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和叙述者
——读尹继雄诗集《锦江集》札记
最初发表于《海峡文艺评论》2023 年第 2 期
○张泽雄
一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诗歌是与生俱来的东西。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语文和写作都是尹继雄最拿手的科目。刚进入初中,他就加入了旧真中学文学社,代表学校参加了天门市文学节。高中时,他又成为景陵中学邗江文学社的社长。大学让他的文学视野更好地打开了。邗江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邗江师范学院,是一所隐匿在鄂西北大山中的高校,著名诗人王家新曾在此任教。老校友、湖北乃至全国知名的作家、诗人潘能俊也出自这里。尹继雄怀揣着文学梦进入大学,很快便担任了学校广播站的总编辑。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及前辈老师和校友留下的文艺诗学传统,开放的图书馆、校园诗会等等,让他真正看到了文学和诗歌的光芒。
求学、工作、成家,尹继雄的履历简单得苍白。那片并不平坦的平原上的土地,小小的故乡,成了他一生的“那里”,记忆模糊。匆匆离去,他甚至没有看清楚故乡的面容。离开后,他不断回首,江汉平原成了他一生的噩梦。平原宽阔的怀抱,不仅养育了稻米和棉花,更赋予了平原本质:隐忍和慷慨。
对于家乡,他是漂泊者;对于“此时此地”的晋江,他是陌生人。从“彼地”到“此地”,如一塘浮萍,时而融为一体,时而暧昧,彼此熟悉又陌生,内心的纠葛伴随一生。晋江,濒临泉州湾,濒临台湾海峡,是中国最低级别的县级市。县域经济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虽然长江、汉水贯穿江汉平原,但我的家乡天门,还是一座内陆小城,产业的缺陷是它无法弥补的短板。江湖相较于大海,依然狭小而低劣。经济是区域腾飞的引擎,文化是一个区域的灵魂。闽南文化汇聚在小小的晋江。南音、高甲戏、提线木偶、提线木偶,就好比天门花鼓戏、渔鼓童、皮影戏,仔细一想,它们之间是相通的,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唯一的不同,是南音在音乐上舒缓高雅;渔鼓童朴实粗犷,踏实,善于即兴发挥;高甲戏、花鼓戏,有唱有念有做有打,看似作为地方戏,程序和曲调都不一样;布袋木偶、提线木偶、皮影戏,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幕后操控的人,手段不同,只不过一个闽南方言,一个天门方言罢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退却,海洋文化的兴起,带来了现代工业的浪潮,内陆平原与沿海地区的差异显而易见。但文化根源不变。
楚人崇鬼神,闽人更是如此。时代变了,如今平远带“寺”字的地址多得数不胜数。打开地图:九真寺、华台寺、明净寺、骆驼寺、庙岗、东庙、小庙……整个平远几乎被空荡荡的旧庙遗址所占据和搬空,而真正的庙宇却难觅,香火难见。平远神灵的栖息之地更是局促狭小。闽南则大不相同。“此地古称佛国,街巷皆有圣人。”这是泉州开元寺天王殿里的一副对联,由朱熹撰文,弘一法师重写。“其古,不限形式、器物,而是一种至今犹存的气质。” (齐小进《远气泉州》)闽南地名多,有濮、坑、厝、宝塔等,庙宇却少,但真正的大大小小的庙宇却星罗棋布,每座庙宇前都有戏台,庙内烛光摇曳,香火袅袅。我住的小区围墙边就有一座庙宇。秋分那晚,我去看了一场高甲戏,是三国故事,叫《王云送貂蝉》。
两地文化的摩擦交融,产生了一种漂泊感和归属感,实现了内心的认同与留存。故乡的“那里”和晋江的“这里”,求学、工作,都是匆匆度过的,抽身回首,又是那么的短暂和微不足道,唯有这几行浅浅的诗句能诉说。
二
