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庞统连环计是赤壁之战的关键因素吗?

(注:本文讨论的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所引资料均来自原著小说,与史料记载无关。)

庞统提出的“连环计”一直被认为是赤壁之战的关键——“欲破曹军,必以火攻;江中一船着火,众船散去,不设连环计,教其连环,则能取胜。”(《三国演义》第47回)没有连环计,火攻的确很难奏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用数学术语来表达,火攻策略必须具备充分必要条件。将军舰拴在一起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没有锁链,火攻就不会成功;但有了锁链,火攻就不一定会成功。

当然,现在大家都知道问题就出在这个方向。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链式策略”对曹军是有利的——“若大小船配齐,或三五十艘一排,用铁环从头到尾拴住,上铺宽板,不但人可以渡,马也可以跑。”这样就彻底解决了“江中潮涨潮落,风浪不止;北方士兵不习惯乘船,颠簸得病”的问题。真正可以“乘此,任凭风浪如何起伏,有何惧。”(《三国演义》第47回)如果风向没有改变,链式战船乘西北风南下,完全可以取得胜利。如果真是这样,蒋干对曹操的贡献可就大了。

因此,用铁链拴住战船,是曹军万无一失的策略。当程昱指出“若用火攻,则难免,务须谨防”(《三国演义》第48回)时,曹操以气象分析予以驳斥,而且他的论据很有道理——当时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在寒冷的冬天,会有三天三夜的东南风!

三国防御工事_三国来了防阵_城防三国兵书遁甲在哪

从周瑜的角度来看,虽然他请庞统出谋划策时没有考虑风向(这一点也很奇怪,后面会分析),但他应该想到,这些连环战船对曹军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是锦上添花,如果再过一段时间,曹军水军能够充分训练,势必会势不可挡。

从这个角度来看,铁链战船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绝对的双刃剑,而承担更大风险的还是主动献策的吴军——毕竟风向的改变是低概率事件。

那么周瑜为何要找庞统献策呢?

一方面,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周瑜虽然满怀激情地详细分析了曹操的“多谋之忌”(《三国演义》第44回),但他心里清楚,双方整体实力相差太大,不冒些风险是不可能出奇制胜的。周瑜只能寄希望于在铁链战船完成和曹军压倒性进攻之间的时间间隙,尽快完成火攻。

另一方面,周瑜的智力也被作者强行降低了。

作为一名高素质的统帅,周瑜在实施火攻时,却缺乏统筹的观念:黄盖已经挨了一顿打,阚泽已经冒着生命危险送来了假投降书——此时的周瑜,一来没有考虑到战船散落的问题,需要庞统提醒;二来他也没有想到风向可能会引发“火攻变自焚”的bug,要等诸葛亮耍花招。直到“一阵风吹来,旗角划过周瑜的脸”,他才“心中猛然想起什么,惨叫一声,向后倒下,口吐鲜血”(《三国演义》第48回)

对于这种无法自圆其说的现象,只有一种解释:由于作者对“扶刘”的执念极为严重,在人物塑造上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偏见,以至于不惜抛弃基本的正常思维,用周瑜十分怪异、弱智的表现来衬托庞统和诸葛亮的超凡远见——毕竟,这两位是在保护刘备。

三国来了防阵_三国防御工事_城防三国兵书遁甲在哪

现在让我们看看其他人的表现如何。

纵观全书,只有被作者形容为“诸葛智近于妖”的卧龙先生(陆逊先生语)早早预见到了一切,并要求刘备“定于十一月二十日后,令子龙来南岸,乘小舟等候”(《三国演义》第45回)。此时的吴军还未将火攻提上日程,更没有自虐战术、假投降书、连环战术,甚至没有东南风。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早告诉周瑜要破曹军需火攻,而火攻需有东南风呢?

这涉及到诸葛亮人身安全的考虑。

如果诸葛亮没有提到要打败曹操,需要火攻,火攻需要东南风的话,周瑜的心思和身体就会被打败曹操的主要矛盾所占据——随着战斗的进行,周瑜在这方面所花的精力会越来越多。一步一步思考战术因素,这种“挤牙膏”式的工作方式,让周瑜可以专心工作。

如果早点告诉周瑜,某日某时会有东南风,正是火攻的好时机,那么,一方面周瑜有时间从容布置,另一方面周瑜也有时间去思考诸葛亮的问题——他曾数次想杀他,都没有成功,虽然暂时放弃了,但并没有放弃这个打算。如果周瑜听说诸葛亮比自己领先这么多,很有可能会再次提起旧念,而且有时间和精力去实施,那么诸葛亮就危险了。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技术因素,如果周瑜早知道有风,那“借东风”的计谋就无法奏效,逃跑就会十分困难。

也许有读者会问,如果周瑜被作者写得太低级了,根本就没有想过风向问题怎么办——如果天水之战时没有刮大风,周瑜难道根本就记不住吗?

