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医圣张仲景是否存在?魏志该不该补张仲景传引争议

我也曾怀疑过医圣张仲景是否真的存在。毕竟,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三国志》和《后汉书》中没有记载这么重要的人物呢?正在迷茫之际,读到吴金华先生写的博文:《魏志》应补《张仲景传》,恍然大悟。

作为仲景医圣的弟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目录

一、刘知几的“漏网吞舟”理论及其应用

二、钱穆的“历史情怀”与“历史意义”说

三、《韦志》传记的“政治”标准

4、建立“韦志”传记的“数据”条件

《魏志》中应该有《张仲景传》吗?这个“历史法”问题是唐代刘知几(661-721)在《诗通》中提出的。

针对刘硕的特点,我回顾了现代学者钱穆(1895-1990)的《刘知己《诗通》》一文。这是我研究《三国》、《诗通》和钱氏文章的杂记。

这篇杂记的结论是:《三国志》不易读;如果你谈论历史方法而不对其背后的“历史情境”和“历史意义”做一点讨论,你很可能成为钱穆笔下的刘知己:“他所讨论的历史方法是肤浅的、肤浅的。”不敢说钱学森对《石通》的批评是否完全正确;我敢说的是,《史通》认为,《魏志》对《仲景传》的遗漏,是陈寿方面的严重疏忽。这种说法确实不切实际。

三国张仲景技能_三国张仲景华佗_张仲景 三国

▲《石头》

一、刘知几的“漏网吞舟”理论及其应用

张继,字仲景,汉末名医,曾任长沙太守。 《三国志》中没有这个人。有必要讨论吗?刘知几在《石同·人物》中写道:

三国不同朝代时,两晋有不同的房屋。如元泽、仲景比徐、罗更有才气,何震、徐逊比杨、虞更有文雅。但陈寿的《国志》和王殷的晋代被广泛列出。诸传,惟此未编。这也是漏网覆舟,走得太远,心胸就太宽广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陈寿的《三国志》不是桓范(子元泽)、张济(子仲景)的传,王殷的《晋书》不是和祯的传。袁谦)《徐逊(又名玄都)传》是陈寿、王殷的一大遗漏。这在历史上可谓“漏网之鱼”。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历史学家的视野“太宽广”。

刘知几的意见很明确:《张仲景传》应该而且必须列入《三国志》。

由于题材关系,我们就不谈桓范、何震、徐询的事情了。这里只讨论《三国记》是否应该补充《张继传》以及如何补充《张仲景传》的问题。

其实,我最关心的不是要不要补《张仲景传》这个空洞的理论,而是如何补《张仲景传》这一棘手的现实问题。张继官当上长沙刺史后,是否应该将其加入到《魏志》卷十六的明寿传中,还是其他地方呢?张继是一位著名的医生。 《魏志》卷二十九方季传他该不该列入?遗憾的是,对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很难操作的具体问题,《石头》只字不提。

三国张仲景华佗_三国张仲景技能_张仲景 三国

虽然刘知几没有说明如何用《张仲景传》来补充《三国志》,但现代学者对此理论赋予了新的思路:

陈寿编撰《三国志》时,删除了太多已经写好的史料。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马骏、张仲景这样的伟大科学家,他没有为他们写传记。 (《三国全译·出版须知》徐嘉璐主编,汉语词典出版社,2004年)

我们先不说马骏的问题。这里将“张仲景”定义为“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当然意味着《张仲景传》似乎是《韦志·方季传》的补充。不过,这段所谓“陈寿编《三国记》时,删除了太多已经写好的史料”,也意味着《张仲景传》已经有了“已经写好的史料”。写的”,而这些内容却被陈寿“删除”了。这种非常奇怪的提法,在《诗通》中从未提及。

比2004年的《三国志全译·出版须知》更加精练简洁的,是去年刚刚出版的热门读物《三国志》。该书的主编将这个意思说得更加明确:

陈寿虽然取材广泛,但也有遗漏之处。比如张仲景和华佗,陈寿写了华佗传,却忽略了张仲景。 (白话精要:三国二十四史·前言,岳庆平主编,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

总之,刘知几的“漏网吞舟”论及其发展论告诉我们,《三国志》应该是张仲景传,而《张仲景传》本来就有“陈寿时代已写”。 《史料》、《魏知·方季传》只有华佗而没有张仲景,这是陈寿在传记中的“无知”。