在晋江工作生活后,尹继雄的文学才华开始显现。在十余年默默为政府部门文字服务的日子里,领导的讲话、各类公文,让他对晋江的方方面面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领悟。凭借多年文学的沉淀和积累,2015年他悄然回归文学、诗歌。他一方面是公务员,以晋江市社科联会会长的身份,组织和从事当地社科文化活动和研究;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诗人。两种角色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完美统一。工作和写诗,也是“那边”和“这里”位置的不断转换,若能达成一致,便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在他出版首本诗集《我折海》(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年7月)两年后,2019年春节期间,他突然给我看了一大叠关于晋江的诗,让我很惊讶。《晋江相册》的核心部分已经写好。晋江濒江临海,经济繁荣,文化独特多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被中央主流媒体誉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中小城市建设的典范”。晋江的确是一个写诗的好题材。但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是几十首、几组诗,而是一首长诗去架构一个地域的诗意地理,需要一定的诗学修养,足够的勇气和决心,不能肤浅地描述,需要细致深入,把自己融入这片土地,写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这是个好题目,写得好,对得起脚下滋养你的厚土,同时也开拓了属于自己的诗意视野和胸怀。在之后两三年的完善打磨中,尹继雄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沉浸在晋江和诗歌的世界里。他最终递交给出版社的稿子是第七稿,很多初稿的内容已经完全被改掉或者消失了。
地域性写作源远流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沃尔科特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一个诚实的诗人来说,二十里方圆就是他写作的边界。”任何一个诗人、作家都会反复在意自己所在的土地,不需要理由。“二十里边界”这个诗意命题,一旦你的认知和领悟足够强大,就会被突破而消失。这二十里土地,只是你的起点。沃尔科特从加勒比海出发,凭借他的博大与纯净、海洋般的胸怀和高超的诗学技巧,早早突破了自己的“二十里边界”,走向了世界。如今,尹继雄只想把头埋在脚下的“二十里”土地里,写写他心中那片宁静而又动荡、小而壮丽的锦江。
“日复一日,在咆哮的大海背上/积聚起温柔和倔强”(《塘东沙洲》)“我们走在退潮的画面里/经过搁浅的小木船/扛着担子的渔妇从远处走来/空心的海螺无声无息/偶尔有海生的绿植……”(《又见塘东沙洲》)他反复描写的塘东沙洲,也在“二十里地界”之内吗?沙洲怎么能挡住大海呢?但沙洲一直存在,它依然在潮起潮落中变换着“温柔和倔强”。
和伟大的沃尔科特相比,尹继雄的《锦江画册》依然只是一个人隔着海风的叙述,大海赋予的内涵注定让他的成就不止于此。
三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锦江画册》(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12)收录了199首长短诗,是尹继雄反复打磨的一部庞大的锦江时空地理画册,是他诗歌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我是继雄文学历程的见证者,在他即将出版第一本诗集《我折海》时,是我建议他删减初稿三分之一的内容。每个人的第一部作品都受到青春期情绪和个人文学认知的影响,在这个以模仿为主的学习阶段,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著名作家、青年文学评论家石华鹏与我进行了深入交流,比较委婉地对尹继雄的诗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之后,我与继雄有过很多矛盾: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写好诗,如何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诗歌道路?一个诚实的诗人,必须拒绝高高在上、假高高在上,拒绝华丽;必须抛弃僵硬的书面语言和诗意的语调;抛弃多余的修辞和高高在上、空洞的抒情诗路线;淡化字句的平淡表达,从鲜活的口语、拟口语中去发现、提炼诗意的语言,回归诗歌本该有的诚实和真实。在直接呈现、视角、细节、联系、呈现结构上下功夫,发现诗意。
