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的变迁与思考

概括

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红色经典中的红色经典,是革命文学的代表作。但从这部文本中,我们能看到一点革命气息吗?可以说,文坛上流行的“告别革命”,不仅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大部分被从语文教科书中撤出,就连仅存的几部红色经典也被普遍“重新解读”。经过这一阉割,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几乎荡然无存。

心灵鸡汤:作家是怎样炼成的_心灵鸡汤作家_写心灵鸡汤的女作家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一直被推荐为中学生必读书籍,其中的一些章节也早已被收录进语文教材。因此,笔者想选取一个特殊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即看看这本小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章节在几十年间的变化,以此来观察文艺界和语文教材的思想倾向的变化。

建国初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摘录的是《修路》。也就是刚刚经历国内革命战争的苏联,经济形势十分困难,城市缺木缺粮,面临饥寒交迫,所以需要修铁路。当时,调集了一批人去修铁路,主要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劳动了两个星期,找不到接班人,就叫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留下来修路。最后,有一位共青团员忍受不了艰苦的生活,退出了队伍:

【潘克拉托夫宣布会议开始。托卡列夫的发言不长,但最后一句却让所有人感到一阵冰冷:“明天起,任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都不能回城。”老人在空中挥了挥手,强调这个决定是不可逆转的。这一举动,让大家摆脱泥泞,回城与家人团聚的希望化为泡影。会议厅里起初一片喊叫声,什么也听不清楚。人的身躯摇晃,昏暗的灯光也随之摇曳,昏暗中看不清人们脸上的表情。喧闹声越来越大,有人怀着憧憬谈论“家庭慰藉”,有人愤怒地大喊,说自己太累了。更多的人沉默了。只有一个人宣布自己要离开队伍。 他一边喊叫一边咒骂,在角落里发出愤慨的声音:“操你丫的!我一天也不在这里呆!犯人犯了罪,就被罚做苦役。可为什么要罚我们呢?他们逼我们干两个星期,这就够了。傻瓜没那么多。谁下决定的,就自己干。谁想在泥里打滚,就去那儿打滚。我只有一条命,明天就走。”喊叫的人正站在奥库涅夫的身后。奥库涅夫划着一根火柴看逃兵。火柴点燃的瞬间,照出了一张因愤怒而扭曲的脸和张大了的嘴。奥库涅夫认出他是省粮食委员会会计的儿子。“你照什么照?我不怕。我不是小偷。”火柴灭了。潘克拉托夫站起来,挺直身子。“谁在那里胡说八道?谁说党给的任务是苦役?” 他闷声闷气地说道,冷冷地扫了一眼四周站着的人群。“兄弟们,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回城里了,我们的岗位在这里,如果我们从这里溜走,会冻死很多人的。兄弟们,我们赶紧把工作做完,早点回去吧。像这个可怜的家伙想的那样当逃兵,是我们的思想和纪律所不允许的。”码头工人不喜欢长篇大论,但就连这短短的几句话也被刚才那人的声音打断了:“那么,那些不是党员、不是团员的人可以离开吗?”“可以。”潘克拉托夫坚定地说。那家伙穿着城里人常见的短外套,挤到桌子边,扔出一张小卡片,卡片像蝙蝠一样在桌子上翻滚,击中潘克拉托夫的胸口,弹了回来,直挺挺地摔在桌子上。“这是我的团牌,拿回去吧,我才不会为了一块纸板干活呢!”】

这一章虽然不长,但却鲜明地表达了小说的主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并不是可以享受的特权,而是需要做出牺牲和贡献的。不仅革命时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即便是革命后的建设时代,也是一个百炼成钢的过程。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还是应该先奉献,而不是先享受,把自己在战争年代获得的功绩转化为特权。这个过程必然会导致很多人承受不住。只有经过千锤百炼锻造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可以说,社会风气,特别是党内风气越恶劣,怀着升官发财目的入党入团的人就越多,小说这一部分的内容就越有现实意义。 但进入90年代以后,这段文字却被教科书的编纂者以“过时”为由删除,大概是因为此后我们党内基本再没有为升官发财而入党的投机分子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本并没有简单地用二元对立的描述,把未退团的人形容为完美的人,而是强调,一大批人在叫嚣,剩下的人只是沉默。换言之,即便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让享受,只让贡献的不满也是普遍存在的,但迫于党纪、团纪的制约,他们不得不坚持下去。相反,像保尔这样积极贡献、牺牲的党员、团员却寥寥无几。这样的描述,不仅体现了作者冷酷的现实主义态度,也为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逐渐衰败、衰败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

