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三国良将系列之于禁(上):从黄巾之乱到跟随曹操的历程

三国武将系列:于禁(上)

咱们喝酒论英雄,聊聊三国人物。

于禁,字文泽,泰山巨坪(今山东泰安南)人。

于禁最早出现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当时鲍信回乡招兵,准备平定黄巾之乱。也就是说,于禁的第一任主公就是鲍信。

于禁何时、为何追随曹操?《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太祖取兖州,于禁与党众皆受邀为都伯。”这是指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陈宫与鲍信迎曹操出任兖州刺史。在与黄巾军的一场战斗中,鲍信阵亡,鲍信的部队被曹操接管。都伯是一个能统领百人左右的小官。此时于禁已从军八年,还是一名基层军官。据此可以合理推断,八年前,于禁很可能只是一名在战斗中立下功劳的普通士兵,在长期的战乱中因运气好而幸存下来,成为一名基层小官。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导师,他的上司王朗将军(这个王朗并不是后来当上内务府侍郎的王朗,而是曹操手下同名的将领)。王朗觉得于禁是个可以当将军的人才,赶紧向主公曹操推荐了他。曹操是个爱才之人,经过一番交谈和考察,他任命于禁为军事司马,虽然他的职位不高,但是他一个人就能带领一支小军队指挥作战。于禁这个时候还是需要一个带兵的机会,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光靠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战场上检验他是不是真正的人才。这位王朗将军没有再出现,很有可能是不幸在一场战斗中阵亡了。毕竟作为曹操手下早期的将领,就算现在他身居高位,但是后来升迁的几率也很大,所以说不定他又会出现在史书上。 所以于禁当兵,战斗时除了要勇敢、敏捷之外,运气也是很重要的。

很快机会就来了。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陶谦的手下所杀。曹操率兵进攻徐州,曹操派于禁攻打广齐县。史书记载“攻打广齐,攻下,封为陈军都督”。这是于禁第一次单独带兵,干净利落地完成任务。曹操也爽快地再次提拔于禁。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又攻打陶谦。当时,陈留太守张邈迎吕布反曹。于禁随曹操到濮阳攻打吕布。于禁独自率部破吕布在城南的两个营垒,又率部在许昌打败吕布部将高雅。接着又随曹操攻打寿张、定陶、离湖,在雍丘围住张超,占领了四座城池。又随曹操攻打黄巾军刘辟、黄邵等部,安营在板梁。黄邵等夜袭曹操大营,于禁率部迎战,大破黄巾军,斩杀黄巾军首领黄邵,迫使黄巾军全部投降。 于禁在这一年曹操收复兖州中立下大功,再次被升任平卢校尉。同年,于禁跟随曹操与袁术一战,斩杀了袁术、谯睿、乐救、李逢、梁刚四位将领。

于禁,在鲍信手下默默当了八年的兵,两年后便扭转乾坤,成为曹操军中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在战场上屡建战功,斩杀敌将,攻城略地,堪称名将。不过,真正让于禁成名的事件却有些特殊,不是他打败了敌人,而是他袭击了友军。