文字不能推动诗歌,修辞和语言也不能。结构对于诗歌的重要性,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诗歌的认识。《晋江画册》围绕晋江的精神谱系展开、构建:《那里》——《红砖房典》第一卷,追溯晋江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地图;《这里》——《赤土铺档案》第二卷,改革开放中晋江人的新创业史、新的奋斗史;《大海》——第三卷大海的讯息,大海是晋江人永远的家园,海上丝绸之路和华侨文化是晋江人的精神纽带。诗集的三个核心内容表达了晋江的三个维度,三足鼎立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尹继雄仿佛窥见了诗歌的玄机与奥妙,从整体结构到每一首诗的表达,都有相对恰当的呈现。这部诗集无论是宏大的叙事,还是深层的探索、情感的抒发,都体现出了尹继雄一定的诗歌水平。
《晋江相册》的第一大结构——红砖房的密码,试图寻找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晋江基因密码。它主要是对一座城市起源的诗意打捞、确证与呈现,对地域文化根源的诗意表达。晋人南迁,临江临海而居,带着中原故里文化风情,从“那里”到“这里”落户晋江,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务实、勤劳、敢为人先,在千百年的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晋江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个缩影。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根和基因,地域文化的表达也是一个寻根的过程。
“是昨天的燕子/带给我们中原的回忆,铺展着/……它储藏了太多黄河洛水的余音/脱下了南迁衣裳的惆怅/……信仰是一根不灭的灯芯/一座城,却为你闭口不言”(《五店市:故乡的一盏灯笼》)这首诗在寻找五店市的来去,也在寻找晋江人、闽南人的来去。那只“年轻的燕子”“带给我们中原的回忆”,“还在练习着北方的歌声”,它“铺展着”“衍生的笔迹”,它留下了“太多黄河洛水的余音”和“南迁衣裳的惆怅”,“一座城,却为你闭口不言”。五店市作为晋江市区的发祥地,如今已成为晋江的“城市客厅”。它承载着千年古驿的遗迹与记忆,融合了独特的文化建筑、红砖民居、街市,一个地方的前世今生在这里被完整地讲述。
四
山西人南迁时,我们的祖先来到了这里。他们的脚下是一片红土地,是一块“死地”。这片红土地地理位置特殊,紧邻大海。明智的祖先们一改在中原地区面朝黄土、靠土地求生存的心态,把脸转向大海。这一转身,催生了晋商,催生了“东方第一大港”;这一转身,带来了一批批人下海、移居海外,晋江成为著名的“侨乡”;这一转身,迎来了改革开放,红土地被唤醒,“死地”变成了“活地”,荒地变成了宝地。晋江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居然有50家上市公司,安踏、恒安、利郎、七匹狼、KingBoss、七匹狼……等世界知名品牌都从这里起步。即便现在,每天都有企业开工建设、不断扩张,晋江人骨子里的拼搏与奋斗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的血液里。
《晋江相册》的第二大结构——赤土铺卷,是表达当代晋江人在赤土铺的新创业史、新奋斗史,是尹继雄和全体晋江人的“现在”。一座城市的现在与当下,它的产业集群,它的奋斗与拼搏,是一幅丰富多彩的《晋江相册》相册卷。翻开《晋江相册》赤土铺卷,除了现代的奋斗气息和豪情壮志,浓浓的乡情裹着美好幸福的生活,让人心驰神往。这一部分写得跌宕起伏,气势磅礴,豪迈豪迈,犹如熊熊烈火沸腾的油彩。
