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岳麓落日(原作者授权)
在著名的传统相声片段《错批三国》中,不少相声演员都提到了三国中的“三”。其中,有《三国演义》篇章标题中体现明显的“三”,如三雄大战吕布、三舍徐州、三顾茅庐、三惹周瑜等。此外,剧情中隐藏的“三”也不少,如经常被提及的“三妻”:吕布宠妻、刘备弃妻、刘安杀妻。还有苏文茂先生提到的三个小商人:刘备卖草鞋、张飞卖猪肉、赵云卖年糕(常山赵子龙年纪大,个子高大); 三位数学家:研究代数的诸葛亮,研究几何的曹操,研究三角形的貂蝉等等。从相声片段中得出一个结论:《三国》之所以叫《三国》,是因为里面带“三”字的东西很多。
除了上述的相声笑料和小说情节中的“三”之外,三国历史上还有很多“三”,比如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著名的淮南三叛:一是王凌、令狐禹,二是文钦、毌丘俭,三是诸葛诞。
相声、小说、历史中三国的“三”数不胜数,但民间传说等经典著作中也有不少“三”。比如关羽的第三子关索,不仅是排行老三,还取了三个家族的姓氏,名叫“华关索”,娶了三个妻子:鲍三娘和王越、王涛姐妹。元代编纂的《二十四孝经》中,也收录了三国时期的三位大孝子。本文就来讲讲这三位大孝子。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一直是中国儒家所信奉的传统道德标杆,从古至今被世人奉为准则。古代仁君以孝治天下。在我喜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体现孝的情节。比如《水浒传》中就提到宋江、雷横、公孙胜都是很孝顺的人。宋江甚至有“孝黑三郎”的称号; 《三国演义》中“夏侯惇拔箭食其目”,夏侯惇的行为不仅凸显了他勇敢无畏的性格,也体现了孔子“身发受之父母,吾不敢损之,孝之始也”的思想。此外,在汉代的荐举制度中,也以“孝廉”来考察朝臣的忠孝廉洁品质。《二十四孝》收录了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大孝子,作为孝道典范,供世人效仿和歌颂。巧合的是,其中三位都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1. 提着橘子离开父母——陆姬
陆绩,字公绩,吴郡吴县人,是东汉时期庐江太守陆抗之子,也是东吴最著名的将领陆逊的堂兄。据《三国志》记载,陆绩六岁时,在九江遇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陆绩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别时,袁术俯身迎接,橘子从他怀里滚了出来,掉在地上。袁术见状,便问:“陆郎来看望我,要不要拿我几个橘子?”陆绩跪下回答:“我要拿这些橘子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状,十分吃惊,这件事也被传为佳话。后来被收录在《二十四孝经》中,并有诗赞他:
孝顺是天性,即使对于六岁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袖里藏着青橘,留给母亲却是件很奇怪的事。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东吴大学士陆机出场,诸葛亮与诸葛亮辩论,诸葛亮反问道:“你不是袁术座上捧橘子的陆公子吗?”可见陆机的孝心是家喻户晓的。
除了孝顺,陆机的学识也是出了名的渊博。少年时期的陆机博览群书,博学多识,与当时著名的学者俞范、庞统等交游甚广。陆机成年后,成为通晓儒家经典之人,专攻《礼记》和《易经》。陆机曾推算自己的寿命,以及后来三国归晋的时期,可见他对《易经》的造诣颇深。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陆机去世,享年32岁。
2.卧冰寻鲤——王翔
王祥,字修政,琅琊临邑人,三国至西晋初年名臣,魏晋时期名门望族狼牙王氏。王祥生平见于《晋书》,但因他主要生活在司马氏篡魏(公元265年)之前,故笔者将其视为三国时期人物。
据《晋书》记载,王祥是个孝子。他的生母早逝,继母朱氏心肠不善,经常在父亲王荣耳边窃窃私语,说王祥的坏话,王祥因此失去了父亲的宠爱。父母常让王祥打扫牛棚,但王祥却愈发恭敬。父母生病时,他昼夜侍奉,从不离开父母身边,睡觉时也披衣带水,吃药总是自己尝。王祥家里有一棵红沙果树,继母让王祥守护着这棵树,每逢大风大浪,王祥就会抱着树哭。
王祥卧冰捉鲤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干宝的《搜神记》中,《晋书》和《二十四孝》中也有记载。有一次,继母朱氏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脱去衣服,准备破冰捉鱼(《二十四孝》说王祥卧冰用体温把冰融化)。突然,冰融化了,自动裂开,跳出两条鲤鱼。王祥得意地把鲤鱼带回去孝敬继母。继母还说要吃烤黄雀。不一会儿,几十只黄雀飞进帐篷,王祥就带着它们去侍奉继母。乡亲们听说这些事,都惊叹王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
据《世说新语》记载,有一次,王祥换床睡觉,继母朱氏想暗中杀死王祥。恰巧王祥起床小便,继母的刀只白白划破了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朱氏为此事心里很不爽,便跪在朱氏面前,请求朱氏将自己处死。朱氏深受感动,幡然悔悟,从此待王祥如同亲生儿子一样。
虽然继母朱氏不仁,但朱氏所生的王兰却与长兄王祥十分友好,总是阻止母亲虐待长兄。因为怕母亲在长兄的饭菜酒菜里下毒,王兰便会喝母亲给长兄喝的酒,尝母亲给长兄吃的饭菜。王兰的事迹被记载在《二十四孝》中。由于王祥孝顺父母,关心兄弟,王兰又尊敬长兄,所以人们就把两兄弟居住的地方称为“孝体里”。后来,王兰家人才辈出,其中就有东晋著名宰相王导,还有书法家王羲之。
据《晋书》记载,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王祥与荀仪一同拜见司马昭。荀仪主张拜见司马昭时应行礼,但王祥认为这样有损朝廷威信,有损司马昭的德行。于是荀仪见到司马昭,立即行礼,而王祥只是深深一鞠躬。司马昭感慨地说:“今天我才知道您是有多器重我!”
