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三国地理眼之二十九:失街亭背后的地理位置之谜

作者简介:有谷,山东栖霞人,本名鲁国春,地理教师,爱好中国古典文学,善于从地理角度研究古典名著,作品发表于《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烟台日报》、《教师报》等。

三国地理29:街亭失陷的背后

公元228年,诸葛亮佯攻东路,出兵陇右,打了曹魏集团一个措手不及。第一次北伐初期可以说相当成功。但正如魏延所担心的,曹魏集团的战争动员能力远超蜀汉。短暂的慌乱之后,他们很快做出了反应。大将曹真将赵云的部队从箕谷挡了下来。远在荆州的大将张郃率军救火,以闪电般的速度赶往街亭。老少皆知的街亭,战斗开始了。

街亭在什么地方?关于街亭的位置,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街亭在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九十里的龙城镇;二说街亭在甘肃省天水市麦集镇亭村。根据史料记载和当时的战况,第二种说法比较可信。张郃率领五万步兵、骑兵作为增援,抵抗当时主要驻扎在商丘的诸葛亮。若蜀军先锋占领街亭之后,上贵就孤立无援了。马谡和诸葛亮的军队对上贵形成合围,从战略角度看,是很有道理的。阻击张郃的军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马谡、王平率领的街亭军,另一部分是蜀将高翔率领的烈流城守军。 《三国志·郭怀传》记载:“太和二年,蜀将诸葛亮出岐山,派大将马谡驻守街亭,高翔屯驻列流城。张郃攻打苏,怀攻打翔营,均败。”由此可知,列流城应该距离街亭很近,两者战略上相辅相成,因此第二种说法更为可信。

街亭对于双方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战略地位呢?街亭地处谷地,两边都是高山,属断层构造,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街亭位于陇右与关中之间,如果能占领街亭,那么就可以威胁关中,保卫陇右,谁能占领街亭,谁就占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街亭看似不起眼,但蜀汉和曹魏却都拼命夺取的原因。街亭之于蜀汉军队的战略地位大于曹魏军队,守住街亭,诸葛亮军队就可以消化甚至扩大陇右之战的成果,一旦失守,将面临张郃军和陇右魏军的夹击,再加上诸葛亮的三郡并不稳定,在战斗中就完全失去了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一失街亭就撤兵,宣布北伐失败的原因。街亭及其附近的地形可参考下图。

三国北伐地图_三国北伐是什么意思_三国北伐

可惜诸葛亮做出了一个影响大局的错误选择,他任命马谡镇守街亭,史书上用“逆民意任用苏”这个表述,一般认为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严重的用人错误,他没有用作战经验,而是选择了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没有选择有作战经验的魏延、吴仪。他当然知道马谡以前的进攻战术,但他也想借此战争,提高马谡的威望,壮大荆州派系的势力。我推测诸葛亮虽然知道街亭的战略地位,但和马谡一样,他也没有真正去过街亭。如何守住街亭,如何挡住魏军,要靠临场判断,需要丰富的作战经验,需要和部下密切配合。配合默契,说服群众的能力,恰恰是马谡的短板,却被诸葛亮和马谡本人忽视了。

众所周知,马谡失败的直接原因,就是他放弃了下面的堡垒,率领部队向南山进发。街亭两边的山很高大,一边叫南山,上面平缓,下面三面陡峭,马谡决定把人马都引到南山,希望在敌人来攻的时候,能居高临下,以势不可挡之势打败敌人。可惜,他遇上的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打法狠辣,武艺高超的将领。三国后期少有敌手的张郃,见蜀军不占领要道上的堡垒,反而上山,立刻猜到了蜀军的意图,并不着急下令攻山,而是“断其水源”,也就是把山上的取水渠道断掉,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街亭断水,蜀军为何立刻陷入混乱呢?我们来看看甘肃省降水量及干湿区分布图。

三国北伐是什么意思_三国北伐地图_三国北伐

甘肃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横跨干湿四带。街亭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属于半湿润带向半干旱带的过渡地带。与半干旱、半干旱地区一样,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夏季。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春天。街亭之战打响之时,雨季尚未到来,气温却迅速回升,正值旱灾缺水期,难怪蜀军水源断绝,立刻陷入混乱。

有人认为,当时的蜀汉是人数较少的轻装步兵,而曹魏则是人数较多的骑兵,弱小的步兵和优势的骑兵在平原上决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占领制高点,让敌方骑兵上不了山,发挥不出优势。所以马谡将兵驻扎在山上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许他以为魏军到了之后会急于迎战,所以才会发起猛烈的进攻,而他们正好位于一个居高临下的山上,只需要放箭就可以轻易击溃魏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当时的形势图。

