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鸦片战争,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在广州虎门销毁鸦片的湖广总督、钦差大臣林则徐。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伊里布,后来曾到乍浦任职,并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据《乍浦镇志》记载: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四月初九,英军24艘船载着2300余人分三路进攻乍浦。驻扎在那里的清军作战勇敢,其中天尊寺的战斗尤其激烈。城陷,英军大肆杀戮、抢劫。
四月十九日,清廷命伊力布为乍浦副都督,四品冠。 ”
伊里布(1772-1843),全名爱新觉罗·伊里布,身着红绶,黄旗。什么是红腰带?努尔哈赤家族的嫡系系黄带。伊里布的第七代祖先是努尔哈赤的五弟巴阿拉。这也被认为是血亲。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出身,这些非直系亲属都系红腰带。关于他的背景,没什么好说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并不是依靠自己在宗室中的地位来获得官职,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 《清史稿》记载,乙力部嘉庆六年二等进士,入国子监。说明他不仅通过了科举考试,而且还考得不错。这就是八经赐进士的由来。走出象牙塔的第一站是云南府南关铜盘,相当于太守助理,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干部。这样一位有着良好背景的热血青年踏入了社会。
伊里布
后来他在仕途上,从未失败过当过知县、刺史、巡抚、使节。他曾是边境地区的高级官员。他从基层做起,一步步登上了高峰。伊日布历任山西、陕西、云南总督,兼任云贵、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他以正直而闻名。谁也没有想到,几年后,中英《南京条约》将伊里布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平湖县乍浦镇地处江浙交界处、杭州湾北端,依山傍海。历史上曾是军事要塞和对外贸易口岸,故有“浙北咽喉”、“东南雄镇”之称。乍浦镇其实不仅是一个镇,而且还是一座城市。清朝时,乍浦城还有一座城中城,就是满洲水师营,相当于现代八个军区之一,也是一个军事要塞。满洲城拥有土地200余亩,房屋3000余间。由于乍浦地理位置重要,清军入关南下后,派八旗兵驻守,并以副都指挥使率领。乍浦的行政级别不高,但驻扎在那里的将军都是二品高级官员,远远高于管辖乍浦的平湖县令。这是清朝海防重点地区特有的行政制度。与福建厦门类似。
副都统是清朝的一个正式名称。清代驻守各地的“八卫旗”军官被称为都通,其职责是“镇守险要,调和军民,规范行政刑罚,培养军事才能”。设备。”在没有驻军的地方,例如察哈尔,督军是该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有戍守将军的地方,一般都会有一个专门的城副统帅,是二品级的,受将军控制。代理是指当一名官员因各种原因(如调派、病假或其他意外事故)暂时无法履行职责时,由另一名官员暂时代行其职务。因此,伊里布的实际职务是乍浦四品最高副司令。
伊里布家族是清代乍浦“伊、严、陈、邹”四大名门之一。如今乍浦古镇西街上有一排老房子,是易氏家族的故居。乍一看很普通,但仔细一看,还是很不寻常。门前的门石,气势不凡。五米长的完整花岗岩非常罕见。做工精细,有五面,用料考究。它是由花岗岩制成的。这是一种高品质的产品。石料采用江苏金山石为基石,寓意“黄金铺地”。房子有三个入口。在古代,房屋的建造是很有讲究的。建筑物一般排列为三、五、七、九等。九个入口,只能是皇帝的专属专利。去乍浦西街时,看到他们家从西街向北占地近百亩。
乍浦西街易氏故居
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这里挖出了很多卵石,这些卵石来自易家的后花园。据说,易家门口原来有一对石狮子。易家的老房子建造得非常典雅。至今仍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风格二层建筑。墙壁特别厚,冬暖夏凉,防火防盗。楼上还有一条秘密通道,是逃生路线。尤其是二楼的木地板宽度均在50厘米以上,比平湖河头名门望族莫家的地板宽一倍。由此可见易家的建筑是特别的豪华。
