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青年毛泽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读书的那段时光。2007年,电视连续剧《青年同志们》的播出,让朝气蓬勃、志存高远的青年毛泽东形象深入人心。
因此,很多人认为毛主席在加入共产党之前是一名学生,也有很多人认为毛主席青年时期结交的朋友都是大学毕业的。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毛主席在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之前,曾在家乡当过半年兵。在这里,他结识了两位相交半生的兄弟。
他们一个是彭有生,一个是朱启生,建国后,他们俩都以结拜兄弟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信找毛主席,本以为是误会,可没想到,毛主席不仅承认了自己年轻时和他们是结拜兄弟,还帮他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难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 | 毛主席
参军与结拜兄弟
毛主席刚到长沙学习时,正值清政府动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正在筹划辛亥革命,为了提高认识,了解时局,毛主席如饥似渴地读书看报。
当时他喜爱读同盟会主办的《民理报》,在潜心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毛主席逐渐由君主立宪制的立场转到了孙中山革命党一边。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枪声在武昌首先响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大陆十八省中有十四个省举起起义旗帜,宣布独立。
湖南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辛亥革命爆发后两三天,毛主席任职的湘乡中学校长特意邀请了一位来自武昌的革命者到学校演讲。
毛主席听了讲话后,立即决定到湖北参军。在场的学生们都对他的想法深感不解,一个连枪都没有摸过的中学生怎么能去参军呢?
主席和同学们冷静地分析了武汉三镇的危急形势,告诉大家:“革命不能是空谈,光靠口号是推翻清朝的,支援湖北起义军,必须真刀真枪上战场!”
当时,有四个同学在主席的劝说下,决定跟随主席辍学参军,奔赴湖北。
正当他们准备撤离时,湘军吹响了反清号角,城内炮火声四起,毛泽东等人只能躲在炮火中。
不久,起义成功,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成立,开始招募新兵。原本准备参军的同学们以为革命成功了,便放弃了参军的念头。毛泽东和另一位同学在长沙参加了新军。
或许,是一种缘分,毛泽东在入伍的第一天就认识了朱镕基、彭德怀。
毛泽东怀着极大的热情辍学参军,却没想到,自己连军营大门都进不了。当时,湖南新军有一条规定,新兵要想参军,必须有军中有人作担保。
图|毛泽东
毛主席只是个读书人,哪会认识军营里的人?所以他只能站在那里讲道理,但是读书人遇到军人就很难讲道理了。他眼看自己的参军之路就要断送了,这时,毛主席的救星站了出来。
朱启生1891年出生于湖北农村,18岁那年,为了寻找落脚处和生计,他参加了新军,毛主席参军时,他已升任士官。
朱启生听到帐篷外有争吵声,便出来查看,见毛主席一心一意为军队,谈吐不凡,对他刮目相看,便带着他去找副班长彭有生。
彭有生答应了朱启生为毛主席担保的请求,问了他几个问题,在打听到毛主席的姓名、家乡和个人履历后,他和朱启生向上级求情,最终毛主席以“毛润之”的名义被编入革命军。
彭有生对这个高大帅气的男人第一印象很好,所以对毛主席十分照顾,办完入伍手续后,就把他带到宿舍,让毛主席睡在自己的上铺。
军营里的训练很枯燥,每天还要把战士们叫过来训话,上级的命令就是军令,谁都不能违抗。毛主席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但为了推翻清朝,实现共和的理想,他比谁都刻苦训练。
