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三国时代,从220年曹丕称帝,到280年西晋灭东吴,一共持续了61年。在此期间,中国分为曹魏帝国、蜀汉帝国、东吴帝国三个国家。
我们熟知的“三国时代”是泛三国时代,包括三国时代及其之前的数十年乱世,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为止。这一时期产生了中国戏剧近十分之一的故事素材,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时代。罗贯中写的一部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出版数量远超司马迁的《史记》,把这个时代的大小事都传到了孩子们的耳中。我们要想了解这个时代,读这部小说比读正规的历史书要好得多。不过,我们要特别小心,在罗贯中笔下,曹操被扭曲成了奸诈的人物,诸葛亮被扭曲成了能呼风唤雨、能算命的巫师。
一、董卓入京大乱
董卓到达洛阳之后,他的凉州兵团立刻控制了洛阳,原本属于袁绍、曹操的朝中禁军在凉州兵团面前噤若寒蝉,袁绍、曹操自知无力,纷纷逃窜。
董卓突然欣喜地发现,控制了京城就等于控制了皇帝,控制了皇帝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国家。他原本只是一个地方军队的将领,而现在却是整个国家的主人。形势的急剧变化让他把政治看得太简单了。他以为自己现在什么都有了,就缺的就是威信,而树立最大威信的最好办法就是废掉旧皇帝,立新皇帝。于是他逼迫刘辩退位,拥立刘辩九岁的弟弟刘协继位。公元190年,他甚至杀死了刘辩和他母亲何太后。
董卓没想到,鲁莽的行为不但不能树立威望,反而会引起强烈的反感,这等于把攻击自己的刀柄交给了敌人。果然,没有借口的敌人有借口了。全国各地反董卓的武装力量齐聚东方,推举实力最强的家族袁绍为首领,讨伐董卓。
董卓对洛阳不熟悉,因为他的根据地在关中(陕西中部),所以他进入洛阳仅仅六个月后,就下令将都城迁到长安。
君臣一起踉踉跄跄地赶路,董卓为了彻底贯彻命令,放火焚烧洛阳,这座公元前12世纪由周公姬旦所建,运转了1400年的当时世界上最伟大、最繁华的城市,化为一片焦土,方圆百里不见一丝硝烟。居民们像押送犯人一样,匆匆向西迁徙,没有任何计划和准备。凉州军队沿路疾驰,马蹄践踏,饥寒交迫,疾病缠身,一个个死去。洛阳与长安直线相距500多公里,沿途尸体堆积如山。
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坐在不可或缺政治头脑的位子上,就如同坐在毒蛇的牙齿上。董卓的暴发户日子,只维持了三年五个月。公元192年,东方战事相持不下时,宰相级官员王允策动董卓最信任的大将吕布谋反,刺死董卓,剿灭董卓三族。——至于吕布是如何杀死董卓的,民间流传着一个爱情故事。故事说王允有一个美丽的干女儿叫貂蝉,他先让吕布爱上她,吕布心动后,王允把貂蝉送给了董卓,并向吕布声称董卓抢走了她,这激起了吕布的杀心。
王允只是个谋士,并不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当时皇帝的威望还在,董卓死后,中央颁布大赦令,社会看似有了恢复正常的可能。董卓手下驻扎在单县(河南三门峡)的将领牛辅违抗命令,击退了前来夺取他兵权的官军,但不久后在军营中夜惊而死。手下的三个中将李傕、郭汜、范稠三人决心投降,但在大赦令之后他们仍继续抗拒,于是便向官府请求再次颁布大赦令。
王允坚决拒绝,说:“我们刚大赦,不到一个月,怎么能再大赦呢?”三名将领当然不想被刀砍死,只好造反。他们向京城进发,攻占了长安。一瞬间,王允成了叛徒,被处死在长安城下。三名叛徒成了国家正式高官,得意地下令剿灭叛徒。
——政治有时很严肃、很残酷,有时又很有趣、很幽默,像一部精彩的动画片,让人捧腹大笑。
