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三国演义:英雄史诗背后的人心洞察与时代战争描绘

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当时战乱不堪的时代,气势磅礴,令人难忘。从一开始,英雄豪杰纷纷跃然纸上,震撼我们的身心,再到他们纷纷陨落,让人唏嘘不已。倒也真是应了开篇诗《临江仙》:

江水漫长,风雨如磐,它就像一位英雄。

成败都不算什么,青山依旧在,落日依旧红。

江边的白发渔樵,看惯了秋月春风。

一壶酒,庆团聚。

古今中外好多事,都不过是笑话罢了。

再次回顾小说中这段英雄史诗,我依然为那浩瀚的战争场面和足智多谋的头脑而感到震惊和羡慕。但当我仔细阅读每一个细节时,却不禁感到一丝恐惧和无助。一切成败,在层层表象之下,其实都来自于人心。战场上最可怕的不是敌强我弱,而是那难以捉摸、变化无常的人心。

人心第一部分:利用与抛弃

用人是任何有志于当皇帝的人都会用到的手段,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多力量大”,要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成长为一个受人敬仰的皇帝,必须依靠人才。曹操向来胸怀大志,在兖州时广纳贤才,使他的势力迅速扩大。小说第十回写道:

曹操在兖州,广纳贤士。曹操身边来了一位叔侄,他们是颍川颍阴人,姓荀,名于丹,字文若,是荀滚的儿子。他们原是袁绍的臣属,现在却弃袁绍而投奔曹操。曹操很高兴,说:“这是我的子方!”于是任用他为将军。

他不仅招揽了荀彧、程昱、郭嘉等文官,还吸引了于禁、典韦等在曹操的仕途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军事将领。而我们这位穷困潦倒了四十多年的刘叔叔,也终于遇到了许远之。刘备开始打仗打得轻松,却被曹操的诡计赶跑了。刘备当时的绝望可想而知,恨不得将曹操碎尸万段。好在徐庶不忘给刘备指路,让他去隆中找卧龙出山,这才有了我们熟知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后来事业的迅速崛起,全靠诸葛亮,而刘备的这位叔叔也背负着“尊贤卑贱”的美名。

风云三国徐庶任务_风云三国徐庶没招到_风云三国2.8徐庶下落不明

刘关章

从曹操和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才对他们很有吸引力,他们愿意放下身段去追求,甚至与人才同吃同睡。但要明白,他们看重的只是这些人才的知识和才能,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是他们的利用价值,能帮助他们实现目标,而不是真正关心他们个人的生存。当他们达到了目标之后,他们的态度就会完全不同,甚至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抛弃他们。

曹操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从他最得力的谋士之一荀彧身上就可以看出来。在曹操的智囊团中,荀彧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不仅才智过人,眼光敏锐,还善于观察人心,深受曹操的喜欢,曹操甚至宣称要把荀彧视为自己的挚友。这当然是客套话。聪明的荀彧自然明白,即便是在曹操最倚重他的时候,他还是记得恭敬有加,与曹操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被人记恨。可惜荀彧心中放不下汉室的威严,曹操也容不下一个阻碍他推翻汉室的大臣,当他势力大到无所顾忌,不再需要用他的时候,就毫不留情地把他打发走了:

禹知道曹操有杀他的意图,便借口生病留在寿春。突然,曹操派人送来一盒食物和饮料,盒子上有曹操亲手写的印章,打开盒子一看,里面什么也没有。禹明白曹操的用意,服毒而死,终年五十岁。后人有诗感叹:“文若之才,天下皆知,可惜落于权贵之手。后人莫要将他比作刘侯,死前羞于见汉高祖。”

不只是曹操,其他几个集团的领导人也都这么做。孙权前期面对刘备这样的强敌时,曾重用过陆逊,但称帝之后也对他进行了打压和排挤。刘备对待诸葛亮也是一样,在攻克西川之前,他听诸葛亮的话,对他完全信任。但进入汉中之后,他以帝王之势示人,就逐渐疏远了诸葛亮,开始区分君臣。与其说这是领导人为了维护自己上位地位不得不采取的手段,不如说,当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对他的利用迫切性不再那么强烈的时候,疏远或者抛弃他的意图就开始显现了。

风云三国徐庶任务_风云三国徐庶没招到_风云三国2.8徐庶下落不明

曹操

人类的第二颗心:傲慢与懈怠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将领,那一定就是关羽了。他的忠义如日月,勇猛无比,是三国中少有的善战且稳重的将领。可惜的是,他虽然手握青龙偃月,驾驭千里赤兔,所向披靡,却还是败了。他不是败在敌人的武力之下,而是败在自己的傲慢之下。

关羽一生很少输过,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勇猛无比,足以震慑敌军,让人敬佩。或许,正是因为输得太少,他才愈发狂妄自大,瞧不起任何人。曹原之战,颜良出面挑战,他更是瞧不起他:

我看严良的眼神,就像是被人给卖了一样!

