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盛世屈指可数且持续时间不长,历史上仅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盛世

盛世三国还会开吗_盛世三国6711_三国之开元盛世

所谓盛世,就是国内没有严重的政治腐败,外敌没有迫在眉睫的入侵,社会治安良好,人民普遍能够吃饱饭的时代。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大规模盛世一共出现过三次,即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除了这三次大盛世之外,还有过几次小规模的盛世或者治理良好的时期,如东汉“光武中兴”、隋朝“开皇之治”、明朝“开皇之治”。即使在大分裂的背景下,一些角落里的小朝代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就。比如十六国时期南方入侵前的秦苻坚,南北朝时期刘宋文帝,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南唐统治下的一段时间。

然而仅此而已,虽然历代中国人都梦想过一个盛世,但这样的盛世只出现过几次,而且持续时间不长。

文帝、景帝在位,前后历时近四十年,其实文帝刚即位时,国家还比较残破,真正的盛世出现在景帝时期,武帝时期达到顶峰,算上武帝前期,汉朝历时近七十年,其中鼎盛时期约三十年。

唐朝的盛世在历史上被称为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两个阶段并不连续,贞观之治从627年到649年,一共22年,这一阶段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并没有超越前朝的唐玄宗盛世,大约持续了30年左右。

盛世最长的只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但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不到百年,从乾隆六十年(1795年)算起,也不过一百三十余年。

有人估算过,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盛世太平只有四百年左右,其余都是盛极一时的平淡衰败,饥荒、动乱、腐败频发。

“盛世”一词,是中国独有的,在汉文化圈以外的历史书上,你是找不到这两个词的,难怪中国的历史灾难重重,仔细想想,“盛世”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无奈和不祥。

“兴盛”与“衰落”是相对的,没有衰落的背景,就没有兴盛的美丽与辉煌。

第一,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盛世,都是以大规模的乱世为前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是文景之治。这个盛世之前的二十年,中国刚刚结束秦末战乱。十多年的战乱,使中国人口大量流失。《汉书·陈平传》记载,秦朝时曲泥城有三万户人家。秦末战乱时,刘邦路过该城,发现人口只有一千人。《汉书》也说,刘邦即位十二年后,全国人口只有秦朝的二三成。考虑到逃亡等因素,史学家普遍推断,秦汉时代被汉朝取代。这场战争使中国损失了大约三到五成的人口。

至于经济损失,那就更加惨重了。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大概是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惨的。《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承秦之患,诸侯起事,百姓失职,大饥荒,谷米五千斤,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平定之后,百姓无粮,连皇帝都买不起马车,将相大臣也得坐牛车。”也就是说,老百姓根本就没有粮食,连皇帝的车子都没有马,宰相出门也要坐牛车。

中国历史上最被推崇的盛世,当然是“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个盛世的背景,也是空前惨烈的人口流失,在李世民即位前头三年,也就是武德七年(624—632),魏征描述战乱后的情况时说:“自夷、洛以东,至海、泰山,泽国荒草广袤,绵延千里,无人烟,鸡犬不鸣,路荒无人迹。”(《贞观政要选集》卷二《直言辩议》)贞观十一年(637—1622),马周上书皇帝时,仍说:“今人口不足隋朝十分之一。”

清朝兴盛的背景,也是持续数十年的屠杀与破坏。明清之际,人口损失至少有4000万,其中直接死于清军屠杀的就有700万。据《御制日记》记载,仅扬州一地,焚尸“约八十万”。一个更极端的例子,便是四川的人口变化。《清史稿·汪直传》记载,汪直在上奏康熙皇帝时说:“四川灾荒连连,百里荒凉,我运粮之时,处处见满目疮痍。平叛之后,全省休养生息,但全省总人口仍只有一万八千余人,不足其他各省一个县的人口。”赵文林、谢树钧合著的《中国人口史》一书认为,真实数字没有这么极端,还有大量逃亡、隐匿的人口没有被汪直统计进去。他估算,1626年,四川人口为356万,多年后的1661年,人口只有95万,也就是损失了四分之三。

