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古代攻城战略:强攻、围困、诱敌、袭击,哪种更有效?

说到攻城,很多人都会想象这样的场景:城外排列着巨大的大炮,向城墙射击,最后将城墙撞倒,大军蜂拥而入。但在大炮出现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攻城战了。显然,高大坚固的城墙往往是阻挡大军的最大屏障。那么如何攻破城门,或者说如何绕过攻破城门的问题,就成了古代兵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古代攻城策略大致分为强攻、攻城、诱敌、突击四类。奴隶社会时,军队往往希望直接破坏城门,以达到进入敌城的目的。但由于攻城器械不发达,攻城战术极其落后,强攻取胜的例子寥寥无几。因此《孙子兵法》强调“攻城必将弱”,“攻城不得已”,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公孙瓒筑高台_三国杀公孙瓒筑楼_公孙瓒筑城楼

这种情况直到战国时期才有所改善。特别是在战术方面,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从四面八方进攻城市的方法,而不是过去简单的攻城战术。这些战术被后来的军事家们使用、改进和扩展,有些甚至在火炮出现后仍然被使用。

1. 施工

如果有城墙挡路,那么修建楼梯爬上城墙是最直接的想法。于是堤坝就应运而生了。堤坝就是攻城时,把土堆成山。堤坝修高之后,除了可以爬上堤坝观察敌情外,还可以利用高堤登上城门。

三国杀公孙瓒筑楼_公孙瓒筑高台_公孙瓒筑城楼

周文王攻打崇国都城时,面对高大坚固的城墙,周文王并没有选择强行攻破城门,而是围攻崇军三十天无果后,采取筑堤的手段,在城外堆起土山,形成攀城的垒垒。周兵顺着这些垒垒登上城墙,与崇军展开激烈战斗。另一方面,周军也向城门发起进攻,配合攀城士兵,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攻占了崇国都城。

但由于筑城耗时费力,在随后的战争中逐渐被功能相同的攻城器械所取代,只有当这些攻城器械不再有用时,攻城器械才会重新出现在战场上。

公孙瓒筑高台_公孙瓒筑城楼_三国杀公孙瓒筑楼

2. 水侵袭

水攻很早就出现在战争舞台上,其形式一般有利用自然洪水、修筑人工堤坝抬高水位、人工决口溃坝等。

在利用自然洪水围城方面,水淹七军三国时期的经典战例。关羽攻打樊城时,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派兵救援樊城。据《三国志》记载,当时,樊城一带已连降大雨十余日,汉水大涨,地面高出数丈。关羽早早命令部下造大船,庞德造船的建议被于禁否决。不久,樊城被洪水包围,汉水滔滔,大有水淹七军之势。​​于禁被擒,庞德斩首,魏军全军覆没。

公孙瓒筑城楼_公孙瓒筑高台_三国杀公孙瓒筑楼

人工筑坝,是在河流上游筑坝蓄水以备水攻的方法。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就用“筑坝聚山水以灌徐城”的方法灭了徐国。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楚国郯城时,利用易水之流,在上游筑坝蓄水,并修筑一条直达郯城的长渠,然后开渠灌溉城池。此战,大水涌入郯城,楚军主力遭到严重打击,数十万军民被淹死。

人工决堤,至今仍在江河上游进行,通过改变江水流向或径流来克敌。秦灭魏时,也曾引黄河水攻占大梁。三国时期,曹操曾决堤泗水,淹没下邳。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军在开封与明军交战,明军与起义军均决堤,企图以水克敌。大水顿时淹没了汴城,全城三十余万百姓,只有十分之一生还。

其实,使用水攻之前,必须先确定地形高低,准确预测河流流向,否则可能自食恶果。如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成吉思汗围攻西夏中兴府(今宁夏银川)时,曾尝试引水攻城,但江水决口之后,江水泛滥,蒙古军队被江水围困。显然,不合理的水攻不仅难以实现战略目标,还可能造成自身的军事失败。

公孙瓒筑城楼_公孙瓒筑高台_三国杀公孙瓒筑楼

3. 火攻

火攻术的起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早期火攻术主要用于攻城。据统计,从春秋战国到清末,历史上记载的火攻术就有370多次。

火攻是用来攻城的,但也说明火攻战术在军事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从火攻出现到封建社会末期,火攻战术大致呈现两个阶段。在火药发明之前,火攻所用的燃料是柴、油,主要依靠人工纵火、火箭、火车等手段。因此,这个跨越五千年的阶段被称为柴油阶段。直到宋代,火药进入兵家视野,火攻战术才进入火药阶段。

火攻战术在攻城战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如公元前555年的平阴之战,晋军追击齐军时,就放火烧毁了雍门及其西部和南部,还烧毁了神池的竹林。

三国杀公孙瓒筑楼_公孙瓒筑城楼_公孙瓒筑高台

到了战国时期,弓弩已经发展起来,箭矢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改进。在攻城战中,人们把火球绑在箭头和箭杆的连接处,用于攻城。汉代以后,随着鸟兽用火攻击技术和专门用于火攻的器械的逐渐发展,火攻在攻城战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不再局限于攻城战。三国时期著名的火烧赤壁、火烧七百里营等都是火攻战术成功的例子。

4.地下围攻

地下攻城的根本思路就一个字:挖。高大的城墙在守军的攻击下很难突破,所以我们自然会考虑“地下突围”的思路。

地下攻城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挖地道穿过城墙直接进城,士兵通过地道进城,与城外的军队协同消灭敌人。第二种更为常用,进攻者在战车掩护下推进到城门下方,然后在城脚下挖地道,用梁柱支撑城墙,防止城墙倒塌。最后在地道里放上柴火,用火烧毁梁柱,使城门坍塌。

公孙瓒筑城楼_公孙瓒筑高台_三国杀公孙瓒筑楼

地下攻城战经常出现在城池争夺战中。如东汉末年,公孙瓒在义井(今河北雄县西北)筑城筑塔,袁绍率兵进攻时,就用这第二种方法,将塔内的梁柱炸毁。义井塔瞬间被毁,公孙瓒兵败后自杀。公元760年,李光弼围攻占据怀州(今河南沁阳)的安禄山叛军。李光弼的部队挖地道潜入怀州城,配合里应外合的军队,终于成功攻下怀州城。

当火药用于战争时,地下攻城就发展成为地道爆破战术,加快了攻城进度,同时也增加了城墙的破坏力。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项城时,已经采用了此战术。两年后,张献忠攻打成都,继续使用这一战术。火药爆炸,城楼瞬间倒塌,张献忠的精锐部队顺着城墙的缺口冲进来,占领了成都。

公孙瓒筑城楼_公孙瓒筑高台_三国杀公孙瓒筑楼

这一战术的使用在清末达到了顶峰。1852年,太平军进攻湖南泉州城时,就用这种“地道+火药”的方法,成功炸毁了两米多高的泉州城墙。太平军一举进入占领泉州城。随后,太平军又组织数千名煤矿工人编成营队,专门挖地道,并在之后的攻城作战中继续使用这一战术。连清军统帅都不得不承认,太平军“专门用挖地道攻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247.html

关羽之死对蜀汉和三国结构的影响:从盛而衰与局势转变
« 上一篇 2024-07-07
三国战纪群雄逐鹿元旦系列活动,海量豪礼等你拿
下一篇 » 2024-07-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