三国杀于禁是哪个包的_三国杀q版于禁_三国杀于禁国战技能

于禁的重要事件之一:宛城之战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著名的宛城之战,曹操因个人原因,导致军中伤亡惨重,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均伤亡惨重,曹操本人也险些丢掉性命。面对张绣军的突然叛乱,曹操军中一片混乱,各部将士纷纷逃命。混乱之中,唯有于禁率领数百名士兵边战边退,沉着冷静地缓缓撤退。在撤退的途中,看到其他部队中有些士兵受了伤,衣服赤裸,于禁一问才知道,是被青州兵抢劫了。于禁大怒,率领手下攻打青州兵,将他们的罪行当着他们的面一一列举,好好教训了一顿。 于禁率军回到曹操地盘时,忙着营垒布防,却没有立刻向曹操汇报。青州兵早已逃回,跑到曹操那里告状,于禁便有部下劝告于禁:“青州兵既已跑到主公那里告状,你也赶紧去找主公说明情况吧!”于禁也不着急:“张绣的匪军还在后面追,说不定很快就要进攻了,我们怎能不先做好御敌的准备呢?主公是个聪明人,不用担心青州兵告状!”直到筑好防御工事后,于禁才来到曹操大营,把青州兵被攻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曹操。 曹操听后大喜,夸奖于禁能在乱中保全军心,攻打破坏军纪的青州兵,并仓促修筑工事。如此在乱中稳扎稳打,连古代名将都比不上。史书原文“将帅能乱中组织,攻打暴工事,气节不移,连古代名将都比不上!”因在宛城之战中一系列优异表现,于禁被封为义守亭侯。

于禁也成为五将中第一个被封为亭侯的。五将各有特点,于禁最擅长的是稳定军心,整顿军纪。众所周知,宛城之战曹操损失惨重,但整体实力并未受到严重损伤,于禁立下第一功。若不是他挺身而出,聚集败军稳住局势,攻打青州兵树立军纪,筑营御追兵,此战损失会更大,逃兵毫无战斗力,连曹操自己也在逃命。在如此凶险混乱的情况下,于禁竟然干出了一系列常人做不到的事,不愧是大将之材。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在穰城击败张绣,在下邳擒杀吕布,于禁也随军出征。

建安四年(199年),与石桓、曹仁、乐进攻打隋固于射泉,破之,杀之。

征讨睢固的背景再说几句。吕布被困下邳时,向好友河内太守张扬求助。张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他的手下杨稠觉得曹操势力太大,和他对峙不会有好结果,于是杀了主公张扬,打算带兵投降曹操。可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扬的另一名将睢固觉得投降袁绍更有发展,于是杀了杨稠,打算带兵投降袁绍。曹操看要投降我的人都被你杀了,你还想投降袁绍,我若不出手,日后天下谁还肯投降我曹呢?于是曹操派兵进攻,斩杀了睢固。 此事也是袁曹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成为官渡之战的直接导火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讨伐睢固的主将似乎就是石焕。《三国志·于禁传》原文写道“分与石焕、曹仁攻睢固于射泉,破之而死”。乐进、徐晃等人也参加了此战。当然,这些后来的名将当时官职都不高,但石焕的名字被放在了前面,至少说明石焕当时的地位应该比这些名将要高。《三国志》用词非常节俭,通常即便是并列在一句话里的名字,也暗藏玄机。当然,也有可能,此战的主将就是曹仁,石焕是副将。 笔者无法下定论。此人在曹操起兵时担任中军尉,督军诸将,后升任中都督,是曹操心腹元老级别的人物,起点很高。可惜他死得早,建安十四年(209)病逝,所以在后世并无名气。

隋炀帝之乱后,曹操占领河内郡,将势力扩展到黄河以北,袁、曹两大阵营矛盾激化,对于两个都想一统天下的英雄来说,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撰文刊登,向曹操宣战,官渡之战正式爆发。

三国杀于禁国战技能_三国杀q版于禁_三国杀于禁是哪个包的

于禁的第二件大事——官渡之战

战争初期,袁绍军队强大,但于禁不怕战斗,自告奋勇当先锋。曹操拨给于禁二千人,让他守卫延津抵抗袁绍,而他则率主力驻扎官渡。此时刘备到徐州叛乱,曹操东出击刘备,于禁率部坚守延津,直到曹操击溃刘备,返回官渡,这才确保了防线。 随后于禁、乐进率领五千人从延津西南渡过黄河,一路向西南夹击袁绍侧翼,攻占了蓟县、霍家县,烧毁了袁军三十余座粮草营,斩杀、俘虏了袁军近万名士兵,收留了何茂、王谟等二十余名袁绍将领。随后曹操又派于禁在元武屯兵,向袁绍军杜史津发起进攻,再次获胜。因此功,于禁被提升为将军。经过多次战斗,袁绍、曹操两军有胜有负,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双方筑营垒、筑土山对峙。袁绍军筑城台,堆土如山,从高处用箭射曹军大营。 士兵死伤众多,军中一时慌乱。于禁不顾危险,亲自在土丘下督战防卫,带兵出征,曹操军中士气顿时大振。官渡之战后,曹操大加赏赐功臣,将于禁提拔为将军。