“仔细看去/这些赤土浦有可辨别的方向/足迹模糊,像被海水冲刷过的废墟/沙石沉淀出沉稳的性格……//只要在赤土浦扎根一生/就能做好一件事/比如做鞋、纺布、织衣裳、熬糖/比如烧瓷器、做伞、做薯片……”(《赤土浦档案》)这首57行的诗是这本诗集中最长的一首结构,展开了赤土浦上的人与产业的诗意叙事,写出了赤土浦这一代人的“锦江梦”。“在赤土浦上建工厂、建城市、建梦想/建产业集群、建产品世界/建安置新区、建现代社区、建繁华街区。”这首诗略带抒情的味道,但整体上还是现代的,是对这一章的概述与总结。
“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是时光茶室,是城市午后的打卡地。体育馆、二体中心、高甲剧场、科技馆是这些机构的院落,是人们心灵的静谧。”(《凝聚与融合》)这些建筑、剧场构成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让它们成为城市的核心,是一种人的向心力的“凝聚与融合”,也是“以产业兴市、以城市聚人”的必然。
“从赤土铺到城市商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像波浪一样沿着新开辟的航线/从远方涌来”(《波浪,还是商圈》)现代城市生活圈体现着城市的品质。在晋江,SM购物广场、宝龙城市广场、万达广场、阳光时代、和平国际广场……重新定义了城市生活。
“陈埭。晋江南岸、泉州湾/海水日夜冲刷着晋东平原/农夫洗脚上岸/油灯下用手敲打着鞋帮/……聚起一群闲散的人/抱在一起,像浪花一样爬上岸/学一朵花开始打扮/摸着别人的石头/走过自己的河流。”(《鞋的世界》)以安踏为代表的晋江鞋业,已形成鞋的王国——中国鞋都。一个产业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勤劳和智慧,需要专注和开拓进取。这首诗重在陈述、记录和诗意的表达。
“这座边陲小镇/触角连着世界/MEMS、传感器、功放器件PA、光学芯片/一连串陌生又专业的词汇/闪现在你的手机和微信圈/——晋江芯片/引领‘晋江制造’步入‘数字化转型’的赛道”(《我的‘晋江芯片’》)这座小镇抓住机遇,似乎在做鞋、做服装、做零食方面经验丰富。作为高科技中的高科技——芯片,晋江人为何如此大胆、敢于创新?这不仅是产业升级和转移,更是为国家解困。这是一项“卡脖子”的技术,全国各地的高端科技企业都在发力,“晋江芯片”成为中国重要的一极。这首诗以低调而极富表现力的方式呈现,写出了晋江制造的秘密。
五
“福建地瘠民贫,生计一半靠海。”(《福建八记》)自唐代以来,就有晋江人以航海为生的记载。因“航海有利”,不少晋江商人“竞引海路”,每个时期,晋江人或离开大陆,或远渡重洋,与海的相互依存与纠葛由来已久。
大海是美丽的,它带来丰饶,也带来惊涛骇浪,锦江的精神内涵就是从大海中得来的。写锦江而不写大海,不写人与大海的纠葛磨练,这本书怎么能立得住呢?大海包容万物,大海意味着包容与开放,大海意味着磅礴与宽广,大海是万物的起源与归属,大海是相互,是锦江的注脚,是锦江的精神之根。我们经常讲,临海而居的人怎么能放弃写大海?传统的渔村、渔民消失了,新渔民是什么样子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很多传统的东西在消失,但城市与大海的联系却从未停止。锦江人之所以敢于拼搏、敢于胜利,是因为大海教会了他们敢于冒险。海浪与暗礁何时停止过亿万次的撞击与碰撞?海水一次次把海岸线冲上岸。谁会消失……大海是一本大书,更是一本天书。看不懂也要读!晋江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侨胞、侨汇、海外捐款、桥梁、校舍、公园……隔海相望。大海是每个人的梦想和乡愁。
天门虽然是内陆小城,但也是著名的侨乡,侨胞在颠沛流离中也产生了思乡之情。天门人靠打三棒鼓、采蚜虫、做纸花等传统手艺在外谋生,晋江侨胞也有着自己的苦难与奋斗史。
《晋江相册》的第三大结构是来自大海的讯息。这一部分描述了人与海的关系,人与海的相互认同,海上丝绸之路与海上贸易;海外华侨、侨胞的信函和捐赠,以及隔海相望的相互关爱;海边渐渐消逝的夕阳,劈波斩浪的人们,岸边渔民的生活。大海赋予了晋江人勇气和气魄,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份在风中传递的讯息,也是“彼岸”对“此岸”的叙述。
