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博士生与我探讨向上管理,心灵鸡汤为何大行其道?

一位欧盟博士生在跟我讨论完《向上管理》这门课后,发给我一张微信聊天截图,上面写着“能宽容别人的人才能领导别人”,意思是领导力不取决于职位,而取决于谁更宽容。这位博士生曾是一家世界500强奢侈品行业公司的人力资源副总裁。她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我马上回复她,这真是典型的心灵鸡汤

近年来,无论是大学课堂还是企业培训,心灵鸡汤都大行其道。当然,之前有央视表扬于丹,之后有粉丝追捧陈果。还有国外的TED平台,国内的微信转发,大部分都是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有市场,这有行为经济学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但其实它们都是利用了人们的心理陷阱或者认知局限。

当我刚开始用国际采购与供应联盟的标准课件讲授谈判课程的时候,我发现里面的双赢口号对我来说并不可行,因为虽然每个人来到谈判桌上都喊着双赢的口号,但是大家对双赢的定义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用词一样,但是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使得双赢只是一个口号,而口号就是典型的心灵鸡汤。

行为经济学是揭露励志名言的最佳武器,因为它揭示了人们的行为如何被自身心理和认知误导的内在逻辑。

主要有两种行为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心灵鸡汤》如何利用人们的认知缺陷来达到传播者想要达到的传播目标:

一个是关联谬误,一个是框架效应。

第一,“联想谬误”是指人们会对不相关的事物赋予一些荒诞的联想,这是正常人有限理性的体现。多贝利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中举了一个例子:克劳斯今年35岁,大学时主修哲学,从高中开始致力于研究第三世界问题。大学毕业后,他在西非红十字会工作了两年,随后在日内瓦红十字会总部工作了三年,升任部门主管。随后他完成了MBA学业,并撰写了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问题:以下哪种情况更有可能:(1)克劳斯在一家大银行工作;(2)克劳斯在一家大银行工作,负责银行内部的第三世界基金会业务。

实验表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2)。但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第二个答案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肯定可能性较小。如果你还是觉得第二个答案可能性较大,那你的联想谬误就在作怪。研究表明,你陷入联想谬误陷阱的原因是,我们的直觉会理解那些符合“逻辑”的故事,但这些都是主观强加在事物上的关系。心灵鸡汤故意把概念弄得模糊,让你有很大的发挥这种联想的空间。你会觉得那些模糊的东西是有道理的,并不是因为它真的符合逻辑,而是因为你在里面发挥了这种联想。这就是为什么你很容易陷入模糊概念的陷阱。

第二,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我们的判断和行为都是由我们的框架所支配的(框架效应),但这个框架是主观的,是可以受到影响的。有一个笑话,一个丈夫回家跟妻子说,今天他走在公交车后面回去,省了两块钱。妻子回答说,你打车回去不是更好吗?这样可以省下十块钱。跟公交车还是打车,是不同的框架,结果当然会导致不同的认知和满足感。其实,如果丈夫说,我今天能回家,在路上没被车撞到,已经很幸运了,全家可能都会觉得更幸福。

所谓“影响”技巧,其实都是影响人们的框架。心灵鸡汤的技巧就是故意把这个框架设计得很模糊。我们知道,一旦没有准确的答案,锚定效应就会发挥作用,每个人认知世界中之前存在的框架就会跳出来发挥作用。而这种之前的认知总是可以在这个模糊的框架中得到解释,听者就会觉得这个“模糊”的框架非常正确。

《心灵鸡汤》在中国如此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和中国传统思维习惯有关。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儒家“述而不作”的思想。《论语·述而》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般指只叙述、解释前人的学说,不自己去创造。也可以理解为只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解释。这就造成了中国学术文化重结论陈述,轻分析过程的缺陷。人人都有《孔子说》,但人人都可以对《孔子说》有自己的解读。这就造成了学术思想无法进步。在欧美的学术体系中,这样的思维方式无法进入学术层面,学术界有自己的纪律和规范,防止这种似是而非的思维。在西方,《心灵鸡汤》只能作为TED演讲来发表。 但在中国,无论是在学术殿堂,还是在媒体上,《心灵鸡汤》都能受到欢迎。

因此,任何一句励志名言,细细分析都可以发现,它是一种利用人类认知局限性,加上传统文化不严谨的思维土壤基因而形成的思维模式。

所以,我对如何避免心灵鸡汤有两个建议。第一方面,针对可能受到心灵鸡汤影响的朋友。即每次听到一个你直觉上认同的说法时,要提醒自己,你认同这个想法的原因,可能意味着你正在陷入心灵鸡汤的陷阱。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这种说法的前提,也就是框架的选择。如果没有科学的进步,认同地心说的人肯定比认同日心说的人多,因为地心说更符合大多数人的直觉。其次,我们要看所用的概念,是否能被大家解读和定义。比如,近些年,一些网红、学者一直在鼓吹“共生”,那么这个共生到底是什么?合作是共生,竞争也是共生吗?决定一起结婚是共生,但通过离婚给对方一个机会就不是共生了? 最后,要特别警惕那些喜欢使用隐喻、引用亲身经历的人,因为这些都是窃取概念、移植花木、移动空间的手法,缺乏严谨的思考。

另一方面我想说,对于那些传播心灵鸡汤的学者、网红或者营销人员来说,心灵鸡汤确实对人有影响,因为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揭示的其影响逻辑确实很强大。但越是强大的影响,越需要伦理的约束。行为经济学、营销学、知识传播确实到了该考虑社会伦理的时候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86528.html

生活中的 10 个扎心道理,句句刺痛人心
« 上一篇 2024-06-14
如何设置不看某某人朋友圈?这些情况你一定要知道
下一篇 » 2024-06-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