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关羽:从蜀汉名将到武圣帝君,民间崇拜的武神、财神和保护商贾之神

新三国关羽败走麦城_新三国关羽走麦城_新三国演义关羽走麦城哪一集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公”,再点击“关注”,即可免费加入我们。这是中国最大的关公文化传播平台,连接300万关公信徒,谈关公、学关公、拜关公、敬重关公。

关羽在世时,曾任武圣、将军、汉寿亭侯、襄阳太守、缉私将军、前将军,死后被刘禅追封为庄庙侯。然而,一千年后,宋朝追封为武安王,明朝追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关羽竟然成了“武圣”,堪称与“文圣”孔子平起平坐的圣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关公在民间更是被神化,佛教尊其为“伽蓝神”,道教则尊其为能降世相助的“关圣帝君”。人们崇拜关公甚于孔子,视其为战神、财神、商人的保护神。(明代有财神赵公帅,后来也有人将关帝奉为财神,多为生意伙伴)清代,关帝庙遍布全国,仅北京就有百余座。旧时多在春节、农历五月初九至十三、六月二十四日祭祀。目前,东南亚华人及我国南方许多店铺也有常年祭拜关公之人,而祭拜财神的风潮近年来也逐渐由南向北蔓延。

三国演义》这一开山之作所塑造的关公形象,对“关公神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力,就其涵盖范围之广、历史跨度之长而言,几乎是其他历史著作所无法比拟的。在这一时期,关公艺术形象的号召力也极其强大。但将关公神化的原因归结为《三国演义》恐怕并不准确。《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关羽在此之前就已经被封为王,可见关羽形象被推崇的时间更早,必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仅就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与关羽形象推崇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向同仁们请教。

1、关羽形象的转化与弘扬,主要得益于民间的故事、传说。

胡照新先生在其著作《三国演义研究与评价》中,用详实的材料进行了“考察”和“评价”,认为“罗贯中编撰《三国演义》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整理加工民间口述创作,二是直接以史书为依据进行改编,三是摘录复述史书。”他还认为“民间口述创作的内容超过了全书的一半。”

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可考证其在唐代已有记载。李商隐《傲骨童子》诗云:“有人戏张飞须,有人笑邓艾食。”《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宋代,“谈”已有“谈三分”的独立主题。苏轼《东坡志林》记载:“谈三国时,闻刘玄德败,有人皱眉,有人落泪;闻曹操败,有人欢喜,高歌。”可见,三国故事流传到宋代时,已是“巷中童子”、“坐听古话”了,明显带有“拥刘反曹”的情感。 以至于苏轼也感叹:“由此可知君子小人之恩,百代不绝!”

元杂剧中已有三国戏。元版《三分实略》和《三国平话》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故事文字资料。其中涉及关羽的虚构情节有:桃园三兄弟、三侠战吕布、五关杀将、华容道遇关羽、单剑会师等。不难发现,生活在公元二、三世纪的关羽,在历经一千年至十三世纪的元朝,已经演化出一系列新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将关羽形象美化、完善,与《三国演义》中的情节相差无几。 这表明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民间除了口头流传关羽的故事外,还根据自己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情趣,不断地演出、改造故事,使关羽的形象更加丰富、生动、完美,在元代甚至被搬上舞台,写成书籍。

关羽的故事是如何在民间流传的呢?应该说是民间对关公崇拜的伴生形式。据考证,在汉代,就有祭拜忠臣名将的风俗,如中原的介子推、荆楚的屈原、吴越的伍子胥等。人们崇拜关羽,传播他的故事,也扩大了关羽的社会影响力。正是民间对关羽的广泛崇拜的形成,封建士大夫对关羽崇拜的接受和推广,才导致封建统治者封关公为“王”。朝廷的谥号进一步刺激了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关羽的故事也进一步演变,在元代成为戏剧,在元末明初成为《三国演义》一书。《演义》一书通过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从大众创作到作家创作的演变轨迹完成。 书中最核心、最精彩之处,更多的来自于民间长期流传的口头传说,关公形象在《演义》中得到艺术上的提炼和升华,进而以关公完美的艺术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社会,到了16世纪,关公已然成为至高无上的神祇。

2、为什么人们喜爱关公?