三个不事张飞的人分别担任宰相和元帅,共同治理国家。经过三年的合作,公元195年,李傕和郭惠杀死了范丑,随后李傕和郭汜反目成仇。李傕绑架了皇帝刘协,郭汜绑架了文武百官,在长安城内互相厮杀。五个月的时间,死伤上万人。长安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饥饿的鬼城。后来又有一位将军张继从中调停,两个小军阀才同意释放刘协和群臣,让他们东归洛阳。
刘协与大臣离开长安后,城中空寂了四十余天,强者逃亡,弱者相残相食,此后二三十年间,关中人烟稀少,长安成为继洛阳之后第二个遭受浩劫的城市。
刘协与大臣逃出长安后,两大军阀才发现自己愚蠢地放弃了护身符,立即化敌为友,率军追击。刘协像被追捕的贼一样拼命逃窜,公元196年,终于逃到洛阳。
洛阳早已变成一片废墟,没有房子可以住,也没有粮食可以吃。高官们都到野外去拾柴拾菜,有的饿死在瓦砾堆里,有的怀里还带着首饰,被士兵抢走杀害。朝廷会议只能在废墟里举行,就像一个三流的破烂剧团。士兵们围观,脸上露出惊讶和笑意,仿佛在看一场闹剧。
此时,中央政府权威已荡然无存,全国被大大小小的军阀瓜分为十三州,战火四起。东汉将全国分为十三州,战火蔓延到除兖州(山东西部)以外的十二州。其中最重要的军阀有以下几位:
这些军阀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是叛乱的领袖,但个个都是政府官员,包括中央和地方的首脑或掌握兵权的将军。表面上他们对皇帝十分恭敬,哪怕要任用一个小官,也要上奏请准,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当刘协逃回洛阳,狼狈不堪时,没有一个军阀送来一粒粮食,一分钱银子。
袁绍也曾考虑过将刘协迎进自己的地盘,但后来又认为这样就等于凭空造出一个统治自己的主子,只有傻子才会这么做。
唯一的英雄是曹操,刘协逃回洛阳一个月后,曹操率领兖州军抵达洛阳,洛阳已荒废,无人居住,曹操便将都城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
当曹操开始以皇帝的名义向全国发布命令,包括下诏谴责袁绍割据政权时,头脑混乱的袁绍突然意识到皇帝的用处,既然已经失去了这个机会,他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强行宣称曹操绑架了皇帝。
袁绍对付曹操的方法和对付董卓是一样的,他发动军事行动来拥护皇帝。刘协迁都许县四年后,即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东北古洪沟渡口)决战。袁绍建议利用董卓逼迫何太后,拒绝迎娶皇帝,表明他的智商低得多。决战结束时,他以军事力量的绝对优势被击败。
2.赤壁之战
以曹操为相的东汉政府,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强烈的抵抗,军阀们当然不希望中央政府重新掌权,安于割据的现状。
曹操击败袁绍后,将黄河以北的所有州都纳入了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208 年,他进攻驻扎在襄阳(湖北襄樊)的刘表。刘表死后,他的儿子刘聪投降了。投奔刘表的流亡军的首领刘备当时驻扎在樊城(与襄阳隔汉水相望的一个城镇),他匆忙向南撤退到夏口(湖北武汉),与刘表的另一个儿子刘启会合。
中央军队随后南下,意图一举剿灭驻扎在江东(鄱阳湖以东一带)的刘备和孙权。孙策已死,继位的是其弟孙权。此时双方实力悬殊,曹操有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孙权全员出动也只有四万,刘备、刘启联军也只有可怜的一万。
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朝廷的进攻,刘备屯兵凡口(今湖北鄂州西北凡口镇),孙权屯兵柴桑(今江西九江),派大将周瑜率领所能调集的三万精兵,逆流而上作战。
