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易中天:从百家讲坛到中华史,71 岁教授的传奇人生

百家讲坛 品三国_百家讲坛三国讲师_百家讲坛十大经典三国

百家讲坛十大经典三国_百家讲坛三国讲师_百家讲坛 品三国

易中天,71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历史学研究,曾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师,著有16卷易中天作品集,目前正在编撰36卷易中天作品集《中国通史》,前20卷已出版。

百家讲坛十大经典三国_百家讲坛三国讲师_百家讲坛 品三国

■ 回顾

2014年12月20日,新京报报道易中天纪念《三国演义》十周年。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这是一部复杂的历史,有官方记载,有民间传说,有小说,有戏剧……有是非,有真有假,有众说纷纭,有成有败,有诸多疑点。”

这篇开场白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很多人都围坐在火堆旁,吃着饺子和汤圆。那是2006年的元宵节,这档名为《百家讲坛》的节目正迎来农历新年。这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

这档CCTV-10的文化节目已经播出了快五年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气,面临淘汰。直到一位操着浓重湖南口音的主持人,用出人意料的方式讲解了两汉三国的历史。在易中天这个人的带领下,这档节目终于复活,并在一片赞誉与质疑声中火遍大江南北。

从此,他不再是校园里普通的教授,而是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被人要求合影的“学术超人”,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之一。

十余年来,他时不时成为舆论焦点,或因对时事的激烈批评,或因登上最富有作家榜,或因出版散文集,或因亲笔撰写《易中天中国史》。他曾说:“国家要安定,必须努力。年轻人努力,因为他们还有很长的寿命;老年人努力,因为他们机会不多。”

有趣的历史,演讲室

在很多人眼里,易中天似乎是一夜成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如此。在登上《百家讲坛》之前,他并不是一个知名学者。虽然他曾发表过《聊聊中国人》等一系列文章,但影响力无法与后来相比。

易中天把自己主持的《百家讲坛》《三国味道》等系列节目成功的原因概括为三个字:“讲人话”。讲老百姓听得懂、爱听的人话。只要不讲晦涩难懂、装腔作势的学术语言、官场语言,就会赢得观众的尊重和喜爱。

三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时期之一,《三国演义》也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但小说毕竟是一个艺术过程,有想象、有虚构、有阐释,读者自然对小说背后的历史真相充满好奇,驱使人们不断探索、发现,直到找到可能的答案。

但过去文人在讲历史时,大都喜欢端坐着,神情严肃,仿佛不这样就会被质疑为“野史”或“虚构”,不可信。“平话”几乎是一场艺术表演,不能当真。

易中天在央视的系列节目,打破了“正史”的威严和“虚构历史”的玩世不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开辟了一条“搞笑历史”的新路子,“搞笑历史”既要有严谨的考证为基础,又要有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有意思。这就要求作者本身要有趣而不死板,其次要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易中天是古代文学的读者,他的出身、幽默随意、开朗不羁的气质,符合历史“有趣的故事”的要求。

事实上,易中天所谓的“有趣的讲历史方式”并非是专门为《百家讲坛》量身定制的,而是源于他一贯的主张。这一主张的灵感来自厦门大学资深学者林行斋教授(与刘再复并称为“本书作者”)。易中天从武汉大学调到厦门大学时,林教授告诉他:“作为一个学者,要么你的研究成果能够流芳百世,要么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否则光靠自己说话是没有意义的。”

这让易中天思考了很久。他在厦门大学的工作就是研究美学和艺术。他认为美学从康德写《判断力批判》以来,无人超越;艺术从黑格尔写《判断力批判》以来,无人超越。之后,依然无人超越。他问自己,“我能不能创造一个超越康德、黑格尔,并使其永垂不朽的体系?不能,所以我只能影响社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刚刚解冻,各种西方和本土思潮涌动,民众对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渴望十分强烈。从1995年起,易中天开始探索学术研究走向大众的途径。在可能的方式下,他撰写了《聊聊中国》和《阅读中国》系列丛书。这两套丛书都用优雅、幽默的语言诠释了中国的历史传统、古典文学、风土人情和民族性格。虽然不是畅销书,但销量不错,让他尝到了通俗写作的甜头。