历史上名将无数,为何唯独关羽被尊为圣人、尊为神明呢?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现在从民间对关羽的偏爱来看,笔者认为,当时“关羽崇拜”现象的产生,基于三个因素:真实关羽的优良品德;关羽生前与民间的特殊关系;关羽死后,当地民间特殊的“自责”情绪。

1. 关公真面目的优良品德

历史上真实的关公,被誉为“万人敌,天下猛臣”,“亦有爱国者之精神”,一生事迹多处,彰显其高尚的道德品格。《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记载:“终日在众人之中,坚守在前主左右,不避艰难险阻”,充分显示了关羽对刘备的真心;“惟受刘将军重恩,誓死与他同死,不能背叛他”,忠义大过天地;“吾知曹公待我厚,……临行前,必以功报曹公”,可见关羽感恩戴德,真心诚意; “斩颜良”、“擒于禁”、“斩庞德”、“震华夏”他是三军之首,英勇而威风;“受诸礼,上书辞别”,说明他淡泊名利,正直明朗;“全遣使者,为子求于禁女,于禁辱使者,不许其婚事”,说明他明辨是非,耿直无私,没有私心;“于禁一时被流箭射中,……于禁伸臂,请太医斩断。当时,于禁请众将吃饭喝酒,臂血流个不停,满盘皆是,而于禁则割肉饮酒,谈笑风生”,他的侠义精神、英雄气概、坚强意志,震撼人心。

《三国志》中也有大篇幅的文字,真实刻画了关公强悍自负的性格:“禹闻马超投降,二人非故交,禹上书诸葛亮,问其才华,谁能与超比。亮知禹居前,复言:‘孟起文武双全,英勇非凡,是时下英雄,与颖、彭之流,当与翼德争第一,尚不如然,无与伦比,卓尔不群。’禹须秀美,亮遂唤其为然。禹看了信,十分高兴,拿给宾客看。”正是因为关羽的“强悍自负”,糜芳、傅士仁等人“一向看不起禹”,“个个心怀惶恐”,最终导致他们背叛,关羽本人也被斩首。 看似这是关羽性格上的弱点,但在常人眼中,关羽出身平民,却能“傲视文人墨客”,自尊不卑不亢,是令人敬佩的性格。

关羽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和美德,是关公形象的基础,也是人民世世代代歌颂他、不杀他的基础。

2.关羽生前与士兵和人民的特殊关系

关公一生权倾天下,功业丰厚,德行高尚,但是却曾经投降过曹操,这是君子立身立命的大忌。

《三国志》多处记载关公的叛变:《魏书·武帝本纪》“备驻关羽于下邳,复攻之,关羽投降”;《蜀书·先主传》“曹公擒其众人,擒先主妻,将关羽带回”;《蜀书·关羽传》“曹公将关羽带回”。可见关羽确实投降了曹操。而且关羽用“投降”自救,并非只有这一次。《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关羽被围于麦城时,“全遣人诱之,关羽佯装投降,在城上立旌旗装作男子模样,而后逃走”,最终被擒斩首。 看来,关羽若有“光荣牺牲”之意,孙权又何必“诱”他;若无“保全头颅”之意,又何必以神力将其“擒获”;若无先前“投降”、“逃走”之因,又何必有“擒获”、“斩首”之果。

然而,关羽虽然不忠,但百姓却不因此而鄙视他,反而写了《三约》、《斩颜良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等多篇文章来粉饰他“投曹”的事迹。这种“偏爱”究竟有何特殊原因呢?

有限的史料可以提供线索。《三国志》记载了“禹善待士兵”,“邀众将共食饮酒”。我们来分析一下,关羽虽然“傲慢于文人墨客”,但对部下百姓却很仁慈,心地仁厚;甚至在刮骨疗毒时,也毫不迟疑地与将领饮酒,可见关羽与将领、士兵、下层民众的互动和情感十分融洽。攻打樊城时,“梁家、陆浑一带的匪徒,或受禹的封印,成为他的拥护者”。这里的“匪徒”必定是社会底层的民众,从中也可以看出关羽在荆襄乃至中原民众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禹威震华夏”,形成了一股潮流,迫使曹操“议移许都,避其锋芒”。 这里的“锋芒”或许不能简单理解为关羽的军事锋芒,更重要的是人民撑腰的政治势头。

关羽生前与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民间基础广泛深厚。百姓顺从他的德行,敬仰他的神力,珍惜他的友谊,所以能够宽恕他的过失,崇拜他,歌颂他。关羽的故事就这样口耳相传,流传了几百代,几千年。

