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谋士贾诩的生存谋略:董卓伏诛后凉州军团的何去何从

关于作者:陈思,文史爱好者,法学研究生,希望继续坚守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用寥寥数语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广大志同道合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贾诩的生存策略》

董卓被杀后,凉州军中他的党羽并没有完全被消灭,此时,董卓旧部下的主要将领李傕郭汜、张济等都慌了,想要解散军队,逃回家乡。无名谋士贾诩站出来说道:“我听说长安有杀尽凉州百姓的计划,你却抛弃其他人,孤身一人,连一个村长都制约不了你,不如率领百姓西行,集结各路兵马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若能奏效,便可报效国家,平定天下,若不能,我们还可以逃走。”这番话,让已经惊弓之鸟的凉州军士气大振。于是,李傕、郭汜等人集结董卓旧部,反攻长安。最终,王允殉国,吕布逃走。 东汉王朝再次陷入危机,经过此战,贾诩的名字也渐渐为人所知。

贾诩的一番话非常奏效,后世所谓的“文武合一”也解释了贾诩的一番话,让刚刚从战火中恢复过来的东汉王朝再次陷入战乱之中。他初露锋芒之时,他的谋略就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破坏力。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笔者对此也将给出自己的看法。

生存之道:贾诩谋略的核心

与其他从中原而来的谋士不同,贾诩出生在武威古藏(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地位于当时东汉的西北边陲,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自然环境上看,西北风沙大,缺水缺粮,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从社会环境上看,凉州地处边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因此经常发生民族矛盾和武装冲突,社会并不稳定。所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凉州武威在东汉末年是一个是非之地,想在那里生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我看来,贾诩一定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很懂得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贾诩谋略的核心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

贾诩曾被选为孝廉之臣,被任命为宫中侍郎。但因病未能赴任。在回乡途中,他遇到了叛乱的氐族(少数民族),与他同行的数十人被氐族绑架。氐族要杀死贾诩和他的同伴。这时,贾诩对氐族说:“我是太尉段兴的侄子,请你不要伤害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段济是当时著名的边将,在少数民族中威望很大。因此,氐族不敢谋杀贾诩,而是礼貌地送走了他。相反,与贾诩同行的其他人似乎没有任何要杀他的意思。尽管他们运气不错,但最终还是被氐族杀死了。 其实贾诩并非段兴的侄子,但他却利用段兴的名声,在绝境中欺骗氐人。这里贾诩巧妙地利用了段兴的名声和氐人的恐惧,从容逃脱,展现了贾诩灵活的应变能力。可以看出,贾诩年纪轻轻,就已经懂得乱世求生,对世事有很好的认识。不过,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贾诩是一个小心谨慎,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人,他的逃亡只顾及自己的安全,丝毫不顾及同行之人的安危,这在旁人看来,实在是太过分了。不过,我想,在西北边陲条件恶劣的地方,不像中原的文人重礼义廉耻,生存才是第一要务,从这个角度来看,贾诩在这里的言行,不会太过苛刻。

三国之刃角色不见了_三国之刃哪个区人多_三国之刃开区公告

内乱战:生存本能的反应

习惯了在凉州刀剑边舔血的日子,凉州军的将领、谋士们对烽火、武器这种事关生死的事情自然十分敏感,因此在董卓被处死之后,凉州军一片慌乱,王允的坚决不赦,更加激发了凉州军的求生欲望。不过,他们虽然都想活下去,但是行动却有所不同,以李傕、郭汜为代表的凉州军将领,想法很简单:逃走。而贾诩则提出了另一条拼死一搏、活下来的道路,所以才有了开头的言论。其实李傕、郭汜的反应和贾诩是一样的,那就是保命。不过李傕、郭汜更直接,立刻逃走; 贾诩则深思熟虑,决定先战后逃(“不如率众西行,聚众兵马,攻打长安,助董公。报仇的话,幸而成功,报国平天下;不然,便逃走。”(《三国志·贾诩传》)

在我看来,贾诩此处的言论并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更多的是仓促之下的本能反应。身为谋士,他比将领会得更多。情况紧急,救人性命是第一考虑。贾诩这个西北边陲的谋士,大概根本就不在乎天下大义,不在乎百姓的性命,也没有时间考虑李傕、郭汜的反攻,会“令兵劫掠长安,老幼皆杀”,大汉惨淡的景象不是想象中的,死者遍地都是。所以,李傕、郭汜攻下长安后,想封贾诩为侯。贾诜婉言谢绝,说:“这只是救人性命的计策,有何用!”也证明他当时说的话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考虑会有什么后果。 因此,在我看来,贾诩所谓文和乱舞之说,并非是有意而为之,很可能是出于求生的本能,后世对他的批评,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

如何立身:贾诩策略评价

贾诩的出现,是独一无二的,虽然表面上活下来了,但背后却毁掉了千万条生命。他一生数次更换主子,先后侍奉过董卓、李傕、郭汜、张绣、曹操,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这样的人,一失足成千古恨,而贾诩却能多次临危不乱,他的谋略非凡,不可否认。如上所说,贾诩谋略的核心,就是活下去之道。在贾诩离开李傕投奔段威、离开段威投奔张绣、劝说张绣与袁绍断绝关系投奔曹操、最后帮助曹丕登上太子之位等诸多事件中,显然他可能是在侍奉主子,其实都是为了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在国家稍稍安定之后,贾诩虽然暂时摆脱了在刀刃上舔血的生活,但朝廷中的斗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所以出于本能,贾诩也很少主动献策。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贾诩的刻意为之,而是早年经历的缘故。所以贾诩一生谨小慎微,很少犯错。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功业,但他凭借稳健的政治手段,不怕失败。所以在我看来,贾诩的谋略不是辅佐之策,而是求生之策,而求生之策在乱世中对大多数人来说才是最有用的。

笔者认为,对贾诩的评价,根据不同的标准而有所不同。如果以一个有责任心、担当精神、心胸宽广的士大夫的标准来评判他,贾诩一定不够格,因为他的言行显得自私,甚至阴险。但如果以一个成熟稳重的政治家的角度来评价他,贾诩一定是优秀的,因为他的处世哲学能够很好地适应奸诈的朝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认为贾诩不应该和荀彧、荀攸同传,因为裴松之是以士大夫的标准来评判贾诩的。从这个角度看,贾诩自然不能和荀彧、荀攸相提并论。贾诩,尤其是他的谋略,受到高度评价。但在我看来,贾诩的谋略是在他的人生背景中形成的,是从他的生存之道转化而来的,不应该被批评或夸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2442.html

真三国无双 8IGN 评分不及格,制作人或被换下,未来计划曝光
« 上一篇 2024-07-31
郭嘉:曹操帐下重要谋士,才智是否能与诸葛亮媲美?
下一篇 » 2024-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