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三国文化
它是许昌最大的文化特色、文化资源、文化宝库。
《莲城新韵曹魏辉煌》
7月18日,2020许昌三国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14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
曹魏文化与古代城市发展,
吸引了众多三国文化爱好者现场聆听。
7 月 18 日
作为第三届荷花艺术节的开幕展,
2020许昌三国文化论坛
会议在曹魏古城综合开发建设指挥部二楼会议室隆重召开。
生产陈晨
早上7点左右,市民陆续抵达现场。
会议于八点半正式开始。
会场内座无虚席,嘉宾云集。
我市10多位三国文化、曹魏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曹魏文化研究的发展与思路、曹操的用人之道、曹魏文化与许昌城市建设等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艺术形象与历史上真实曹操形象的区别。
李俊恒 市政协原副主席、许昌学院学报主编、教授
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曹魏文化研究专家马延新
马宝吉 许昌学院文史传媒学院教授
市文联原主席谢宇豪
张兰花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根据专家学者的意见,
精选部分引文,供读者参考。
01
曹操的形象是如何演变的?
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反曹运动。
许昌学院文史传媒学院教授 马宝吉
提起曹操,人们都会想到“太平之才臣,乱世之奸雄”。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是正面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负面的,小说中曹操的形象是奸诈多疑、残暴无比。
作家鲁迅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很敬佩他。”毛泽东主席也主张对曹操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他说:“曹操是白痴,这是封建正统思想制造的诬告,这个案子必须翻出来。”
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反曹思潮,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第二次是南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曹操的反面形象基本确立。我们需要区分曹操的两个形象,即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这两个形象始终并存。
02
曹操的另一面,你可能还不知道
曹操并不缺钱,为何死后只要求简葬呢?
许昌学院文史传媒学院副教授 张红辉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死前留下遗嘱:“天下未定,不能循古道。丧事既毕,丧服一律除掉。驻守将士不得离营,各官各司其职,安葬死者。今衣不换,莫用金玉珍宝。”曹操只给自己安排了四箱丧服。
曹操一生功业赫赫,但临终前却下令简葬,并强调陵墓中不能藏有金玉珍宝。为什么呢?原因有四个:第一,历史因素。历史上,英明的统治者和智者,有提倡简葬的,也有提倡厚葬的,有过被盗的教训。第二,经济衰落。由于连年战乱,社会动荡,物质匮乏,曹操对臣宦和家人管教十分严厉,带头穿粗布衣服。第三,皇权衰落。东汉末年之乱始于汉灵帝死后,由于他在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继承人,各方势力展开权力斗争。第四,社会思潮。当时道教的传播,佛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曹操的丧葬观。
曹操是梁虎的忠实粉丝
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杨继刚
梁虎是东汉末年到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临颍汉献帝庙的《受禅表碑》记载了汉献帝在范阳(今范城镇)向曹丕举行禅位大典的情景。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碑上没有注明作者或撰文人的名字。唐代李超在《尚书·大唐本纪》中写道:此碑“王朗撰,梁虎书,钟繇刻”,可见梁虎的书法在当时名声显赫。
乱世之下,梁虎到荆州投靠刘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荆州失守,梁虎无奈投降曹操,曹操待他如宾,封他为武将。曹操十分喜爱梁虎的书法,常常用他的书法将幡旗钉在墙上或悬挂在帐中,一有闲暇便静静欣赏。
03
用人:“唯才是举”,但别误会!
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 道德是底线
市政协原副主席、许昌学院教授李俊恒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颁布《选贤令》,提出“举贱而贱,唯才是举”作为自己用人的标准。颁布《选贤令》,规定凡“名声卑微,行为可笑,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才”者,一律举荐,“一人不遗漏”。曹操的“论才用人”政策,打破了东汉以来世家大族把持政权和官场的局面,赢得了世人的高度赞誉。可以说,曹操是公开明确提出“论才用人”的第一人。在“论才任人”的政策下,大批优秀人才加入了曹操集团,对吏治的清新起了积极作用。
但有些人对“唯才才是选人依据”的理解有偏颇,把“唯”当成了唯一。其实曹操选人用人并不死板,只选“才”,但他以“德”为底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里的“德”不仅指一个人基本的道德操守,还包括他的政治主张。如果超越了这个底线,曹操绝不容忍。比如孔融、杨修、魏凤等名门望族的名将曾被曹操所杀,就是有力的证据。
人才是成功的关键——人比地盘更重要
许昌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马延新
曹操以求贤若渴而闻名,无论是他诗中“周公吐食以待宾客,天下复复起”的远见,还是他赤脚跑出来迎接许攸的行动,都体现了曹操求贤若渴,重视言行一致。
袁绍和曹操曾经讨论过征伐天下的事情,袁绍认为想要征伐天下,夺取地盘非常重要,而曹操则认为人才才是最终取得成功的法宝,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选择,最终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曹操的人才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从国内带过来的队伍,二是从敌营中筛选选拔,三是部下推荐。
从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二年,短短七年间,曹操先后颁布了《求贤令》、《授官不拘》、《选贤不拘》等诸多法令。《求贤令》是曹操军事生涯直至举国归来的展开过程,也是曹操实现理想抱负的战略手段。其因材施教的选贤之策和求贤若渴的求贤之心,闻名天下,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
只选人才——用人要有非常规方式
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会会员石小莉
三国时代是一个大变革、英雄辈出、智慧横溢的时代,如何吸纳和使用人才成为治国强军、谋求统一的重要问题。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择人用人,特殊安排;尊贤卑下,爱才如命;既往不咎,宽以待人;博采众长,广纳贤才。