20世纪90年代,易氏后裔易文英回忆,以前家里有很多皇帝的圣旨,家里也有沉默、回避的迹象。文革期间,易家老太太,也就是她的母亲,烧毁了房子。
易家河码头
房子东边的仓浜里,还有伊里布的私人河港。南北各有对称的两个。规模与政府规模相当。石头上刻有图案。图案由瓶(扁)、盛(生)、瓶内组成。由三戟(三级)组成,寓意“升三级”,象征仕途繁荣顺利,官职不断晋级三级。
“三级”石雕
1842年,经历乍浦保卫战。 5月17日,24艘英国军舰驶抵乍浦,载有100多门大炮和2300多名侵略军。 5月18日,英军分兵在战列舰炮火掩护下登陆乍浦。英军攻占乍浦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厦门、定海、镇海。共有9人死亡、55人受伤,是鸦片战争所有战斗中损失第三高的。例如,在天尊寺,一些清军仅凭借房屋墙壁,用轻武器顽强抵抗,杀死了英军中校汤姆林森等人,直至寺庙被英军炮火夷为平地。战斗中清军大部分逃跑,但驻扎在乍浦的八旗官兵的殊死搏斗令英军震惊。他们在这里有家园,有家人,他们无法逃离,也无处可逃。全家自杀的悲惨行为,显示了他们不屈的性格。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乍浦天尊寺损失惨重
经过一番激战,乍浦守军阵亡者有:二级副队长1人,三级副队长1人,翼队长2人,四级副队长5人,五级守将3人,以及六品以下的人。官兵近千人,地方勇士600余人。 1,200 至 1,500 名平民被杀。乍浦之战是鸦片战争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战役之一。
乍浦之战
杭州将军齐英闻讯,派伊里布前往乍浦向英军求和。此时,乍浦副都帅已战死。 5月28日,清政府任命伊里布为乍浦四品副都尉。
在易氏后裔和乍浦西街,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乍浦伊力布的故事。当时,刚刚经历乍浦保卫战的乍浦镇满目疮痍,海盗活动也十分猖獗。乍浦唐家湾码头曾经有一个海盗头子“胡大海”猖獗。他经常侵犯商船,破坏海上贸易,百姓怨声载道。 。擒贼先擒王,伊里布决定杀死这些海盗。经过精心策划,智取手段,终于欺骗并擒获了海贼王。胡大海被处决时,胡大海苦苦哀求伊里布:“易大师,易大师,你砍下我的头也没关系,我只是求你发发慈悲,给我留下一个后裔,给我们家留下一个后裔。” ” 。伊里布心想,我是堂堂四品官员,杀了一个海盗和一个平民,他还跟我讨价还价,所以我坚决不理他。就这样,胡大海临死前,咒骂道:“搞什么,易先生,你就是个小人,像你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好死的。”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二月,伊里布在广东人民反侵略、反投降的热潮中,因恐惧病逝。按照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叶落归根安息。关于葬礼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之一是他的灵柩是从广州经海路运来的。乘船返回乍浦。出殡当天,乍浦东南、西北、西北四个城门全部打开。这是乍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送葬队伍。但真正的送葬队伍是从哪个城门出来的,又埋在哪里呢?他们都是未知的,至今仍是一个谜。难道就没有墓地了吗?难道你真的被胡大海的话给骗了?真的不好死吗?而且家里日渐衰落,有的子孙靠着老房子为生。
易家后人把乍浦西街的老房子卖了,把老房子出租了。这里有一份《换房合同》:
七一**现在出售的房子是我祖上的。位于乍浦西街133号,南七路北侧。空楼里有一个房间,上面是瓦,下面是砖。地板上有三横条...共计*人民币802元十五元正自愿卖给王**做生意...
成立于1980年9月16日。
易氏宗祠迁迁契
易氏子孙有兄弟五人,故分为五个家族。西氏家族保存完好。如今,除乍浦外,易氏后裔还居住在北京、南京、上海、香港等海外国家。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个问题:鸦片战争期间为什么派伊里布去签署中英南京条约?
