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三国志12的陆逊陆逊,为什么遭受孙权的责罚?

新三国陆逊怎么死的_陆逊死时几岁_陆逊死因

三国演义12中的鲁迅

鲁迅,本名陆谊,字伯言,吴县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历任吴国都督、将军、宰相。 而且他还是东吴大帝孙权的哥哥孙策的女婿。 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成功击败刘备率领的蜀汉军队,一战成名。 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范例。 后来鲁迅在东吴当了将军。 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试图保护太子孙和而受到孙权的惩罚。 悲愤而死,葬苏州。 那么文武双全、东吴顶梁柱的鲁迅为何会受到孙权的惩罚呢? 他的死有什么深层次的内容呢? 为了找出真相,我们走进历史。

陆逊死时几岁_新三国陆逊怎么死的_陆逊死因

吴郡四大家族

首先我们来看看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鲁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有几个特点。 首先,他出身良好。 鲁迅出生于吴县卢氏家族。 卢氏是吴县顾、卢、朱张(顾雍、鲁迅、朱寰、张温)四大家族之一。 他们是当地很有名望的贵族家庭。 尤其是东汉末年,士族势力不断崛起,据说卢氏在当时的江东势力很大。 出身于这样的名门望族,对于鲁迅来说,他的起点高于常人,他入仕的成功率也高于常人。 其次,是密切的关系。 鲁迅娶的儿媳是孙策的女儿。 从关系上来说,她是老孙家的女婿,也算是东吴孙家的亲戚。 论辈分,孙权仍是他的二叔。 另一方面,我们看鲁迅与孙氏的联姻,也反映出孙权想要在江东立足,必须要赢得江东贵族的支持。 婚姻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是能力强。 鲁迅早年在地方官职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后来在荆州之战中,他给了吕蒙一个很好的谋略。 吕蒙采纳后,成功迷惑关羽,攻打荆州。 此后,在著名的夷陵之战中,他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统帅诸军,并在以逸待劳的情况下成功击败了刘备军队,维持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后来他成为东吴政权的支柱,在军事和内政上立下不少功绩,是东吴集团不可或缺的人才。 四是官职高。 鲁迅虽然是从基层做起,但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功绩,鲁迅一生官衔脱胎换骨,最终成为吴都督、将军、军事首领。 后来他升任宰相,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最高军事和政治领导人。

真可谓“一人不如万人”。 第五,是资历。 鲁迅21岁时被招入孙吴集团,并在那里工作直至63岁去世。他为东吴政权服务了40多年,经历了东吴政权发展的各个阶段。 可以说,他的资历非常深厚。 六是团结人心。 鲁迅非常善于团结同志。 他从不居功自傲,也不利用自己的权力去压迫别人。 早年在地方官府任职时,会稽刺史淳于时经常向鲁迅向孙权汇报。 鲁迅知道后,非但没有生气,还给淳于时说了好话。 这件事也赢得了孙权的敬佩。 后来夷陵之战,陆逊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后,当时的很多将领根本不服气。 他们认为鲁迅只是一个学者,并没有特别高的声誉。 他们要么是宗族亲戚,要么追随孙策、孙权。 开国英雄们非常不愿意听从鲁迅的指挥,但鲁迅并不关心他们。 他事前没有报告或指责孙权,事后也没有报复。 他很好地团结了同志,为东吴集团提供了稳定、团结的同事关系。 七是高度信任。 鲁迅是东吴集团中期孙权最依赖的大臣。 从他一人担任军政最高领导人就可以看出孙权对陆逊的倚重。 尤其是吴蜀联盟恢复后,孙权在处理吴蜀关系时,总是先征求陆逊的意见。 给蜀国的文献也先给鲁迅看了。 鲁迅如有意见,可以代他修改后发表。 孙权还特意刻了自己的印章,送给陆逊,供他日常处理吴蜀事务时使用。 君臣如此信任,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有如此多的优点。 他是东吴集团不可或缺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他应该是孙权的依靠。 然而,一场太子之争却成为了鲁迅之死的导火索。 让我们看看这个。 按理来说,孙权选择继任者应该不会有什么意外。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孙权称吴王,立长子孙登为太子。 黄龙元年(229年),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登为皇太子。 太子的官员有诸葛恪(诸葛瑾的儿子)、张绣(张昭的儿子)、顾檀(顾雍的孙子)、陈彪(结藩太守陈修同父异母的弟弟)等; 宾客有谢靖、范慎、刁玄等人,“故东宫名多氏”。 孙登的生母虽然地位低下,但连她的姓氏都没有载入史册。 此外,孙权当时非常疼爱另外两个儿子孙和(孙权的三子)和孙霸(孙权的四子)。 孙登经常想让位给孙和,但孙权当时并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因为一方面,孙登是长子,符合礼法的要求。 另一方面,从人品和能力来看,孙登符合成为太子的标准,孙权也相当满意。 然而,孙登于赤乌四年(241年)去世。 他的去世导致皇太子的选举重新进行,这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皇太子的内乱。 第二年,孙权立即立另一个儿子孙和为太子。 孙和深受母亲王氏的宠爱,深受孙权的喜爱。 此外,他勤奋好学,下士。 19岁时,孙权立孙和为新太子。 王子。