一个极度衰败时代的大破坏,是盛世出现的必要条件。中国传统王朝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压力,而大战则为新王朝缓解了人口压力,为其崛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唐末战争造成的大量死亡,导致大量农田荒废,这促使唐朝实行均田制,给每个成年男子一顷土地,这是唐朝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大动乱之后,只要新王朝能保证接下来的几十年不发生大的政治动荡,就不需要搞出什么高明的发展战略,顺应潮流,自然就会收获一段经济丰收的复苏期。所以,每一个盛世都是对前一阶段大灾难、大破坏的反弹和补偿。

第二,繁荣时代的出现,得益于衰落时代的教训。

前代统治者倒行逆施的严重后果,给见识过人间悲剧的后世统治集团起了很大的警示作用,三大盛世的君主都非常善于从前代统治者的失败中汲取教训。

汉朝建立后,整个政治精英都在思考,强大的秦朝为何会如此突然地灭亡,贞观之治的出现,多亏了隋炀帝这个“负师”。同样,清初的皇帝们也把明朝的坏政策作为自己施政的镜子。明末的皇帝们,以爱财贪利著称,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人民的过度剥削。清朝入关后,立即废除了明末的“三税”(辽税)。清朝统治者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定下了历史上最低的税收水平。从康熙到乾隆,皇帝们都严守“绝不加税”的原则,生怕重蹈明末的覆辙。明朝末年皇帝的懒惰达到了顶峰,万历甚至创下了20年不上朝的历史纪录。清朝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一批皇帝,他们年纪轻轻便登基,勤政爱民。明朝时期,最严重的祸患就是派系纷争,导致政治腐败严重。从康熙到乾隆,三代皇帝不断打击派系纷争,使得清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派系纷争最少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少数的几个繁荣昌盛时期,都是在极度衰败的时候,缴纳了高昂的学费之后才实现的。

当然,付出极度衰败的代价,并不代表繁荣就会到来,事实上繁荣的条件远比这苛刻,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灾难都能用进步来弥补,灾难降临,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司马炎篡位后不久,就平定了吴国,结束了三国战争。晋武帝成为继秦始皇、汉高祖、汉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统一之初,他积极进取,顺应民意,减免徭役,当时“天下文字同,轮尺同,牛马旷野,地有余粮,天下人不尽之谚”,有“盛世”之征兆,如果他再努力一点,一场大规模的繁荣自然而然就会到来。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具有汉文帝、唐太宗那样的优秀品质。晋武帝很快就陷入了物质享受之中。西晋贵族们效仿这位皇帝,沉溺于闲适奢侈,挥霍无度。引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财富争夺战”,因此,武帝死后不久,西晋王朝就陷入了混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盛世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要有一位贤明的皇帝。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是由品德卓越的君主开创的。盛世的君主必须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优秀的自制力。女性在深宫中培养这样的人才并不容易。除了唐太宗算得上半个开国皇帝外,汉文帝、汉景帝以及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中国皇帝中确实属于异类。

其实,单靠一代皇帝的智慧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盛世的出现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中国一个盛世出现的规律,都是由一个英明强盛的开国皇帝定下规模,为新王朝奠定基础。开国皇帝去世后,往往出现一段小的调整动荡时期,然后又有一位英明能干的后人为王朝的发展打开了道路。瓶颈期将王朝推向了盛世。刘邦建立了汉朝,确立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但也留下了诸侯分裂的政治隐患。刘邦死后,吕后、惠帝在位时,都出现了动乱。直至文帝,景帝一方面发扬“安民”政策,另一方面成功打击了同姓诸侯的割据势力,消除了政治体系中的重大隐患,从而催生了武帝时代的巅峰。清朝的强盛也是高祖、太宗开国奠定基础,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在位期间有过短暂的动荡调整,到宣宗才达到鼎盛,清朝的强盛也是多尔衮、顺治二帝奠定的。康熙即位后,解决了权臣、三藩两大瓶颈问题,清朝开始走上强盛之路。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位英明的皇帝是低概率事件,而几代皇帝都才华横溢、有谋略,更是难得一见,如同中彩票一样。因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盛世。

