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说起诸葛亮,我们就会想到“三国草堂、草船借箭、三齐周瑜、七擒孟获、六出齐”
有“山、空城计、木牛流马、奋战到底”等精彩故事。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已经去世了。关于诸葛亮确实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笔者还是想谈谈自己眼中的诸葛亮。
你的出生地之谜
南阳和襄阳对于诸葛亮故居的争论已有数千年之久。南洋以“我是布衣,奋斗在南洋”为座右铭;襄阳人认为,三巡草堂就是襄阳的界线。双方争论不休,各自声称是诸葛亮故居。这让普通读者认为:诸葛亮要么出生在南阳,要么出生在襄阳。
陈寿小说中的诸葛亮“身高八尺”,翻译过来就是现代人身高190厘米左右。我的天啊!诸葛亮居然和赵云一样高!
《三国志·诸葛亮传》开篇即“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其实想想山东汉代,190cm的身高也符合山东人个子高的传统。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早逝,其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推荐为豫章(江西南昌)刺史。年轻的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峻跟随叔叔诸葛玄来到豫章县。
那时,天下大乱。诸葛玄担任豫章太守不过两天,就被别人取代了。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和他的兄弟投奔了荆州的朋友刘表。就这样,诸葛亮到达了刘表为牧的荆州。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原本是看守琅琊家业的。由于北方长年军阀战乱,诸葛瑾先到淮南避祸,结识了卜质、颜真等名人。三人游历吴国,经孙权姐姐女婿推荐。后来,诸葛瑾进入东吴系统做官。
至此,诸葛亮三兄弟的早期轨迹就清晰了。
婚姻的奥秘
据说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又丑又黑”,也有人说黄月英是木牛流马的发明者。不管怎样,大家的印象就是诸葛亮的妻子才貌双全,但长相丑陋,皮肤黝黑,不好看。
其实,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所说的:“我有一个丑女,黄头黑发,但才华足以与她相配”。这是黄承彦向诸葛亮求婚时的说辞。
黄承彦是谁?汉末三国时期,沔阳名臣与司马徽、徐庶、庞德公等荆州名臣关系良好,黄承彦作为儒家文化人物,说话必须过于谦虚。态度,不会像孔融、糜衡、杨修那样说话嚣张。
黄承彦与刘表娶了荆州名门望族的一对姐妹华才夫人。这意味着黄承彦和刘表是姐夫,诸葛玄和刘表是朋友。这段婚姻,注定了诸葛亮日后进入荆州的上层。没想到,卧龙的才被落魄的刘备斩断。
诸葛亮的妻子黄氏是否异常聪明不得而知,但看黄承彦作为名臣,他的女儿绝对不差。
黄女士的原名已查不到。老百姓怎么能容忍诸葛夫人没有名字呢?于是黄夫人在话剧舞台上被称为黄月英。与洛神的名字“米妃”相似,故名甄宓。
诸葛亮公公的自谦之言,让黄夫人获得了“又丑又黑”的名声,真正的“被爹骗了”。
隆中对之谜
隆中“伺机而行,兵分两路北伐”的策略,是诸葛亮送给刘备的会礼,让正在感叹的刘备重新燃起了希望。
诸葛亮一出山,就面临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曹操、帮助刘备招揽荆州名臣的任务。当然,诸葛亮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还派使者前往东吴与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曹操。
至于“与儒生交谈,草船借箭,借东风,周瑜三气”,小说家是不能相信的。
周瑜提出了类似于隆中的策略,但刘备占领了荆州。周瑜想要渡过荆州,拿下益州,实在是太难了。等周瑜早死,东吴人就不会再提这个计谋了。
至于隆中的谋略是否是诸葛亮的独创,随着周瑜的早逝已经不重要了。毕竟,落实才是最关键的。现代人不崇尚“知行合一”吗?
最终,只有诸葛亮实施了“北伐跨荆义、两线作战”的计划,而关羽却丢了荆州,断了这一战略的一条腿。
关羽失荆州后,刘备出兵收复荆州。诸葛亮极力劝说刘备不要出兵。读者有疑问。这对荆州不是有好处吗?诸葛亮为何放弃策略?
由于当时世界局势发生变化,刘备作为外部军事集团,以“复兴汉室”的口号取代了刘章集团。刘备在北方不顾曹丕篡汉,又因私仇与东吴开战,犯了战略错误。
夷陵之战的合法性是有缺陷的。他们不是同意“恢复汉室,出兵征曹魏”吗?刘备出兵荆州。想要得到益州高层的支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益州兵民不能齐心协力,诸葛亮见状,心中着急。
北伐之谜
刘备死后,诸葛亮大力恢复生产。针对南方蛮族叛乱,诸葛亮出兵平息叛乱。在益州地区备战五年后,曹丕病逝,于是诸葛亮于公元228年开始北伐。
诸葛亮连续五次北伐,都没有取得什么突破性的战果。有人质疑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不敢采纳魏延“出兵出子午谷”的建议。
连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冒险,善练兵,不善运筹帷幄,更善于管理。”钱胜将军”,从而质疑诸葛亮的军事策略。
甚至有人质疑诸葛亮侵略性的军事策略和连续北伐,以弱国之力挑战强敌,造成他死后“蜀中无将廖化为先锋”的困境。
反对诸葛亮北伐的人中有蜀汉旧臣谯周。后来邓艾军出阴平,谯周劝刘禅投降。
很多人感叹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像东吴那样采取防御策略,让蜀汉还能生存一段时间。
其实提出这些问题的人都忘记了:刘备集团是外国军阀,这与原本占领江东的孙权父子的情况完全不同。
如果外国军阀政府不能按照自己的政治口号“复兴汉朝”,那它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诸葛亮以“复兴汉室”为口号继续北伐,使益州人民团结起来拥护蜀汉政权。如此一来,益州世家就无话可说了,必须听从诸葛亮的命令。
事实证明,按照法律,出兵是合法的,所以在军事派遣上,一定要选择高路,然后敲锣打鼓地宣传。这与正统的镇压叛臣的运动是一致的。
至于那些提出利用子午谷小道奇袭士兵的人,则是台上不来的偷袭。偷袭一定是阴谋。阴谋和叛国有什么区别?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正确是第一位的。如果政治不正确,战争还有什么意义呢?