我们看到孙和还是符合一些立太子的标准的。 古代国王立王子有四个标准:立嫡子、立长辈、立贤人、立仁爱。 孙和至少符合两个标准:第一,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他好学,应该有良好的品格;第二,他是一个有情人。 孙和有一段时间深受孙权的喜欢。 按理说,如果孙权承认孙和为太子,并积极支持孙和继位,从而打消其他儿子的想法,吴政权应该能够和平地完成过渡。 但问题出现在孙权身上。 孙权虽然喜欢孙和,但也特别喜欢他的另一个儿子孙霸。 可以说,他的手心、手背都是肉。 孙权不忍心让儿子们说他偏心。 因此,他立孙和为太子后不久,又立孙霸为鲁王。 如果你孙权爱你的儿子,不希望孙霸受苦,你完全可以在物质生活方面为孙霸创造更丰富、更优质的生活,但孙权认为这还不够。 他的表现不仅是爱,还有点溺爱。 巴各方面的待遇都和太子一模一样。 这便产生了孙霸的野心。 他心里想,爸爸还是喜欢我的。 虽然我还不是太子,但待遇却和太子没什么两样。 总有一天,我的兄弟孙和会犯错。 如果父亲把我赶走,我当太子不是理所当然吗? 因为在古代帝制时代,皇帝拥有最大的权力。 任何有资格的人都不会愿意去争夺。 太子再伟大,也只是一个大臣。 只有王子才能成功。 孙霸有这个想法并不奇怪。 原因是孙权为他创造的。 的条件. 孙权做出了这样的安排,孙和、孙霸就开始不和了。 朝中大臣立刻分成两派,一派是太子党,一派是鲁王派。

更有正直大臣如鲁迅、诸葛恪、顾谈、朱植、曲黄、滕寅、史绩、丁泌等保护太子公主鲁班(孙权宠妻季布的长女,与全从结婚的人),全从子季、杨朱、武安、孙起等人想从鲁王那里获取政治利益,于是拥护霸权,“诽谤太子”。 尤其是全公主孙鲁班与孙和的母亲王氏不和,在孙权在场之前主动诽谤孙和和他的母亲。 有一次,孙权病了,罚太子去长沙衡王孙策庙祈福。 王子的叔叔的房子离寺庙很近。 然后他邀请王子到他家做客。 鲁班公主听说了,诽谤孙权,说太子不去庙里祈福。 但他到妃子家去商量此事,孙权大怒。 王某因抑郁症去世。 孙权的宠信也随之下降,两派大臣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 事情发展成这样,超出了孙权的预料。 孙权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诸侯之争和大臣之间的党争所造成的朝廷分裂。 孙权震怒,果断采取废太子措施。 ,赐死鲁王,立孙亮(孙权第七子)为太子。 可以说,一场太子之争的政治闹剧,两败俱伤,没有赢家。 依附孙霸的杨朱、吴安、孙起相继被杀。 在太子之争事件中,积极保护太子的陆逊等人也受到了孙权的严厉惩罚。 鲁迅的侄子顾檀、顾城、姚信相继被流放,与鲁迅关系密切的吴参被杀。 孙权甚至“屡刑令降荀”,使荀“怒而死”。 逼死鲁迅。 但之前,孙权是非常信任陆逊的。 为什么仅仅因为太子就惩罚鲁迅呢? 这也是孙权晚年疑心日增的一个很大原因。