几个月后,清朝皇帝溥仪被赶下台,清朝被推翻,毛主席也离开了军队。他虽然只待了半年,但在部队里已经小有名气,不仅教了很多人读书写字,还和彭有生、朱启生等成为亲密的朋友。
生死与共
彭有生和朱启生都是因为生活艰难,无处可去才加入军营的,毕竟乱世中,能收容穷苦百姓,提供粮食和钱财的地方,只有军营。
他们起初以为毛泽东参军的原因和他们一样,只是为了谋生,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他们惊奇地发现毛主席不是一般人。
首先让人注意到的是他的文化水平,毛泽东参军时还只是个中学生,但知识面却已经很广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博览群书,通晓古今。
图|毛泽东
毛主席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无论讨论什么问题,他总能拿出一套道理,让所有人都听得懂,就连没有上过学的门外汉也听得懂。
毛主席把每个月的工资大部分用来买书报,在军训期间,他还每天抽出时间学习。
同时,他也不因为自己多受了几年教育就瞧不起别人,而是很乐于帮助别人,不管谁来找他问问题,或者请他写信回家,毛主席都会帮忙解决。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很热心教他们识字、读书,朱启胜、彭有生等人都没上过多少学,毛主席就从一笔一划地教他们握笔开始,一点也不急躁。
其次他们发现毛主席吃苦耐劳的能力也是过人的,起初有些人因为他是毛主席的学生而看不起他,但后来都对他刮目相看。
毛主席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军训时他每天很刻苦,一招一式都练得惟妙惟肖,对军事讲课和野外演习的理解力很强,很快就能抓住重点,动作很标准,经常被彭有生叫到前面给战士们示范。
最让两人惊讶的是,他们在一名十几岁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强大的领导才能。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名人,毛泽东就是其中之一,班里每个人都很尊敬他,包括副班长彭有生。
毛主席在小事上能照顾大家,在大事上能决断、出对策,他用心帮助好人,教人写文章,是人人敬重的“小文人”,他不怕流氓,惩强扶弱,气势上比别人高明。
有一天,毛主席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战士在街角戏弄一个女人,就冲上去训斥了他一顿。第二天,他又看见这个战士不付钱就抢一个老人的烟,毛主席毫不犹豫地阻止了他,非要他付了钱才肯罢休。从此,他就对这个战士怀恨在心。
当时部队要到城外去打水,毛主席不习惯,就经常拿钱向挑夫买水。有一次他去买水,被一个战士看见,就嘲笑毛主席。
他讽刺毛主席满脑子都是废话,连挑水都不会还敢去当兵,毛主席立即反驳道:“我脑子里都是废话,你们脑子里都是臭屎,我用钱买水,比你们用钱嫖娼、偷人家烟不花钱合法多了。”
图片 | 毛主席
不料,这句话激怒了那名士兵,他上来就要打毛主席。还没打起来,朱启胜就赶来抓住他的手,把他拉到一边,要他不要再打了。不一会儿,彭有生也来替毛主席说话。那名士兵见人多,官高位高,灰溜溜地跑了。
毛主席十分感谢彭、朱二人,因为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站出来帮助他。
朱启胜是一名老战士,对毛主席照顾有加。冬天天冷,他把新发的棉袄送给毛主席;晚上,他用自己的毯子给毛主席盖好;天气特别冷的时候,他就让毛主席睡在自己的床上取暖。知道毛主席爱吃红烧肉,朱启胜便偷偷地把自己的一份放到毛主席的碗里。
彭有生在军事上给毛主席很大帮助,他是一个不会拿枪的学生,但瞄准、射击比常人要好,彭有生帮了大忙。不仅如此,他还很尊敬毛主席,他不因为是副班长就摆架子,尊毛主席为师,重大事情决策时,都会请毛主席帮忙。
就这样,三人的关系越来越好。因为毛主席经常给他们讲《三国演义》的故事,朱、彭二人对刘、关、张三人的桃园结义很感兴趣,于是朱启胜就建议三人也效仿古人,结为异姓兄弟。
随后,毛泽东与彭有生、朱启胜插枝为香,卷土为炉,向天地宣誓:
今后三兄弟同甘共苦,服务人民,安邦定国,谁要是心怀别意,天人合一,必将灭亡!
