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6年,魏帝曹丕的一生走到了尽头。
回顾他短短四十年的人生,他既没有其父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其兄曹植的惊人才华。
“七步作诗”的故事,让世人知道他为人阴险狠辣,背负了千年的骂名,而他隐忍坚强、细腻才华的一面,却被历史的面纱所遮蔽。
很多年以后,当我们用公正的心态去看待曹丕,会发现他的一生堪称是一部励志片。
越是得不到宠幸,越要保持冷静。
曹丕,字子桓,是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
他天资聪颖,博览群书,自幼便读遍古今中外经典著作及诸子百家的著作。
曹丕出生于动荡的战争年代,自幼被曹操带到前线,六岁学射箭,八岁学骑马,十岁起便跟随军队南征北战。
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曹昂是长子,以仁孝著称,是合法的继承人。
可惜,事与愿违,建安初年,曹操南下攻打张绣,曹昂不幸在此战中身亡。
曹昂死后,其养母丁氏伤心欲绝,与曹操断绝一切关系,卞夫人因此成为曹操正妻,曹丕则阴差阳错成为长子,这成为他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点。
但地位的改变并没有帮助他赢得父亲的青睐,曹昂死后,曹操把注意力转向了另一个儿子曹冲。
据《三国志》记载,曹冲五六岁时,“聪明智慧已如成人。”曹操也多次向大臣夸赞曹冲的早熟和能干。
公元208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患上了怪病,曹操尝试了各种药方,却没能挽回爱子的生命。
曹丕前去安慰父亲,却得到的是一个冷冷的回答——“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的幸运。”
曹昂、曹冲之后,其弟弟曹植也成为父亲最喜爱的。
他才华横溢,深受曹操的宠爱,一时间成为太子候选人中最有希望的竞争者。
曹丕仿佛天生就是配角,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取悦父亲。
他就像那个很努力学习却不受老师喜欢的孩子,在黑暗的角落里孤独地长大。
曹丕自然能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冷漠,但是难道自己不被人看好就自暴自弃吗?
当然不是!
他知道,越是没有优势的人,越是要稳住阵脚,只要自己不认输,就没有人能够打倒他。
父亲率领曹植征讨四方时,他被留在邺城处理日常事务,哪里有叛乱,他就带兵前去平定,这段经历锻炼了他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外,他尊重文人,积极拓展盟友圈子,很快便拥有了一批谋士,史书上称之为“天下仰慕,宾客如云”的群臣。
身处低谷的曹丕暗自磨练自己,隐忍的同时默默积蓄实力,只等待时机成熟的那一天。
公元217年的一天,曹植无视法律,在酒精的作用下,偷偷乘坐御车,擅自打开司马门,驰骋在禁路上。
曹操一怒之下,处死了掌管车马的官吏。这一次,他的内心终于动摇了。他开始怀疑性格外向、任性不羁的曹植是否适合当皇帝。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最终在曹丕与曹植之间做出了选择:立曹丕为魏太子。
那是曹丕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他笑得像个孩子,搂住大臣辛毗的脖子,激动地说:“辛君,辛君,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
看透生死之后,
依然相信努力的意义
人生总是伴随着得到与失去。
曹丕成为魏太子的那一年,邺城瘟疫肆虐,家家户户都受到丧尸的侵袭,屋内哭声不断。
这一年,曾陪伴曹丕的文友徐干、陈琳、英扬、刘珍等相继去世。
他们个个才华横溢,是著名的“建安七贤”之一,也是曹丕一生最珍视的文友。
在苦闷的日子里,是他们陪着曹丕吟诗、撰文,把生活的困难抛在了脑后。
但现在,他们都走了。
这对于曹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给王朗写信说道:“生我有七尺身躯,死却只有土棺材。”言语中充满了悲凉。
魏晋时期,炼丹术兴盛,很多帝王都梦想长生不老,但曹丕却说:“按礼制,国君即位即圣人,不可趁生忘死。”
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之后除了一把黄土之外什么都不剩,所以他从来没有对死亡抱过什么浪漫的幻想。
在那个人们渴望成仙的时代,曹丕是一位难得的“天下清明之人”。
他甚至清楚的知道曹魏终有一天必然会灭亡,在建国第三年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从古至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也没有不掘出的坟墓。”
历代国王都非常重视陵墓,愿意将世间所有的珍宝都陪葬其中。
但曹丕不同意。
他反对奢华的葬礼,并指示他的大臣:“不要在我的棺材里放芦炭、黄金、玉器或其他宝物,不要模仿世人的愚蠢做法,因为保持身体不朽是没有意义的。”