二、钱穆的“历史情怀”与“历史意义”说

早年,在我还没有养成仔细阅读汉魏六朝史记的习惯之前,我特别喜欢阅读刘知几的《诗通》等宏观历史论文;中年以后,随着实证研究的进展,我开始对一切缺乏实证证据的宏大理论引起越来越多的质疑,也写下了很多杂七杂八的笔记。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杂注对《诗通》过于挑剔,不符合“温良敦厚”的宗旨,对古人名著过于反感。 ,得罪了发表意见的人,所以不应该公开。读了钱穆的文章《刘知几的《诗同》》,我才知道旅居海外的老一辈学者对《诗同》的批评是严厉而深刻的,毫无忌讳:

三国张仲景技能_张仲景 三国_三国张仲景华佗

钱穆

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95岁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界尊他为“一代宗师”,有学者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大师。与吕思勉、陈渊、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诗通》历来被列为回顾历史的书,但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的回顾。而《史通》只评论“史书”,不评论历史。史书记录“历史情怀”,理应具有“历史意义”。什么是“历史情怀”?这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个事实的背后有一个“历史意图”,这是历史在当时确实有的意图。当时历史想往哪边跑,能不能跑是另外一回事,但它有一个意图,它想往哪边跑。我们学历史的人应该明白历史的意义。获得了历史意图,自然也就获得了历史情怀。历史书最大的作用是发现其所写时代的历史条件和意义。这就是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时的作用。我们批判历史、审视历史、讨论历史时,也应该从这一点出发关注这一点。而《史通》,全是史书、历史规律。 《史记》怎么写,《汉书》怎么写,好坏都取决于写历史的方法。如果按照我刚才的理论,史书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看到当时很多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和意图,而刘知几的《史通》在这方面就有所欠缺。他只关注了几本历史书的文字,而没有关注历史的内容。他只讲历史法,并没有真正接触史学。郭台铭没有历史知识,他所讨论的史学方法都是肤浅的、肤浅的。历史法的真正起源还没有被触及。孔子的《春秋》有历史方法,但《春秋》历史方法的根源在于孔子对春秋时期历史形势和历史意义的深刻看法。

刘知几一生都在历史博物馆工作,但他没有机会写历史,因此很难看出他的才华和史学。从某种角度来说,正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隋书》中的史书,刘知几几乎都看过,并加以批判。看来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史学。但他强调的只是言语和方法,并不能说他有任何历史知识。那么他所学到的只是另一回事,并不能说他真正学到了历史。因为他只是在讲几本历史书,并不是那些历史书上的历史。读了刘知几的《诗通》,顶多只懂得写历史。他只关注历史、法律和著作。如果他对这段历史没有深入的了解,那么这些历史著作和著述根本就谈不上。这是我讨论刘知几的《诗童》最大的缺憾。他的书没有讲历史书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他当时只看了很多历史书,没有进一步的历史知识。

刘知几只关注史书,不关注历史本身,也不关注历史背后的人。

刘知几本人的认识也有偏差。他只爱读历史,不识经典。由于知识的限制,他的作品并不理想。

今天我批评刘知几的《诗通》,是为了指出学术上的一个标准。和《石通》一样,并不算历史上的最高标准。尤其是你完全无知,随便批评,那就更糟糕了。当然,刘知几的《史通》批评了前史中的种种弊端,也常常被历史学家用来达到这个目的。今天我又要批评刘志几了。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别以为我也喜欢嘲笑、刻薄。 (钱穆《中国历史名著》125-133页,三联书店2000年)

读了钱文中引的五句诗,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尤其是在思考《三国志》是否应该传张仲景这个历史和法律问题时,我想,“如果我对这段历史没有深入的了解,那么这些历史著作和历史规律就不会完全可以讨论。”这段话我感触特别深。

现在在讨论《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张仲景的原因时,至少要对“历史意义”和“历史情怀”做一些研究。首先要“关注写史背后的人”,即关注陈寿的传记标准,关注《韦志·方季传》的“背后的事实和意图”,看看能不能写张仲景的传记。符合《韦志·方季传》的特点;其次,要“关注历史本身”,即关注张仲景在汉末为官行医的事实及其在当时的影响,关注此类的零碎记载。事实 有多少史料?看看现有的资料能否编成一部内容和篇幅与《华佗传》相媲美的《张仲景传》。

我认为,刘知几决定在《三国志》中写张仲景传,只是凭感觉而行; 《诗通》对此并没有提供严格的论证。至于《三国志全译·出版笔记》将《三国志》中没有《张仲景传》归咎于陈寿“删除”“原著史料” ,恐怕更是无稽之谈。