纵观三国,三国之所以能建立,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各有才华,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孙策以事业留人,一统江东;刘备以情怀留人,奠定西蜀霸权;曹操唯才是举,用人唯才,最终“分而三国”,“复归一统”,完成大业。
04
命运多舛的汉献帝
有“好根”却“不红”的皇帝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黄庆熙
“三国文化”及其子系统的研究离不开汉献帝刘协,他是核心、纽带、灵魂。
汉献帝是汉灵帝刘宏之子,毫无疑问是正统后裔。但袁绍为了达到“另立皇帝”的目的,捏造了刘协“无血统”的故事。他本是皇帝,但因“非长子,非嫡子,为所憎恨的董卓所立”,所以是“苗不宏”皇帝。
一个“家世好”但家境并不好的皇帝,如果身边有能干的大臣辅佐,或许能够改变自己或国家战乱不休的命运。可惜,皇帝不仅没有“大臣辅佐”,地方诸侯也各怀鬼胎——骑墙派、扶持汉朝的,有刘偃、陶谦、孙坚父子等,但他们要么软弱,要么短命,无法改变汉献帝的命运和国家日益分裂的趋势。
05
建安文人的思想:游走于反叛与传统之间
只有三曹和七儒才反抗汉朝儒家。
程小寒 许昌学院文史传媒学院讲师
建安文人处在汉末乱世,他们不再满足于儒家温文尔雅、厚道的传统,而是极力张扬个性、标榜异端,表达对儒家传统的蔑视。
但在叛逆的背后,建安文人秉承着先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表现出对儒家思想的延续,在叛逆与传统之间游走。
曹操对汉儒传统的蔑视和挑衅,激励了整个建安文人,这在曹丕、曹植和建安七贤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建安文人反对的只是保守、僵化、神学化的汉儒传统。
叛逆的表面之下,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先秦儒家的忧国忧民、救世救世之心,这样的思想沉淀,使得先秦儒家的救世情怀在乱世得以传承。
曹操引领了建安时期文人和诗人的风气
许昌学院图书馆教师郑玉娟
曹操既具备“士”的精神与胆识,又具备“官”的政治才能,是汉末文人精神的缩影,其人其诗,都表现出了勇气与悲剧的完美统一。
纵观曹操一生的政治活动,一方面身经百战,“运筹帷幄,权倾天下”,显示出成熟的政治才能;另一方面又自觉秉持为天下担当的精神,从而导致政治与文化的震荡与提升的双重存在。曹操完成的《说文》是一部汉末文人(指士大夫、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的纲领性著作,对建安时期的文人诗风起到了指导作用。
06
整合三国文化资源,用旅游线路串起一盘“珍珠”
曹操:许昌城市旅游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张兰花
文物是文化和旅游的物质载体,旅游是文化和文物传播的形式。在现行文旅融合体制下,许昌旅游必须依托历史遗迹,深挖优秀文化,凝练体现城市文化精神的标志性符号,实质性地走出一条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推动文化的融合发展新路子。
曹操是许昌城市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我们要投入大量精力,提取曹操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基因,让博物馆里的曹操形象和曹魏时期的文物“活”起来,成为许昌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先行者。
许昌曹魏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许昌市文联原主席谢宇豪
许昌的三国文化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大批热爱曹魏文化的高校教师和社会人士致力于此。
自2006年起,许昌市政府已多次举办“中国(许昌)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百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从不同层面对曹魏文化进行探讨,呈现了新的史料和学术观点。目前,我市虽然已经有了研究团队,但仍需要权威部门的协调整合,加强对我市曹魏古城旅游圈建设的研究。
开发整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
许昌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刘晓静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就是给文化资源注入当代元素,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
曹魏文化是许昌的文化脉络,是许昌的灵魂。这里遗迹众多,但缺少联系,犹如一盘珍珠无线,曹魏文化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包装和展示。
全市重要经贸、文化活动要统一使用“曹魏之都、宜居之城”标识,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出“曹魏之都味道”“曹魏之都礼品”等系列品牌,形成支撑“曹魏之都”形象的旅游品牌,让其可看、可品味、可体验。
增加文化体验产品
许昌学院商学院实践教研室副主任 高洪涛
曹魏古城自开发以来,已成为游客来许昌必游之地,但其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特色产品相对较少,游客停留时间较短,消费水平较低。景区的管理方式汇集了汉魏时期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风俗文化,丰富了曹魏古城,形成了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特色的氛围。
讲好三国文化,助力许昌辉煌
黄杰 许昌学院教师
古迹众多,三国文化辉煌。许昌有古迹3813处,保护339处;三国遗址396处,保护62处。他用6年时间,才理清这些古迹的分布。曹冲称象、紫气东来、冥会、打草惊蛇、望梅止渴等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都可以追溯到许昌。
许昌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底蕴,如果单纯为了文化而谈文化,文化就失去了价值,文化应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见解。
精彩的演讲为大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深入了解三国文化特别是曹魏文化的门户。
前来参观的市民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来到现场的市民认真聆听、认真做笔记。
本次活动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许昌报业传媒集团、魏都区委宣传部主办,许昌晨报、曹魏古城综合开发建设指挥部承办,旨在深度挖掘曹魏文化内涵,在许昌形成持续不断的三国文化特别是曹魏文化的浓厚氛围,助推许昌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对于许昌三国文化建设乃至许昌城市建设意义重大,不仅是对我市30多年来打造三国文化品牌传统的延续,也为许昌三国文化旅游未来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国文化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明年我们还将举办许昌三国文化论坛,为许昌三国文化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让我们一起思考,一起探讨,共同为“智造之城、宜居之城”城市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