难能可贵的是,在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凡人之后,他并没有否认努力的意义。
他明白:虽然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却完全不同。
正是因为死亡,生命才变得珍贵。而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里,我们必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有价值。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经过长时间的继位之争,三十四岁的曹丕登基,他虽然正值壮年,但已饱经沧桑,白发苍苍。
即位后,他颁布了停止战争的诏书、减少赋税的诏书、减轻刑罚的诏书等一系列惠民的法令,在位期间,北方地区恢复了安定与繁荣,曹魏的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在别人眼中,他应该已经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政治只是他人生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重要的使命等着他去完成。
哪怕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我们也必须努力前进
曹丕在担任太子时,心中便有一个文学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够“文冠于世”。
他在《经》中提出,写作是“治国大业,不朽之事”。
为此,他十分努力地写诗写文,但天赋是个很神秘的东西,他的弟弟曹植能在父亲修建的铜雀台上一口气写出《台词》,让他望尘莫及。
人们总拿他和曹植作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他不如曹植。
南朝文学评论家钟嵘在《诗词赏析》中评价曹丕的诗“多俗直率,如随口一说”,言语中充满鄙夷之意。
而对于曹植,钟嵘不吝称赞:“其人格高洁,言辞清丽绚烂,光辉古今……”这些话语似乎不足以形容曹植惊人的文学才华。
至于曹丕,人们记得最清楚的并不是他的文学造诣,而是他的阴险狠毒:为了夺取皇位,不惜加害兄弟姐妹,还逼迫自己的亲弟弟作了七步诗。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七步诗》只记载在《世说新语》中,根本没有收录在曹子建的诗集中。
尽管被众人骂,曹丕还是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他热爱诗歌,就算别人比他好一百倍,他也无所谓。
当他对生活感到失落时,他会用诗歌作为情感的树洞——“山有绝壁,树有枝桠,烦恼不知从何而来,无人知晓。”
他耗费大量精力编撰建安诸子散文集,对他们的作品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徐干是一位文采飞扬、心平气和的人;阮籍是一位文采飞扬、心安理得的人……
在文学批评史上,首创以文学家的身份对同时期其他群体文学作家进行评论的做法的是曹丕。
他的《典论》是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言歌行》情调柔美、缠绵,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七言诗。
既然不甘于平庸,就应该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毕竟,他宁愿过充满激情的生活,也不愿过平庸的生活。
千载之后,终于有人理解了他。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曹子建与子桓,相隔仙凡之间,人皆称其子建,不知子桓,仅此而已。”
叶嘉莹女士称赞他是“天生的诗人”,说他的诗朴实动人,却能打动人心。
如果曹丕还活着,他一定会感到欣慰,毕竟他这一生接受到的否定远比赞扬多得多。
生来头上没有光环,刻在骨子里的自卑感让他多愁善感、郁郁寡欢,也让他很早就明白,想要什么,就要自己去争取。
他就像一个在生活泥潭中挣扎的普通人,经常被人打压,运气也不太好,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服输。
正是这种敢于挑战命运的倔强,帮助他在失意时克制自己,从痛苦中汲取力量,在隐忍中变得坚强。
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说:“生活总是让我们伤痕累累,但是最终那些受伤的地方将成为我们最坚强的地方。”
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我们不必惊慌,更不必绝望,熬过那些艰难的时刻,终究会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那一天,你会发现,你一直计划着的改变,都会在时间的滋养下实现!
作者:张婉婉,一个有自己喜欢和期待的90后女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5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