三、《韦志》传记的“政治”标准

张仲景在《魏志》中似乎不符合传记的“政治”标准。

据陈寿提醒,《魏志》写传记的基本标准首先是“政治”意义(请参阅《法威尔·方季传》),或者说传记的生死存亡。与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有关。如董卓、柳岩等;或传记的政绩功绩与国家兴亡有关,如任君、诸葛诞等;或者传记的德行、学问等等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对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当时政局中的重要人物都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如管宁、华佗等,这从《魏志·杜》中对“天下大事”等的强调就可以看出。蜀传”。

三国张仲景华佗_张仲景 三国_三国张仲景技能

据说,张仲景在汉献帝建安年间升任长沙太守,属于“两千石”级别。只要他不被老百姓视为贪官、裸官、专做面子工程的狗官,照常,他就能有一部传世的《别传》。 ;然而,即使有类似《别传》的资料流传于世,他能否在《魏志》卷十六的《明寿传》中独立流传呢?或者在《任素杜正仓传》末尾的附录“吴观”等人下面加上一个名字?恐怕很难。

陈寿《魏志》的传记要求非常严格,连附带提名的标准也不低。魏末晋初许多名人的父亲都曾担任过魏官至太守。他们的名字见于唐代编纂的《晋书》。然而,《卫志》中的名将传记中却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提及。比如,杨虎核(即司马师的岳父)的父亲是上党太守,王慎的父亲(“多忌”的《魏书》作者)王绩,为东郡太守,刘宋的父亲刘贯为平阳太守。 ,傅宣的父亲傅谦为扶风太守,项熊的父亲项绍为彭城太守,阮咸的父亲阮熙为武都太守,夏侯瞻(看到后毁掉陈寿《魏书》的那个人) 《三国志》)夏侯庄(历史学家)的父亲曾任淮南刺史等,《魏志》中没有记载。

陈寿在《任素杜正仓传》末说:“自太祖至咸西,魏县太守陈国武,清河乐安太守任礼,京兆太守燕飞,济北太守。以及弘农太守令狐,太原孔邑,鲁国绍、济南宰相,或悲怆入狱,时而诚恳宽厚,时而身洁,时而犯奸淫,他值两千石。”

值得注意的是,从曹操当政的建安时期到司马昭当政的咸熙时期,知府级人物有数百人之多?但《任素·杜正苍传》只收录了最有影响的五位人物的传记,而且只提名了最有名的五位人物。更何况,至今还没有看到有关张继在长沙政绩的信息。当然,陈寿不可能无中生有地写出这个传记。著名传记中的传记或提名。

三国张仲景技能_张仲景 三国_三国张仲景华佗

那么,张仲景作为一位名医,能否在《韦志》卷二十九的《方济传》中占据像华佗那样的地位呢?如果张仲景的医事事迹像华佗的故事一样,那么与“前三国时期”政治核心人物曹操有关也是有可能的。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关于张仲景的故事只有三个。一是何勇对他的评价,说他是一个“低韵”的人。这个故事并不光荣。还有两起著名的医案,一则与建安二十二年去世的文人王参有关,一则与不知名的刘继言有关。一部以如此少量信息为基础的传记,与《华佗传》放在一起,不仅在“政治”上太过逊色,而且表现的内容也太单薄了。

顺便说一句,在西晋人眼中,“建安时期”属于“汉末魏初”,华佗和张仲景都是跨时代的历史人物。鉴于华佗与曹操、陈登、李通(李将军)等人的关系,陈寿在《魏知·方季列传》中将华佗列在第一位;而范爷则站在《后汉书》中,还收录了汉末著名人物的作品。从立场上看,《华佗传》也被插入到《后汉书·方术传夏》中。相比较而言,《魏志·房纪传》收录了非常严格的“汉末魏初”时期的人物,这种严格是出于“政治”条件,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特别强调这个条件,那么《魏志》和《后汉书》就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卞让、糜衡、臧洪、孔融等也是汉末著名人物。范晔的《后汉书》有传记,但这四个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的地位却不同。 《三国志》中,只有臧宏有传。见《魏志》卷七。这部传记是一首与心系汉朝的“元曹联盟”势力殊死搏斗的歌曲。 “挽歌”;而“曹操在位期间多次因触犯禁忌而被杀的孔融”可见于《魏志》卷十二附录,其生平事迹在《三国志》全书中多次出现。至于被曹操杀死的人,残缺不全的“便衣”的记载就更少了。相关记载只能在《韦志·杨君传》“陈留下书房让,兵器异”两句中找到。 “倪衡”二字仅见于《韦志·杨峻传》。 《武志胡宗传》中有一篇文章记载。

