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国谍战片《陇西起风》在网络上热播。该剧围绕诸葛亮伐岐山失败展开,展开魏蜀之间的谍战。《陇西起风》中的谍战机构、谍战秘辛多为艺术虚构,真实的三国谍战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
《陇西起风》中,作者虚构了蜀汉和曹魏两个不同的谍报机构:思文曹和监军司。在现实历史上,三国确实有谍报岗位,在战争时期并不少见。
间谍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在《周礼》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汋汋”“汋贼”“汋蝶”等词,这些都是职业间谍的名称。“汋汋”主要从事窃取敌国机密;“汋贼”用于扰乱敌国秩序;“汋蝶”则从事反间谍工作,以迷惑别国间谍。
春秋时期,有36个君王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亡。仅齐桓公一个国家就吞并了35个诸侯国,楚国吞并了26个小国。春秋242年,战争483场。战争如此之多,谁不想以小代价取得大胜利呢?因此,各诸侯国竞相设置间谍官,刺探敌方的军事情报,这些间谍官被称为“后齐”或“侯”。
到了汉末三国,军队中的职业间谍基本继承了上一代,主要有“侯”式的“侦察兵”和“骑兵”。至于国内臣民,曹操首先创造了“校尉”制度,充当耳目,监视臣民的言行。后来东吴也设立了校尉一职。蜀汉没有设置。
在间谍的使用上,一般认为曹魏最好,东吴其次,蜀汉最差。这一点在记载曹魏和东吴间谍故事最多的《三国志》中也得到了证实。
蜀汉的间谍能力虽然比较差,但之所以能够立国,间谍立下大功。在三国形成之前,汉朝的版图早已处于诸侯割据的局面。当时益州(成都)被刘彰占据。刘彰有个“别家”叫张松。他觉得刘彰平庸,觉得自己的才华不受赏识,便想投奔名气越来越大的曹操,却不料遭到冷遇。途中拜见刘备时,受到热情接待。张松确认刘备是一位英明能干的领袖,便下定决心离开刘彰,投奔刘备。张松不仅透露了益州的地理、人情等重要情报,还奉上了一份早就画好的地图。从此,张松开始了间谍生涯。
张松回到益州,在刘章面前诬蔑曹操,劝说他与刘备结盟。最后刘章上当,派张松的好友法正去拜访刘备。法正也投奔了刘备,成为了一名奸细,向刘备泄露了蜀国的动态和军队的部署。
公元211年,曹操攻打张鲁,打算夺取汉中的富饶土地。汉中与益州相邻。刘彰深感焦虑,张松与法正趁机提出让刘备来蜀协助防守益州。这个建议遭到很多将领的反对,但在张松的劝说下,刘彰决定请刘备来领兵。
刘备入蜀后不久,与刘彰闹翻。214年,刘备攻下益州,又击败曹操,攻占汉中,并收服关中军阀马超,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与曹魏之间最著名的谍报案,大概就是郭恂刺杀费祎一案了。郭恂是曹魏官员,任中军将军,在一次战斗中被蜀汉将领姜维所俘虏,他佯装投降蜀汉,被任命为左将军。他一直忍让,想要刺杀末代皇帝刘禅,但因身边侍卫森严,无法得逞,于是决定另寻刺杀目标。
253年,蜀汉将领费祎举行新年宴会,郭勋在场。费祎趁费祎饮酒时,用马鞭上的刀刺伤费祎,致其伤重而死。郭勋本人也被蜀人所杀。魏帝曹芳下诏追封郭勋为长乐乡侯。费祎是诸葛亮之后的近臣,他的死对蜀国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电视剧和电影中的刘备
二
再说曹魏。
曹操熟读《兵法》。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眼光敏锐的曹操从大量兵书谋略中,精选出博大精深的《兵法》,去掉附篇,只保留十三篇,加上简明注解,编纂成书,分发给部队。《兵法》有一节专门讲“用谍”,即如何使用间谍。曹操认为打仗的人,必须使用间谍,才能知道敌人的真实情况。后人称他:“神猛”,与“用谍”密不可分。他的部下蒋济、董昭、司马懿等人,也都是使用间谍的高手。
官渡之战对曹操崛起至关重要。当时刘表与袁绍结盟,刘表手下的功勋将领桓杰侍奉曹操。他劝说巡抚张宪:“曹公虽弱,但仗义奋起,救朝廷于危,遵王命惩治有罪,谁敢不听从?如今我们攻下四郡,守住三水以待他来,充当内援,岂不妙哉?”张宪听从了劝说,在战场上倒戈,加入曹操一起对抗刘表,这大大削弱了袁绍与刘表联盟的实力。
