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一遍心灵鸡汤
你的人生彻底被毁了。
作者
爱睡觉的邓先生
有效激励的人生是在路上
我看到过一个数据,说过去十年,成功学书籍占机场书店畅销书总销量的30%以上。过去十年,很多发表励志演讲的人都成了成功大师。据说,机场里读的书能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趋向,而一位大师也需要成千上万的粉丝才能加冕。
这证明我们处在一个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取得成功的时代,但大多数人却营养不良——他们渴望名利,却又软弱无力,哭喊着要吃饭。这就是为什么成功书籍持续受欢迎,激励大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原因。
大概就是因为这种潜在的阅读需求,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心灵鸡汤,很多粗制滥造的内容被营销号传播。这导致人们把泛滥的励志文章视为精神鸦片或安慰剂。我对一些空洞的心灵鸡汤文章也非常反感。坦白说:绝大多数阅读励志文章的人都经历了无效的激励,甚至一些空洞抽象的心灵鸡汤正在消磨平庸之辈最后的激情。
不要只是梦想,要采取行动
激励无效的状态是怎样的?
你或许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每天打开社交APP,就看到好友转发的励志文章,不管文章质量如何,在闲暇之余看完,都让你有一种莫名的安慰感。
我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就经历过这样的状态——哪怕一整天什么都不做,只要读到一篇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励志文章,就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浪费。
事实上,那天我收获的也许只是一碗激励心灵的鸡汤。它就像是致幻剂,让人精神亢奋,处于一种虚构的积极状态。这种短期激励效果很快就消退了,第二天又重复着上述情况,直到激情和时间在断断续续的短期激励中消耗殆尽。
是不是因为我们读的励志鸡汤没有正面作用呢?问题不在于鸡汤本身,而在于你的接受状态。
让我给你讲一个关于海伦凯勒的故事。
海伦·凯勒的《三天看见》绝对是心灵励志的经典。她自幼双目失明、听力受损,世界一片黑暗、寂静。她的家庭教师莎莉文老师教她识字时,要她把字母一个一个地拼写在手掌上,然后找出对应的物体让她去感受。老师在她手上拼出英文单词“love”,教她这个单词就是爱情的意思。
海伦一直不明白爱是什么,因为爱不是具体的对象,老师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实物让她去理解。终于有一天,她走在阳光下,温暖的阳光落在她的脸上和手心,温暖舒适的感觉感染了她的内心。哦,原来爱是这样的。
读一些空洞的励志文章,就像是听力和视力有障碍的人学习“爱”这个词,老师可以把字母拼在你手里,但你却无法把它和具体的东西联系起来,励志文章给你传达的那种模糊的自信,很快就会因为缺乏释放的媒介而被迷茫所取代。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路上,需要以坚持和勇气作为信仰,支撑你日夜前行。没有实际行动的自我激励,就等于浪费热情。
有效激励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我们可以把人生比作汽车,激励过程就好比油箱空了再加油,无效的激励就相当于加油后在原地打转,消耗了油却没有前进。
人不是冰冷的机器,经过一次次的鼓励,门槛越来越高,激励感却越来越弱,到后来,哪怕每天看励志文章,也很难重拾雄心壮志。
想要摆脱无效的激励,必须从行动开始。
2002年,我在电台认识了昆明的一位女孩L,L因患重病导致视力下降,她拨通了一档脱口秀节目的热线,向主持人倾诉了自己的遭遇。
她逻辑清晰,语调优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我找到了她的电话号码,和她成为了笔友。她的优点是语言能力强,情感触角细腻。虽然生活艰难,心情低落无助,但她还是想着如何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于是她应聘了一份保险推销员的工作。由于视力障碍,L每次签约都需要客户或朋友的帮助。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后来,L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健康的推销员。
后来L辞职去学习心理学,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经过几年的发展,L的工作室与当地政府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生意红火。L本人也在当地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人物,很多年轻人都崇拜她,一些企业领导也邀请她去给员工讲课,当然,那是收费的。
一个绝境重生的故事。当主人公的人生从低谷走向高峰时,当然能让你感到振奋。但如果你忽略了主人公努力的细节,这将是一个没有踪迹的传奇。
第一次认识L,就感觉到她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她很体贴,能敏锐感知别人的情绪,而且很务实、有上进心。
L喜欢看励志类的书籍,最喜欢的歌曲是《感恩的心》和《在路上》。看到积极、温暖的句子,她就会在下次交流中分享给别人。通过和她的书信、电话,我甚至能感觉到她在运用一些成功学里教过的一些社交技巧。
后者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朋友不是应该更“真诚”吗?直到我看到L在事业上越来越熟练和成功,我才意识到她只是在“边走边学”。
L的人生也曾陷入黑暗,但她有勇气激励自己,不断通过学习强化自己的能力。难能可贵的是,她愿意将自己所接收到的正面信息与他人分享,并按照正确的引导优化自己的能力。
她学以致用,看到暖心鸡汤里的感恩,她愿意告诉别人她的感恩;她学以致用,看到优雅的社交行为指南,她立即付诸实践。更重要的是,她从未止步于事业。虽然L现在赚的钱不多,但我知道她是成功的!
有效的激励必须基于实际行动。除非你从来没打算改变自己。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励志文章来激励自己呢?
《易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的名言,《论语》中有“见贤思齐”、“莫怨天尤人”、“温故而知新”等无数心灵鸡汤。
然而,世界上没有适合所有人的励志文章,只有适合所有人的好品格。尽管如此,励志文章的好坏还是可以区分的。
很多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用一些没有意义的笑话,一些带点故事性的励志文章,通常会偷工减料,用抽象的语言描述一个人的极度失败和极度成功。
比如多年前布莱尔当首相时,某知名杂志开篇就写了他从街头长椅上睡觉到当上首相的一段短文,文章最后还有励志总结;文章接着写马云:十年前他还是个骑自行车的推销员,十年后他成了阿里巴巴总裁、中国首富……把人生浓缩成了两个高峰,一个极低谷,一个极高点。
一篇不到500字的文章怎么能讲人生呢?简直就是在欺骗你。我曾经在一篇批判“鸡汤现象”的文章里说过这句话。
比起那些只触及心灵表面的空洞鸡汤,真正好的励志文章能够让人静下心来去思考。
大家都知道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在中年时失去了听力,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成为了人们崇拜的音乐传奇。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抽象成一个聋哑人成为音乐家的励志故事,你不会看到贝多芬曾经历过几次感情挫折,也不会知道贝多芬在排练时因听力障碍难以与乐团保持同步(但他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最后被助手逼停……只有遇到真实的生活,才能看到艰辛、勇气、无畏和坚持。
所以我一直觉得,读一百篇励志文章不如读一本优秀人物的高质量传记,如果整个详细的人生故事都不足以激励你,那么短短的一小段鸡汤又能给你的心灵带来多少涟漪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