“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从荒芜的故乡/你风风雨雨,滚滚前行,磨砺前行,晶莹剔透/始终保持着一粒盐的尊严,坚守着一个汉字的信仰//让一粒盐的认知更加清晰完整/像一条急速生长的巨鲸,在浩瀚的海洋/拱出一段蔚蓝的旅程……”(《一粒不停离别指点的盐》)这首诗借着一粒盐的旅途描写大海,构思巧妙,妙趣横生。写盐与物种的关系,看见盐;写盐与地理的关系,揭示盐的踪迹;写盐与汗水的关系,直指那些冒险入海、奋斗的人。这一粒盐的离别与见证是大海,也只有大海才有资格承担这份责任。这首诗容量很大,结尾简短有力。层层剥落,只有大海在“弹奏着一串串永不停靠的音符”。
“见信如见人。寄信的人,依然在平静着汹涌的水面,一遍又一遍地在镜子里照着故乡。一个人的日子、背影、叮咛,依然在说着大海和港湾//之间,省略了淡画的泪水和淡写的月光……”(《海上来信》)这首诗,并不是单纯的海上贸易。寄信,一切都被大海收集起来。远去的船队,像一叶孤舟,落入秋水长空。而对故乡的牵挂,却始终无法消散。这首诗,表达了如海般深沉的乡愁。
“一片侨皮,一帆风顺/从昨夜的港湾,向我们划来——/那重重的、轻轻的浪花/是游子们漂泊的心。/在书信如相见的日子里……/再一次顺着潮水的方向/省略了大海”(《侨皮》)建好房子,为家族争光,是晋江侨胞的志向。《侨皮》一诗写“帆影”、“港湾”、“漂泊”、“往昔的风雨与渴望”,表达了“跃过龙门”的愿望。侨皮、侨胞写得凄婉清雅,内涵丰富,温婉动人。在“书信如相见的日子里”,可以直接“省略了大海”。
尹继雄的文学才华和对诗意的执着,体现在他的诗集《锦江图册》中。他尽可能地摒弃了文字的僵硬和不必要的修辞,通过直接、冷静的呈现和诗意的叙述来发现诗意。他真诚地记录了锦江和大海的壮丽和壮美,从内心深处向这片土地的美景致敬。他用诗人的胸怀写出辽阔、真诚和感恩。
我们又来到海边,在海的声音里谈诗。在文学和诗歌的意义上,无论描述得多么真挚动人,也依然只是这片土地的叙述和画外音,像海浪拍打着岸边。还需要进一步描述晋江,让“彼此”相互印证、相互辨识,让“叙述”成为内心的独白。近年来,新产业叙事兴起,我们讨论过很多次。吉雄说,晋江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完成一个“新产业叙事”。晋江的新产业就在他身边,他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
或许,这就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本期主编
张泽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福建晋江。作品发表于《诗歌杂志》《星星诗刊》《诗潮》《散文诗》《长江文艺》《福建文学》《滇池》等杂志,入选多部选集。曾获2012年《诗歌杂志》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2014年《诗歌月刊》世界华人爱情诗歌大赛特别奖、2018年首届全国“绿风诗歌奖”二等奖、2020年首届汨罗文学奖现代诗奖、2023年福建“劳动最美”诗歌一等奖、2023年首届“中国·云溪七夕文学奖”金奖。长诗《韩愈这水》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度生活工程。出版有诗集《Register with Its Pronunciation》等。
法律顾问=湖北黄河律师事务所周旋
诗人没有主见,诗却有主见。正如志摩所说,你我相遇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你可以记住,也可以忘记。我们在这个路口闪耀的光芒。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著名诗人杨克
诗人可以谦虚地称自己为次要诗人,但诗歌没有主次之分,希望你们越走越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
“诗歌能聚人”,意思是诗歌本质上应该发出号召。我相信,聚集在“小诗人”旗帜下的作家,都是响应号召的志同道合之人。换言之:小众是必需。只有认识到诗歌的必需,我们才有能力放松艰苦的生活,获得快乐和圆满。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张志豪
先前的建议
小诗人
做中国最好的“小诗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