陈嘉莹一样,“行走在人群之中,自然有一种窥见世间秘密的隐秘快感”。作为当代哲学家,他们也秉持着陈认为所肩负的使命:拆解那些独特的、先验的、不变的、与我无关的真理,保护那些追求真理、积极思考的人。
一位“非常新”的哲学家
玛莎·努斯鲍姆的哲学家没有任何刻板印象,但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她拒绝在结肠镜检查期间使用麻醉剂;她在产房里读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她“苗条、迷人、毫不掩饰女性气质,衣着时尚,甚至还穿着迷你裙”;她每天制作流程图,从90分钟的锻炼开始……76岁时,她撰写和编译了50多本书,并获得了64个荣誉学位。更重要的是,她的经典哲学专着《爱的知识:写在哲学与文学之间》今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后,获得豆瓣评分9.6分,并登上“每周热非小说类图书排行榜”。 “连续几周。 ”。
《爱的知识》(美国)玛莎·努斯鲍姆着,李伊林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01
与大多数哲学家相比,玛莎·努斯鲍姆是一位优雅的作家。这也是她作为哲学家的新奇之处。她用文学来填补哲学不愿审视的空白,在英美传统哲学拒绝“居高临下”凝视的地方,她探讨了人性、感知、诡辩、阅读、灵魂、个性、和人类一直关心的爱。这种对文学的关注来自于童年时与父亲一起阅读文学经典的经历。他们一起朗读了威廉·欧内斯特·亨利的诗。她还喜欢独自跑到阁楼,沉浸在狄更斯小说的世界里。她说,通过文学,她找到了“一种逃离不道德的生活,进入一个道德关乎生死的世界的方法”。
哲学注重理性,但努斯鲍姆是一位非常感性和热情的哲学家。康德认为,炽热的爱情没有理由、没有道德,不应该被讨论,但她并不认同,而且她本人也从不掩饰自己对炽热爱情的追求。在书中的文章《爱情与个体:浪漫的正义与柏拉图式的欲望》中,她用了一个堪比悬疑小说的开场白,介绍了一位通过日记来处理自己心碎的女哲学家。女哲学家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了分类和整理,详细列出了理想情人的各种品质,然后将它们与她所爱过的男人进行了比较:“他走在阳光斑驳的走廊上,有说有笑。整个身体被从门射进来的阳光强烈地照亮,对她来说,她就像英国艺术家特纳所描述的站在阳光下的天使。”
她带着哲学思考重读了文学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原因是,她14岁的女儿只爱书中浪荡子斯蒂尔福斯,而不爱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主人公戴维。 。最后她得出的结论是:当读者对那些自称自足但实际上并不自足的“某些规则”感到厌倦和失望时,他们一定会转向斯蒂尔福斯,转向那些并不完美的故事。但最终都是开放的,因为这是通向“最接近生活”的唯一途径。归根结底,当人们以“爱”的名义寻求光明和超越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回归生活。毕竟,“我们追求的是人类的利益,而不是其他众生的利益”。归根结底,努斯鲍姆希望找到的是一种哲学文学风格和文学标准,这也是狄更斯想让读者看到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它不需要能够解释一切,而只需参与其中注定是困难的。在生活的解决中。
一个反传统哲学的“网红”
在当今哲学界,当红“网红”的德国职业哲学家韩秉哲无疑是一个异数。他和他的想法在学术界引发了争议。尽管写有《众爱》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他背书,称赞阅读《爱欲之死》是“最理智、最理智的享受”,但哲学界并没有完全接受韩秉哲的观点。 。
从《倦怠社会》到《妥协社会》,韩秉哲的写作倾向于分析社会病理,以哲学为工具来解释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原因。他专注于诊断现象,而忽视了对人类自我和意义进行更深层次质疑的哲学传统。人们可以从他的书中获得一些当代生活的清醒,但在人类存在等问题上却找不到多少超验的启示。通俗地说,他还是有哲学“鸡汤”之嫌。他曾被视为在哲学大众化道路上越走越远的阿兰·德波顿。
以下是他对当前数字时代的看法: ChatGPT、算法,包括热议的“AI换脸技术”,在韩秉哲看来,都是人们逃避痛苦的产物。 “这加快了数字化生产的步伐。这些后真相时代的产物是对现实的戏仿。这种戏仿不会带来真正的痛苦,只会在玩笑中麻醉人们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但众人并没有失去痛苦的感觉,她已经进入了一种‘超敏’状态,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公主和豌豆一样,哪怕是床垫下的一颗豌豆,都能让她呻吟不止。那种痛苦就像现代人的豌豆,再小也是不能容忍的。”今天我们通过信息来感知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失去了当下的体验,我们需要压制信息,否则我们的大脑就会爆炸。”……
然而,“韩秉哲现象”却让哲学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那些被大而晦涩的系统理论所劝阻的人们在他的亲民的批判社会理论中寻求安慰。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了山东大学青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刘杰教授来写写他对韩秉哲的看法以及他对我们所处时代的哲学态度。
韩秉哲:解析信息时代的人文主义哲学家
刘杰