盛世三国6711_三国之开元盛世_盛世三国还会开吗

繁荣来之不易,维持繁荣更是难上加难。

盛世的前奏是衰世,盛世的终结同样也是一个衰世。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逃脱“盛极而衰”的命运。而且,一个盛世的衰败,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决定了。汉武帝初年,是汉朝的巅峰。在盛极而衰之后,汉朝被覆灭,很快便走向衰败。晚年,国家一片混乱,起义遍及关东地区,有的规模大,数千人,有的小,数百人。起义的烽火,几乎毁掉了汉朝。唐朝时期,人口在唐天宝十一年(752年)达到顶峰,达5200万人。但八年后,即乾元三年(760年),人口突然骤降至1700万人。天宝年间,最繁华的益阳至五老一带,也只剩下1000户户籍人口。 “不见房屋,无炊烟,遍地凄凉,禽兽横行,鬼哭狼嚎。”可想而知,这个王朝衰落得有多快。

乾隆盛世的政治清明与全面腐败只差一念之差,乾隆驾崩前三年爆发了白莲教之乱,清朝从此一蹶不振,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之所以会从盛世迅速衰落,是因为这些盛世都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中国历史上的大盛世只留下了统治者的睿智和坚强的个性,而没有留下统治者自身的品格,制度成就太多。

中国的历代皇帝都是人治的信奉者。正如雍正皇帝所说:“历来都是人治,不是法治。文武百官,方针皆布,人有则政,人治则法。”80年代,中国专制体制的框架和运作规则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和进步,治理的成效更多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坚韧的心态,没有内外条件的严格约束,个人的智慧和自制力无法抵御环境的放纵和腐化。胜则骄,劳则闲,是人性不变的规律,盛世的君主往往是智慧与愚昧、理性与傲慢的结合体,他们既是辉煌成就的创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祸首。

西方历史上没有“黄金时代”这个词。这并不代表其他国家历史上没有辉煌的时期。西方历史上常常被称为“黄金时代”,比如大英帝国的“伊丽莎白时代”。相较之下,西方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并没有那么短暂。

伊丽莎白时代和乾隆时代有很多巧合,伊丽莎白女王和乾隆一样,25岁就登基,和乾隆一样,她也是一位理性灵活的政治家。她刚登基时,英格兰因宗教分裂而乱成一团,外交政策也陷入混乱,面临着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西班牙的关系紧张,她用高明的妥协策略让英国摆脱了宗教战争的阴影,并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与周边列强周旋,结束了与法国的战争,获得了一段宝贵的发展时期。

伊丽莎白二世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中小国家,她去世时,英国已成为世界头号海军强国,因此,她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她的统治时期也因此被称为英国历史上的“伊丽莎白时期”。

与中国鼎盛时期不同,英国在“黄金时代”之后并没有衰落,“黄金时代”成为了一个国家长期崛起的起点,之后英国不断繁荣,并在之后的几百年里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原因在于,英国崛起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制度创新,英国政治史就是一部制度演进史,尽管英国社会总有诸多矛盾无法从根本上克服,但这种独特的政治进步方式,让每一次矛盾都能得到及时解决,英国也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实力。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盛世”二字常常是不恰当的。