3.关羽死后民间特殊的“自责”心理

关羽是蜀汉名将,他曾守卫荆土,攻打曹魏的樊城,后被东吴所杀。由于关羽忠于蜀汉,仁爱百姓,又有武艺高强、品行端正的性格,再加上百姓对关羽父子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所以人们怀念他、祭祀他、崇拜他,也是理所当然的。再加上我国古代有盛夏祭祀立功之人的习俗,所以人们祭祀关羽也是理所当然的。

关羽死后人们崇拜他。应该说,有一个很特殊的原因,那就是人们的“自责”心理:关羽之所以逃到麦城,一个重要原因是江陵被吕蒙占领后,关羽的部下抛弃关羽投降了孙吴,直接导致了关羽的失败和被俘杀。这些叛军将士和他们的家属,由于良心的谴责,反而对关羽表现出特别的尊敬和崇拜。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关羽已占江陵,尽擒关羽妻儿,关羽军溃。” 陈寿在《吴书·吕蒙传》中对关羽失败的原因作了极为详细的记述:“蒙入城,将关羽及其家属全擒,悉数安抚,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民家,不得索取任何东西。蒙麾下有一位汝南人,从一平民手中拿了一顶斗笠遮盖自己的官甲。官甲虽为公,但蒙仍认为违反军令,因故乡不能废,便哭而斩首。”结果军中惊恐不已,路上遗失的物品无人拾捡。蒙派亲属日夜陪伴,老人家关怀备至,问其所需,病者赐药,饥寒者赐食衣。关羽府中储藏的财宝,全部封存,以待全军归来。关羽归来,在路上派人多次通报蒙。 吕蒙对使者一向优待,巡游城中,问询每户,或手递书信。关羽的人回来后,便私下打听,得知他们一家人都平安无事。关羽的官兵见待遇比平时好,便没有了斗志。等到权至,关羽自知孤苦无依,便逃到麦城,西行到漳乡,那里的人都投降了关羽。这体现了吕蒙知道百姓拥护关羽,便下功夫用“攻心计”,不惜流泪、杀同乡,以取信江陵百姓,感动百姓。又用“反谍计”动摇关羽军心,最后促使“人人都投降关羽”。关羽父子被斩首的后果,让这些“投靠关羽”的“士人”及其家属、老百姓怎能安心呢! 他们回想起关羽一生的忠义仁慈,自责不已,于是祭祀关羽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慰藉,也祭祀关羽的英雄英灵,以免遭到报应。

如果你认同上面的情节和分析,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会有“玉泉山关公显神威”一章了。关公英灵萦绕,“还我人头!”蒲镜指出:“那颜良、文丑、五将、六将的头颅向谁要呢?”于是关羽恍然大悟,离开,之后便经常在玉泉山显神威,保佑百姓。乡亲们感激他的德行,便在山顶建庙,四季祭祀。这正是当时人们愧对关羽的心理活动的写照。恐怕这也是人们忽视、粉饰关羽投降曹操的又一个内在原因。

当然,对关羽的崇拜和祭祀,只能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荆州,也就是荆楚地区。但关羽的名声在当时的中原和东吴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于曹魏、孙吴政权并不存在很长的时间,荆楚地区对关羽的崇拜和祭祀,逐渐传遍了东西南北,关羽的故事也因此而更加广为人知。关羽的故事最终被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不断演绎下去,关公的形象也不断被完善和美化。应该说,这是人民的意志,也是历史的选择。

3、关公形象在民间的美化

千百年来,关羽形象不断被改造,几乎没有什么非议和批判,反而字字句句都是褒义词。罗贯中将关羽继承下来,进一步加工成关公,使关公形象更加完整完善,具有极大的思想道德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提升关公形象的主要情节有:

“温酒斩华雄”、“三侠战吕布”、“五关斩六将”、“云长攻占襄阳郡”、“关云长孤身赴会”,生动刻画了关公的英雄气概;

《张辽三罪》、《关公屯土山三事》、《千里走单骑》把关羽不光彩的背叛变成了千古流传的忠义故事。

“关公执烛立外”、“古城会”充分表现了关公的高尚品德和深厚情谊;

“华容关解曹”表现了关公感恩、阳刚、正直、勇敢的品德;