今年,随着《大地颂:花园之旅》、《时间的芳香:栖居的艺术》、《叙事的危机》三本中译本的出版,德国当代哲学家韩秉哲的热门作品已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有20种之多。韩秉哲出版的书都是篇幅较短的。有的四万多字,有的才十万多字。它们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这对于哲学著作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时光的香气》(德国)韩秉哲着、吴琼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4.05
近十年来,韩秉哲每年出版一到两本专着,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当今社会面临的许多深刻敏感问题的独特见解。有人称他为“网络时代的精神分析师”。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揭示时代的严重危机。但我们也不能把他的哲学思想视为“心灵鸡汤”之类的东西,因为他总是将严谨的哲学学术分析与广阔的研究视野相结合,“别出心裁、引人入胜”。阅读的乐趣”。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所说:“无论如何,阅读韩秉哲是最理智的享受。”
《叙事的危机》(德国)韩秉哲着、李明耀译中信出版集团2024.05
随着韩秉哲的著作在世界各地的学者中传播,他书中所讨论的观点也引起了更加尖锐和前沿的争论,并且不时激发读者实践他的想法,在一些年轻人中掀起了很大的热情。一种“韩秉哲效应”。可以说,他在新一代读者中确立了远远超越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的精神地位——用哲学工具为那些深陷抑郁、焦虑和恐惧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户。
科技时代秉持哲学的“人情味”
作为一名职业哲学家,韩秉哲的哲学思想为何会蔓延到学术界并受到非专业人士的热烈讨论?在数字阅读盛行的今天,为什么他的纸质书仍然如此受欢迎?在这个“图像阅读时代”和“短视频时代”,为什么人们仍然痴迷于他的非文学文本?他用什么样的哲学推理方法来连接时代精神,诊断当下文化的病态?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还得从他的作品开始。
韩秉哲(Han Byung-cheol),1959年出生,韩裔德国哲学家。 1994年获得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美学和文化哲学。多个区域。从他的大量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他的问题视角。他还继承和发展了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的尖锐风格,而海德格尔的影子却无处不在。像当今所有专业哲学家一样,他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技术时代的哲学是什么?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当今许多哲学家选择走“自然主义”道路,即用具体的科学成果来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使哲学研究跟随科学的步伐,甚至让哲学直接参与科技活动。去。他们在推动哲学“自然化”的同时,却越来越远离早期哲学的人文传统,将“非人化”推向极致,使哲学越来越不“人性化”。
这些博物学家热衷于将平凡与伟大、逻辑与修辞对立起来,他们的哲学著作几乎被除了专业人士之外的人所忽视。然而,哲学的图景从来不是由一种风景构成的。在“自然主义”兴起之际,许多哲学家坚决反对目前哲学界盛行的“自然主义思潮”,坚持认为哲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学科,哲学应该对人们的“自然主义”起到支撑作用。精神修炼。” 、阅读和思考哲学问题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韩秉哲是当今德国哲学界弘扬人文哲学的先驱。但他并不像过去的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那样,一味地批判工业社会和消费主义文化。相反,他用大量的例子和存在主义分析告诉人们如何在这个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时代重塑精神。生活和理解世界的任务变得多么紧迫和必要。
从“物的时代”到“非物质的时代”
然而,韩秉哲绝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今天,与其说“网络生活”带来了人文精神的崩溃和消解,带来了人们精神品味的低俗荒诞,不如说它带来了生活世界的巨大变化。韩秉哲在《无形之物:生命世界的改造》一书中指出,曾经支撑人类生命的“陆地秩序”已经被“数字秩序”所取代,我们正在从“物体时代”过渡到“物时代”。 “非物体时代”。一切曾经让我们安心的可靠、简单的东西,现在都变得空灵,甚至“幽灵”了。我们的栖息地曾经充满了物体,但现在这些栖息地完全被信息所主导。结果,生活变得动荡,认知系统变得极度不安。我们不再迷恋物体,而是迷恋信息。我们用“信息和数据拜物教”取代了“物体拜物教”。数字秩序使生活支离破碎。同时,人工智能也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算法控制的世界中,从而失去了我们的移动性和自主性。更糟糕的是,数字秩序也结束了“真理时代”,让我们生活在“后真理信息社会”。这个社会的特点就是寻求刺激,一切都被感觉和情绪所控制。
