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乱时期,除了军事斗争,还有朝堂政治斗争、外交互动、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
挟持皇帝以命令诸侯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和政治策略之一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相传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董卓遗党李傕、郭汜在长安城相互支持,互相攻杀。作为汉朝的皇帝,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的保护下从长安逃往洛阳。那种尴尬和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此时,身在兖州的曹操率兵救援,汉献帝才得以转危为安。紧接着,曹操以东都洛阳“废弃已久,无法修缮,粮草难以运载”为由,将汉献帝迁往自己的领地许昌。 ” “从此以后,一切权力都归曹操所有,朝廷的一切大事都先向曹操汇报,然后方才向皇帝汇报。”从此,他实行了他以天子指挥诸侯的战略思想。
但这种以天子制诸侯的战略思想,并非曹操独创。 《战国策·秦策邑》记载,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曾讨论过这一战略:“据九鼎,据地图,执天子以令天下,天下无人。”天下敢违,这是王的事。”
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控制京城,挟持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向天下诸侯发号施令。这一战略思想对曹操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他始终贯彻执行。
古往今来,为人师表,要想站在道德制高点,就必须有名声。曹操挟持皇帝,就可以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对于不听命令的人,曹操可以“名正言顺”地打击和消灭政敌。在演义第25章,曹操请求张辽招降关羽。关羽提出降汉,不肯降曹操。曹操自豪地说:“我是汉朝的宰相,汉朝就是我,这个可以遵循。”
曹操就是这样利用汉魏之势,利用皇帝为诸侯带来巨大利益的。曹魏的实力越来越强。对于诸葛亮与隆忠的对峙,他也只好实话实说:“如今曹操拥有百万人口,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无可匹敌。”
但以皇帝统领诸侯也有缺点,那就是汉献帝是以国家名义的皇帝。如果把他拉到自己这边,自然就会面临君臣关系的矛盾。如何处理涉及各种政治伦理和利益。深思熟虑极其考验权臣的智慧。而且,如果把皇帝带进来,以后政权更迭的时候,权臣的属下可能会分裂,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变得忠于皇帝,这无疑会直接削弱权臣的实力。对于权势宰相曹操而言,他的应对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也制衡了他取代汉朝的进程,成为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的原因之一。
反观当时的诸侯,他们的政治智慧远远落后于曹操,尤其是袁绍。当时的袁绍不仅实力更强,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也比曹操更接近汉献帝。他比曹操更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上,袁绍的手下也曾提出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张。 《后汉书·袁绍列传》记载:“举寿对绍曰:‘今国城已大致定,强兵依附,迎西来伟大领袖,是,邺的官都谁能掌控呢?”可惜袁绍选择了拒绝。
战略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胜负。这也是袁绍能够击败公孙瓒,却最终败给曹操的原因。
折崇尊祖
汉末,三国各路割据势力并不都是军事对抗,也有或多或少的外交交往。可以说,军事与外交是纵横交锋,互不相让。最典型、最精彩的就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曹、刘、孙三集团之间的外交博弈。
自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来,曹、刘、孙三大家族各占据了荆州的一部分。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关羽率军攻打襄樊。这期间,除了局部冲突外,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战争时期是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