心灵鸡汤作家_心灵鸡汤:作家是怎样炼成的_写心灵鸡汤的女作家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大部分版本的语文教材都选取了《生命的意义》,有的教材至今仍选取这一段。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保尔在烈士陵园前缅怀阵亡战友,感慨为人类解放而奋斗才是人生的真谛:

【他沿着小镇冷清的街道踱步,不知不觉走到了松林边,在岔路口停了下来。岔路口的右侧是曾经的监狱,阴森森的,只隔着一道高高的尖木栅栏与松林相隔。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建筑。瓦莉亚和来自家乡的战友们就是在这里被送上绞刑架,在这个空旷的广场上牺牲。保罗在绞刑架竖立的地方默默地站了许久,然后顺着路边的陡坡走下去,进入了烈士陵园。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用云杉枝编成的花圈装饰了埋葬着忠骨的一排坟墓,并在小小的墓园周围种上了一圈绿树。陡坡外矗立着挺拔的青松,山谷里长满了绿草。这里是小镇的尽头,阴森森的,冷清冷清。只有松林轻轻地沙沙作响。 田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着新春的气息。在这里,来自家乡的战友们英勇牺牲。他们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是为了改变那些生于贫困和奴役中的人们的命运,是为了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保尔缓缓脱下军帽。悲痛,深深的悲痛充斥着他的心。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每当回忆往事,他不会后悔虚度了年华,也不会为平庸而羞愧;当他临终时,他可以说:“我的一生,我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人类解放的斗争。”】

这部分小说可以算是小说的大概梗概,其崇高理想绝不是那些以个人为中心的通俗心灵鸡汤可以比拟的。不过,拿这部分小说当教材,也不是很合适,只有读完整本书的人,才能明白革命者当年是如何拼搏的。这个情节本身就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内容,感觉就像是学生可以背诵的名言。

当然,这段文字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也值得称赞。比如阴森的监狱与高大的松林的对比,荒凉的墓地与坟墓上的花圈的对比,这种光明与黑暗、寒冷与温暖的对比,其实是一种时代的隐喻,让人立刻回到了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万物一片废墟的年代。不过,这种写法在文学作品中还是比较常见的,无疑比不上《修路》这种只用寥寥数语就描写党的方方面面的方法。

多年来,许多教科书对这段摘录做了另一个重要修改。那就是摘录被替换为《保罗和托尼亚》,描述保罗的初恋。主要内容是保罗为托尼亚精心打扮、买新衣服的故事。于是,一部杰出的革命文学经典变成了一部网络言情小说:

【梳妆台旁边有一面小镜子,托尼亚把他拉到镜子前,笑眯眯地对他说:“你干嘛要把头发弄得像个野人?难道你以前从来没剪过、梳过头发吗?”“长得太长了,我就剪短了,还能怎么办?”保罗尴尬地说道。托尼亚笑眯眯地从梳妆台上拿起一把木梳,飞快地把他凌乱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你看,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她看着保罗,满意地说:“头发要剪得整齐,不能像你这样,像个野人。”说着,托尼亚用挑剔的眼光看着他褪色泛黄的衬衣和破烂的裤子,却什么也没说。保罗已经注意到了她的目光,为他的衣着感到羞愧。临走前,托尼亚再三提醒他要常来,并约他过两天一起去钓鱼。 保罗不想再穿过房子,害怕再次遇到托尼亚的母亲,于是他从窗户跳进了花园。……托尼亚为保罗没有按照约定去钓鱼而感到不快。“这个小司炉真是粗心大意,”她生气地想。但是看到保罗几天没有去看他,她感到很无聊。有一天,当她正要出去玩的时候,母亲把门推开一条缝,说:“托尼亚,有客人找你,让他进来吧?”站在门前的正是保罗,托尼亚一开始差点没认出他来。他穿着一件新的蓝色衬衫、黑色裤子,皮靴擦得锃亮。他的头发——托尼亚一开始就注意到了——也剪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了。这个黑皮肤的小司炉完全变了。托尼亚差点就表达了惊讶,但她及时控制住了自己,因为她不想让这个已经很尴尬的年轻人难堪。 她假装没注意到这惊人的变化,只责备他:“你不觉得尴尬吗?你怎么不去钓鱼?你这么值得信任吗?”“我这几天去木材厂打工了,所以没法去了。”他没法向她解释,自己这几天为了给自己买这件衬衣和裤子,累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托尼亚也猜到了这一点,于是立刻把对保罗的怒气抛在了一边。】

