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在贤人(白马新一原班人马成员)
张辽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魏武帝曹操手下五将。在《三国志·张越、张旭传》中,陈寿写了这五人的传记。在描述了将领们的生平事迹后,他评价道:“太祖立其武功,当世良将中,五公子为首。”因此,现代人称他为“良将五子”或“魏五子”。曹操行军作战时,进攻时常常用这五个人作为先锋,撤退时用这五个人来冲破后方。 “子”只是量词,“五子”就是“这五个人”的意思。
与其他五位良将相比,张辽在正史《三国志》中是非常出色的。四段、一千八百多字,详尽地描述了他的一生。尤其是《三国志》记载张辽的前两句可以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那就是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聂毅之后,为了避免怨恨,他改了姓氏。首句介绍张辽的姓氏和籍贯,与其他传记的记载无异,略有差别。只有第二句话不同,信息量很强。
首先,关于马伊。
马邑是秦朝建立的。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建城,置雁门县管辖。西汉初为韩信王都城,后为匈奴所攻陷,后仍属汉朝。秦汉时原马邑县治所,位于今朔州市西北角。马邑位于雁门关外,远离长城,与沙漠相连。是中原地区通往塞外漠北草原的必经之地。自商代以来,这里一直是战略要地和军事用地。尤其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北方的主要威胁来自匈奴。因此,马邑不仅成为匈奴南下掠夺的重要进攻目标,同时也是汉人反攻围剿的主要防御目标。是秦汉时期北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登之围”时,刘邦的进攻路线是从太原路雁门到马邑,再到平城; “马邑之谋”时,伏击地点在马邑周边的山谷中,单于进入要塞的路线位于秦朝的马邑城(今大同市左云县)。
接下来,关于聂毅。
聂毅出生于西汉武帝年间。 《史记》称他为“聂翁邑”。雁门马邑人,著名“马邑阴谋”的始作俑者。聂毅是雁门马邑地区的一位富商。他不但对匈奴非常熟悉,而且对西汉不断的边境风波也十分担忧。于是,聂毅主动通过王徽(太行令)向汉武帝求婚:匈奴初讲和,有近亲,可以用来诱导利益。于是,以聂毅为设计者、王翚为推动者、刘彻为决策者的所谓“马邑计划”应运而生:采用诱敌深入城下的方法,设立伏击马邑围歼匈奴大军,解除匈奴对北汉的控制。威胁。
然后,关于马邑之战。
聂毅亲自前往匈奴大营,佯装投降。他许诺将马邑县的牲畜财物全部送给匈奴,让匈奴单于相信了,亲自带兵杀入边境要塞。汉武帝派出五路大军三十万人,在马邑设下埋伏,希望一举歼灭匈奴主力。可惜单于识破了马邑的阴谋,没有带兵进入伏击圈,导致埋伏在马邑的汉军一无所获。最终,汉武帝以安抚军心、向天下人民谢罪为由,强迫发起人太行下令王徽自杀。聂毅的命运未知。毕竟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最后,关于避免怨恨。
不结怨不仅是指避免敌人,而且是指不结仇,不得罪人。作为马邑阴谋的设计者和发起者,聂毅可以说是猪八戒照镜子。两边都没有人类。他不仅得罪了匈奴族,而且不能再出去和匈奴做生意了。他也失去了汉朝的功劳,未能围歼匈奴主力。 ;他甚至制造了巨大的灾难,破坏了汉匈之间的和平。所以,聂家全家不可能长期居住在马邑地区。因此,无论是聂毅本人还是他的后裔,都将聂姓改为张姓,以保全聂氏。
张辽的祖先聂毅设计并发动了“马邑阴谋”。不管目的是什么,至少这种以国家利益为先、顾及国家整体利益的精神品质仍然一代代传承下来,仍然影响着一个又一个人。三百年后,他的后裔张辽也继承了聂毅的精神品质:凡事以大众为先,以国家利益为先。
作者注:继承是指继承和延续。一般来说,是指继承好的方面。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先传承一些东西,然后继承它,这意味着连接过去和未来。张辽是聂毅的皇后,设计并推出了“马邑计划”,利国利民。三百年后,由聂姓改为张姓的张辽,继续继承着先祖聂毅的忠贞品质:公为先、国为先。因此,爱国主义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