曹操二十万大军从江陵(今湖北江陵)顺流而下,双方大战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曹操大败。这一战最大的影响,就是决定了分裂的局面,以曹操为首的中央政权已经没有能力再聚集如此庞大的兵力了。——政府军统帅曹操以绝对的优势落败,我们来回顾一下其中的原因:
1. 军队中流行疫情,一半以上的士兵丧失了战斗力;
2、曹操自以为天下已在其掌握之中的骄傲自大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疏忽;
3、时运不济。公元208年正值严冬,风向一直是西风,战斗中却突然刮起东风,周瑜的部队得以火攻,烧毁了曹操的战船(民间传说是刘备的智囊诸葛亮筑坛祭天,上天特意“借”他吹来这不该来的东风)。
远在成都的军阀刘彰,受到北方五斗米派首领、汉中太守张鲁的威胁,便想出了一个荒唐的主意,邀请赤壁之战的胜利者之一刘备帮助自己抵抗张鲁。
这是刘备做梦也想不到的好运气,大战初期,他找不到根据地,像土匪一样四处逃亡,走投无路,却意外有人给他提供了大片土地,让他迫不及待地答应了。
211年,刘备率军进入益州(今四川、云南),与张鲁象征性地打了几场仗后,212年找借口与刘彰决裂,214年攻下成都,刘彰投降。
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随即夺取政权,赶走了刘协,建立了196年的东汉王朝宣告终结。曹丕将自己的帝国定为魏国,并将都城从许县迁回洛阳,洛阳逐渐恢复了稳定。221年,消息传到成都,一直以刘氏后裔自居的刘备宣称继承了刘协的皇位,建立了汉(蜀)国。222年,孙权随后从武昌(湖北鄂州)迁到建业(江苏南京),也宣布建立吴国,但尚未称帝。
这场长达31年的改朝换代之乱,自公元190年袁绍东伐董卓开始,至公元220年东汉灭亡而结束。
3.三国时期
三国虽然各自独立,但三国相互消灭、追求统一的思想和军事行动却没有停止,都希望自己统一中国,但谁也没有力量做到这一点。
曹魏开国皇帝曹丕,与其父曹操一样,是个文才出众的人,但他缺乏父亲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只能维持父亲留下的局面,而不能开创新的局面。他数次进攻东吴,却始终无法渡过长江,以至于说出了一句既无学问又无前途的话:“天开长江,就是要分南北!”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这个瓶颈人物比他的父亲还要厉害,似乎他的帝国已经统一天下,牢不可破,他每天心心念念的就是修建宫殿。他死后,新皇帝曹芳发动政变,大权落到了大将司马懿的手中。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曹魏帝国就此走向末路。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因最信任的将领关羽被东吴所杀,荆州被东吴占领,遂向东吴宣战,但在夷陵之战(今湖北枝江西北夷陵镇)中,被东吴少将陆逊击败,愤而死,其子刘禅继位。
刘禅绰号“阿斗”,为人老实,他任命诸葛亮为相,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蜀汉是三国中最小、最弱的一个,刘备死后,蜀汉南方四郡都联合起来造反,投降了东吴。诸葛亮先攻打四郡,他放弃高压,采用心理战,六次活捉蛮族首领孟获,又六次放出继续战斗。当第七次再次被俘,即将第七次被放出时,孟获深受感动,发下庄严誓言:“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背叛汉国了。”
孟获果然信守了自己的誓言,在诸葛亮攻打曹魏帝国的时候,四郡不但安定如常,而且还贡献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诸葛亮毫无顾忌地五次进攻曹魏,但五次军事行动中有四次都失败了。第一次是在227年,在228年的街亭之战(甘肃庄浪)中被击败。
