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能穿越,诸葛亮唯一想带回三国的东西肯定就是知乎了。
或许你不信,尽管三国历史已经一千多年,但知乎上总有一群朋友念念不忘诸葛亮北伐。 他们还用刻苦学习所得的知识,再次绞尽脑汁为梁哥学习——
如果给蜀军提供无限的可乐,诸葛亮能打败魏国吗?
不要笑!
虽然这个问题看似荒唐,但在近十万围观的人中,对于可乐败魏的答案却纷纷“严肃”。
如果不是我把标题理解清楚了支持百事可乐,我差点就被可口可乐这一波统一三国的巧计给震撼到了。
你绝对想象不到,
知乎们回答问题时的想象力有多少?
如果你问诸葛亮如何用这无限可乐打败曹魏,诸葛亮可能会认为你吃饱了。
但如果你问拥有中央财经大学硕士学位的知乎认证回答者@Kexi,你就问对了问题:
从炼制糖用于经济战,到把塑料瓶变成战场宝藏,再到把可乐包装成天赐圣物向世界输出价值……你能想到的一切都是利用可乐来统一三个国家的经济角度。 可喜已经为诸葛亮做好了打算。
谁说可乐是垃圾食品? 在经济学家眼中,这显然是市场硬通货:
与放飞三国想象类似,知乎上有一百多个各种问题:“如果有无限的肯德基/卫生纸/詹姆斯·邦德,诸葛亮能打败曹魏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有时甚至更加令人困惑。 可以捕捉到各路大佬的专业分析。
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在知乎,知识就是让一切问题得以释放的力量源泉。
如果你不是很喜欢地理这门学科,我想一般人不会去思考玉皇大帝住在平流层还是对流层:
同样,如果一个人不真正了解地理这门学科,我想正常人也无法回答玉皇大帝在平流层还是对流层这个形而上的问题:
然而,知乎上的回答者@龙雅和@青村却惊讶地发现,短短2分钟的科普视频就查出了玉皇大帝的家庭住址。
很容易就能猜出玉皇大帝住在哪一层。 龙牙提醒大家,只要了解一下神仙的飞行姿势即可:为什么外国神仙是横着飞的,而中国神仙都是垂直飞的呢?
这个问题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
听了龙牙的解释,我才知道侧飞的神一般都是在平流层:
因为他们横飞,其实就是他们无能的表现。 因为水平飞行对应的是飞机模型,而对流层是一个空旷的区域,气流经常发生湍流。 一旦湍流损坏了飞机的某个部位,无论是飞机还是众神都可能直接面临坠毁的悲惨结局。
因此,飞神要想再活五百年,就必须选择一个气流相对稳定的地方来飞行,那就是平流层:
垂直飞行的神灵更加寒冷。 他们知道如何更好地控制气流,因此对流层对他们来说并不危险,但却是一项轻松舒适的飞行冲浪活动:
原因是对流层的湍流气流主要是上下对流。
当仙女垂直飞行时,感觉就像乘坐电梯一样。 只需要少量的神力,就能飞行数千里。 因此,像玉皇大帝这样处于仙界食物链顶端的人物,一定是在对流层飞行的飞行高手:
在一些比较“飞”的问题中,有些人的想象力已经完全离开了大气层,漂流到了外星球:
如果你在不考虑其他附加因素的情况下取一小勺黑洞,会发生什么?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我非常佩服提问者: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吃黑洞,对食物的梦想是多么坚定啊? !
看完科普作家@科有故事王诘的回答,我的敬佩之情更加强烈了。
考虑到黑洞本身存在引力巨大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口袋大小、一口就能吃掉的黑洞,当它送到你面前时,问题其实会变成:你在盯着黑色的黑洞。洞,但黑洞其实已经想好要做什么了。 怎么吃你。
所以你几乎没有时间做出反应。 下一秒你就会被拉入黑洞,开始体验死亡是如何慢慢降临到你身上的:
如果你正在吃一个最简单公式的黑洞——里面除了质量什么都没有——那么你会感觉时间在黑洞的入口处开始无限变慢,然后你的视野会逐渐变成血红色。 别惊讶,这并不是恐惧造成的幻觉,而是黑洞附近的引力造成的时空扭曲。
不幸的是,从理论上讲,只有到达奇点时才会出现黑洞。 现实是,在你接近奇点之前,你会被扭曲的引力撕成碎片:
虽然吃掉黑洞的结局是悲伤的,但讨论如何吃掉黑洞时的气氛却是无比欢乐。
虽然是开启想象力,但知乎儿的想象力却特别“硬核”。 飘忽不定是表面,基于各学科基础知识的联想才是核心。
如果说知乎儿的头脑是一个黑洞,那么我认为“知识”就是人们提出问题时的“奇点”。
同样,在知乎儿上回答各种富有想象力或无关的问题时,受访者的想法也更加核心。
看看知乎受访者的硬核回答
就好像我在家读书然后上了大学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世界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巨大的益智游戏,好奇心是我最好的伙伴,带领我看清这个世界。
长大后,虽然对《十万个为什么》中没有《十万个为什么》感到失望,但庆幸的是,我的好奇心从未消失。
这是我喜欢看知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里的回答者总是以最谨慎、最认真的态度对待提问者的好奇心,不管他们的回答有多么牵强:
比如“为什么秦始皇的陵墓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以用“技术不到位”来概括。
但看到考古专业的答案后,读者却得到了一段跌宕起伏、令人感叹的精彩历史故事:
原来,之所以强调在技术不到位的情况下不能随意挖掘墓葬,是因为考古史上曾有过这样一次因无知而造成的惨痛教训。
定陵是明万历皇帝的陵墓。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积极发掘的唯一一座帝王陵墓。 但由于当时考古队经验不足,很多文物被挖出来后就被毁掉了。
首先被毁坏的是定陵出土的丝绸。 团队中的一些成员建议将其粘贴起来,其他人则建议将其像古代绘画一样装框。 不幸的是,所有的丝绸最终都因保存不当而变质。
其原理主要是因为墓葬是缺氧环境,出土后暴露在新鲜空气中极易发生氧化反应:
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莲藕片,放入口中接触空气后立即氧化。
还有定陵的棺材,当时因种种原因被“遗弃”在山谷中,至今下落不明。
有了答主褒贬不一的故事解释,现在我不仅从字面上理解了为什么秦始皇陵现在不能被挖掘,而且在情感上对皇帝陵墓将来能够被挖掘产生了很多期望。
不仅可以与历史故事相结合,让答案更加生动,而且知乎答题者往往能用硬核的思路,为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找到答案。
比如“苏炳添和博尔特的差距有多大?”这个问题。 似乎无法比较,因为短跑一直被称为民族志限制:
然而,在严格分析博尔特和苏炳添的运动数据后,知乎受访者@chenqin发现,苏炳添实际上可能会打破博尔特在短跑界创造的神话。
他分析了博尔特和苏炳添近年来的各项数据,发现博尔特从25岁开始就处于下降趋势,而苏炳添从20岁开始就处于上升趋势。
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与苏炳添的天赋有关,也与多年来关注苏炳添比赛的体育学者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他们拿出了一篇又一篇关于优化苏炳添跑动战术的论文,并为苏炳添指定了更加科学、详细的训练计划,所以这几年苏炳添的成绩不断提高,不受年龄的影响。
用数据讲述事实,用科学打破偏见。 能做到这两点的受访者,才能真正受到知乎上知乎用户的好评:
考虑到这种严谨性,知乎受访者在回答问题时绝不会因为不确定而吹嘘。
比如,当被问到“能否预测未来三年的疫情走势”时,受访者@photosmashbangzhu直接说出了实情:“病毒进化是一门历史科学,我们没有太多回顾经验。”历史并总结,所以我们必须强迫它。” 这个预测是最好的。”
准确预测三年内疫情走向是不可能的。 世界上没有人敢说自己能预测到这件事。
但秉承“有问必答”、认真负责的态度,@photoshop.com 的负责人仍然选择从其他角度回答这个五星级难题。
依然是知乎答案三件套:数据、分析、结合历史。 帮领导查阅了国内外各种资料后,在大方向上总结了几种可能:
例如,未来病毒可能会降低免疫系统的效率,产生更多的疾病表型,并可能更频繁地跨物种传播病毒,等等……
因为大佬的分析太专业了,数据所办公室无法用一两句话概括清楚,所以感兴趣的狗友可以直接去原答案了解更多:
当然,不光是这些有些遥远的问题,那些日常生活中比较接地气的问题,知乎的答主都能得到专业的解答。 比如,我在买枕头的时候,就查阅了知乎医疗话题优秀答主@孙宇丽的详细解答。
在评估过程中,这位博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科博士,动用了价值1500万元的医疗设备和150万元的工程设备,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多个不同维度制作了7个枕头。 非常专业的评价。
本来我只是想找个参考,没想到竟然有人不遗余力做出这么专业的评测。 我只能说他不愧是专业博士。
而当我只想聊聊螺蛳粉的时候,我可以在知乎上找到无数关于螺蛳粉的“疯狂”答案。
为了发自内心地选择哪种螺蛳粉最好吃,受访者要么自己吃柳州当地的螺蛳粉,要么一口气买了112包不同品牌的螺蛳粉,全部吃完。结束。 我们来选出六种最美味的:
当我阅读受访者的评论时,我几乎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评论网站的“浓郁香气”。
但看着那些还在脸不红地忙着写评价报告的受访者,我只能说:知乎评价的受访者都堪称科研评价人才。
但也正是本着“科学研究评价”的精神,在充满营销套路的购物世界里,知乎让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好东西帮你省钱,知识就是钱!”
说了这么多,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这些年在知乎的经历:“逛知乎久了,知识的碎片加起来就和在国内大学学习的水平一样了”。
纵观知乎,无论是提问者善于围绕专业知识发挥想象力,还是回答者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通俗地回答问题,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每个社区用户对话题的深入理解。 知识具有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尊重。
不久前,知乎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知乎月活跃用户已达1.01亿,首次突破1亿大关。 亿万人的好奇心找到了归宿。 此外,知乎活跃受访者数量超过5300万。
不仅社区创作者数量不断增加,知乎在内容数量和质量上也实现了显着增长:截至目前,知乎累计内容量达4.59亿。
许多答案不仅质量高,而且具有重要的时效性。 比如,河南暴雨期间,受访者@焄昊元撰写的《暴雨自救手册》就引起全网关注,并受到央视点赞:
这些热爱创作的人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从奇葩的想法到独特的体验,从硬核解读到生活参考,从付费咨询到内容传递,这些收获颇丰的内容不仅精彩,还打开了我们的大门。视野的同时,也为生活场景提供了实际的帮助。 这些知乎回答者不仅仅是观察者,也是问题解决者。 他们是生活中最酷的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时至今日,在浩瀚的互联网海洋中,知乎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色的“干信息阵地”。
如果说知识是精神食粮,那么我想说知乎无疑是丰富我和朋友们日常生活、让我们有精神获得感的“秘密花园”。 作为一名知乎用户,我也希望继续在知乎上看到更多这样的精神食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3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