原来,这主要是因为伊力布的仆人张郃。有句话说,鸦片战争给了两个中国人改变人生的机会:一个是福建侯林则徐,因卖烟而出名,最终被流放伊犁;另一个是福建侯爵林则徐,因卖烟而出名,最终被流放伊犁;另一位是张熙,直隶天津人,因与英、中人交往颇有成就而名声大噪,最终归隐家乡,隐居金门。
张曦是谁?张曦是地道的天津卫。他的祖辈曾经很富有,但到了他这一代却陷入了没落。由于家里太穷,走不了科举路,张喜只好到别人家当佣人。为什么是张曦?据史料记载,张郃相貌俊美,身材高大,头脑聪明,心思直率精准,最重要的是他好学,口才好。当清朝大多数官员对外国人感到困惑时,张郃被认为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谈判高手。人们说天津的“卫罪子”能言善道,这也许有些贬义,但一个长得好看、有担当、有口才、顶住国难的“卫罪子”,恐怕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
张曦是伊力布手下的长期追随者。所谓长期学徒,对于那些在学术领域已经没有希望的学者来说,是一条出路。其实就是投靠高官。能力高的称为“主子”,地位较低、年龄较小、能做一些差事的称为“长随从”。当然,像华安这样的人,地位更低——被卖为奴隶。至于张曦,不高不低,也算得上是长期的追随者了。鸦片战争期间,是张郃代表中国在中英之间进行谈判。张希善于沟通,经过几轮谈判赢得了英国人的青睐。
1840年下半年到1841年春天,一定是两江总督伊里布一生中最不寻常的时期之一。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因在收复定海方面软弱,受到道光皇帝的斥责。他被彻底撤职,发配到京城,发配到张家口。张希停止参加谈判并返回,并因腐败和贿赂英国军事财产而被拘留并受到讯问。继任的两江总督于谦坚持“进军不胜,罪轻;固步自封,罪重”的政治正确。不但定海再次沦陷,镇海也失守了。于谦兵败,自杀。而由于钦差大臣岐山与英国签订的《川碧草条约》被朝廷否决,英国舰队从南向北一路打到了南京。这时,耆英接任“杭州代将军”的职务,请伊里布帮忙。道光帝这才想起了伊里布和他的大内侍张郃。不过,皇帝不能丢脸。 1842年4月3日,他没有召见他。他只说伊里布将服役高级军衔,被授予七品军衔,并被派往浙江军营。
不久之后,也就是5月28日,伊里布被任命为四品领导,代理乍浦副司令,协助处理军务。事实上,他是在帮助英国高层与英国人谈判。从七年级到四年级,伊力布在乍浦算是一下子“晋级三级”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
6月,英军攻克吴淞,直捣保山、上海,继而沿长江西进,进入江阴,掠夺靖江,7月21日攻克镇江,山河被劫,形势突变。清政府大为震惊。道光皇帝接连颁布“圣旨”,要求广州将军奇英、乍浦副都督伊里布担任钦差大臣,与英国侵略者议和。
8月4日起,高华利号等70多艘英国船只聚集在南京下关江上,迫使清政府与逼近南京的军队进行和谈。
高华丽与南京郊外江上的英国舰队
8月8日,张希再次踏上英国轮船。第一轮是关于谈判代表的“全权”——英方提出,前来谈判的必须是全权代表。他们已经受够了中国人的敷衍,所以一定要找有话语权的人来谈判。但钦差大臣耆英并不明白什么是“全权大臣”。幸运的是,张郃以皇帝的圣旨作为“钦差权宜行事”的例子,将“权宜行事”解释为“全权委托”,最终完美地迈出了第一步。
第二轮,英国方面提出赔偿3000万银元,张锡冷却力求圆滑、讲理。最终,英国人看在老朋友伊里布的份上,同意将价格降低到2100万银元。这算作第二轮的胜利。
在这样的条件下,《南京条约》缔结了,下一步就是双方高层领导人会面签署。会议当天8月20日,其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健登上英国旗舰高华丽号会见英国全权代表蒲丁察并登船参观。当他们看到英军强大的船只和火炮时,他们惊慌失措。
奇鹰、伊力布、牛健、普丁一起被查
探访中,得知伊力布身体状况不佳,博廷察提议派医务官吴世南前去查看。伊力布说不用了,英芳说我们给你送点药。这时,七英主动询问,称自己身上长了青苔,不擅长吃中药。你有什么药可以帮我治疗吗?随后,英国人分别给其英和伊力布上药。张熙劝伊里布不要吃英药,伊里布不听。服药后,他的病情好转了很多。于是伊里布同意让英国医生前来治疗,当他们来的时候,翻译莫里森陪同医生一起。
伊里布对莫里森说:“昔日陆抗服羊胡药,已成为千古传奇,今日亦复如是。”这是什么典故?三国时期,羊祜是西晋主帅,陆抗是东吴主帅。两人长期对峙,但却互相尊重。陆抗生病后,羊祜派人送药。吴将担心其中有诈,劝陆抗不要接受。陆抗毫不怀疑,说杨虎这种性格的人,能用毒毒死人,所以他服下了药。伊里布用这个典故来说明两国处于战争状态,但尊重彼此的性格。莫里森听了一头雾水。最后,张曦给他翻译了一遍,他才明白。
到了8月28日,艾里布的病已经快好了,他最后一次请张希去英国船上取药。不过,据爱尔兰皇家第18团的穆雷上尉介绍,由于张曦在一艘英国船上喝醉了,导致他丢失了用药说明。不明真相的伊里布一下子服用了本该服用几天的西药。下去造成严重后果。