——此战,魏延大将曾建议:从子午谷(秦岭山谷之一)奇袭长安。但这种冒险的军事行动超出了诸葛亮谨慎稳重的性格,他一定知道军事行动有时要冒险,但他不敢尝试。此后曹魏帝国警惕起来,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第二次也是在228年,诸葛亮街亭失败后,聚集军队攻打陈仓(今陕西宝鸡),未能攻下,且粮草已尽,只得撤退。
第三次也是唯一一次是在229年,将曹魏帝国所属武都(甘肃成县)、阴平(甘肃文县)两县的人民全部迁到蜀汉帝国定居开垦,对地广人稀的蜀汉民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第四次是公元231年,攻打上邦(今甘肃天水),又因粮尽,兵败而回。
诸葛亮最大的困难是山中粮食断绝,于是他决定采取垦荒政策。于是在234年第五次进攻眉县(今陕西眉县),在渭河南岸垦荒,长远打算。然而诸葛亮却在眉县郊区五丈原病逝。这对人才匮乏的蜀汉帝国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损失。他的军位被大将姜维接任,而刘禅身边则由宦官黄皓把持大权。姜维的威望和能力远不如诸葛亮,维持残局已经十分困难,更无法超越诸葛亮发展,蜀汉帝国也走到了尽头。
东吴开国皇帝孙权在位时间最长,去世时已经71岁了(公元252年),距他继位弟弟孙策已经过去了52年。52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让他由智变愚,所以东吴一直处于混乱之中,犹如一堆稻草。经过多次政变,末代皇帝孙皓是一个标准的亡国之君。他最开心的事就是活剥人的皮,用铁刷子刷他们的脸。他的一个大臣中风了,不能说话,他以为他是装病,就点火烧他的头,一直烧到病人死去。有一次冬天他外出,守卫他的士兵们愤怒地高声喊道:“敌军一来,我们就要造反。”
他跟刘禅是一个对比,刘禅太无能,孙皓却太能干。
四、政治制度、九级制度和清谈
三国在政治、文化上的贡献,不如蜀汉、东吴,曹魏帝国控制了中国的核心地区,在短短的46年时间里,实现了三次不同于前代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政治制度。自公元前三世纪秦朝设立九卿大夫以来,这一政体组织维持了五百余年。直到公元三世纪曹魏帝国建立后,才发生重大变化,政体组织成为下表所列形式:
九卿制下,“尚书省”原名“尚书台”,是宫中侍卫(九卿之一,少府)下属的一个单位,负责收发皇帝的文件。首领叫“尚书令”,即秘书长。幕僚叫“尚书”,即秘书。西汉、东汉时期,为提高工作效率,尚书台移居宫中,在皇帝身边办公,从而与宫中侍卫(少府)分离,独立存在。而由于它靠近权力魔杖,地位自然也日益重要。曹魏帝国建立后,它从宫中分离出来,改名为“尚书省”,正式成为政府中心的行政机构,类似现代的国务院。
尚书省又被划分为若干个“曹”——“曹”后来改称“部”,这就是20世纪现代中央政府“部”的由来。“中书省”的情况如出一辙,同样是宫中供养部(少府)的下属单位之一,但掌管皇帝和宫中庶务。曹魏时期,它正式成为中央机构,负责制定政策、发布诏书,并随时向皇帝提出建议。原有的九位大臣被挤到一边,由于与尚书省的“曹”(部)职位和权力重叠,成为多余的人物和机构。不过,这多余的九位大臣一直维持到20世纪初,专制制度结束,才被废除。
第二,九品。曹魏帝国修改了西汉、东汉官员推荐人才的方法,改为由政府官员负责选拔。国家设“大中正”,县设“小中正”。全国知识分子(包括已任职的中下级官员)根据其才华和道德品行,被评定为九个等级,称为“九品”。即上品、中品、上品、下品;中上、中中、中下;下品、下品、下品。评定等级后,小中正上报大中正,大中正审阅后上报宰相。宰相审阅后,送交尚书省,作为任免或升迁的标准。这是曹魏时期知识分子进入官府的重要途径。 九级中正制一直实行了300多年,直到公元6世纪末。