《非物》(德)韩秉哲着,谢晓川译,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版
他这样描述这个信息时代:“今天,我们追逐信息,却没有获取知识。我们无所不知,却无所不知;我们旅行,却没有获得经验;我们不断沟通,却没有加入社区。我们保留着大量的信息。数据,没有检验。”我们在不与他人见面的情况下积累了朋友和粉丝,这样,信息就促进了一种不需要持久性和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当然,作为哲学家,韩秉哲还是看到了这个新时代。积极的一面。他认为信息具有将我们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作用。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让事物像人一样工作,还可以让事物像人一样思考。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劳动”。未来的人们不需要用手劳动,只需要玩耍和享受;他们无疑是免费的,他们拥有在键盘上打字的“指尖自由”。但这无疑是一个人被“取消”的后人类时代。数字秩序追求不受限制的事物,而只有地球秩序规定了人类受限制的特征。如果人类沿着数字秩序的道路狂奔,最终将彻底“取消”自己。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我们只能回归“大地秩序”。让心回归地球秩序的第一步是“向他人敞开心”。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共同关系(友谊)的关键。
重新认识“他者”
在《他者的消失》和《爱欲之死》两本书中,韩秉哲探讨了所谓“同质化的恐怖”这一信息时代的病态。在他看来,当今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他者”的消失。失去“他者”就意味着失去创造力和独特性。一切在“同质暴力”的破坏下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生气,这无疑意味着意义的丧失。他说,“全球化的暴力使一切都变得相同,它创造了一个同质的地狱。”数字网络空间消除了陌生人和他者带来的消极性和惊喜,失去了精神。所有的艺术和哲学都变得平庸。因此,“与世界的异化”是一切艺术和哲学的可能条件。我们必须把世界当作一个“陌生的物体”、一个“他者”来感知,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世界产生真实的感受,艺术也只有重新找回“他者性”、“谜题属性”、“陌生性”和“神秘”可以让哲学重新启动其关键功能。
无独有偶,“他者”的消失也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后果:真爱的消亡。在韩秉哲看来,“爱的对象其实是对方,是个人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领地。”由于当今社会的“同质化”,人们不再能够拥有真爱的体验,因为我们只能爱上一个已经从我们的世界消失的独特的、无法分类的、无可比拟的“他者”。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比较与比较”的同质社会。一切都以消费社会的统一标准来衡量,不存在为“他人”消费的情况。没有了“他者”,只剩下“自我”,被“他者”的世界所遗忘。因此,“自恋”成为常态,最终我们淹没在“自我的深渊”中,陷入自恋抑郁症。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谈恋爱,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抑郁症。不得不说,韩秉哲对这个社会现象的诊断是非常准确的!
《妥协社会》(德国)韩秉哲着,吴琼译,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版
纵观韩秉哲出版的二十多本中文书籍,我们发现他确实是一位存在分析的辩证大师。他在指出“他者”消失、社会缺乏消极性的同时,也指出社会存在的“积极性”也会带来消极影响。例如,在《倦怠社会》一书中,他认为,在一个积极进取的社会里,追求“功绩”就像服用兴奋剂,必然导致过度疲劳和倦怠,“无拘无束的人”追求表现”的提升会导致灵魂的堵塞。 “这是一种孤独的疲惫,造成孤独和彼此疏远。那么,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呢?在《沉思的生活》中,韩秉哲邀请我们关注人性中的“闲”,一种光荣的“闲”。人类的存在形式,因为它可以创造真正的自由时间,一旦我们失去了无所事事的能力,我们就只能成为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闲暇可以休闲娱乐,可以消费享受,也可以躺着睡觉,但最好的闲是“思闲”,因为它会超越世俗的疲倦,“闲山水里,万物相融,思明而明”。可见,无为才是人生的理想状态,庄子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是“无为哲学”。我想,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为什么不需要“无事而读书”呢?无所事事地思考,无所事事地读书,才是克服倦怠的方法。闲着没事一起读韩秉哲吧!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青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
青岛日报,2024年6月4日,第8页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7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