首先,在中国历史上,最被誉为“繁荣昌盛”的时代,往往是充满问题的时代。

一个繁荣、自信的政权,并不需要通过自我标榜来为自己壮胆,相反,在一些困难时期,人们却常常高唱繁荣的调子。

因为“盛世”是传统王朝统治合法性的有力证明,暴力夺权之后,一个政权需要用“养民”、“牧民”的政绩来支撑其合法性,盛世的出现,当然是统治政绩的最好证明。

在一个王朝开拓进取的过程中,统治者并不经常提到“盛世”二字,而是致力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汉文帝、景帝、唐贞观年间,没有一个皇帝和大臣夸耀是盛世,相反,那些缺乏信心的统治者,却常常大谈“盛世”。宋高宗因动乱侥幸得位,居于一隅,身边有强敌,却无意进取,与盛世毫无关系。而宋高宗却常常夸耀“复兴”、“盛世”,大臣们在皇帝的鼓励下,纷纷赞颂盛世,说皇帝“英明睿智,运势不错”。 “天下清静,复国不止”,“功业自古无双”,“君王之身,胜过尧、禹”,赞扬秦桧“心如圣人,才如孟子,以德事君,以伊尹教民之责”,“忠信笃实,谋略非凡,远见卓识”,“五百年后,圣人出,开天辟地”。如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这些当时精心撰写的谄媚之词,在今天看来,只剩下讽刺的意味。

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盛世”呼声最响亮的时代就是清朝了,众所周知,清朝的统治者是统治中原的少数民族,一直以来都缺乏安全感,因此在清朝的圣旨中,就有很多内容,比如宣扬清朝的“深厚仁义厚德”。

不过,在整个清朝的盛世中,有两个特殊的时期最为盛世,一个是因篡位而恶名昭彰的雍正帝时期,另一个是盛世逐渐消逝的乾隆帝时期。康熙时期,“盛世”二字并没有那么流行。康熙平定三藩之后,大臣们纷纷要求他称帝,康熙却明智地拒绝了,说:“叛军虽已平定,伤痕尚未痊愈,君臣应当​​多加修身养性,关爱兵民,弘扬仁德道德,以廉洁为本,以求太平。若以此为功,尊上求赏,实在可耻!正是这种难得的明辨力,才促成了后来一系列正确的政策的出台。

第二,“黄金时代”是周期论的产物,但当今中国历史已经摆脱了周期论的束缚。

“物极必反,物至则衰,物盛则衰,日至则动,月至则亏,喜而终则忧。”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多元交织发展不同,中国历史是封闭的自我,线性循环有线性发展的规律:有序与混乱,兴盛与衰败。《易经》云:“日至则衰,月至则盈亏”;“无脊不平,无去则复返”,都说事物发展到顶峰,必然走向反方向。这的确是中国传统政治的运行规律。孟子在《滕文公二》中说:“天下久存,有治有乱。” “国家兴起也突然,国家灭亡也突然。”《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久分久必统一,久统一久必分裂。”老百姓常说:“三十年东,三十年西。”这些都证明了中国人的统治周期是牢不可破的。在传统政治中,一个社会如果到了“盛世”阶段,就意味着没有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维持繁荣,尽量延缓必然走向的衰败。

中国历史的发展,从自身的秩序与混乱循环,到与世界潮流相融合,如果跳出中华文明的视野,会发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是百年兴衰,而是百年复始,洗牌一次。

全球化使中国人有机会吸收和借鉴其他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虽然中国自身运行的规律在深层次上仍然有效,但没有人希望中国回到盛极而衰的时期。正如梁启超所说:

古代世界为什么会时序混乱,因为依靠的是英雄。人活着,他的政令得以实行;人死了,他的政令停止。这就是英雄立天下之说。所以,一定是人民。不依靠英雄之境,才是真正的文明。才能立国平天下。

艾问

三国之开元盛世_盛世三国还会开吗_盛世三国6711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492.html

最三国:极致精致的三国题材塔防地图,等你来战
« 上一篇 2024-09-01
三国杀玩家最喜欢的武将台词,你知道多少?
下一篇 » 2024-09-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