三国张仲景华佗_张仲景 三国_三国张仲景技能

为什么《三国志》和《后汉书》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陈寿并没有站在“后汉”的立场来记录人和事。对于汉末名人来说,陈寿的传记和选拔原则就是看他对“三国创业”事件有多大的参与和影响。糜衡虽然咒骂过曹操,但他却死于军阀黄祖之手,与“三国”创始人曹操、刘备、孙权关系不大。因此,陈寿在《三国志》中几乎没有提及他的名字,这不是“忽视”,而是必要时的省略;卞让因为鄙视曹操而被杀,但曹操在被杀的时候并没有暴露出他代表汉朝自力更生的“野心”。他的死与“三国创业”密切相关,事情并不是很密切,但鉴于其弟子杨骏死于曹丕之手,陈寿在《杨骏传》中解释道: “陈留让弟子”之事可见,汉末名人皆入《后汉书》,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不能要求陈寿一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定要补充《张仲景传》,那么补充《后汉书》就有意义了,因为张仲景是一位名医。毕竟是汉末。

刘知几似乎没有注意到《后汉书》中没有《张仲景传》。用他的话说,很可能是因为读《后汉书》时眼力不亮,“失网吞船”,头脑麻痹,“走得太远了”。 “太宽泛了”。

由此看来,现在应该讨论的问题是:范晔既然在《后汉书·方术》中插入了《魏志》中已有的华佗,为什么不写传记呢? 《魏志》中没有找到张仲景的名字?

这可能与下面讨论的“数据”条件有关。

4、建立“韦志”传记的“数据”条件

张仲景似乎并不具备纳入《魏志》的“资料”条件。

曾听一个年轻人问,为什么《清史稿》里没有《曹雪芹传》?我想,除了清史编撰者设定的思想标准之外,“资料”的缺乏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国张仲景华佗_三国张仲景技能_张仲景 三国

▲曹雪芹

《三国志》因“资料”不足而不立传的现象,在《蜀纪事》中最为突出。在《蜀之志·阳剧传》中,经常见到“既成之事,不成则不传”的说法。这是陈寿对“数据”条件的明确解释。

刘知几嘲笑《三国志》没有收录汉末张仲景的传记,却忽略了一个非常显眼的事实,即比《三国志》晚一百多年出版的《后汉书》 ,不包括张仲景的传记。这说明他确实读书不透彻,思考不透彻。我认为,与其批评《三国记》缺少张仲景,刘知几还不如批评范晔的《后汉书》或裴松之的《三国志》。当然,范氏《书》、裴氏《注》中并没有张仲景的踪迹,也不一定是因为范氏、裴氏也犯了“太泛泛”的问题。尤其是裴松之,在写《三国志》时,努力补充资料,干劲十足。以《方季传》为例。陈寿的《华佗传》和《关仁传》已经相当详细了,但裴松之照例在传世的《华佗传》和《别关仁传》的基础上做了很多补充。 ”。补充: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世上真有《张济传》或者《张仲景别传》,裴松之绝不会逐字逐句引用。

种种迹象表明,过去并没有“独撰”的张仲景传。这类信息不仅在《三国志》、《三国志》成书时代就缺失了,而且在《隋志》、《唐志》以及后来的古籍目录中也没有记载。还可以作为旁证的是,宋朝的萧常和明朝的谢弼的季汉书改编《三国志》时,肯定是理解了刘知几的《诗童》的观点,但为什么不呢?不是顺便加了一本《张仲景传》吗?显然没有现成的《张仲景传》可供参考。

今天,如果我们参考刘知几的意见补写《张济传》或者《张仲景别传》,我想对于这部新补传最好的处理就是读者可以允许它插入范《书》中。和“蜀”。裴《注》。如果让它纳入《魏志》,恐怕暗中知道一些事情的陈寿会批评我们无视《三国志》的“历史形势”和“历史意义”,嘲笑我们是无知且鲁莽。

关于作者

张仲景 三国_三国张仲景技能_三国张仲景华佗

吴金华(1943.11-2013.6)

江苏南京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调入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

他一生从事中国历史、文字学研究,重点关注《中古汉语》的词汇研究和《三国志》的编纂。他的学术研究重点是训诂、校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8004.html

三国杀天子令更新,袁绍动态皮肤上线,袁神为何如此受欢迎?
« 上一篇 2024-10-21
三国曹魏政权的悲剧人物:朱灵、于禁和张郃的命运沉浮
下一篇 » 2024-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