曹操与袁绍打起来的时候,谋士许攸劝袁绍:趁着曹操大军即将到来,后方许都防线空虚,不如连夜派队伍进攻迎接皇帝;这样也会让曹操两头不顾,疲惫不堪。但袁绍不听。此时许攸的家人因犯法被捕入狱。许攸大怒,投奔曹操。他把袁绍粮运和防守的机密情报提供给曹操,曹操据此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大败。
间谍不仅可以窃取情报,还可以窃取人心。典韦是曹操最喜爱的将领,他和张辽、许褚一样骁勇善战。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率领十余人抵抗叛军,杀死了许多人,最后因寡不敌众而战死。曹操“闻典韦死,大哭一场,便招奸探,将典韦尸首盗之,安葬。”
作为曹魏的老对手,东吴还设立了一个名为“茶盏”的间谍哨所。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写道:“茶盏,吴官名。今扬州有茶盏巷。”从这个注解中可以知道,当时东吴的“茶盏”是有组织的,有固定的活动地点,后来被称为“茶盏巷”。现在南京的茶盏巷在哪里,并不清楚。有学者推测,可能就是现在的加昭巷。
东吴还在边境设立了反间谍机构——慈建屯,“每屯置兵五人,贼曹一人”,专责边境的反间谍工作。
除了孙权以外,东吴的周瑜、黄盖、吕蒙等人也善于使用间谍,《三国演义》中的“黄盖假投降”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
影视中的曹操
三
三国之中,最精彩的谍战故事当属曹魏与孙吴之间的谍战故事。
尹藩是曹魏人,魏明帝曹睿看他能言善辩,便让他佯装投降吴国,谋求吴廷尉之位,伺机离间群臣,挑起内乱。于是230年,尹藩逃亡吴国。孙权通过交谈,知道他深谙刑法,便任用他为廷尉监。当时,左将军朱棣和廷尉郝普都对尹藩赞不绝口,郝普甚至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次年十月,孙权令大将军孙布佯装投降,诱魏将王凌归降。王凌遂率军迎战孙布。孙权派出重兵埋伏王凌。尹范见事态紧急,仓促在京师发动叛乱。尹范的叛乱引起了王凌的警惕,王凌便撤军回魏,孙权大军无功而返。
这场叛乱被提前发现,并未酿成大祸。尹璜在逃亡途中被抓获,最终被处死。一向宠爱他的朝臣郝普也遭殃,自杀身亡。
三国时期,离合之事时有发生,其中也有间谍活动。如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司马懿就对曹操说,刘备与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手,孙权肯定不高兴。“你可以派人去劝说他归顺你,答应把江南割给孙权,范之围就可解除了。”
当时刘备与孙吴结盟,三国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如果关羽继续在江东扩张领土,占据长江上游,必然会对长江中下游的孙吴造成威胁。于是曹魏派出间谍送信挑拨离间,从而破坏了蜀吴联盟,迫使关羽面临两面夹击的局面,从而打破了樊城困境。
当时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石仁驻守公安,两人平日里都被关羽看不起。孙权用奸细诱使二人叛变,断绝了关羽的后路。结果关羽四面受敌,狼狈逃窜。
三国历史上,谍报活动十分普遍。对内谍报因其间谍性质,遭到臣民的反对,“学士”一职仅设立五十年便被废除。对外谍报主要见于军队。三国以后的时代,每逢战争,就有谍报出现。一般认为,谍报活动在宋代达到成熟。宋太祖赵匡胤南征北战,在攻打后蜀、南汉、北汉、南唐等地前,均派谍报人员搜集情报;南宋谍报人员得到金兵建造战船、训练水师的情报后,断定金兵将从海路入侵江浙;金人派秦桧做内谍,迫害岳飞等将领致死;名将钟世衡利用法松作为间谍,消灭了西夏两位猛将,并引起西夏内乱等等。可以说宋朝非常重视间谍的使用,其范围远远超出了前朝。
到了明代,间谍活动达到顶峰。锦衣卫、东厂、西厂等我们在电影、电视剧、通俗读物中见多了,就不细说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臧蕾
参考:
三国时期谍报活动研究,李逸飞,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06;
中国古代间谍史,褚良才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01;
“献身”三国的间谍张松、文史大家熊建平、吴晓晓;
曹操与孙子兵法,《清三乡》,成都大学学报2005.06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