“水淹七军”展现了关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以上情节只能粗​​略描述,细节更是不胜枚举。翻开《三国演义》,对关羽的每一处描写,字里行间都蕴含着含蓄的赞美。这充分说明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崇拜关羽,把对关羽的敬仰之情投进了关羽的故事之中。“纵观史书,名将众多,莫过云长”,“古今中外,莫不奇将也”。这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凝结。

四、关公形象推广的民族道德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核心是道德文化。杨启良先生说:“中国人其实有以伦理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或者说,中国人有重道德、重宗教的传统。”关公像创作的历史现象,非常贴切地证明了杨先生观点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先秦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博大精深。公元前143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呈上的《天人三策》,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为我国封建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经过汉代300多年的教育,到汉末,儒家思想已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思想中扎根,成为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主流文化。传统道德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积淀形成的一种民族内在精神。无论是真实的关羽,还是美化的关公,都是在这种民族道德环境中产生和演化的产物。 分析关羽、关公的行为道德表现,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关公现象,而且对于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1.忠信义仁

关公“忠义”是他最突出的道德品质,其影响十分深远,传遍全中国乃至世界。

关公对刘备的忠心,包括三个部分:作为兄弟,他视刘备为兄,为之效忠;作为将领,他视刘备为主公,为之效忠;作为臣子,他视刘备为主子,一心一意为之效忠。关公的忠心还演变为对汉室和国家的忠心:他臣服汉室而不臣服曹操,他猎杀许田杀曹操,他视刘备为汉室的延续和象征。

关公的“忠”几乎随处可见。刘、关、张三人是密友;“待能以立功报答曹公,我才走”;初见华佗时“伸手请华佗斩断”,“我让你请客”;与黄忠交战时,“黄忠被马撞倒”,他命令黄忠“速换马来战!”其忠信、诚实,实在是出类拔萃。

关公的“义”是最受推崇的,他的义重如山,堪称“义至极”。如在曹操讲解《春秋》大义的章节中,就体现了关公的信守;“曹军大乱,皆欲流泪,心不忍”,体现了关公的仁义;“张辽策马赶来,云长见了,动了故人情”,体现了关公的情义。

关公的“仁”虽然不如刘备那么仁慈,但单从“善待兵士”四个字就可以看出关公虽然外表勇猛,内心却是善良仁慈的。

忠信仁义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准则,是民族道德意识的提炼和升华,自古以来浸润在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之中。《说文解字》解释“忠”的词源意义:“敬,从心而出,中声”,段玉裁注:“敬,即庄严,无不恭敬一心者……忠,即忠”。忠诚是道德之本。孔子说:“与人谋事,岂可不信?”“忠为上主”,“信近义”,“君子以义为上”,“君子以义为上,小人以利为下”,“生以求仁,行以义”。 孟子也说:“义者,不恃势,不虑利”,“恻隐之心,仁之始也,耻辱之心,义之始也”。

儒家的这些教诲,对人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育和制约,不仅教化了关羽,使他表现出了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使人们以此为标准,对他敬佩和改进。于是,人们就给关公披上了更加耀眼的忠信仁义光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尤其是历史上的楚人,有着极其强烈的忠义爱国情怀,如申包胥乞师、钟仪南征、屈原自尽、“楚虽三家,楚必灭秦”的誓词,足以证明楚人的爱国之心。

关羽的事迹主要发生在荆楚,关羽崇拜的产生和发展,似乎与荆楚后裔乃至整个民族的深厚忠诚和爱国情怀有着必然联系。

2.勇气

关羽的勇猛威武,为人们所敬仰。《三国志》中,关羽“策马刺梁,斩首还”,《三国演义》中,关羽“持青龙剑,骑赤兔”,“如入虚空”,“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智勇双全,能振武功,气势如风雷,无人能及”。

关公不仅具有绝世英雄的勇气,更具有义士的勇气。关公曾立下军令状,曹操违令被斩首,关公却能放人,这种大勇大义最令人敬佩​​。“死而有义,君子之勇”,“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则为贼”。人们赋予了关公“勇”以“义”的内涵,塑造了新的关公形象,提高了关公“勇”的道德水准,完善了关公的气节。由此可见,民众的道德意识对关羽形象的转变有着内在的驱动和引导作用。

