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年,曹操攻打心腹张绣。 张绣投降。 曹操酒足饭饱,便娶了张绣的姑姑邹氏为妻,并贿赂了张绣的将领胡车儿。 张绣非常生气。 ,决定造反。
张绣的首席谋士、人称“毒兵”的贾诩献计,趁张绣不备,对曹营发起奇袭。 曹操措手不及,狼狈而逃。 虽然他拼命逃走,但他的爱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爱马绝英都在曹操逃跑的过程中战死。 损失惨重,曹操为此痛哭失声。
曹操接纳了邹氏
公元199年,曹原与曹操对峙。 袁绍实力强于曹操,在南方与刘表联手,对曹操形成夹击。 势力强大的袁绍想要招募张绣投降,贾诩却再次站出来,直接拒绝了袁绍,主动提出投降曹操。
曹元对抗时,张绣的力量很小
此时距离宛城之战才过去两年,曹操还没有从悲痛中回过神来。 一向利己主义的贾诩为何突然主动向曹操投降。 曹操以嗜血残暴而闻名。 当他的父亲曹嵩被杀时,他几乎毁掉了徐州。 难道贾诩不知道这件事吗? 贾诩就不怕曹操怒杀他们吗?
我们继续 -
贾诩的解释
张绣和我们一样,对贾诩的决定深感不解:“袁强曹弱,与曹为敌,怎么办?” 贾诩当时向张绣解释道:
夫曹公受天子之托,统领天下,顺从一是理所应当的。 若绍强而盛,我以少部随从,他也不会重视我。 曹公虽然弱,但我会为他获胜而高兴,所以他最好服从两个。 有霸王野心的人,一定会化解个人恩怨,将德行传扬天下。 他们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毒师贾诩
自古以来,大树下乘凉是很容易的事。 想要安全,依靠强者也是合理的。 所以对于张绣和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依靠袁绍=化险为夷。
但贾诩的逻辑是打破惯性思维,反其道而行之。 转危为安是贾诩等人所需要的“结果”,但依靠袁绍是否就是转危为安所需的正确“因”呢? 既然如此,那就靠袁绍吧。 如果不是,那就不要依赖袁绍。
于是贾诩开始了他的推理过程:
假设我们依附袁绍,第一,曹操是皇帝,号令天下,曹操攻袁,天经地义,袁攻曹,无异于谋逆; 第二,袁强曹操弱,倚仗袁绍不可当真。 如果曹操依附曹操,曹操就会高兴;如果曹操依附曹操,曹操就会高兴; 第三,曹操称霸的野心可能会不顾前世恩怨,但袁绍容不下别人,兄弟反目,依靠他可能会岌岌可危。
于是答案就出来了:化危为安≠依附袁绍。
曹操
于是贾诩选择了投靠曹操。 历史的发展也证明贾诩的选择是正确的。 张绣投降曹操后立即受到重用。 强大的袁绍也被曹操击败,贾诩后来成为太尉,跻身三贵之列。 能够安详地死去。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研究贾诩的推理过程,你可以发现贾诩实际上使用的是“逆推法”,即从结果推论原因。 扭转危机,正是贾诩想要的结果。 他通过推理,找到了正确的“原因”,最终否定了袁绍,找到了曹操。
逆向思维
逆向推理方法要求能够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从所需的结果出发,寻求正确的“过程”。
“逆向推理”大师
贾诩被很多三国迷视为“三国最聪明的人”。 他一生不曾留下任何谋略,为自己、为他人、为世界,他的谋略达到了极致。 他曾多次使用过“逆推法”。 这里有两个例子。 。
三国灭亡——贾诩兵反
乱世之计:董卓被王允、吕布消灭后,董卓的老部下李傕、郭汜心神不宁,打算分头出逃。 这时,贾诩过来提供了另一个方案:
听说长安中央要杀光凉州的百姓。 若诸侯弃军独行,阁主可克制诸侯。 还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 报国正天下,就是报国;报国正天下,就是报国; 不和则不从。 ——《三国志》
逃避=安全,这是大多数人的心态,但贾诩却反其道而行之。 从“安全”的结果出发,逃跑并不可取,因为长安老百姓对西凉军队深恶痛绝,连一个小亭长都可能抓到他们,所以安全≠逃跑。
于是贾诩建议李傕、郭汜以报复董卓为借口,集结旧军反攻长安,最终掌握了汉献帝,掌控朝政四年。
李国之乱
一字定胜负:曹操虽然一生英勇,但晚年和大多数统治者一样,他仍然为继任者问题而忧心忡忡。 当时,曹丕和曹植也在明争暗斗。 曹操很苦恼,就询问贾诩的意见:
”太祖曰:“何不与陛下言而不答? 徐说:“我有事想,所以听不到。” ”太祖曰:“你认为如何? 徐曰:“思袁本初,刘京生。父子。” 太祖笑了,太子就答应了。 ——《三国志》
国家稳定是曹操追求的“结果”。 贾诩从结果出发,通过袁绍、刘表的事例向曹操暗示废长立幼并不是国家稳定的正确“事业”。 于是曹操选择了曹丕作为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魏文帝。
曹丕称帝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关键时刻,当别人在为如何优化流程而烦恼时,贾诩总能跳出框框思考,从结果出发,找到最正确的流程。 那么,正确的“结果”自然就会到来。 它就这样就位了。
贾诩的“利己主义”与“逆推法”
“逆推法”的本质在于对“结果”的掌控,遇到问题时从“结果”出发。 结合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贾诩的“果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他自己。 从“果”出发,也就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也就是说,贾诩最终是一个人。 利己主义者。
贾诩的反面形象
事实上,贾诩多次“由果到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李国造反是为了自保,而劝张投降曹丕、支持曹丕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前途。 因此,我认为贾诩的逆向思维本质上来自于他的利己主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