由于药物的副作用,8月29日签约当天,伊里布连站起来的力气都困难了。因此,在签约仪式开始前,朴丁查的秘书兼翻译朴莉就看到了下面的一幕:可怜的老人(Iribu)病得很重,他被抬在椅子上。普丁查、连长、将军都去帮忙把他抬到船舱后面,放在沙发上。手术进行得非常快,我们不想让 Iribu 感到疲倦。当时,帕克斯只有14岁,还在读中国的《三字经》。
《南京条约》签署地
8月29日,在南京下关江上的英国军舰高华利号上,其英、伊里布、牛健亲笔在条约上盖章。帕克斯记录了这个过程:首先,马如涵代表蒲鼎察在条约上盖章,齐英的秘书(黄恩同饰)在对方盖章。他们所盖的,是普鼎察的印章和钦差大臣的印章。完成后,桌子被移到了沙发上,齐影、伊力布和牛健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亨利爵士(普丁·查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盖章并签署了四份合同。每份都包含一份英文条约和一份中文条约,并用黄丝带绑在一起。这些程序结束后,他们离开了后舱,坐下来一起吃点东西。
此时的伊里布已经没有吃饭的意思了。除了身体上的疼痛之外,他的内心也是百感交集,十分复杂。皇帝请他谈判和约。然后我就得过来签名。想想之前自己被撤职、调查、送部队的经历,这次没办法,只好签了字,心中释然。更重要的是,在谈判过程中,能够为清政府节省近三分之一的赔偿金(从3000万银元减少到2100万银元),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南京条约》原件签字页
后来道光也认为这不是什么损失,而是一件好事。于是,伊犁部赏赐钦差大臣、广州将领,赏赐各得一份。伊力布赏赐张郃银子一千两。
这里的一些故事是根据张曦的日记《富一日记》改编的。它们是正品吗?历史界进行了研究,并与英国的资料进行了对比,证明这本日记的记载基本属实。
乍浦的历史也可以说是鸦片战争的历史和中外海上贸易的历史。鸦片战争期间,乍浦口岸遭受毁灭性破坏,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海外航线基本中断。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指定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商船纷纷进入黄浦江,促进了进出口航运贸易的增长,使上海成为“江河门户”。和海,东南之都”。就这样,乍浦港逐渐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作为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河畔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缴纳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以及议定关税等丧权辱国的内容,将中华帝国推入了沦为半殖民地的痛苦过程。殖民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重要标志。这份条约无疑是一份严酷、不平等的条约,但伊里布作为签署者也并非无可指责。城下联盟别无选择。作为战败国,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我们都必须接受。
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的。可惜的是,这个伊里布原本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根基好、亲民、正直的热血青年。当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时,他已经六十八岁了,距离他在世人的蔑视中死去也不过三年多的时间。老爷子的名声在这次鸦片战争中真是被毁了,最后落到了这个地步。
就像曾国藩一样,如果没有天津教案,他的伟大和正义形象将永远处于巅峰;就像李鸿章一样,如果不是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位中兴名臣早就辉煌了。历史没有假设。该来的迟早会来。伊里布也是与曾国藩、李鸿章一样的“倒霉蛋”。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两个“年轻人”,生活并不容易。
1997年7月1日,数百名南京各界人士聚集静海寺敲响警钟,见证香港回归祖国的辉煌时刻。历史告诉我们:即使有波涛,大海也总会归于平静。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7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