三国北伐_三国北伐是什么意思_三国北伐地图

当时的情况是诸葛亮在陇右尚不稳定,需要消化、扩大胜利,马谡的任务就是阻拦张郃的援军,让他们不能偷袭过来。王平还说:“若我军在路上驻扎,筑起城墙,敌军纵有十万大军,也不能偷偷过去。”而马谡却要“使敌军陷入绝境,然后存活下来”,让蜀军在水源断绝后,拼死一搏,“不让一甲子回来”。马谡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王平在请示分兵时说:“我等打败魏军,一定不能与宰相分享功劳。”这完全暴露了他内心的想法:“贪功”。应该说,对于马谡来说,“贪功”比纸上谈兵更可怕。马谡在军中没有威望,蜀军士气本来就低落,当他们的水源断绝后,他们不是像马谡所期望的那样拼死一搏,而是冲下山投降魏军。虽然街亭失守并不是蜀军失败的唯一原因,但马谡却说:“我等打败魏军,一定不能与宰相分享功劳。”北伐,无疑是影响大局的转折点,撤退是诸葛亮唯一的选择。

兵力的对比,是很多人为马谡辩护、翻案的原因,称马谡只有一万余人马,其中一部分被王平带走了,而张郃有五万步兵和骑兵,这一战,还有谁能打得过?的确,诸葛亮给马谡的军队数量,并不是小说里说的两万五千,而是一万余。但王平带走的军队,却不是五千,只有一千。但我们必须清楚,诸葛亮派马谡去防守街亭,并不是要和魏军决一死战。前面说过,街亭是秦龙大道上的一个地质断层,西边比东边高出十几米,形成了一个悬崖,街亭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修建的。如果蜀军占领了此堡,从上方阻击魏军正好,想要打通,就得向上进攻,类似攻城。即便如有些人猜测的那样,街亭堡已经年久失修,马谡先于张郃赶到,修筑工事,也不是什么难事。如果真是这样,一万大军依仗着地形优势坚守,绝对会让张郃拥有骑兵优势的五万大军“急不可耐,不敢偷袭”。但马谡却不这么认为,他要一举击溃张郃大军,立下空前壮举,这才是“违梁令”。至于王平分兵,那也不是失败的理由。

其实,马谡惨败后,正是王平下令所率一千余人击鼓自守,让张郃怀疑有埋伏,不敢前进。王平才来得及收拾残兵,率领溃军撤退。马谡是典型的只懂得纸上谈兵之人,后世也并没有冤枉他。至于马谡是如何逃出重围的问题,我想,马谡是趁乱逃走,还是有人保护他成功逃出重围,并不重要,对战局也没什么影响。

对了,再说说战国末期,能与马谡媲美的赵括。“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和赵括有关。长平之败,直接责任在赵括身上,这在历史上已有定论,但近些年来,人们不断改变看法。赵括翻案,说赵括为廉颇背锅等等,就像人们不断为马谡翻案一样。有人认为赵括有个人魅力,能让将士们服服帖帖,所以才给秦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事实真是如此吗?《赵括将军之母》说得很清楚,“初侍奉父亲时,他为将军,我给他饭食数十人,朋友数百人。大王和王室给我的银子,全都分给武将和士人。受命之日,不问家事。如今蒯已为将军,面朝东面见武将,士人无一敢抬头见大王。大王所赐的金帛,全都藏了起来;”从赵括母亲的叙述中,我们又能在赵括身上看到什么人格魅力呢?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出人头地呢?但赵括母亲智慧罕见,断定自己的儿子不适合赵括。对将领的分析和赵奢从军事专业角度的分析不同,赵括母亲从人性角度的分析也是一样的。这就不难理解赵括为何贸然出击,结果被饵兵团团围住了。这场战斗并不像推翻者所说的那样艰苦,而是粮食耗尽,不得不突围。后人并没有冤枉赵括和马谡,他们不仅善于谋略,而且做人也有很大问题。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绝非偶然。

对了,我们再来说说另外两个人物,赵云和张郃。

赵云被曹真打败,虽然赵云没有败绩,亲自掩护后方,损失不大,但还是被贬了,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诸葛亮“拿五十斤黄金送给赵云。”至于张郃,打败马谡,逼得诸葛亮撤兵,可以说是一大看点。但在小说中,反派换成了司马懿,功劳都归到了司马懿的头上,而张郃只是一个先锋而已。或许罗先生认为,不管怎样,我们也不能让张郃打败诸葛亮,如果输给了司马懿,还可以编个空城计,挽回点面子。但输给张郃,又有多丢脸呢?其实,真正的张郃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个样子,他看上去像个傻子,他的军事才能,远不是司马懿能比的。

就这样,第一次伐魏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被马谡给毁了,蜀汉损失惨重。那么,诸葛亮会甘于失败吗?他接下来会怎么做?下一期《陈仓秘史》我们将继续解析。

三国北伐地图_三国北伐_三国北伐是什么意思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5214.html

胡莱三国 2:2017 年最后一月,张角来袭,厉兵秣马备战寒冬
« 上一篇 2024-09-13
人到中年,如何走出三国中的三座围城?
下一篇 » 2024-09-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