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东方白——春秋战国时期文物展”在长沙湖南省博物馆举行,1月25日,李玲教授在展览现场进行了专题讲座,解读了“东方白”展览中的文物及其背后的时代。本文的印刷版首次发表在 3 月 9 日的《文汇学者》杂志上。上图为讲座现场。
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世界大乱的时代,人们无法维持生计,但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繁荣,其中先秦的儿子们对中国的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他们留下的精神底蕴一直影响到现在,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启蒙,可谓是“东方是白的”。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古人讲三代人。三个朝代都是三个朝代和三个相互平行的地理板块。夏、商、周将天分为三点,最后一点在西周统一。西周是三代人的巅峰之作。后来,西周死于狗荣劫,中国陷入分裂。史学家把平王东渡周的历史称为东周的历史(公元前770-249年),加上周朝到统一前的28年,累计549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后者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用
出土的物质材料来呈现这段历史,并从思想史的角度思考这段历史,无疑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应湖南省博物馆邀请,我想分享我的感想。
王子掌权,而不是在国王之下
首先,这段历史的特点是国家的分裂。孔子对他的当代政治不满意,首先,在这一点上。
司马迁的《史记》,这其中涉及到这段历史,他有两本年表,一本是《十二皇子年表》,一份是《六国年表》。“春秋时期”的《十二皇子年表》,命名为十二皇子,列出了十四个国家,它是以周、鲁的年表为基础,以齐、晋、秦、楚、宋、魏、陈、蔡、曹、郑、燕、吴十二国的年表为纬线。《秦志》的《六国志》,又称六国志,列举了八个国家,它是以周、秦的年表,以魏、汉、赵、楚、燕、齐六国的年表为纬线。这些国家不仅有考古遗迹和遗迹的证明,还有出土的文字资料【当然,还有很多国家没有列入表中,比如从陕西东迁的禹、睿、禹,胡沱江流域的仙峪-中山,淮炑盆地的南淮义(如江、黄、徐、钟坜等), 山东半岛的寺上诸侯(如薛、居、帝、腾),以及遥远的江汉时期的邓、曾、戈]。当时,无论是文物还是铭文,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通过对每个国家的研究,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东周王国的兴衰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周家东迁,金、郑依附,金、郑地位最高。秦相公为保驾平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秦也因此而崛起。当时郑、俞是朝代左右秘书,郑、俞争政,是造成混乱的原因。叛乱从望极内部开始,逐渐蔓延到周围的附庸国。
其次,齐、鲁、晋、魏、燕是周初期的五位封建诸侯,但在春秋后期,鲁、魏衰落,北方强国为晋、齐、燕,南方强者为楚、武、月。南北对峙主要是晋楚之间的纷争。孔子周游世界的曹、魏、宋、郑、陈、蔡都已沦为小国。
第三,战国时期还有很多小国还存在,有的甚至延续到很晚,但战国后期,最终只剩下七个大国,东齐、南楚、西秦、北燕、三晋(汉、 Zhao, Wei) 在中间。秦灭六国,先灭周,再灭三津,再灭楚、燕、齐。
孔子梦想恢复西周的统一,但重建中国统一的是秦始皇。
礼仪不好,音乐塌陷,上下坟被换
这是孔子批评的另一个现象。考古学家谈到这一现象,常以东周的三脚架系统为例,东周主要以楚国的三脚架系统为例[见于伟超、高明,《周三脚架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1 期,1978 年,第 84-98 页;1978 年,第 2 期,第 84-97 页;第 1 期,1979 年,第 83-96 页。文章将两周的三脚架分为三脚架、上升三脚架和羞耻三脚架]。所谓“越界”,主要是指东周诸侯医伉堂超地位阶埋葬的铜鼎数量。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该进一步探讨(李玲,〈Chu Ding Tu Shuo〉,载于《进山出街区》一书,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34-342页)。
首先,现在发现的楚鼎大部分来自陵墓,这可能与《礼记》中记载的用鼎祭庙的系统并不完全一样。这些三脚架至少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未盖大丁,一般只有一两块,自称「鑐」(此字应如何附解,尚存争议),用来盛「肥」,即半扇牛肉或猪肉,主要流行于春秋末期及战国末期,规格最高。