随着电视机越来越普及,知识类节目也越来越多。不过,想要登上电视舞台,受到观众的喜爱,光会写文是不够的,还需要会讲,能听懂电视语言,易中天在这方面就颇有天赋。他曾受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邀请录制系列节目,易中天在节目中如鱼得水,表达自如,甚至还帮节目组“培训”嘉宾,教那些学者们如何在镜头前说话。

他在凤凰卫视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百家讲坛》策划谢汝光的注意。谢汝光告诉《百家讲坛》制片人万伟,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讲演者,在学者们讨论学术问题的时候,他(易中天)讲起了小时候吃热干面的感受,这个老师一定很合适。”谢汝光还向万伟推荐了易中天的《品格录》。万伟看过之后,觉得风格很适合正在筹备的《大汉名士》系列。

很快,易中天欣然接受了《百家讲坛》的邀请,不是为了名气,而是为了那一千元的讲课费。他算得很清楚,税后也就是九百六十元。然而,这场演出带给他的回报,却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学术明星,成名的喜悦与悲伤

《三国味道》节目大受观众追捧,媒体也像追星一样蜂拥而至。“整个2005、2006年,他基本都处在媒体的‘围攻’之下。”他受邀上各种电视节目,脱口秀、独特的语言、幽默叛逆的形象为他赢得了不少粉丝。纸媒的报道也是铺天盖地,犀利的语言常常让人捧腹大笑,对传统制度、人伦关系的尖锐批评更是让人拍手叫好。

易中天以言辞犀利、直言不讳著称,很多上过他课的学生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成名后,易中天犀利的风格始终没有改变,他会“批评”记者和主持人,甚至在电视镜头前也是如此。他曾对提问的主持人说:“我拒绝回答愚蠢的问题”,令现场气氛极为尴尬。

但他鲜明的个性正是媒体和观众热衷的。“学术明星”、“学术超人”等标签应运而生,但他并不喜欢成为焦点,也不享受被人围观。他开玩笑说自己和峨眉山的猴子没什么区别,“他们都先请你吃饭,吃完再拍照,但他们把吃饭叫做‘宴席’”。他用两个词来概括自己对待媒体的方式,就是“不装”。只要“不装”,即使遇到挑衅性的问题,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易中天当时的知名度,从他书的销量就可以看出来。2006年5月,他的新书《三国演义》版权被上海文艺出版社以天价拍卖,开创了国产图书的新纪元。该书首印55万册,版税为14%,出版社要付给易中天约180万元的版税。然而,仅仅半个月后,就有人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名义伪造了这本书,假书被推向市场。易中天看到假书后非常生气,表示一定会追究盗版者的责任。

《三国味道》出版后不到一个半月,印数就从首印55万册,增加到四次再版突破100万册,至今累计销量已突破400万册,成为中国最畅销作家之一,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富豪作家榜”。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转变,易中天真挚地说,“从此以后,我是自由的,至少不用辛苦劳作谋生,可以随心所欲,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一直强调经济独立比人格独立重要。他不认同“君子以贫为贵”、读书人就应该清贫地独守书斋的“错误观念”,也不认为“炫耀”、成为“学术明星”有什么不对。“胡适也做过驻美大使,你敢说胡适没文化吗?”

但他也深深感到,名气是把双刃剑,在享受名气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要承受一定的负面后果,在他眼里,最大的负面后果就是“有人看不上你,把你当成某某某那样的人……没别的办法,你活在世上,又怎么能不受到伤害呢?”

雄心勃勃的作品:中国作为“游匪”的历史

通过《百家讲坛》成名,是一种运气,更是一种技能,机遇与天赋缺一不可。

但易中天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后来又出版了《帝国的终结》《我山的石头》《中国智慧》等专业著作,2011年出版了16卷本、400多万字的《易中天文集》,其中收录了易中天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在文集首发式上,一批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法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为他“站台”,让公众看到了他在学术上的“土匪气”和好人脉。

他从古代文学入手,进而到美学,再从美学到历史,还涉及哲学、法律、经济、政治等。在他的历史著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对历代政治制度、经济改革、法治建设的深入分析。他的思想底蕴可见一斑。

易中天多次发表批评当前社会问题的演讲,这增加了他的公众性。有人说易中天从大学教授转型为知识分子,但邓小芒却不这么认为,他不认为易中天是“公共知识分子”,因为“他并没有做什么‘为民说话’之类的事情,他只是在普及一些常识而已。”易中天本人更喜欢称之为“底线”,他认为意识形态可以淡化,但社会应该坚守基本的良知和底线。