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红色经典中的红色经典,是革命文学的代表作。但纵观上述文本,我们能看出一丝革命气息吗?可以说,文坛上流行的“告别革命”,不仅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大部分被撤出语文教科书,就连仅存的几部红色经典也被普遍“重新解读”。经过这一阉割,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几乎荡然无存。

不过,我并不认为保罗与托尼亚之间的爱情故事不能被选择,相反,我个人认为托尼亚的形象是小说中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之一,而她与保罗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恰恰是这部小说描写的高明之处。

心灵鸡汤:作家是怎样炼成的_心灵鸡汤作家_写心灵鸡汤的女作家

现在很多人同情托尼亚,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有很强的自我代入感,即使抛开社会环境的考虑,托尼亚和保罗之间的爱情就是富家女和穷小子的关系,现实中,这样的感情有多少会结出硕果呢?有些男人之所以希望两人能修成正果,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有占有欲,希望找到比自己社会地位高的女人来提高自己的地位,虽然现实中不太可能。有些女人之所以同情托尼亚,是因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认为男人应该处处向女人屈服,这也是现实中缺乏爱的表现。当然在这两者之上还有更高的政治正确性,那就是谴责革命对个人幸福的破坏。其实从小说中对托尼亚分手和最后一次见面的矛盾这两个情节的描写来看,他们都是主要的责任人。

有人说,托尼亚穿着漂亮衣服参加革命者聚会并没有什么不妥,恰恰说明她对聚会的重视。但其实,不同的聚会有不同的礼仪。即便是今天,如果你参加农民工的聚会,刻意佩戴首饰也会引起参加者的不愉快。而小说中描述得很清楚,她们俩在参加聚会之前就知道了这一点:

[他邀请托尼亚参加市共青团的会议。托尼亚答应了。但当她换好衣服走出房间时,保罗咬住了下唇。她穿得太漂亮、太独特了,保罗不能带她去见朋友。于是他们之间发生了第一次冲突。保罗问她为什么穿成这样,她生气地说:“我从来不喜欢和别人一样;如果你带我不方便,我就不去。”]

这个情节其实反映的是革命后托尼亚心态的变化。原本她因为家庭背景而觉得自己比保罗优越。但革命帮助穷人起来了,有钱就等于有地位的观念不再流行,她就失去了这种优越感。她越是觉得自己比保罗的优势难以维持,就越是想通过凸显自己对革命的反抗来保留这种自我优越感。这其实是上流社会的普遍心态。他们可以“同情”普通工人,但要让他们真正把自己和普通工人放在平等的地位,那比砍头还难。

两人在修铁路期间的重逢堪称神来之笔。当时,托尼亚刚刚嫁给一位在铁路局担任要职的工程师,在车站遇见了正在修铁路的保罗。托尼亚说,她早就以为保罗应该是一个领导,但没想到他过得这么悲惨。保罗回答说,真正倒霉的是她,如今她已经堕落到浑身散发着樟脑丸气味,不愿意和工人握手的地步。现在有人声称应该删除这个情节,但其实这体现了人物思想发展的必然逻辑。托尼亚以前和保罗相爱时,也有那种高人一等的上流社会态度,她从来都不懂,也不可能理解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只是青春的纯真和爱情的甜蜜掩盖了这一点。随着她长大,和保罗分手,这种想法势必会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当她再次遇到保罗时,她的社会地位比保罗要高。这是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工人阶级还处于被鄙视的地位。这是什么社会主义啊!但这就是新经济政策下的苏联。可以说,这个情节和小说中的很多情节一样,既为保罗人生中的一段经历画上了句号,也对革命后俄国和苏联​​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批判。

写心灵鸡汤的女作家_心灵鸡汤作家_心灵鸡汤:作家是怎样炼成的

总之,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中托尼亚与保尔的爱情故事不是简单的言情小说,而是继承了普希金、屠格涅夫以爱情表现社会的传统,成功地表现了革命后苏联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一些中产阶级人物,特别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不能适应革命后工人地位提高的新形势而最终陷入堕落和毁灭的境地。可惜教科书选的部分并没有表现这一点,成了一部少年言情小说。

【陆野,查网专栏作家】

心灵鸡汤作家_心灵鸡汤:作家是怎样炼成的_写心灵鸡汤的女作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1004.html

精选海量高清封面电子书,专业代找资源,开学季破解美国法学院教材
« 上一篇 2024-07-15
每天一句心灵鸡汤,点亮人生旅途
下一篇 » 2024-07-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