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61)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五丈原未果之后,战斗就从军事对抗变成了心理战。据杜佑《通典》记载,汉魏两军在五丈原对峙近百日之后(公元前234年七月),蜀汉的盟友东吴也单方面撤军了。陆逊和诸葛瑾虽然在荆州小胜,斩杀千余敌,但基本没有伤到曹魏。虽然蜀汉已经结盟,但孙权的私心本性没有改变,一直希望蜀汉能帮自己一把,分担压力,总之相当狡猾。
消息传到关中,司马懿大喜。他心想,不利用这个机会自私地帮助孙权,未免太可惜了,于是又使出老套的演技,派出两千多名歌舞群众演员,聚集在军营的东南角,迎战汉军。诸葛亮派人问是怎么回事,得了什么癫痫病。司马懿派人回答:“吴朝派使者来投降了。”诸葛亮听了,哭笑不得。孙权虽然狡猾,但不会投降魏国的!司马懿你这个幼稚鬼,这么大年纪了还玩这种幼稚的把戏!你要是觉得无聊,就跟我打一架,好玩吗?于是就派人告诉司马懿:“吴朝是不可能投降的,你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何必这样撒谎!” 司马懿见诸葛亮不上当,反而说他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勃然大怒:你才六十多岁啊老头子,你全家都是六十多岁的人,可他今年才五十五岁,体质却只有二十五,你还有胆量跟他正面较量吗??
论健康,诸葛亮确实没法跟司马懿相比,虽然比司马懿小两岁,但整体状态并不好,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一两个小时,三餐吃的饭也不足一小碗,都是相当差劲,这样的宰相,比士兵还要可怜。
其实,在这场龙虎之战中,司马懿最关心的不是战况,而是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反正他已经打定主意不打了)。据史料记载,两军使者来来往往,司马懿无时无刻不在关心诸葛亮的身体状况。他没有再多问,只是问:“诸葛先生起居如何?每天吃多少饭?” 汉使者没有怀疑什么,便如实回答:“诸葛先生起早贪黑,要受二十余(军棍)的惩罚。”“他只吃了三四升粮食。”这里要解释一下,秦汉时期,一升才相当于今天的二百毫升,诸葛亮一天的食量只有“三四升”,也就是六十七两白米,普通的一碗米饭也就一升而已。即便是那么多碗,估计也不够张飞开胃的,或许此时诸葛亮已经得了很严重的胃病了。
司马懿听后,心里又喜又忧,一如刘基当年的“喜可怜”,让他高兴的是,他终于要胜利了!论人心、论后勤、论经济、论战术、论武器、论技术,司马懿没有自信能胜过诸葛亮,但论寿命,他已经打败了那么多后人,怎么可能胜不过蜀汉的劳模诸葛亮呢?
可惜如此才华横溢、魅力非凡的人物,很快就要逝世了。汉末的伟人,就只剩下孙权和我司马懿了。我感到孤独凄凉。他叹息道:“孔明食少,事多,怎能长久?”于是他给弟弟司马孚写了一封信,夸口说:“梁志雄心大,但不善于冒险,谋略多,决断少。良兵无威,纵使有十万大军,也已中了我的圈套,必将大败。”也许他觉得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如果趁乱进攻,那岂不是白白立下大功,岂不妙哉?真是这样吗?现在我提前向后方报告好消息,也说明我有先见之明,对不对?
唐朝修撰《晋书》时,连主撰人李世民看不下去,亲自作了评点:“(司马懿)遂率众西征,与诸葛亮交战,压抑其甲兵,无战意,弃妇不顾,只顾发怒,以杖在门,志向顿失,千里之外请战,装模作样。且秦、蜀之人,勇怯不相等,安逸险路,劳逸有别。争战立功,好处显而易见。而后却折返,闭兵固守,无人敢战。生时胆怯不进,死后疑心重重,仍逃。此乃良将之道也?”