后来孙权因为攻打关羽,实际上成为了曹操的盟友。被曹操提拔为骠骑将军。出任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随后归还五年前宛城之战中夺取的庐江。太守朱光。但不久曹操病逝,曹孙蜜月同盟陷入危机。继位的曹丕迅速南下出手。魏军兵分三路。曹仁率军收复襄樊。曹休从黎阳渡河进攻吴军,夏侯尚又攻打襄阳西侧的上庸三郡,三路皆大获全胜。这时,刘备派来悼念曹操的使者韩染也来到了孟达镇守的上庸。
刘备的策略是从孙武手中夺回荆州,但他也知道自己不能两面树敌,所以他想趁曹操去世之机派使者韩冉去悼念曹操,以示哀悼。他对曹魏新掌门人曹丕的宠爱。刘备的做法确实让后世读者感到惊讶。
关于韩染的出使,魏书和典的记载略有不同。 《魏书》称,曹丕厌恶刘备的作风,命魏荆州刺史夏侯尚杀掉韩冉,不得与刘备有任何来往。电洛记载,韩染声称自己的病在上庸已经好了,但文件却是通过孟达寄来的。当时曹丕纳禅,取代汉朝,于是将魏国国书让给韩染收回。两部史书中的记载虽然不同,但都记载了刘备的外交努力。
刘备听说曹丕篡汉后,也在成都称帝。刘备称帝后,以给关羽报仇为名,大规模伐吴。孙权本来就对刘备有怨恨,也感受到了曹魏的军事压力。他立即采取外交措施,遣返被俘的曹魏将军金、原徐州刺史郝周、原南阳刺史东里衮。曹丕审时度势,派太常邢震之拜孙权为将军。遣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封吴王,加九溪。孙权抓住了这个宝贵的战略机遇,全力对付刘备。
当然,曹丕自然希望通过怀柔给孙权封号,这样孙家、刘家都在战斗中落败,曹魏也能不流血地统一江南。然而刘备惨败于猇亭,彻底打乱了曹丕的战略步骤。于是曹丕爆发,派大军南下攻打孙吴。
这次又轮到孙权搞外交了。 《三国志》记载:“孙权闻先主留守白帝城,甚惧,遂遣使求和。先主答应,并遣太中大夫宗纬来报。”他的命运。”孙权得知刘备留守白帝城后,派使者前往白帝城求和。孙权之所以害怕,自然与曹丕准备进攻孙吴有关,因此他迫切需要修复与蜀汉的关系,以避免两线战争。而刘备也不失时机地“答应”,在战败后挽回了面子。
令人惊奇的是,当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曹丕立即开始招降蜀汉。除了王朗等众多曹魏大臣上书劝说蜀汉归附之外,曹丕还派胡琊将军鲜于甫出使。蜀汉投降。
可以说,曹、刘、孙三家族都是运用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的高手。
复杂的姻亲
《三国演义》不仅讲述了各势力之间的生死斗争,也讲述了各势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亲情关系。听起来难以置信,但确实是真的。三国中那些水火不容的敌人,有着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盘根错节。
对于最熟悉刘备的读者来说,他和曹操水火不容。正如刘备自己所说:“今日与我相争的人是曹操。曹操急,我就从宽;曹操暴,我就仁;曹操狡猾,我就仁。”每当与曹操作对时,事情就会成事。”但在小说中,刘备和曹操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小说,刘备是汉献帝的叔叔,而历史事实中,曹操的女儿是汉献帝的皇后。汉朝,所以这个“刘伯父”是曹操的女婿,曹操是“刘伯父”的侄子夫,也可以算是一个内侄。 -法律。
刘备和孙权也是竞争对手,但是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所以他是孙权的合法妹夫。
我们以蜀汉将领张飞为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灭刘备,关羽被俘。张飞在去谯县的路上,“收买”了一个十三、十四岁的女孩并娶了她。这个女孩很不寻常,她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的侄女。这并非杜撰。当时魏国大夫于观所著的《魏略》记载了这件事:“建安五年,夏侯渊十三四年。后原),巴从眉就在本县,出去采柴,知道她是个好姑娘,就娶了她为妻。却没想到他们成了姻亲。
夏侯氏生下两个女儿,先后被立为蜀汉后主刘禅的皇后。后来,夏侯霸投奔蜀汉时,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夏侯的侄子。”
诸葛亮有一个弟弟诸葛诞,是曹魏的重臣。他的长女是司马懿第五子司马勉的妻子。因此,司马懿和诸葛亮既是宿敌,又是姻亲。
至于曹魏和孙武,也是有关系的:曹操的一个侄女嫁给了孙权的弟弟孙匡,所以曹操仍然是孙匡岳父的兄弟,孙权也得称呼曹操他叔叔!
难怪有人调侃:“所谓三国之争,其实是一群亲戚之间的争斗!”