就这样,三兄弟一路上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同训练,共同经历生死。
1912年春节,毛主席的部队向浏阳进发。一天晚上,他们接到命令,要翻山越岭,连夜行进一百五十多里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当晚风雨交加,毛主席因年纪轻轻,体力不支,落在后面。朱启生跑到毛主席身边陪伴,背着毛主席的背包,扶着他迎风前行。
彭有生得知二人没有追上主力,便独自返回寻找。三人终于在一个叫陈家大湾的村子里相遇。因为天色太黑,三兄弟疲惫不堪,无法继续赶路,便在这里稍事休息。没想到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们就听到了清军骑兵的马蹄声。
三人以为天亮后清军就会搜查村子,便趁着夜色逃到村里一条排水用的深沟里,藏身之处虽安全,但他们也不敢掉以轻心。
图|清军老照片
果然,随着太阳渐渐升起,外面就传来了追捕革命者的喊叫声,不少村民也被清军打得痛苦地惨叫。
毛主席等人悲愤交加,却无能为力,只能暗暗发誓,将来有了事业,一定要为穷苦百姓出力。
他们以为找不到人清军就会走,结果却在村子里闹了三天,第一天他们三人把粮食都吃光了,不敢再出去找吃的,剩下两天他们活了下来,直到三天后敌军撤退,三兄弟才从沟里出来。
经过这次生死考验,三人的友谊愈加深厚,直到1912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解散,毛主席的部队要进行改编。
由于清朝被推翻,毛主席决定离开军营,回校读书,朱启生回到家乡,只有彭有生选择留在部队。
毛主席临行那天,全班战士给他做了他最爱吃的红烧肉作为送别菜。彭有生作为长兄亲自送行,并给了他仅有的两块银元作为路费。他们依依惜别,却没有想到,再见的日子竟然这么遥远。
三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离开军营之后,毛主席开始在宏伟的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
曾就读于湖南省立中学,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参加反对袁世凯登基的斗争,组织新公民学会,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助理,回湖南编辑《湘江评论》,在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就在他以为自己可能很难再见到哥哥时,他在广州遇见了彭有生。
当年告别后,彭有生继续留军当兵,后来随军迁往广州,加入国民革命军,任少尉排长。
照片 | 国民革命军
1926年5月,毛泽东到广州主持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训练学校,彭有生很快就从报纸上得知了这个消息。
于是,他换上新军装,理了头发,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毛泽东工作的地方。
毛主席正准备上课,听到卫兵通报说老班长要见自己,便赶紧到门口迎接。两人十多年不见,却一点也不觉得陌生。毛主席热情地握着彭有生的手,两人站在一起,久久地寒暄着。
两人在毛主席简陋的茅屋里聊了很久,毛主席向彭有生讲起了最近他所关注的农民运动,彭有生则向毛主席讲起了自己这几年的事迹和战争的消息,包括军阀混战和即将发动的北伐战争。
临别前,毛主席再次向彭有生阐述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并诚挚地邀请彭有生留下来一起革命。
彭有生虽然也想和好兄弟一起“治国安邦”,但他自知只懂“打打杀杀”,没什么文化,所以拒绝了毛主席的要求。
两人在广州分手后,9月毛主席到上海,出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彭有生参加了北伐战争,因作战能力出色,被提拔为副连长。
但国民党内部斗争频繁,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治事件让彭有生的心都碎了。1940年,彭有生退伍回乡,后在家乡湖南衡山三丈乡苏子岗当农民,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远在农村的彭有生才再次听到了哥哥们的消息,当得知毛泽东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时,彭有生十分激动,向大家讲述自己曾跟随毛主席在部队服役的经历。