司马懿的军事水平自然是比不上李世民的,所以受人诟病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司马懿说得没错,诸葛亮的确是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突然身患重病,不久后便去世了,司马懿笑到了最后。
二十九年后,邓艾率领三万大军攻打蜀中,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兵败身亡,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也随父亲而死,蜀汉灭亡,上天怜悯诸葛瞻的次子诸葛景,因他年纪太小,没有资格参战,所以得以幸免。
两年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曹魏政权,正式称帝。此时,诸葛亮唯一的血脉亲人诸葛景流落民间,饥寒交迫。蜀汉旧臣罗宪心疼诸葛景,恳求司马炎赐诸葛景一个儿子。司马炎任命他为眉县令。眉县是长安的西大门,斜谷的出关口,也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未能攻下的城池。后来,他的孙子居然来到这里为司马家做官。回想往事,实在令人唏嘘。
总之,相对于司马家族的辉煌,诸葛亮和他的后代实在是太倒霉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之战中,司马懿都是最后的胜利者。
然而,成功的标准并非如此简单。
至少,在巴蜀大地上,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人民始终怀念这位宰相。 诸葛亮死后约五十年,陈寿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至今,梁、益之人,仍请教(诸葛亮)先生之言,犹耳目一新。连甘唐颂昭公之诗,郑人颂子产之诗,亦不能与他相比。”与梁同时期的史学家元准说:“梁死数十年,中原百姓仍歌颂他,周人思念昭公。”甚至在五百多年后的唐代,“梁、汉百姓,歌颂他的英雄事迹,庙祀他,犹如他还在世”(孙樵《唐文萃·后备引》卷五十五《刻武公》)。九百多年后,宋代陆游作为四川使王衍的幕僚来到汉中,仍然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春月,汉中百姓,男女哭泣,头戴白纸钱,诸葛亮墓前,无不哭声凄厉。”比陆游更早的四川文豪苏轼有诗云:“武侯来西国,千年情未褪。今日回乡探亲,不禁悲痛万分。谁言襄阳荒芜,生此万车之主。山中有庙,以龙姿。龙盘绕秀山秀水,龙离移至深潭,只剩下蜿蜒的痕迹,让我不禁哭泣不已。”明代朱孟祯有《洹水续谈》记录了他在四川按察使时所作的观察。 又言:“川中山川之人,皆戴帽戴巾,相传为诸葛衣,离家远者,亦不取下。今川人,不拘穿不穿,皆戴丧帽,市井之人,十有八九,以为自然孝。”
其实,即便是在解放初期,川北很多地方的人们依然有用白布包头的习俗,不仅冬天要用,夏天也要用,而且这个习俗已经流传了两千年了。这背后还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原来,诸葛亮死后,益州百姓感激他的恩情,便向朝廷请求为诸葛亮建庙。但按照封建礼仪,大臣是不能建庙的,能被供奉在皇帝的宗庙里,已经是莫大的荣誉了,所以诸葛亮就葬在皇帝的陵墓里,建庙始终没有得到批准。所以人们只能自发地举行追悼活动。当时的益州,路边,野外,清晨,夜晚,风吹雨打,常常是处处焚香,哭声震天。 这有点像十里长街祭祀宰相,但这种悼念祭祀活动还是被蜀汉政府禁止了,因为不符合礼仪,百姓干脆用白布包头,常年为诸葛亮戴孝,这一举动明显表现出了百姓对禁止祭祀当权者的抗议情绪。但凡是承载着群众反抗情绪的行为,一般都会传播、推广,进而成为习俗。直到上个世纪末,这一习俗才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逐渐消亡。
其实有些破规矩不是不能妥协,关键看你是否坚持。据《襄阳志》记载,蜀汉灭亡前夕,仍有朝廷大臣建议为诸葛亮建庙,并建议可以妥协,不在成都建庙。在绵阳,诸葛亮任职的衙门为他建庙。这就是今天汉中勉县的武侯祠,也是我国最早的官立武侯祠。可惜,庙宇建成没多久,钟会便攻占了汉中。好在钟会十分敬重前任孔明,于是不仅禁止士兵破坏庙宇,还亲自到武侯祠祭祀,并安排军队守卫诸葛亮墓地,严禁任何人在周围放牧、砍伐树木。
从此以后,建庙祭祀诸葛亮之风开始盛行。成汉李政权在成都建武侯祠,东晋政权在襄樊隆中建武侯祠。南北朝时期,从南中到巴中,从岐山到陇西,再到荆州各地,都建有庙宇。诸葛亮生活、工作、战斗的地方,大多都建有武侯祠(至今保存下来的约有14座)。仅在四川一地,历史上就建有武侯祠30多座。这在全省24个县市所有历史人物中,是绝无仅有的。从这一点上讲,秦、汉、唐、宋四朝皇帝加起来都比不上诸葛亮。