但九品制的弊端很快就变得十分严重。评价标准完全脱离了“才华”和“道德行为”,只衡量“出身”。如果一个知识分子既不是大地主,他的父亲也没有当过官,那么,即使他有很高的学术能力和道德声誉,也不能被评为高官。大地主和官员(其实两者往往合二为一)的子弟,即使不识几个字,道德很差,也依然是高官。出身好的读书人和官员分别担任高官和低官,不让自己的利益外溢。于是,同样的士大夫阶层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世家子弟,一派是寒门子弟。到了本世纪末(3),已经出现了“上层无寒门子弟,下层无世家子弟”的丑恶现象。
第三,纯谈。曹魏帝国的开国元勋曹操是一位苦行僧式的政治家,他的用人准则是只要求人才,不问私情。在这种情况下,只谈仁义道德的大人就受到冷遇。然而司马懿父子即位后,凡是忠于皇帝或者有忠于皇帝嫌疑的士人,都被大批诛杀。就连第四任皇帝曹匡在被迫攻打司马家时,也被司马氏包围,被草薙刺死。京城洛阳成了血窟,士人陷入了恐怖的世界。于是这些已经为官或者还未为官的知识分子发明了最好的避灾方法,那就是完全脱离现实,他们的言论不仅不涉及政治,而且不涉及现实中的任何事情,以免遭到误解和诽谤。
老庄的清净无为哲学正好适合这种风气。士大夫们认为,能滔滔不绝地讲,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讲什么,就是一等学问,因为没有给当权者留下抓捕的把柄。这种纯粹的说话艺术——嚼蛆——被称为“清谈”,成为士大夫生活的主要内容。
在这种风气的冲击下,出现了一些被称为或自认为是“名士”的人。他们不敢直接表达对权贵的不满,却敢于表达对支撑权贵的“礼”和“名教”的不满。有的名士酗酒,有的名士装疯卖傻,有的名士赤身裸体不穿裤子,有的名士父亲去世,不仅不肯守孝三年,而且一滴眼泪都没有流。
金朝建立后,恐怖的气氛逐渐缓和,但清谈的风气却并未消失,其后遗症十分明显,文人把一切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事情都视为“俗”和“庸俗”,唯有嚼蛆虫才是“高尚”和“雅致”。一切行政官员都以不问施政为荣,地方官僚以不问百姓疾苦为荣,法官以不问官司为荣,将领以不问军务为荣。结果,全国出现了空前的腐败现象。
5.三国归晋
三国时代很快就结束了。
首先沦陷的是蜀汉帝国。公元263年,曹魏在宰相司马昭的率领下,派大将钟会南下攻打蜀汉。蜀汉大将姜维守住剑门关(今四川剑阁北),战况胶着。曹魏另一位大将邓艾却从阴平郡(今甘肃文县)深入大山,开辟一条小路,直奔蜀汉边境重镇江油(今四川江油)。这是一片原始山区,从未有人涉足,除了毒蛇猛兽,不见人迹。邓艾的部队在山上挖洞,遇到悬崖就裹上毡子滚下去,曲折迂回,足足走了一百五十公里(魏挺从子午谷攻长安的计划同样艰难)。
占据了江油之后,便进入了成都平原,当蜀汉皇帝刘禅听说敌军距离成都不远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抵抗,更没有想到姜维的军队还在自己面前驻扎,于是没等多久就投降了。
蜀汉帝国建立仅四十三年。
接下来覆灭的是曹魏帝国。司马家族的长期统治和长期的屠杀,让这位皇帝就像是站在玻璃球上的鸡蛋,稍有震动就会碎裂。蜀汉灭亡后的第二年(公元265年),宰相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随即下令让末代皇帝曹桓退位。
曹魏帝国建立仅四十六年,司马炎称其政权为晋国,定都洛阳。——司马炎和曹丕都是由他们的父亲奠定基础,虽然表面上是开国皇帝,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享受劳动成果的花花公子,他们对美酒佳人的兴趣和经验比对国家和社会更丰富。
最后灭亡的是东吴帝国,由邪恶的孙皓统治。每个人都知道东吴帝国注定要灭亡,只有孙皓一心想摧毁正在崛起的晋国。一位奇怪的占星家曾为他预言:“庚子年,一把蓝伞将进入洛阳。”
Gengzi,280;皇帝使用的太阳伞。
吴东帝国建立了59年,是三个国家中最长的寿命。
这样,在金朝的统治下,中国土地再次统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8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