于禁在官渡之战攻防两端都表现得极为出色,不愧为“当先锋,又当后卫”的好将。需要强调的是,曹操东征刘备时,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对军事不感兴趣,派出的部队也不是主力。等到袁绍终于大举进攻时,曹操已经平定了徐州,把刘备赶回了官渡前线,而于禁只率领两千人坚守了一个多月,还是很艰难的。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于禁跟随曹操后,屡立战功,但军事上胜败常有,自己也曾失利过。这一年,刘表趁曹操攻打冀州之机,派刘备北上攻打许都,自己一路打到邺县,直逼许昌。曹操调集夏侯惇、于禁、李典三人抵抗刘备。刘备退到博望与曹军对峙,一天早晨,他们焚烧营垒,撤退了。夏侯惇率部追击刘备。李典说:“敌军无故撤退,疑有埋伏,南边道路狭窄,草木茂密,不能追击。”夏侯惇没有采纳李典的意见,与于禁一起率部追击,李典留守。 夏侯惇与于禁中了刘备的埋伏,战况万分危急之时,早有预料的李典及时率兵赶到,刘备见李典增援,觉得进攻无益,只得退却。曹军成功守住了许都。夏侯惇是此战的主将。史书记载了李典的不同意见,却没有记载于禁的态度。可以推断,于禁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虽然他不是主将,不用为溃败负主要责任,但可以看出于禁的谋略并非他的强项。这一点,后面还会进一步谈到。

三国杀于禁国战技能_三国杀于禁是哪个包的_三国杀q版于禁

于禁第三件大事:杀常喜

建安十一年(206年),常喜投降曹操后又叛变,曹操派于禁与他交战。于禁仓促攻打常喜,未能攻下常喜的据点。曹操便派夏侯渊率兵与于禁交战,攻下常喜十余座据点,常喜与于禁是故交,便投降于禁。众将以为常喜已投降,应由曹操处置。于禁说:“曹公的命令你不知道吗?被大军包围而投降的人,不能免除刑罚。遵纪守法,是侍奉君主的气节。常喜虽是我故交,我怎能因此失了气节?”《于禁传》记载:“自别常喜,大哭而斩其首。” 曹操听后叹息道:“常胥不投降于我,投奔于禁,这是他的命!”曹操对于禁更加器重。东海平定后,曹操上表汉献帝,表扬于禁等人的功绩。于禁因此被任命为虎威将军。

对于此事,有人认为是于禁本事不够,没能擒获常喜。此前,夏侯惇、于禁都被刘备打败,刘备是天下大英雄,可以理解,但连名不见经传的常喜都擒获,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三国志·夏侯渊传》原文写道:“常喜作乱,遣于禁攻之,未擒,遂使袁、金合击,攻其营十余里,常喜投降金。”其中说于禁独自一人没能擒获常喜,曹操便派夏侯渊前去增援,二人合力将常喜打败。于禁为主力军,夏侯渊为客军兼援军。 此战,夏侯渊来接替于禁担任主将,两人之间并无隶属关系。于禁传中“晋急攻袭奚;奚与晋有旧交,故投降晋”。并不说明于禁有什么失策、吃了败仗、处于劣势,只是仓促间未能攻下城池,形势尚且有利。结合上下文,分析可知,常奚投降并非因为城破被俘,而是被包围,不得不在城中投降。此时,他还有投降于禁或夏侯渊的机会,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于禁。 由此可见,夏侯渊到达之后,并无力生擒常喜,而常喜又是在敌多我少的形势下自动投降的,所以于禁在城内杀了投降的常喜才会引起天下的争议。