许多史学家都称赞王祥恪守孝道,亲兄重弟,不阿谀奉承,但胡三星、王夫之等论家对王祥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认为王祥在魏国司马篡位一事上,最终表现得无动于衷,但在这之前的一些细节上却虚伪、贪图功名,这不是一个真正君子的行为。
笔者认为,尊敬父母、关心兄弟固然可贵,但王祥的孝道却不值得效仿。继母朱氏刁难王祥,百般羞辱他,但王祥还是忍了,妥协了。这种“孝道”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未免太过迂腐,毕竟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虐待孩子的父母,不仅要面临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即便放在古代,王祥的行为也有些怨声载道,甚至可以说有些愚昧。被儒家尊为圣人的孔子,明确反对以德报怨、愚孝。 《二十四孝》中类似王祥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虞舜等,这些都堪称古代思想的糟粕,应当抛弃。
3. 哭笋 - 孟总
孟宗,字公武(《建康实录》字贡),江夏鄂城(今武昌)人。后避孙皓字讳,改名孟仁(以下简称孟宗)。三国时吴国官员,任司空。
孟宗自幼丧父,母亲年迈重病,他们想吃笋汤。当时正是严冬,没有新鲜的笋吃。孟宗不知如何是好,只好一个人跑到竹林里,靠在竹子上哭个不停。不一会儿,地面龟裂,长出了几根嫩笋。孟宗大喜,摘下来做汤,母亲喝了之后病就好了。
除了“哭生笋”的故事外,孟宗与母亲之间还有另外几则感人至深的故事,可以说是慈母孝子的典范。
孟宗年少时师从南阳名士李肃,其母为他做了一条又大又厚的被子,比正常人大一倍。有人十分好奇,问其原因。孟母回答说:“我儿子德行不够,不宜与士人交朋友,士人多穷困潦倒,所以才做这么大的被子,以便他们在寒冬里一起读书,增进友谊,或许还能让他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或许就是“好朋友一条被子”最早的由来。后来,孟宗步入仕途,起初在将军朱举手下当军中文书,带着母亲一起住在军营里。军旅生活极其艰苦,孟宗觉得自己的才华和抱负难以施展。恰巧夜里下雨,屋顶漏水,孟宗见状,感动不已,起身大哭,前去向母亲赔礼道歉。 孟母安慰儿子说:“你现在要打起精神来,多干点活儿,身为大男子汉,这点苦头哭有什么用呢?”朱举听说后上报朝廷,要求调孟宗为监渔使。孟宗亲自织网捕鱼,并做成咸鱼罐头送给母亲。不料,孟母却把罐头全部送回给孟宗,并写信警告儿子:“你身为渔业大夫,却送罐头给我,这不是避嫌之道。”这就是“孟宗退咸鱼”的故事。
孟宗的母亲慈祥贤惠,不忘鼓励教导儿子,孟宗后来的成功,与母亲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难怪孟宗对母亲如此孝顺。如果我有幸成为孟宗的朋友,我一定会去堂上拜见他母亲,认老太太做干妈。
后来孟宗当上了吴县令,按照当时国家的规定,地方官员是不能带着家人到任的,孟宗就这样和母亲分开了。孟宗心里一直挂念着母亲,每当得到一些当地的特产,都会先送给母亲,从来不会先享用。后来孟母去世了,孟宗竟然不顾国家的规定,冒着死刑的危险跑回家乡为母奔丧。后来吴国的达官贵人知道了这件事情,故意从轻处罚了孟宗。后来作为奖励和优待,孟宗被允许继续做官。
《二十四孝》中的三个三国人物,陆机的故事最为写实,王祥、孟宗的故事则更加奇幻,充满神话色彩。陆机自幼懂得孝道,孟宗的母亲慈祥,儿子孝顺,在现代也堪称楷模,但王祥的事迹,却不值得效仿。从故事的神话色彩和夸张色彩来看,古人对孝道的宣扬,确实煞费苦心,但过犹不及。过度的宣传、畸形的榜样,其实是对人性的束缚,是价值观的扭曲。我们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续发扬优良传统道德,就是对先贤最大的安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