当然,他的说法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但他并不在意,每次都只是笑着转移话题。
1951年,彭有生家乡顺利完成土地改革,他被划为贫农,分得土地、牛、农具。3月,他委托当地最好的老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感谢信。
在信中,他向主席讲述了他一家分到土地后生活提高的喜悦,表达了想见到毛主席的迫切心情,最后委婉地请求毛主席给他安排工作。
其实,距离上次见到毛主席,已经过去了25年,彭有生已经67岁,文化程度也不高,也知道自己“吃皇帝的饭”的愿望很难实现。他发出这封信后,担心毛主席可能早已忘了他,看到自己请职的信会生气。
显然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毛主席不但回信了,还给他介绍了一个人。
信中,主席表达了收到彭有生来信的激动心情,并告诉彭有生可以去长沙找湖南省政府副主席程兴玲,也许不会有结果,但可以尝试做一下。
图片 | 毛主席
程先生得知彭有生是辛亥革命老革命家,因彭有生个人情况,无法给他安排工作,最后向省委统战部请愿,给彭家每月发30元生活补助,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
为了感谢毛主席的恩情,他每年都会给毛主席寄去好几公斤自产的茶叶,毛主席爱喝茶,每次收到湖南家乡的茶叶他都很高兴,有时还会送给其他中央领导人。
直到1969年11月,83岁的彭有生去世,他再也没能给毛主席送茶……
与彭有生相比,朱启生跟毛主席联系较晚。
自从两人在湖南分道扬镳后,朱启生再也没有接到过毛主席的任何消息,特别是回到农村老家后,更是断绝了消息,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直到1950年春节,朱启胜去家门口的铁匠铺上班,路过一间茅草屋,茅草屋上贴着一副“泽”“东”字开头的对联,门中间贴着毛主席彩色画像。
毕竟已经近40年没见过毛主席了,朱启胜一开始都不敢认,直到问遍了不少户人家,才最终确认,现任主席就是自己曾经的“润哥”毛泽东。
在朱启生透露自己曾从军、跟随毛主席参加过战争后,受到很多人的质疑,这时乡村教师告诉他,可以写封信到北京去看看有没有消息。
在别人的指使下,朱启生托人给毛主席写了6封信,但未得到回信。
直到1952年,朱启生才带着小时候当学徒学到的修伞技术来到汉口做修伞生意,并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叫孟树春的老师。
这位老师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的同乡、同志,在了解了朱启生的事迹后,亲自前来考察,朱启生向他讲述了自己和毛主席往日的交往,也谈到了主席的习惯和喜好。
孟淑春根据与朱启生的谈话内容,写了一封信,加盖了武汉市委公章,请李先念连同公文一并上交中央。
摄影 | 李先念
1952年9月初,几经周折,朱启胜终于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当看到信开头的“启胜兄弟”几个字时,这位已年过六旬的老人不禁热泪盈眶。
随信附上的还有200万元人民币(今天的200元),10月,朱启生用这笔钱作为路费,带着毛主席的手写信来到北京。
1912年,两位结拜兄弟时隔四十年终于再次相见。见面后,朱启生略显拘谨,但毛主席对他还是一如既往,甚至亲切地“责备”他收到信后没有早点来北京。朱启生这才意识到毛主席也在想念他,于是终于放松下来,和主席聊了起来。
在毛主席的建议下,朱启生在北京呆了一个多月,其间他到处旅游,把北京的美景尽收眼底。临走时,毛主席把自己的500元稿费送给了朱启生,并要他经常来北京,讲讲家里的生活,讲讲农村的情况。
后来,朱启胜用这500元作为本金,在家乡创办了一家雨伞厂。家境贫寒的朱启胜对工厂的工人十分关爱,经常向工人讲述自己和毛主席的情谊。就这样,毛主席当了大官也不忘好兄弟、和蔼可亲的好人美名在湖北越来越广为流传……
1983年,《毛泽东选集》出版,其中收录了毛主席给他们的回信。两个普通人和一个伟人的名字被连在了一起。读过这本书的人,无不钦佩毛主席的情谊。但如果不是当年两位哥哥对他的悉心照料,他又怎么会把他们放在心上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1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