另外,关于常喜,有必要再说几句。他不算是名将,但绝非平凡之人。《后出师表》中记载“曹操五攻不克长霸,四渡巢湖未果”(《后出师表》作者有争议,但里面的记载基本属实)。这里的长霸就是常喜。起初他在泰山以土匪起兵,与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聚众起兵。初平年间,天下大乱,常喜率义军攻打徐州彭城国,后追随吕布。吕布死后,他投降了曹操,被任命为东海郡守。注意,常喜投降后被任命为郡守。曹操的任命,也是一种特赦。 还让他继续在东海半独立,不想太过强势,这也说明他有一定的实力。建安五年,常郇叛乱,也就是官渡之战爆发。刘备跑到徐州起兵,很多郡县响应,其中就包括常郇。史书记载“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他,不成功,便亲自去讨伐他。”看来一般的将领都不是他的对手。常郇被打败,第二次投降了曹操。

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曹操北伐,常喜再次叛变。张辽、夏侯渊在东海围攻常喜,数月之后,粮尽,准备撤退。张辽察觉到常喜有投降的迹象,便派人劝降。常喜三次投降,但曹操却让常喜继续担任东海郡守。

曹操平定冀州袁氏之时,常喜又一次叛变。这一次出现的不是曹操本人,也不是张辽,而是以军纪严明著称的于禁。常喜因此四次投降,但这一次却是死于于禁的剑下。史料记载,二人是故交,于禁还曾泪洒常喜的斩首,但二人何时相识,却没有记载。于禁是泰山巨平人,常喜是泰山的土匪。常喜肯定是在家乡集结兵马,鲍信也回到家乡招兵买马,曹操也一样。所以于禁和常喜肯定在于禁从军之前就认识了,二人甚至可能是儿时的玩伴。

于禁杀了常喜,一来为曹操解决了一个烫手山芋,如果是曹操本人,估计早就上演“七擒七放”的场面了。曹操当时刚开始在北方安定,人心还不稳定,他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收服人心,但谁也不知道这样一个地方势力强大的派系什么时候又会做出什么奇怪的事情来。于禁为自己的君主解决了麻烦。另外,这件事情再一次展现了于禁不徇私、军纪严明的性格,与曹操的治军理念高度一致。于禁的做法的确是备受争议的,裴松之注疏曾说:“围而投降,虽法不赦,但囚禁遣散,不算违抗命令。”不管哪种观点都有其道理,曹操对于禁的器重越来越大。经过这件事情,于禁被提拔为虎威将军。 升任杂兵将军,于禁步入高级将领之列,从此他跟随曹操已经十五年了。

建安十四年(209),于禁与臧霸等攻打叛军梅成,而张辽则率领张郃、牛盖等人攻打陈兰。于禁的部队刚到,梅成就率领三千余人佯装投降。于禁接受了投降,率部回军。结果梅成立刻又叛变,率部向陈兰投降。陈兰、梅成率部迁往岐山县的天柱山,清理田地,占据地势防守。为了杜绝江淮地区后患,张辽进攻天柱山。此山脉高约二十里,险峻险峻,道路狭窄,易守难攻。因此,张辽等人与陈兰等人陷入了僵持状态。由于交通十分困难,张辽等人的粮食开始短缺。 于禁率兵护送粮草给张辽等人,前后衔接井然。张辽因此再也不用为粮草发愁,继续带兵进攻,在天柱山之战中大获全胜,斩杀陈兰、枚乘。于禁也因辅佐张辽,封地增加二百户,达到一千二百户。