2013年,66岁的易中天公布了一个颇为“疯狂”的写作计划,他将用五到八年的时间,写出一部36卷本的《易中天中国通史》,从女娲创世记开始,一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

凭一己之力改写中国历史,这样的“野心”难免有“不自量力”之嫌。易中天并非历史系毕业生,历史学识被质疑不如范文澜、吕思勉等前辈,写通史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今,五年过去了,他已经出版了前二十卷,从女娲时代一直到元朝。从出版的部分来看,他并没有按照年代线索把每个朝代都写得满满的,而是用“挖坎儿井”的方法来叙述朝代的历史。方法:有选择地写出每个朝代最重要的历史段落或历史人物。比如第二部分《秦汉魏晋南北朝》,涵盖了800年的历史,分为《秦平天下》、《汉武帝制》、《两汉》、《三国》、《两罗马》、《三国》、《魏晋风貌》、《南朝北朝》六卷。

每卷字数不多,但故事性很强。他说,他以写侦探小说的方式写这部中国史,同时还要确保每一句话都有出处,“注释要像写博士论文一样”。在总序中,他说写中国史的目的是要理清3700年来中华文明的命运和选择,理清我们从哪里来,怎么走到这里,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如果可能的话,我也想回答一下我们要去哪里。

他对自己出版的《中国史》销量不错、受到读者认可感到很自豪,对自己在微信公众号上每篇文章阅读量能达到十万以上感到很自豪。他是一个紧跟潮流的人,从电视时代到博客时代,再到微博、微信、有声读物时代,他没有在任何一个时代落伍,甚至每一个时代都做得很好。他说,改变他命运的不是《百家讲坛》,而是现代媒介。他是一个天生的传播者,或许这得益于他独特的审美观念——形式比内容更重要。

■ 微言

学术的最高境界,是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深刻的思想。

上过《百家讲坛》的人很多,但论影响力和思想,没人能超越易中天。有的人也颇有影响力,但浮于表面或迂腐;有的人学识渊博,但易中天主持的《三国味道》等节目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他抓住了社会心理,用自己的学识,把中国传统文化最深邃、最精妙之处,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很多传统观点不一样,因为他的出发点不是古代,而是​​现代的批判视角,甚至带有启蒙色彩,这是大多数人不重视到的。

其实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这其实很难做到,要让大众欣赏、接受,并不容易,需要非常深厚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阅历,还需要关心基层,熟知世事、通晓人性。没有这个基础,普通人是不会买账的,只是炫耀一下自己一点儿学识。易中天的思想跨度非常广,和现在那些把专业细分化的学者很不一样,学者如果只专注于一个领域,最多只能做一个行业专家,而不能做一个思想家。

学者要甘于坐板凳,不追求一时的轰动。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为社会贡献思想,写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他们不需要那么多的粉丝和聚光灯,那些东西只是过眼云烟。易中天虽然功成名就,但还能耐得住寂寞,我佩服他这一点。现在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中国历史身上。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我读了易中天的《中国历史》的前几卷,觉得写得不错,他用《史记》的风格来写,很扎实,几乎每一句话都有道理。学者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与现实保持距离,才能抓住现实中最深刻的东西。如果总是被现实吸引,就是肤浅的。

□邓小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问答

●新京报:过去一年来,您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易中天:最大的变化就是身体不如以前了,去年8月份左腿骨折,插了三根钉子,感觉身体差了很多。

●新京报:十五年里,您经历过的最好和最遗憾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易中天:都非常漂亮。我不喜欢说“最好”,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最好”。

●新京报:对自己未来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易中天:希望我的身体和精神保持好的状态,写作水平越来越好,争取按计划完成《中国通史》。

●新京报:您对未来的中国社会有什么期待?

易中天:我希望民众在参与公共讨论的时候,能够冷静推理,重视证据,摆事实,讲逻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选边站,互相撕逼。有什么话可以讲,我们可以讨论!

新京报记者 徐学勤

新京报记者侯少清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426.html

易中天书法:取法汉代帛书,风格独特,备受赞誉
« 上一篇 2024-08-31
Steam 新家庭共享规则引发编辑部三国梗热潮,同事互拜义父险些引发伦理纠纷
下一篇 » 2024-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