2.平底三脚架,一般为三脚架,常有耳带,饰有垂直鳞片(这种三脚架仍具有西周中期的一些特点。同时期,秦鼎也有这种古风),有的也有盖,自称“鼎鼎”(挨字或加菜)或“生”(挨鼎),用来关押“畜监”,即牛、羊、猪、鸡、鱼、蜡等成套牲畜,主要流行于春秋末和战国末年, 规格是次要的。
3.短脚在三脚架上,一般为三脚架,腹部深,短蹄脚,抓手套,自称“扇”“格伦”和“石也”,主要流行于春秋后期,有过渡期,规格为次要。
4.三脚架中的高脚,一般为三脚架,可与前者区分开来,其特点是脚细长,自称“铁”,主要流行于春秋末战国末期,春秋末期,腹部变为箱形,脚变为直立,规格为次要。
5.高脚小脚架,一般为三脚架,其特点是腹部呈圆箱状,三足直立,应与前者区分开来,规格最低。通常提到的楚鼎,主要是这个。
以上五种三脚架中,第二种三脚架确实是三脚架,但第一种三脚架可能不是炒鼎-鼎(以炒锅命名的鼎,目前只哀成一栗。哀悼进树定是小叮),最后三个鼎鼎恐怕也不可耻。镬鼎是驮放动物的三脚架(礼书又称狱鼎),炒鼎是驮动物的鼎,狱鼎驮着动物,一个接一个,都是鼎。耻丁就是生舒耻丁,舒耻是指肉、素与五味相融的食物,即各种汤。这个三脚架的出现可能要晚一点。比如马王堆一墓出土的三脚架,据调度簿记载,就是盛唐三脚架。
我知道当时的仪式系统是从最高层逐渐下降的。最高规格的墓葬几乎都是用青铜器皿制作的,种类最齐全,造型最大,装饰最精美,但各级医生和官员的陪葬品往往用仿铜陶代替按照礼制规定不能使用的珍贵器皿。这种“上瘾”与仿铜陶器的结合是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
当我们讨论 “侵入” 时,恐怕我们不得不关注人工制品的整体组合。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
19 世纪,克里斯蒂安·于尔根森·汤姆森(Christian Jurgensen Thomsen,1788-1865 年)创立了石、铜、铁理论,最初旨在为博物馆展览服务,后来被广泛用于考古分期。这个分期只是一条宽泛的界限。不仅这三种材料有交叉,而且除了这三种之外还有其他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器物极其多样化,如陶器、粗器、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漆木器、丝绸织物等很受欢迎,器皿的组合极其复杂。
过去,中国史学论述古代历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说使用铁器作为象征。学者强调,自春秋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以来,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但是当他们说到铁器时代时,其实只是在说铁器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了,这并不意味着青铜器已经被撤回了,更不代表当时只有这种材料。
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是用块模型法冶炼的青铜礼器,西周在商朝达到顶峰。分布范围北至辽宁西、内蒙古,南至广东,西至甘青,东至山东半岛。如果要问商周文化有多普遍,这是最好的答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青铜文化依然灿烂绚丽,但祭器仍以青铜为主。
铁器出现在中国,新疆比大陆早。商代有陨铁刃的青铜兵器(如平谷发现刘家河、高城太西),西周也有(如君县新村发现),大多是偶然发现的。第二周,出现了铁块和渗碳钢块,春秋初期,铸铁开始出现,这是铁器时代到来的真正标志。但是,东周的铁器主要用作兵器、工具和农具,并没有完全取代青铜器具,更没有铜器器具。
战国时期,除了青铜和铁之外,还有其他材料。例如,贵族使用的奢侈品,许多小器皿和装饰品,或金、银、玉,都被发现。
金银器最初主要在边境地区发现,而不是在中原地区。早期发现,它们大多是簪子、耳环、臂章、腰带等小装饰品,以及马车、器皿的表面装饰,很少用作容器。春秋末战国初年,中原国家开始出现金器(如曾侯懿墓出土的金杯、懿侯墓出土的金器、绍兴辟塘 306 号墓出土的金器)。银器的出现(出土的银箱大多被发现很小)可能已经晚些时候了,恐怕会在战国中后期。
此外,战国时期,漆木和丝绸织物的发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
工艺开发的特点
春秋青铜器,早期传承为西周时期,无论器皿类型,还是造型、装饰,都与西周晚期相似。器皿的组合以定、桂、壶、胡(原名邦)、盘、钱为主,装饰以抄袭和带纹为主(根据大河口出土器皿的铭文应命名为“宝山纹”),中期虽然有变化,但变化不大, 而真正大的变化还是春秋后期。春秋末期,随着北方晋、齐、燕的兴起,南方楚、吴、月的崛起,许多新形、新纹、新字体开始出现。战国以来,已是异天地,各国青铜器的独特风格愈发明显。