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一生富贵,子孙众多,建立了王朝,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但是怎么样呢?西晋王朝只兴盛了十几年,公元291年,八王之乱爆发,公元307年,司马懿的曾孙晋惠帝司马衷被堂兄司马越毒死。四年后,公元311年,匈奴攻入洛阳,司马衷的弟弟晋怀帝司马炽被俘,在受了两年屈辱之后,被毒死。在得知司马炽被杀之后,他的侄子司马野在长安登基为帝。然而,仅仅几年之后,公元316年,匈奴再次攻入长安,正式灭亡了西晋王朝,司马野被俘虏,又受了两年屈辱。 他最终于公元218年被匈奴杀死。
与此同时,司马懿的另一个曾孙晋元帝司马睿逃亡南京,建立了东晋,开始了隐居的生活。司马睿的儿子晋明帝司马绍对祖先的光辉革命历史感到好奇,便向大臣王导、文教大臣请教。听完司马懿、司马昭的丰功伟绩后,他羞愧得捂脸痛哭,“若是你们说的是真的,晋朝又怎么能长久呢?”看来司马家族在夺权立国之时,是处于两难境地的,这其中有很多阴谋诡计,是史书没有记载的,至少在晋元帝年间王隐、郭璞编撰的正史《晋书》中没有记载,否则,司马绍、文教大臣也不会不知道。 他出身于魏晋时期琅琊名门望族的王氏,是西晋开国功臣王襄的曾孙,知道的事情自然是比较大的。这些秘密如果传出去,就会威胁到晋朝的正统性。所以,司马少何会痛心不已,对于保住晋朝,没有信心。
果然,东晋王朝虽然延续了百年,但其中一半的皇帝都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就死了,另一半则被权臣把持,最后两任皇帝都被刘汉的后代刘裕所杀。
此后,司马家族被灭族,至今无人知晓司马懿的后代是谁,司马懿故居已不复存在,他和他后代的皇陵也被匈奴毁坏,已无从寻觅。
新时代我们读历史,不应该有理想主义的思维。但司马氏的命运,还是让人不禁疑惑:这世间,难道真的有因果循环,报应必然存在?
反过来说,谁的祠堂比诸葛亮多?谁的故居比他多?时至今日,襄阳、南阳两地的人还在为诸葛亮的耕地而争斗。可以说,从中国到外国,从古至今,乃至永远。以后诸葛亮的粉丝无数,千秋万代。历史是最公正的。俗话说“不回故土,终不得中原。但你的忠魂还在,路上的人都渴望一睹汉相国的墓地。”不管你遭受多少冤屈,死后都会得到千倍的报应。
原来,在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激战中,诸葛亮笑到了最后。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想讲一个关于诸葛亮粉丝的故事。公元347年,东晋权臣桓温攻克成都后,十分得意,认为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这里,真是了不起,诸葛亮也如他一样,千古一帝,除了我还能有谁!?这时,他的手下为桓温找到了一位百岁老人,据说他是蜀汉的一个小官,曾为诸葛亮效力。
桓温对这位经历四朝的老同志很感兴趣,便问了他一个小问题:“如今谁能与诸葛丞相相比呢?”
看来桓温也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他认为自己如今收复了巴蜀,历史地位应该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百年来,谁能与桓温、诸葛亮相媲美呢?
百岁文书看着桓温装酷的样子看了好久,最后动了动嘴唇,缓缓说道:“诸葛在世的时候,我没觉得有什么异常。自从你去世之后,我就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人了。”文书已经百岁高龄,见识过沧桑,即便桓温权倾朝野,名声显赫,但他只是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孩子。于是,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告诉桓温:宰相在的时候,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但他去世之后,四个朝代一百年过去了,我也没见过能和他相比的人。
桓温沉默了,他一直以为诸葛亮虽然伟大,但也十分有能力,终有一天会超越他,但是真正经历过那段历史,知道底细的人却告诉他,诸葛亮是他永远无法超越的存在。
很多年以后,桓温三次北伐,但每次都失败了。但他仍然权倾朝野,在朝中势力巨大。然而,他的权威还不足以建立一个王朝,这让他总是心怀怨恨。
——我就算做不到诸葛亮,难道我就不能做司马亮吗?
这太可悲了。
有一次,桓温躺在床上,想起自己一生的辉煌与遗憾,不禁叹息道:“我为君孤苦,必被文景(指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嘲笑。”他的亲信们无一敢回答。桓温这才猛然坐起,大声说道:“我既不能给后世留下美名,也不配留下千古恶名!”
就算我这辈子不能被人记住一百年,难道我连百年的骂名都不能被人记住吗?天啊!
这孩子最终疯了。
全文就完结了,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请点击“阅读”让我知道你正在阅读~
公众号主编简介:
朱晖,文史作家,笔名冼乐生,中国古代名将的狂热爱好者和研究者,《王者荣耀》项目总监,《凯叔讲故事》《三国演义》《三国博物志》历史文学顾问,专注于中国古代战争史领域十余年,出版历史著作近两百万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