刘备晋封为汉中王,封为五虎上将,他可不想跟黄忠同名:

黄忠算什么人,竟敢跟我同阵营,大丈夫是不会跟一个老兵同阵营的。

当东吴派使者来提亲的时候,关羽依然保持着他傲慢的性格,在使者面前轻视孙权。他的傲慢从未给他带来过任何危险,但这次却给他带来了一场败局,并因此丧命。他的傲慢让他放松了警惕,抽调荆州大部分精锐部队进攻樊城,使得荆州显得空前空虚,让敌人有机可乘。他的傲慢让他无视马良的劝告,幻想着仅凭自己的名气就能吓跑千军万马。他的傲慢还让他看不起别人,甚至在士兵面前太过严厉,激起了部下的叛乱。

风云三国徐庶任务_风云三国徐庶没招到_风云三国2.8徐庶下落不明

關羽

可惜,他的信仰只是信仰,不是真理。他的名声,无法阻挡敌人的进攻,曹魏、东吴不断进攻;也无法留住将士们的心。傅士仁、糜芳的叛乱,刘封、孟达的拒绝出兵,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弟张飞亦如此,仗着自己勇猛,又仗着与兄长的关系,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打骂将士。张达与范疆不堪重负,便夜袭张飞,砍下其首级,投奔东吴。

这不仅对他们个人如此,对整个三国战争也是如此。三国的谋士和领袖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

骄兵必败!

结果确实如此,打赢几场仗之后,下一场就百分之百肯定要输。这就是胜利对狂妄心态的影响。那些旁观者知道狂妄的士兵会吃亏,但当自己处在胜利之中时,依然摆脱不了这种人性的魔咒。比如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却在赤壁之战中惨败。半生落魄的刘备,以少胜多,屡次阻击曹操大军,却还是在夷陵惨败,大军七十万。这是为什么呢?人就是容易狂妄!

人类的第三颗心:怀疑与背叛

如果要说《三国演义》中,领导者最难搞定的是什么,我想一定是如何对待身边的下属;反过来说,下属最难搞定的,就是不清楚自己在领导者眼中的地位。这样的矛盾,往往会导致双方团队出现极其致命的问题——猜疑、背叛。

怀疑,来自于领导者对自己生命和权力的恐惧。即使他是皇帝,把全世界握在手里,最可靠的人永远是他自己。他只知道他会不会背叛自己,却不知道身边的人是忠于他还是背叛他。“人心相隔,隔着胃。”曹操还是典型的怀疑论者,他狡猾,要防人之心切。所以他总是随身带着刀,连睡觉的时候也不例外,甚至还散布“宰相睡梦杀人”的谣言。

风云三国2.8徐庶下落不明_风云三国徐庶没招到_风云三国徐庶任务

曹操

在战争中尤其如此,一个中伤大臣的一句忠言,一封伪造的敌方信件,甚至是自己毫无根据的想象,都可能引起极度的怀疑。过去,吕布驻扎徐州,刘备驻扎下邳,两人原本相互依存,但因为曹操的一封疏远信,吕布率军攻打下邳,结果吕布含恨而死,刘备则被曹操困住。这就是怀疑的效应。曹魏集团中还有两个蛰伏之人——司马懿和曹丕,曹操在世时,他们隐姓埋名,无人知晓。比如才华与诸葛亮齐名的司马懿,很了解曹操的多疑性格,在曹操乃至曹丕在世时,都将自己的野心深埋心底,不留痕迹; 而太子曹丕也学着司马懿的蛰伏精神,在曹操面前恭敬谦卑,冷漠冷漠。这是为何呢?为了避免引起首领的怀疑,导致首领被杀,他们深谙人性。往往一个不起眼的动作或一句话,就能迅速招致怀疑和死亡。躲藏,才是避免怀疑的最好方法。

对于臣属而言,如何应对上级的欺压,也是一个难题。大智慧的人懂得忍让,小聪明的人则懂得择木而居,那就是背叛。背叛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因为权势与美色的诱惑,比如“三姓奴婢”吕布,就因为一匹赤兔马背叛了养父丁原,又因为一只貂蝉背叛了养父董卓;二是雄心难现,比如许攸,他给曹操出了一个夜袭乌巢的计划,他本来对袁绍十分忠诚,也尽了最大努力,但袁绍过于优柔寡断,许攸的妙计总是难以实施,于是便投降了曹操; 三是被迫的无奈,如傅士仁、糜芳、张达、范疆等人投降东吴,都是因为害怕完成任务不成功被斩首,所以才叛变。

不管是猜疑还是背叛,都是团队合作的致命因素,不管是谁背叛谁,都会让团队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人心第四部分:诚实与虚伪

如果用真诚和虚伪来形容曹操和刘备,我会这样形容:曹操是虚伪的真诚,刘备是真诚的虚伪。你怎么理解呢?