中国自古就有尚武的传统,一代名将被推上“武圣”的高位,就是武术精神的提升。应该说,这也和楚人的尚武崇拜有关。屈原在《国丧》中如此深情地歌颂了那些准备在战场上战死沙场的勇士。越王勾践的宝剑、吴王夫差的长矛都在楚墓中出土,可见楚人尚武精神之深厚。可以推断,关羽威武勇猛对荆楚后裔的深远影响,以及荆楚后裔对尚武崇拜的强烈双向影响,对关羽崇拜的产生和扩大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这又是一种认为关羽崇拜的原始动力产生于荆楚后裔的说法。

3. 了解礼仪

儒家重视“礼”,提倡知礼、守礼,以礼为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克己复礼”、“以礼事君”(15),就是要通过礼的约束,凝练成个体的道德信念。

关羽身为武将,人们似乎不太重视他讲究礼仪的行为。《三国志》中“终日侍奉”四个字,就凸显了关羽“礼让”的为人,“写信送别”也说明他有礼有节。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Guan Gong was described as a model of observing etiquette: "Let me enter the city to see my second sister-in-law, tell her the matter, and then surrender", "personally escort the car", "Guan Gong stood outside with a candle", "Guan Gong lived in the outer house", "bowed outside the inner door and saluted, and only dared to retreat after being told 'Uncle, please do as you please'", "Guan Gong straightened his clothes and knelt outside the inner door"... Guan Gong not only valued interpersonal etiquette, but also regarded the great etiquette of the country as the will of heaven: when hunting in Xutian, because Cao Cao was disrespectful and offended his superiors, Yunchang was furious and wanted to kill Cao Cao; "I only surrender to the Han Emperor now", etc.

中国的道德非常重视礼节,这不仅迫使某些道德精神,而且将礼节视为仁慈的外部表达,我们经常说,中国是一个礼节的国家,反映了礼节在中国的传统道德精神中的重要地位。人们对呼吁道德意识的期望。

4.纪律自己并培养自己

尽管文献尚不清楚圭族如何培养自己,但可以隐约地看到“三个王国的记录·舒·舒·尤(Shu shu shu shu shu shu)。 “ Zuo Zhuan”以极其道德的精神记录了许多行为。 他的自我控制是“整天站在他身边”,“密封所有礼物”确实是一个远视的举动,“切肉,喝酒,说话和笑自由地笑着”需要非凡的毅力。

这三个王国的浪漫赞扬了贡(Guan Gong)不被成名和财富所感动,而不是被美丽的人诱惑。阁下是真正的上帝!”

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将“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并纠正自己的行为”作为自我文化的原则。

自从Zhuang Xin对Chu国王对Chu的建议,Chu的人们早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崛起。 Jingchu的后代对自我文化和自我训练的重要性有了解。

“如果您将成为国王的仁慈和公义,那么在三个王国时期,您将成为一个拥有良好道德的人。对他进行了调整,并赞美他,并进一步使用现有的道德规范,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他的形象,以便继续崛起和升华,甚至成为圣人和神的神灵。 ,命令大秘书大臣将“三个王国的浪漫”与“孟子”和“汤汤人”一起翻译成曼楚。 进入通行证后,清朝将这本书用作学习中文的教科书,这将对Yu的崇拜推向了高潮。

人们用来将三个王国的浪漫和崇拜作为封建统治的政治工具,以奴役人民,这是不可否认的。看,无论是对关东的崇拜还是三个王国的浪漫,它们是人民的创造,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的产物以及民族文化的产物,因此它们是流行的,可以说Guan Gong是在人们宣传众多范围内的远处,并宣传了人们的远处。民族天性是基本原因。 中国国家追求社会道德规范的愿望也很明显。

本文仅分析了从传统道德的角度来看,导致关锣的现象。 ISM和道教。 Cerely希望明智的人能启发我。

5.启示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

1.可以忍受历史考验的社会榜样出现的必要条件是公众认识的稳定基础。

2.公众的稳定认知基础只能在稳定的意识形态和主导理论的指导下形成。

3.稳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方面,它必须吸收国家传统道德精神的基本要素,因为它必须是民族传统意识形态的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必须适合于社会形式的需求,因为它可以生存,因为社会和经济存在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

4.民族道德肯定会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5.国家道德在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这使人们认为可能有一个所谓的“人文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534.html

审核:月之 终审:海峰 详解三字经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 上一篇 2024-07-10
三国猛将关羽竟败在他手下,朱然究竟是何许人也?
下一篇 » 2024-07-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