在此期间,有许多新现象值得注意:
1.失蜡法:中国青铜器的特点是块状模型法,与西方流行的失蜡法形成鲜明对比,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了许多失蜡法的文物,例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楚王轩轩战, 书川下庙出土的铜禁,玉邑南窑村出土的陈张壶,均采用失蜡法。
2. 锤击法:锤击法也是西方金属技术的一大特点。中国的金银器,哪些是扇形铸造,哪些是锤击,因为缺乏检测,很多情况不清楚,但是在战国时期,应该已经出现了锤击的方法。例如,山东临淄西新墓出土的裂纹花瓣银豆,其箱体部分被锤击。
3. 镀金银:战国时期非常流行。这种工艺,古人称镀金、镀银、镀金银,明清称镀金银。
4. 错金银:战国时期非常流行。这个过程包括几个过程,如铸造槽、镶嵌金银片或金银丝,然后锉削。错误的红铜和错误的黑漆属于类似的过程。
5.铝金银:马家园西荣陵园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许多战车和马匹,装饰极其华丽,不仅使用了镀金银,错了金银(我怀疑秦和洛阳金村的金银错了可能是受到了锡荣技术的影响),而且还使用了金银。所谓金银,就是贴在青铜或铁器上的金箔或银箔,通常带有动物形象。
6. 镶嵌宝石:商周时期,中国工艺有镶嵌绿松石的传统,但没有镶嵌宝石的传统。宝石镶嵌是西方的一种传统工艺。这种工艺只在战国时期的中国流行起来。
7. 线条雕刻工艺。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细纹刻饰也开始流行起来。
8. 盖子和双配件的流行。然而,盖子是从商周方顶发展而来的,最初用于罐子,后来在各种器皿中流行起来,包括矩形纽扣、环形纽扣和动物纽扣。是典型的西周双合(出现于西周中期晚期,西周晚期流行,春秋时期少见),胡是典型的春秋双河(出现于西周晚期,战国末期仍存在), 而 Dun 是典型的战国双胞胎。
战国青铜器,纹饰极化,一方面密集复杂,另一方面无纹饰。前者不仅包括所谓的盘纹、盘纹和各种几何纹路,还包括微型狩猎纹路、燕纹和攻击纹路。
单词发展的特点
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词语。史学文化特别发达,文字系统特别强大,所以有数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留下了浩瀚的史料海洋,这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
汉字分为两类,日常字写在绢、绢等软材料上,纪念字铸刻在金、石等硬材料上。前者易腐烂,不易保存,过去发现的相对较少。过去,对古文字的研究依赖于甲骨文金铭文,以及零星的材料,如陶器铭文、印章铭文和石刻。
东周甲骨,目前有一些发现,数量很少,没有文字记载。不过,东周晋温数量众多,与商朝的西周相比,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商代青铜器往往没有铭文或只有短铭文,短铭文多为以土地为宗族,官员为宗族,加上日名的氏徽。
西周的青铜器大多是家族青铜器,铭文变得更长,或记录祖先的祭祀,或少女的婚姻,或官与圣,或军功赏赐,或土商,或胜诉,都与家族荣誉有关。
秋铜器的特点是喜欢向家人汇报,说自己是某某的儿子,某某的孙子。这种题词的流行,恰恰说明家族分裂,血缘关系淡化,他们与祖先的距离越来越远,古老的姓氏系统日益瓦解,姓氏统一是势不可挡的趋势。
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增多,铸造铭文减少,开始出现材料名称的现象。作品的名称不是现代发明注册,而是体现制造业三级监督的工人和官员制度。许多青铜器是在政府的监督下制作的,并在宫殿、寺庙、库房和政府办公室中展示或收集,而不是西周的家庭青铜器。
古代
历史上曾多次发现绢书,对古代学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爆炸性的发现离我们很近,主要是在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也就是最近二三十年。大量战国古籍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先秦诸侯翻开了新的一页。
战国时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它的第一步就是分国写作。王国卫写了一篇短文,〈战国六国秦用古籍〉(《观堂吉林》第7卷,页1-2,收录于《王国卫遗》第一卷,上海古书书店,1982年)。他将战国时期分为两个系列:东方和西方。秦文直接继承自西周,属于西传;流果文是西周文的变体,甚至保留了一些更古老的文字。
20世纪,商朝甲骨文的破译依赖于宋代以来对金石的研究,而宋代的商和周晋文的破译则依赖于对汉代古代文献的研究。现代简化丝绸科学的兴起,其实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回归。