人才交流
各阵营之间除了错综复杂的联姻关系外,还互相培养、供给人才。
例如:曹魏阵营中的张辽、臧霸原属吕布,许攸,张郃、高览原属袁绍,华歆原属孙权,庞德原属马超,徐黄本属杨奉,文聘本属刘表,贾诩本属董卓(又属张绣);蜀汉阵营中的黄忠、王平、姜维、夏侯霸原属曹魏;法正、李琰、严琰、谯周原属刘章;孙吴阵营的甘宁原本属于黄祖,文钦、诸葛亮原本属于曹魏;等等。
刘备给人的印象是兵弱无将。事实上,刘备客观上也向曹魏派遣了几位人才,比如钱昭、田愚、陈登、陈群、孟达、黄权等。这些人中,钱昭是刘备的同姓兄弟。生死(关张结义关系无史料,但有墓碑为证)。田愚、陈登、陈群等都是刘备的部下。与刘备分道扬镳后,都加入了曹魏阵营,受到高度重用。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是本身就有才华的人。其中陈群能力最强,官职最大。他是曹魏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大臣。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投降都是真诚的,投降的也有。小说中没有提到的郭修就是一个例子。原为曹魏中郎将。投降蜀汉后,被封为左将军。然而,他却假装投降。他的目的是刺杀蜀汉首领刘禅。虽然失败了,但他最终还是刺杀了费祎将军。客观上帮助姜维控制了蜀汉的兵权。
托古大臣
所谓委托,就是一个人临终前,委托他人照顾他留下的子女。托孤在皇室里有点特殊,因为它伴随着权力的布局和权力的重新分配。
说起三国时期的托孤,无疑是最著名的刘备白帝城。第85话 浪漫
先师吩咐仆人扶起孔明。他一手捂住泪水,另一只手握着他的手,道:“我现在死了!我有一件心底里的话要告诉你!” ”孔明曰:“什么圣旨?先师抽泣道:“你真是有才,实力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继承人能辅佐他,他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他就辅佐他。” ,你就能成为成都的主人了。”
三国历史上不仅有“刘备托孤”,孙武、曹魏也有托孤的戏码。上面提到的陈群是曹丕手下的大臣之一。尤其是孙策的东吴托孤,给刘备很大的启发。公元200年,孙策在曲阿被刺杀。临终前,他将皇位传给了弟弟孙权。他请著名学者张昭说:“钟谋不做事,你自己拿去。”受托人临终前的这句话,与二十三年后的遗言是一样的。刘备制作的那张非常相似,让人怀疑刘备抄袭孙策。
君主要求大臣“自取”,这意味着考验大臣们的忠诚度,连那些忠诚的大臣也不敢当真。
果然,孙吴的张昭和蜀汉的诸葛亮都没有“占为己有”。这就是两者的相似之处。但两者也有一个区别:独裁。
孙权是一位与曹操、刘备相媲美的英国领导人。他聪明能干,张昭自然不可能独揽大权。刘禅则不然。他的能力虽然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差,但显然比孙权弱很多。父子不如父子,刘备深知这一点,所以虽然效仿孙策托孤,却多了一层心思,让诸葛亮以文官的身份执掌朝政,让李严带领军队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然而,最终刘备的计划失败了。李严并没有约束诸葛亮。诸葛亮反而以北伐之名夺走了他的兵权,并因疏于提供粮草而被贬为平民。在诸葛亮的操纵下,刘禅的皇权已被彻底消灭。
魏文帝曹丕临终时,将曹睿交给四位大臣: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政权交接是最和平的,曹睿从来没有杀过人。魏明帝曹睿病重时,拜曹爽为大将军。他利用解解约,与司马懿一起成为少帝曹芳的托孤大臣。此后,曹爽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了曹爽的全部权力,并屠杀了曹爽的三个家族。从此,魏国的政权又回到了司马氏手中。
孙吴这边,除了张昭死得好,其他托孤都是满腔热血,保命确实是一个高危职业。孙权去世前,孙弘率领少爷,召见了他与诸葛恪、孙峻等人商议后事。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孙亮即位,诸葛恪、孙弘、孙峻辅佐。孙权死后,孙弘与诸葛恪不和,欲除掉诸葛恪,却被孙峻举报。诸葛恪请孙弘议事,将孙弘杀在自己的位上。后来诸葛恪攻克淮南失败,被孙峻所杀,大权落入孙峻手中。三年后孙峻病逝,将权力交给弟弟孙綝。孙綝嗜杀成性,残暴残忍。他杀死了孙武的重将卢植、朱毅等人。他还废黜了孙亮,立了孙权的第六子孙休。孙綝和他的五个兄弟都掌控着朝廷军队,势力深远。远远超过皇帝。不久,孙綝被孙休、丁奉、张布等人所杀。孙休病逝前,担心太子孙子(上虞夏单)年幼,便下旨召丞相濮阳兴入宫照顾孤儿,并命太子参拜。至濮阳兴。当时蜀汉灭亡,交趾叛乱,孙吴局势不稳,国家需要一个君王。左典君万宇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提议立成年孙浩为帝。因此,濮阳兴等人不再是托孤的大臣,但这三位曾经拥护、有功的大臣却都相继被孙浩处决,下场也并不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