《三国志》中陈寿对孙权的评价之一是他像勾践,也就是说孙权不但有勾践忍辱负重的英雄一面,而且还有勾践的英雄一面。对勾践来说,比猜疑更严重的人。 其中,陆逊上书孙权,立孙和为太子。 这完全是出于公共利益,也是为了朝廷的稳定。 但孙权却不这么认为,所以他难免会怀疑陆逊如此积极地参与此事。 他的动机是什么? 他不禁怀疑,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是不是鲁迅在挑拨。 孙权一这么想,陆逊就麻烦了。 除了孙权的怀疑之外,太子之争中还隐藏着一个很大的矛盾,那就是孙氏与江东士族的矛盾。 东汉末年,士族势力逐渐崛起,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 尤其是江东地区,孙氏集团虽然是江东人,但他们却是汉族人,是军阀。 他们依靠武装侵略征服了江东地区。 起初,江东贵族非常反对太阳集团对江东的统治。 后来孙权通过逐渐拉拢、吸纳、与贵族合作,逐渐在江东地区站稳了脚跟,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 尤其是到了孙权晚年,士族势力越来越强大,甚至威胁到了孙权的统治。 《世说新语》中说:“三国之中,四姓兴盛。孙权利用诸侯之争,镇压江东士族。陆逊不仅是士族的代表人物,而且能力很强,官职很高,在军队和朝廷中影响力很大,所以孙权就利用太子的事情来惩罚陆逊。而如果看诸侯之间的纠纷,孙权无疑会处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江东士族出身,相反,非江东士族的官员却纷纷升迁,尤其是孙权称帝时,任命了非江东士族的诸葛恪,而非江东士族的官员却纷纷升迁。江东士族官员完全被排除在外,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孙权权逼迫鲁迅并导致鲁迅死亡的原因如下:

首先,鲁迅出身于江东士族。 庐江太守祖康,榆林太守康子季,子茅人季,选为尚书曹。 荀氏子恺为建武校尉,其弟殷为交州刺史。 而且陆机的侄子顾绍是宰相顾雍的儿子,曾担任豫章刺史。 顾绍子谈是陆逊的侄子,曾任左节度使,兼任车尉。 谭帝成,奋威将军。 我亲爱的侄子姚鑫,太频繁了。 可见,鲁迅家族的姻亲在东吴政权中地位非常显赫,关系错综复杂。 孙权担心陆逊等人形成一定势力,威胁到孙氏的统治。

其次,鲁迅在东吴的声望和权力太高了。 真可谓“一人不足万人”。 从皇太子到卜质、诸葛瑾、潘俊、朱植等将领,他们都是彼此的好朋友,尤其是陆逊,立下赫赫战功,震惊了主子,所以为他所畏惧。孙权.

第三,孙权关心自己的后事,担心儿子无法控制强大的陆逊。 因此,陆逊等人越是支持太子,孙权就越是怀疑和不安。 孙权在逼死鲁迅之前,首先斩断了他的忠臣,打击了权臣的权力。 虽然孙权后来任命了自己的小儿子梁为太子,但他选择的第一辅佐却是资历相对较低、社会关系较弱的流亡富家诸葛恪。 由此可见,孙权并不愿意追随鲁、顾等江东富贵家族。 对幕僚的选择,说明孙权此时对陆逊十分怀疑。

第四,孙策女婿鲁迅的身份,也让孙权感到不安。 孙权从哥哥孙策手中继承了王位,但他上台后,并没有给孙策的儿子们很高的待遇,只是封为侯爵。 他还担心鲁迅将来会帮助孙策的儿子们从事政治活动,威胁到儿子的统治。

综上所述,纵观鲁迅的一生,他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双全、军事政治双全的天才。 然而,相反,他的命运也是最为悲惨的,最终遭受了这样的不公正待遇而死去。 但鲁迅之死的背后,却折射出专制君臣、军阀与新兴士族之间深刻的矛盾与斗争。 这种矛盾和冲突的激化,与君主孙权有很大关系。 孙权嫉妒心太重,没有处理好宗族之间的关系,与贵族的关系,与权臣的关系。 最终导致吴国少君失势、宗族争斗、官场党争。 再加上辅臣的错误选拔,加剧了混乱,导致孙权死后吴国陷入混乱,最终逐渐衰弱。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在风雨中摇曳了数年。 十年后,它陷入废墟,被司马氏吞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7858.html

#三国杀移动版#武将对应的神兽大盘点!
« 上一篇 2024-03-14
《时空幻想》圆你一个梦想穿梭时空回到古代
下一篇 » 2024-03-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