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李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讲述读书和读书的意义。 原标题:《读书的“有用”与“无用”》。 原文如下。
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开阔自己的视野,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不至于变得狂妄自大。 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但我并不认为阅读专业书籍就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 我认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读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
经常有人问我:读书和音乐创作有什么关系? 有时它们相关,有时则不相关。 最近读古诗词,时常惊叹古人惊人的想象力。 这种阅读可以提炼我的语言并启发我的表达方式。 但生活中多读书,无形中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我提倡非功利的读书。 我建议你读一些看似无用的书,培养一些看似无用的兴趣爱好,来陶冶你的情操,净化你的灵魂。 实用主义是我们今天需要特别警惕的。 这从当今大学基础理论专业的缺乏和应用型专业的普及就可以看出。 我无数次听到类似的问题:数学研究有用吗? 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吗? 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理论的学习,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计算机技术。 一些看似无用的理论构建了今天的技术。
我其实读书不多,但我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同一本书,尤其是经典之作。 这是受到几乎从不读畅销书的作家余华的启发。 现在的出版物如此之多,现代人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你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检验哪些书好,哪些书不好。 机场书店和火车站书店里摆放的各种书籍大多会让人失望。 但经典则不然。 每当你读一本经典,你都会有丰富的体验。
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我认为你不应该仅仅基于兴趣而阅读。 有时候你必须强迫自己读一些艰苦的书,这样你才能进步。 作家马尔克斯强迫自己每天从上午九点工作到下午两点。 如果实在写不出东西,他就得在办公桌前坐两个小时。 读书也需要自律、自我执行。 读童话不费力,但人的一生不能只读童话。 必须强迫自己读一些难以理解、难以读懂的书。 像《寻找逝去的时光》、《可扎尔词典》这样的书,虽然不像心灵鸡汤那么容易读,但如果强迫自己读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对我个人而言,读书是一种仪式行为。 就像我习惯用笔写歌词一样,我更喜欢纸质书。 古人读书时讲究焚香、沐浴、饮茶、诵经,追求悠远、悠然、自足的境界。 但面对电子屏幕上一堆二进制数字代码,我闻到的不是“书香”,而是工业的味道。 正如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仍然有很多音乐爱好者收集旧唱片和音乐CD。 仪式感让阅读悦目、悦耳、悦心,更有味道,更神圣。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目前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我们的出版业数量庞大,新书源源不断,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是一个人均读者很少的国家,距离文明古国应有的水平还很远。 为什么? 这值得深思。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