抛开政治不谈,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的军事表现。一次北伐失败,被贬为三级。第二次北伐,王双被杀。第三次北伐攻克武都、阴平战略要地。第四次北伐,杀死将军张郃。第五次北伐所迫的司马懿,狼狈百日,不敢出战。
诸葛亮两次对阵曹真,虽然兵力较少,但总能获得杀死对方将领的机会;司马懿两次被诸葛亮殴打,闭门不出,给了女装也不肯出兵。上述事例足以说明,司马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毕竟司马懿的对手是诸葛亮,不是孟达、公孙康,更不是高平陵事变中的曹爽。
有人说,司马懿算计诸葛亮缺粮,没有与对方纠缠。在战场上,诸葛亮肯定知道自己未必能战胜曹魏。不过,只要政治正确,军事北伐就是保证蜀汉政权稳定的必要条件。
也有人说,所谓政治正确就是迂腐,而正是迂腐的政治正确,才是古人的法制。
曹操统一北方,自升为宰相、卫公、卫王,却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为什么?正因为他迂腐的政治正确,曹操才不敢冒遭到世人非议的风险。
严格要求自己
诸葛亮疲惫不堪,这并不奇怪。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也有太多的线索。但他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凡事无论大小,都亲力亲为,生怕辜负了先帝的厚望。
可以说,他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并决心“献身于死”。
责任和担当已经不堪重负,更何况我还有理想。麻烦由此产生。真正麻烦的不是复兴汉朝,而是复兴什么样的汉朝。
如果姓刘,为什么不辅佐刘表呢?如果我们还想走东汉的老路,为什么不追随袁绍呢?要知道,官渡之战时诸葛亮已经二十岁了,他早就把自己当成管仲、乐毅了。
事实上,诸葛亮和曹操一样,既是新秩序的建设者,也是旧制度的改革者。他在蜀汉推行的实际上是一条“没有曹操的曹操路线”,甚至可能走得更远。
比如“依法治国”,是曹操和诸葛亮都主张的,也是他们都无法完全做到的。但人治和法治是分为40%到60%,在曹操这里甚至是50%到50%。当他杀孔融、崔琰、杨修时,根本没有法治可言。虽然他总是赏罚分明,但也给自己“伸张了正义”。
诸葛亮达到三十七,甚至二十八。诸葛亮纵容法正的不法行为,冤杀了益州大族,但这要么是迫不得已,要么是出于政治需要。只要有可能,他总是尽力做到公平。
结果如何?贵贱,智愚,皆仰慕,皆怨恨。钦佩是因为执法公正,怨恨是因为立法严格。其实,公平并不意味着不严厉,而是对每个人都同样严厉。
那么,诸葛亮的律法是严厉的惩罚吗?当然是!由于他的政府是军政府,所以他的政治和经济管理也是战时制度。
但更重要的是,在战争年代不应该允许任何人胡言乱语。言论自由?想都别想!曹操不允许,就连诸葛亮自己也很谨慎。
垄断权力
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和权威远远超过了刘禅。北伐曹魏也浪费了人力和财力,滥用马谡来镇压魏延并不是明智之举。
高处总是冷的,更何况到处都是风浪。你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吗?也害怕。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到“专制而不无礼,称王而不疑国”,只有严格要求自己。
至少,诸葛亮里面没钱了,外面也没有钱了,确实做到了心安理得。正是这种高尚的气节,为他赢得了人民由衷的敬佩和怀念。
其实,所谓刘禅无能之说并不属实。诸葛亮死后,刘禅不再任命宰相。而是由大司马江琬掌政、掌军,大将军费祎兼掌军政。这样相互制衡的政治架构和权力分配是一个智障人能想象得到的吗?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独揽大权,却不肯还给君王呢?也许他想要政治改革。也就是说,他要复兴的其实是理想中的西汉。
西汉初期国家制度所隐含的政治理想是区分宫殿与朝廷、皇权与相权、宫殿与府邸。皇帝是国家元首,主要起着象征国家统一的作用;总理是政府首脑,领导官员具体管理国家,承担一切实际政治责任。
按照西汉的政治制度,皇帝授权但不负责,宰相负责但没有主权。一旦国家出现问题,皇帝可以以授权人的名义,追究首相的实际责任,而后者则可能成为“责任内阁”或“责任政府”。
诸葛亮的理想是做一个虚拟的王,以法治国。自从他去世后,就没有人提起过这件事。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想都别想,也许这就是历史。
历史并不总是能够真实呈现它的本来面目,历史形象的影响力总是不如文学和民间形象。
因此,《三国演义》的读者数量远远多于《三国志》。就连“三国志”也未必是真实的历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