这个不用担心,诸葛亮不会一直装傻,毕竟刘备也要灭曹。

三国来了防阵_三国防御工事_城防三国兵书遁甲在哪

如果周瑜真的那么蠢,诸葛亮自然会在适当的时候——一切准备就绪,行动即将开始的时候——点出问题的关键。如果在这个时候说出来,一来事情紧急,周瑜军务繁忙,无暇顾及其他;二来他可以继续玩“借东风”的把戏,实现既定的逃跑计划——这就是后来发生的事情。

当然,诸葛亮能考虑得这么周全,是作者无限支持的结果,但由于原文中诸葛亮三缄其口,我们只能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庞统。当他鼓励曹操用绳索拴住战船时,他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或者说,他提出拴绳时机时,有没有考虑风向?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偏袒极其明显:在群体之间,他偏袒刘备及其一伙;而在刘备一伙内部,他又偏袒诸葛亮。因此,为了显示自己偏袒对象的优越性,他常常毫无底线地拉低其他对象的智力。因此,下面对庞统地位的分析和结论,与冯楚先生应有的水平,存在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差距。但原文如此,只好相应分析——特别说明)

我们认为,他在向周瑜、鲁肃提出连环计策时,并没有考虑到风向的问题,但是他在向曹操献策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你怎么知道?

如果庞统在向周瑜、鲁肃提出连环计策的时候,考虑到了风向,就应该作为成龙的计划提出来,否则,就不是建议了,而是陷阱了。

那么,庞统是不是因为无法解决风向问题,所以才故意不提这个问题呢?这种可能也不存在。

三国来了防阵_城防三国兵书遁甲在哪_三国防御工事

当时庞统隐居江东,眼看“伏龙”已初露锋芒,身为“凤雏”的他,又怎能置身事外?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他而言,最直接、最便捷的舞台便是孙权集团。他积极主动的劝说,某种程度上就是“投降书”——当然,这件事越办越好,他又怎能故意留下bug呢?

因此可以断定,庞统在向周瑜、鲁肃提出连环计策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风向的问题,但是在给曹操献策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请注意庞统行为中的一个细节——庞统献策之后,特意强调“相国渡江,慎勿杀之”,随后又“请告,以安族人”(《三国演义》第47回)。

庞统若是确信曹军必败,那他就等着向孙权讨功受赏吧,何必这么做呢?

由此可见,庞统此时——具体时间点很难判断,但肯定是在曹操欣然采用链船方案之后——已经意识到火攻的风向问题,认识到链船趁着西北风直奔长江南下,是完全可以取胜的。

此时,他对拴船的效果有两种可能的判断,但他既不能向曹操坦白自己的目的,又不能预见十二月的东南风将帮助周瑜取得完全确定的胜利。

城防三国兵书遁甲在哪_三国来了防阵_三国防御工事

在想不出解决办法的绝境下,他很快给自己想出了“双保险”,留下后备方案,以保证一旦曹操渡江,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思考速度,相当不容易。

但庞统“投降书”的漏洞,还是对他在江东的仕途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事实上,周瑜在吐血晕倒之时,就发现了庞统提案的漏洞。作为完美主义者的周瑜不禁对此心生怨恨,事后向孙权汇报。

所以孙权后来不用庞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浓眉高鼻,面色黝黑,须短,相貌怪异”,除了“吾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外,这个节度也是原因之一。

当然,孙权、周瑜这种只顾小节不顾大局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同样学识渊博的鲁肃,肯定能举荐庞统,在这方面要比孙权、周瑜强得多——这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就此打住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95130.html

期待已久的新图上架!测试火爆,玩法独特,快来体验吧
« 上一篇 2024-06-26
魅魔牢狱~无尽轮回~和三国立志传 3游戏获取方式在文章末尾
下一篇 » 2024-06-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