有人说,此战说明张辽的地位比当时五大将中的其他四位要高,因为张辽督军张郃、牛盖攻打陈兰,而于禁与臧霸是同一级别的。其实两军分开行军,并无上下级关系,张辽地位高于张郃,但不代表他的地位高于于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梅成假投降,于禁失败了,因为于禁随后把粮食作为后勤送给张辽,而不是会师继续进攻。是因为于禁之前中了陷阱,所以地位不如张辽。笔者认为不能得出这个结论。首先,梅成假投降之后,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是率部逃往陈兰。于禁没有受到什么损失,梅成也不敢继续和于禁交战,直接逃走了。 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于禁即便陷入假投降,行军中也没有漏洞可钻。假投降在三国时期发生过无数次,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细节,无法推断于禁是否有过错。但联系到后面的文字,于禁因协助张辽运粮而加封地二百户,可以推断于禁之前并无过错。至于为何不安排于禁派兵追击,既然匪军集结一处,曹军集结一处进攻岂不是理所应当?其实,史书有答案。于禁传中说:“辽等与蓝相持,军粮稀少,于禁运粮前后,辽遂杀蓝、程二人。” 张辽传中说:“辽欲进军,诸将谓:‘兵少路险,难以深入。’辽说:‘此谓一敌一,勇者得首。’于是至山下安营,攻之,斩杀兰、程二人,尽数擒获。”这说明此时张辽军中军粮匮乏,于禁恰好帮忙运送粮食。同时,匪军驻扎在山上,并非在平地城上。因地势险要,只需镇守山下道路,无须四面包围,于禁便无须率军进攻。因运粮,封邑增加了二百户。 虽然比不上张辽正面进攻的第一功,但也说明于禁发挥出色,不但无过失还立下功劳。

《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当时于禁、张辽、乐进、张郃、徐晃都是名将,太祖每出征,皆为前锋、后卫。于禁严守军纪,不取贼财物为自己,故特赏赐。”也就是说,在讨伐梅成、陈览后不久,于禁、张辽、乐进、张郃、徐晃都成了当时的名将。虽然五子良将都是后世的评语,但这五个人当时已经是名震天下的名将了(209)。于禁每次出征,几乎从不为自己留任何财物,所以曹操总是多给于禁赏赐。然而于禁严明军纪的负面作用,就是对士兵太严了,士兵当然受苦了,打仗打仗已经够辛苦了。 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他们都必须严格遵守军纪军法,不能有任何放松。因此,士兵们并不喜欢于禁。这件事情有两面性,一方面于禁并不受士兵们的爱戴,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都尊敬于禁,又惧怕于禁,所以于禁在军队中有着非常稳重和威严的形象。

这种高高在上的威严也是很有用的,曹操因为一些原因想要夺取朱灵将军的兵权。朱灵是袁绍手下的将领,早年袁绍派他去帮助曹操作战,朱灵见到曹操就觉得这是一个英明的领袖,于是便头也不回的投奔了曹操。但是他有一个毛病,就是太过自以为是,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对曹操的建议置之不理,这让曹操对他的不满加深了。对于主将的建议总是置若罔闻,这当然是主将所不愿意的,再加上他又不是自己的嫡系,所以他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要夺取朱灵的兵权。但是朱灵毕竟也是将领,这件事情如果办不好,恐怕就会闹得天翻地覆。曹操想了想之后,决定让于禁去做,因为于禁在军中威望很高。 他带着曹操的命令,带着只有几十名骑兵来到朱灵的营帐,曹操看完命令后,立刻夺取了朱灵的兵权,朱灵及其部下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曹操趁机任命于禁为朱灵的上司,军营中众人都被于禁震慑,表示愿意听从于禁的指挥。

史书上没有记载朱灵何时被剥夺兵权,但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派张郃、朱灵攻打阻截张鲁道路的狄族,从大军回师的时间来看,大约应在215年下半年至216年之间。

关于左将军禁进、假传玺、七军泛滥的分析,请看下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94248.html

张绣投降曹操,贾诩洞悉其心理,曹操南方安全得以稳定
« 上一篇 2024-06-22
颜良文丑若在虎牢关,能否战胜华雄?三国四大遗憾揭秘
下一篇 » 2024-06-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