先说曹操,曹操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谋略高超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善于笼络人心的君王,善于在部下面前撒谎,以赢得他们的心或鼓舞他们的士气,典型的例子有以下几种。

一是剪发代头的故事:曹操在征讨张绣时,严令士兵不得踩踏麦田,但没想到他的坐骑受惊,在麦田里乱跑,踩踏了不少庄稼。曹操为了维护法律的严苛,佯装自杀,而自己肩负着国家重任,又不能死,于是就剪发代头,向三军展示,从而达到了激励士兵的效果。他的虚伪是佯装自杀,在士兵面前装模作样,但他的真诚却是用虚伪来实际提高士兵的士气,执行纪律,从而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既能让士兵积极表现自己,从而得到奖励,又能用士气来打赢这场战斗,成就自己的霸业,一举两得,对士兵和自己都是真诚的。

第二是许攸的进谏:官渡之战时,许攸连夜向曹操投降,曹操懒得穿鞋,便出门迎接,可见他对许攸的到来十分期待。他还多次对许攸撒谎,隐瞒了营中粮藏,显得极其虚伪,但虚伪之下却流露出真诚。一是考虑到军粮事关自身安危,在确认对方的诚意之前不便透露,这是对自己的真诚;二是通过如此曲折的表现,让人感受到他自身的困境与窘境,以及对对方到来的迫切,这是对对方的真诚。

曹操的虚伪和老实还体现在他对待君王和臣民的态度上。他虽然假惺惺地拥护皇帝,但却老老实实暴露自己想当皇帝的野心,毫无掩饰;他善于笼络部下的心,但该表扬就表扬,该惩罚就惩罚,使得谋士将士们誓死追随他,青年才俊们也纷纷投奔他。正是他的政治策略,使得魏国在三国中强于其他两个国家。

风云三国2.8徐庶下落不明_风云三国徐庶任务_风云三国徐庶没招到

刘备

再看以礼待贤能著称的刘备,他的诚恳最初体现在对待贤能之人的态度上,从他对徐庶、诸葛亮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军师的谋略他都听从,甚至在博望坡用兵时诸葛亮借用刘备的剑印,刘备也是二话不说就交了出去。因此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然而当刘备军势强大,攻占西川之后,他对诸葛亮的态度就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他看重蜀中人才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多,什么事都不再问诸葛亮。尤其在关羽、张飞死后,刘备调集蜀中所有士兵攻打东吴,曾经言辞重重的诸葛亮再也无法劝服刘备了。这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的虚伪。

另一方面,他的真诚体现在他的仁义上。他的仁义体现在他为了复兴汉室而招兵买马、扩大势力上;他的仁义体现在他从新野逃到江夏时愿意带着百姓一起逃走上来;他的仁义还体现在他宁死也不拿下荆州和西川,只因为刘表和刘章都是他的皇亲国戚。那么他的虚伪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他嘴上总是挂着仁义,但当真的出了事的时候,这些仁义都没有了,只缺一个抛弃仁义的借口。有两点可以看出来。第一,庞统之死。刘备太骄傲了,不敢进攻自己一直梦想的西川,不得不牺牲庞统,才能以复仇的名义拿下西川。 一代贤者的作用,不过是帮他克服了内心的一个障碍而已,这是贤者眼中的伪善;其次,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在东吴起兵,在夷陵大败,斩杀将士七十万,危急时刻,兄弟情谊远高于对天下百姓的仁义,这是对天下百姓的仁义虚伪。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描绘的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但也描绘了人心诡谲莫测,人心的变化往往决定着世事的变化。三国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更应该从中汲取教训,认清其中的人性,以古悟今,让未来越来越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867.html

东吴大航海:刘、关、张结义与孙策集团结义的底蕴探究
« 上一篇 2024-07-13
承载童年回忆的龙头渚公园改造升级后重新开放,引发高度关注
下一篇 » 2024-07-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