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哪三国?
三国,哪三国? 这似乎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因为地球人都知道魏蜀吴分为三部分,当然就是魏蜀吴了。 事实上,这是一个必须解释的重大错误,也是一个必须纠正的重大问题。
在无数关于三国的电影电视剧中,在中学生背诵的各种版本的中国朝歌中,甚至在大多数文史研究著作中,“三国”就是魏、蜀、吴! 比如,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片头始终飘扬着“蜀”旗。 这实在是一个“激怒历史学家”的大错误! 类似的错误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也很常见。
从一开始,所谓的“三国”,包括从曹丕开始的魏国,从孙权开始的吴国,都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出在从刘备开始的“蜀”国。
刘备称曹操“以天子命诸侯”,称曹操为“汉贼”。 于是,220年十月,曹丕篡夺了汉献帝刘协的皇位。 ”之后,刘备成为汉朝皇帝,定都成都。刘备之所以仍然使用汉朝的称号,是为了表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也是为了表明汉朝还没有结束。 ,而他的政权是汉朝的延续;就连刘备称帝后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张武”,也暗含着凸显光武帝刘秀和他的第一个年号“建武”的意思事实上,禅位后被封为山阳公的刘协去世于公元234年,晚于刘备。223年四月,刘备去世,刘禅继位,继续沿用汉号,没有改变。直到263年11月被魏灭亡。
汉为何沦为蜀?
刘备、刘禅以“汉”为国号。 这是明摆着的历史事实,为何却误成了“蜀”呢?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陈寿的《三国志》以“蜀”之名记载了刘备、刘禅的“汉”。
我们知道,“先四史”之一的陈寿的《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史最重要、最权威的“正史”。 《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分别记载了曹魏、刘汉、孙吴的历史,以曹魏为正统。 陈寿的处理方式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陈寿虽然一开始是刘禅的大臣,但是在刘禅倒台之后,陈寿就成为了继承曹魏的司马氏的大臣。 按照传统时代历史学家的惯常做法,他在修订《三国志》时,必须以曹魏为正统,否则就等于否定了继承曹魏的司马晋王朝的合法性。 如果他这么做了,那就是斩首罪了。
与此相关,陈寿在《三国·汉书》中并没有描写国号为汉的刘备、刘禅政权,而是用带有地域色彩的“蜀”来形容(“蜀”是古代氏族名、国名,分布于今四川中部西部。公元前316年并入秦国,秦置蜀郡于其地)。 这是因为在当时各方争夺正统的背景下,曹魏、司马的晋朝被称为刘备、刘禅的汉朝被称为蜀,这也是因为已经有刘邦的汉族(西安称其为“前汉”或“西汉”)和刘秀的汉族(西安称其为“后汉”或“东汉”)。 《汉书》的设立很容易造成名实混淆。 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我们尊重历史的原始事实,尊重随名随主的原则,那么在描述刘备、刘禅政权时,我们仍应称其为“汉”。
刘备有资格称自己为汉吗?
刘备、刘禅政权为何被称为“汉”? 最重要的原因是刘备姓刘。 据《三国志·蜀书·先夫列传》记载,刘备是西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王刘胜的后裔; 曹魏玉环所著的《典略》说,刘备是临邑侯的一支,汉代临邑侯中,可考刘让、刘辅。 这两人虽然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后裔,但并不是中山王刘胜的后裔。 刘让也因谋反罪被东汉光武帝刘秀处死。 杀。 因此,刘备可能是刘让的后裔。 由于其祖先有谋反的不良记录,他冒充刘胜的继承人。 为何要依赖刘胜? 据说刘胜有儿子120多个。 从刘胜去世到刘备出生,已经过去了270多年。 如果一代人按30年计算,差不多已经过去了十代人了。 谁能看出刘备是不是刘胜的儿子呢? 那么后代呢?
事实上,幼年丧父、与母亲靠卖鞋、织席为生的刘备是否是刘胜、刘让的后裔,根本无法确定,甚至值得怀疑。或刘复。 例如,在注释《三国志》的南朝,刘宋裴嵩之说了一句颇有深意的话:“陈嵩之认为,祖先虽出自孝景,但身世遥远,艰难困苦。看清楚了,也不知道是哪位皇帝的始祖为自己的家族建庙。
然而有趣的是,刘备凭借着“皇室太子”的身份,以复兴汉室为旗帜,逐渐在三分天下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他对抗曹操,联合孙权。 换句话说,“汉”是刘备、刘禅政权的政治旗帜和正统定位。
刘备、刘禅的政权被称为“汉”,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可。 例如,明代谢弼所著的《季汉书》和清代王复礼所著的《季汉五志》,都尊刘备汉为正统,承认刘备汉为正统。继承了刘邦的前汉和刘秀的后汉的季汉。 第三汉; 南宋萧常、元朝郝景所著的《汉书续》,也取了东汉班固所著的《(前)汉书》和《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为延续对象,即也是以刘备为基础,刘禅为正统,建立了《天子纪》和《本纪》,而废孙武、曹魏为史记和传记。 如果刘备和刘禅知道他们的死,他们应该会微笑面对这样的认识。
至此,我们知道,今天讨论三国历史和刘备、刘禅政权,不应该像陈寿在特殊政治背景下的历史书法,称“蜀”不称“汉”,而是应该以原始历史为基础。 其实就叫“汉”,或者按旧名叫“季汉”。 底线是,它习惯上被称为“蜀汉”。
至于长期称刘备、刘禅政权为“蜀”,这是一个贬义词。 这是最不合适的,应该废除。 否则,不但对刘备、诸葛亮、关羽等汉族帝王大臣不敬,而且对当时的历史也有碍。 正确的理解是,刘备、刘禅父子、诸葛父子、关羽父子等最大的政治资本,是以“汉”作为正统象征的国号。
历史误会不仅限于三国
事实上,社会上乃至史学界仍存在不少诸如称“汉”“蜀”之类的错误。 在国名或朝代方面,夏、商、周时期的“商”指的是自己,“殷”则是别称。 按照依主命名的原则,今日河南安阳的“殷墟”应改名为“商遗址”; 1636年,努尔哈赤、皇太极初期,国名汉译为“晋”,而非“后晋”。 秦嬴政再次登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他觉得自己的功德超过了三帝(天帝、地帝、太帝)和五帝(黄帝、颛顼、喾帝、唐尧) 、虞舜),于是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尊号“皇帝”,并废除了“子论父,臣论帝”的谥法,谥号为“吾为始皇帝。 后来世代将被计算,第二代、第三代将永远延续,永垂不朽。” 这样看来,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始皇”,我们称嬴政为“秦始皇”是不合适的,因为他缺少了不可或缺的“皇帝”。
更令人困惑甚至完全错误的是,我们习惯称本名武曌、改名武曌的皇后为“武则天”。 事实上,她在82岁高龄的最后一年才获得“泽天”的称号。 先是“大圣则天皇帝”,再是“大圣则天皇后”,怎么能从小到大都叫她“武则天”呢?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郑成功、孙中山、蒋介石。 借用孔子的话来说,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事不成,礼不成”。音乐也不会蓬勃发展。” 这里的“名”虽然是指“地位”,但它是借用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明白了就好了。 如果我们整天热衷于谈论三国,却连说哪三个国家是错的,那不是很可笑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4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