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武帝)开国皇帝司马炎于公元 280 年结束了三国时代,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他频繁登临都城洛阳的高楼大厦早已是罕见的景象。根据《史记》卷二十八《封山记》等中国史书记载:
建章宫前殿高与未央,东有凤雀,高二十余丈;西有堂中,方数十里,有虎圈;北有陆地,台高二十余丈,名太液池。中间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形似神山、龟背、海鱼。南有玉堂、璧门、大鸟。后建神明台、静干楼,高五十丈,辎重道与之相连。
西汉长安城西郊的离宫建章宫中,有神明台、静干楼等“五十丈”高的建筑。中国高层建筑历史悠久,历朝历代的都城中都常常修建楼阁、宝塔等高层建筑。西晋都城洛阳的高楼,虽然没有神明台、静干楼高,但也不少,司马炎也曾登台阶参观。本文就来介绍一下司马炎与高楼的关系。
一
关于洛阳城内的高层建筑,我们首先可以借助如下史料来确定其布局。
宫内有灵高(尚)、凌云、悬渠、广望、廊峰、万石、修陵、宗章、听松九座楼阁,高均十六至十七米。窗上覆云母,阳光照耀,熠熠生辉。(《艺文类居》卷六三引陆机《洛阳地记》)
临上、凌云等八阁位于宫西,唯绝顶阁位于宫东,故称九阁。(《太平寰宇记》卷三,引自陆机《洛阳记》)
八庙除审理官司的庙宇在宫的东边外,其余八庙均在宫的西边。(陆机《洛阳志》《河南志》卷二)
首先,根据《艺文类聚》引陆机《洛阳帝记》的记载,我们知道洛阳宫城内建有被称为“九亭”的高大建筑群,其高度均为“十六七丈”。更确切地说,根据《太平寰宇记》引陆机《洛阳记》的记载,我们知道九亭中有八亭位于宫城西侧,余一亭位于宫城东侧。《河南志》引《洛阳记》的一段记载告诉我们,此亭名为“听松”。
九座亭子中,凌云台似乎是最重要的一座。根据《三国志》记载,凌云台始建于黄初二年(221年),可能是九座亭子中最早修建的。史料记载,进入西晋之后,司马炎登临凌云台:
华懿在自家小巷里住了近十年,教化子孙,吟诵经典,著有《善文》一书,流传于世。他与陈协在屋旁筑猪圈,皇帝曾出门看见,问其故,侍从如实相告,皇帝心生怜悯。皇帝与皇后又登上凌云楼,见懿家的苜蓿园,田径甚齐,仍感怀念。(《晋书》卷四十四《华懿传·华表与华懿传》)
相传司马炎登凌云台时,在苜蓿园中见到了华夷。此外,《晋书》中还有一事记载。
咸宁初,将扶风阳池四千一百户,封为傅太妃家的唐牧郡,并任命户部尚书。后来,太妃又被封为南郡枝江郡。太妃曾患小病,到洛水洗净,梁氏三兄弟跟随,击鼓奏乐,震动洛水两岸。武帝登上凌云楼见了她,说:“傅太妃可谓富贵有余。”(《晋书》卷五十九《汝南王梁传》)
汝南王傅太后患病,到洛水洗尘,司马炎登上凌云台,看到梁三兄弟正在洗尘。在这段史料中,司马炎望向洛水。因此,我们知道,从凌云台上可以越过洛阳城墙,直向南到洛水。也就是说,司马炎从凌云台上可以看到洛阳城内外的一切。《世说新语·律令》中也有关于凌云台的记载。
晋武帝既不理解太子的愚昧,必定有意将皇位传给皇后。许多名臣也直言不讳。有一次,皇帝坐在凌云台上,魏观在旁边。他想表达自己的心情,便装作醉醺醺的样子跪在皇帝面前,用手抚摸着床铺,说:“坐在这里真可惜。”皇帝虽然明白,却笑着说:“你喝醉了吗?”
司马炎原本要把皇位传给太子司马衷(后来的惠帝),但他似乎对他的愚蠢置之不理,于是身边的朝臣便经常出谋划策,而魏琮便是其中之一。魏琮陪同武帝登上凌云台时,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此座可惜”的意思。而根据这四个字,我们还可以知道凌云台上确有皇帝的“座位”。如此一来,一系列史料都表明,皇帝司马炎曾频繁地将凌云台作为自己的私人瞭望台。也就是说,凌云台是司马炎等皇帝修建的,用于“观察”洛阳城内外的设施。
二
凌云台并非唯一一座以“瞭望”为目的而建的塔,据《太平御览》卷一九一所引《洛阳志》记载:
三市是大市的名称。金市在大城西,南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金市在林上寺西,兑是金的意思,所以叫金市。马市在东,过去曾任宰相。
从这段史料中,我们知道洛阳城内有一个叫进士的市集,位于九亭之一的麟上关的西边。也就是说,麟上关位于商业区之一的进士的东边,这也证明了麟上关的存在。如果说市集与高楼大厦的关系,监视市集的高楼大厦“阁”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论据。根据麟上关的命名,以及它与进士的相对位置,不难推断出它监视进士商业活动的功能。甚至可以推测,这种安排是为了满足司马炎的个人需要。此外,九亭之中还有一座名为“广望”的阁,从其名称可以推断,它的建造也是出于观察的目的。 顺便说一下,九亭中唯一位于宫城东侧的亭子,在曹魏明帝太和三年(229)以前,叫做平王关。(《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洛阳城内有亭阁九座之多,《太平寰宇记》卷三记载:
厦门。北有二门。西门,汉称厦门,晋改大夏门,位于亥上。《魏略》云:“董卓焚烧南北二宫,魏武帝改厦门门,内筑北宫。至明帝时,建楼三层,高十丈。”陆机《致弟书》云:“大夏门有楼三层,高百丈。”据《晋宫志》载:“玄武阁在大夏门东北。”故“南望天元池,北望玄武田”之说,确有其事。
这是关于洛阳城北门之一大夏门的记载。据此,大夏门上有“高十丈”的“三层楼”。据《晋宫志》记载,玄武庙“在大夏门东北”,南望华林园天元池,北望玄武场。《晋书·武帝纪》记载,玄武场的军事讲演,常以司马炎从玄武庙眺望的形式进行。
三
上文提到,司马炎曾多次登上洛阳的高楼俯视城下,他这么做,多半是因为洛阳已经有了高楼,但同时,他个人的主观需要也不能忽略。读者可能会问,他到底是什么样的需要呢?
司马炎自太始元年(265年)即位以来,除南郊祭祀、辟雍大典(《宋书·李治》、《晋书·李治》、《晋辟雍碑》等)外,几乎未离开过洛阳。公元280年,晋灭吴,司马炎实现了再次统一中国的目标,但他没有巡幸封山。作为天子,洛阳及其周边几乎是司马炎生活的全部空间。
曹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年),以宇宙中心命名的太极宫在洛阳落成。从此,中国京城作为宇宙中心的象征意义被强化。对于司马炎来说,洛阳是宇宙中心,也是他刚刚统一的“中国”的一个缩影。或许,亲眼“观看”城内外的百姓,能让他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掌控着国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87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