百家争鸣:道家将分裂世界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 年)将“轴心期”称为“轴心期”。他说,从公元前 800 年到 200 年,特别是从公元前 600 年到公元前 300 年,世界各地产生了许多“圣人”,如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的宗教先知,伊朗的琐罗亚斯德,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和老子等等。有趣的是,这段时间恰好对应了中国的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贾斯贝斯将这个时代视为人类思想的关键突破,他更强调宗教的突破,但中国的前秦诸侯们对宗教的关注相当有限,尤其是孔子,他是一个“沉默的奇神,很少谈论生命”,非常理性,非常热衷于现实政治。春
秋末期,中国出现了孔子,然后出现了墨子、老子、庄子等一批思想家,后人称之为“百家思”。搞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的人都喜欢说,这是中国的“轴心时代”,是知识分子的春天,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但当时的人并不这么认为。
首先,当时的统治者非常不满,感到困惑,无法将黑与白定义为一体。
其次,当时的知识分子也非常不满,觉得其他派系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更何况,这是一个吃人杀人的时代,当时的老百姓不会说这是多么的黄金时代。
当时没有共识,唯一的共识就是“天下无路”。正是因为“天下无路”,大家才各说各。《庄子 ·世界“吗?“道教会分裂世界。”在秦汉时期,人们也把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看作是乱世。
乱世产生想法,但没有人喜欢生活在乱世中。
东方是白色的:中国的第一次启蒙运动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是世界大乱的时代,民生贫穷,但在此期间,中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空前繁荣。《三国演义》说,世界大势是长期分裂的,而且是长期的分裂。中国历史的第一次伟大开闭幕就是在这个时期,当时的思想空前活跃和理性。
在研究中国思想史时,谁也避不开先秦诸侯。所谓的先秦诸侯,其实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毫无疑问,中国思想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这个时代。
对先秦诸侯的研究,在目前的水平上,恐怕离不开剑伯古籍。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古籍 丝绸 和 丝绸 最早的材料属于这一时期。我们是多么幸运,我们用当时的材料研究当时的思想,我们是多么幸运,能够与古人面对面。
这
先秦诸侯对中国精神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不能高估。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至今仍能感受到。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启蒙。
启蒙运动是 17 世纪和 18 世纪欧洲的一场运动,旨在摆脱中世纪的宗教大统一,从教会的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启蒙一词有双重含义,意思是投射光明和照亮黑暗,也意味着从愚昧的人启蒙到理解人。
中国传统的特点是国家统一,宗教多元,只学经,不传教,整个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我们不需要经历文艺复兴来继承我们的“希腊-罗马”。我们也不需要宗教改革,因为我们没有宗教上的统一。这个传统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原因有很多,但至少有一件事不容忽视:我们经历了一个思想自由度高、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以及古代思想家能想到的所有问题, 他们已经说了他们要说的话,并为以后的讨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我们选择“东方是白色的”作为本次展览的标题,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7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