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媒体内容制作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人和媒体机构,从网络主播、微博博主、微视频博主、网红、答疑者,到互联网金融平台、社交媒体算法、搜索引擎……新的传播力量和传播要素的出现,加剧了新的传播障碍和博弈。 传播者展现出混合媒体素养,许多热点现象值得关注。
1 鸡汤文章暗藏“肮脏行业”
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曝光朋友圈已经落入鸡汤文的枪口,并逐渐取代电视购物成为新的产品营销渠道。 据调查,微信“朋友圈”中的所谓鸡汤文章大多是通过专门的微信公众号或APP等转发平台进行分发,注册人员通过转发带有广告的文章来赚取分成。 这些转发的鸡汤文章背后,隐藏着一条利润丰厚的“转发”产业链。
2、“标题党”现象猖獗
“点击诱饵”并不是一个新现象。 但随着“10万+”等新媒体绩效考核标准的出现,传统新闻价值标准逐渐让位于“搜索引擎优化”、“热门推荐”、“迎合受众兴趣”等。 “煽情、色情、腥味”噱头重新占领新闻信息平台,“标题党”现象猖獗。
3 消息经常反转,“把关人”缺席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成都女司机被殴打”、“山东产妇纱布丑闻”……反转新闻接二连三上演,不仅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让舆论受到了影响。屡屡被操纵,引发网络二次谣言、激进言论和侵犯隐私,不断污染网络舆论环境。 反转新闻的盛行,反映出舆论哗然时代“把关人”角色的缺失。
4 伦理争议与庸俗混乱
网络直播、微视频分享等平台上的色情、暴力、低俗信息时常受到诟病。 2016年整改后,主播、网红等职业门槛也相应提高。 各类电信诈骗、裸贷等现象的出现在2017年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可能死灰复燃。 要加强综合治理和法制治理,强化使用者、提供者、传播者、监管者。 共同的媒介素养。
5家自媒体平台新闻发展严重无序
许多不具备新闻采集发布或规范审核机制的商业平台,也产生了大量涉及时事、国计民生、公共政策等的原创硬新闻或评论。新闻报道和严谨规范的工作体系,往往缺乏权威、真实的来源支持,导致信息误解增多。 今年5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相关规定,引发业界讨论。
6 不当热点和运营失败
热点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新闻价值的“显着性”,体现在事实本身要素的可见性。 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只要得体、得体、巧妙,就能给媒体加分。 但也有很多行为非常不恰当或笨拙,与自己的职责和形象相去甚远。 因此,它们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反思。
7 缺乏专业意识损害信誉
旧闻炒作、商业炒作等新闻产品时有出现。 少数政务微博定位不清,对自身责任视而不见,对网友留言和投诉置之不理。 与此同时,少数政务微博发布了一些心灵鸡汤、交通、美食旅游,甚至还有网络笑话。 如果他们为了流量和点赞而忽视了自己的定位,不注重现实,就会失去粉丝的信任,失去声誉。
8、付费意识提升,内容侵权并存。
近年来,传统媒体、商业门户、自媒体人和新闻客户之间因版权而产生的纠纷越来越多。 “用另一篇好文章代替标题”的现象并不少见。 同时,视频、音乐付费会员订阅的出现、付费问答平台的出现,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 “知识有偿”正在逐步打破“信息免费”的惯性思维,也是媒介素养的体现。
9平台制造虚假繁荣,透支行业信誉
微信一度宕机,暴露了多个微信公众号的浏览量和点赞数。 “拉货”、“刷单”、“假订单”、“假购买”……各种花钱买粉丝、买关注、买阅读、买点赞的爆料层出不穷,严重扰乱正常秩序。扰乱市场秩序,误导消费者。
10 封闭意识的增长与互联网的开放价值背道而驰
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垄断和封闭与互联网“平等、连接、共享”的价值观相悖。 今年以来,行业内发生了多起事件,比如苹果iOS系统应用商店与微信小程序的差异等。 此外,政府和互联网平台数据的合理开放等问题也浮现出来。 不少媒体也推出开放的机制和平台来焕发活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