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72年,蜀汉灭亡已近10年,三国的平衡已不再平衡。 蜀国灭亡两年后,西晋取代了魏朝,合并了原来的魏、蜀两势力。 但东吴却要独自面对西晋,又得依靠长江的天险作为支撑。
但吴先帝孙浩疑心重重,最终祸患临头,将军步蟾带着重镇投降。 西晋司马炎果断派杨祜等三军前去镇压局势,必胜无疑。 本来就孤身一人,现在的情况更加严峻。 吴将军和陆抗如何才能打破局面?
一、蜀汉灭亡后晋吴对峙
三国之中,曹魏实力最强,而蜀汉、东吴则是凭借蜀道的艰辛和长江的天险才能够建立自己的国家。 同时,吴蜀两国大部分时间是结盟的,这让他们占据了些微的优势,偶尔还能反攻曹魏。 可以说,三个国家的微妙平衡就这样形成了。
然而,263年,这种局面被打破了。 蜀汉皇帝刘禅在巨大的军事镇压下投降了曹魏。 吴将陆抗曾率军征讨,试图整合吴、蜀之地抗魏,但以失败告终。 于是,三国的平衡变成了东吴独自面对更强大的曹魏。
两年后,曹魏内部发生变化,司马氏建立西晋帝国,但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曹魏灭蜀对东吴影响巨大
秦惠王时期,大将司马错曾说过:“得蜀则得楚”。 这一说法揭示了巴蜀对楚、吴的地理压制。 如今金已经攻占了巴蜀,地处楚吴之地的东吴已经处于地理劣势,西晋可以从长江以北和上游压制本来就弱小的东吴。舒。
好在东吴还有一位良将陆抗,在荆州苦苦支援。 毕竟长江流域有天险,西晋没有可乘之机,所以只能一边强化军备,一边寻找机会。 即便如此,东吴在实力和地理上都处于劣势,难以独自坚守。
蜀汉灭亡的第二年,吴末代皇帝孙皓即位。 起初,孙浩济民精简政务,一度被称为“令主”。 然后,没过多久,孙浩的嫉妒本性就暴露出来了,群臣都胆战心惊,终于灾难开始了。
272年八月,孙浩命西陵太守步蟾入朝。 步禅感到不安,拒绝做任何事情。 他干脆在重镇西陵投降了西晋。
八月,吴主攻克昭武将军、西陵太守布坎。 到了西陵,突然遭到禁运。 他认为自己玩忽职守,害怕受到诽谤。 九月,降城,遣兄弟子季、徐到洛阳称帝。 (司马炎)圣旨颁给禅,统领西陵诸军事……并封益都公。 ——《资治通鉴·卷79》
步禅的投降对于西晋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块馅饼,但是对于吴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早就有灭吴野心的司马炎,却似乎止步于升官,似乎并没有想到吴国国会因此而做出什么事情。
至于吴国,步禅的上级陆抗,统帅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等诸军,已经开始补救。
2、西晋面临着三方面的压力。 陆康如何打破局面?
(01陆抗筑围城,西晋支援)
听说步禅投降,处于劣势、先手失利的陆抗也不敢耽搁,连忙作出安排,派了左、吴、蔡三将,率领他们。西陵城外的军队。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吴军来时并没有攻打西陵。 相反,他们在西陵周围修建了弧形防御工事,从赤溪一直到老城。 包工头目陆抗天天催促,众将不解,要求攻打西陵。 宜都刺史雷坦言辞诚恳,陆抗无奈,只得命西陵。 将领们发现城池坚固,就老老实实回来筑城墙。
抵抗声闻,有日军命将军左毅、吴延、蔡功等人前往西陵。 他们命令军营从赤溪到老城建立更加严密的围困。 就好像敌人来了一样,大家都深受其害。 ——《三国志·武术第十三》
至于西晋,则是听说陆抗围攻西陵之后,才出兵的。 荆州刺史杨祜率主力攻打江陵。 荆州刺史杨钊赴西陵辅佐。 巴东监徐尹率水师从上游进攻建平(秭归)。 这个计策据说不错,可惜的是,第一支晋军杨昭的部队直到十一月才到达西陵。
此时吴国已经修好了外围防御工事。 陆抗亲自率军与杨昭对峙,并派水师琉璃与徐隐作战。 面对金军主力羊祜,陆抗只任命了孙治安使。 遵守长江南岸,张宪守江陵重镇。
十一月,杨钊到达西陵。 陆抗命公安都尉孙随南岸抵御杨祜,水师都尉刘礼抵御徐寅,反自将军军依托围攻。 ——《资治通鉴·卷79》
吴国的水师实力较强,而晋军的水师却较弱,所以谨慎对抗徐隐就足够了。 但名将杨祜率领主力五万人。 为什么只有大将张宪和孙尊留在江陵方向,而陆抗则独自率领主力前往西陵? 这不是火中取栗吗?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安排。
(02 战斗结局)
主线西陵:陆抗凭借自己修筑的工事与杨昭对峙。 不久,陆抗阵营旧臣于瓒投奔杨昭。 陆抗觉得于瓒会把吴军的实情报告给杨钊,杨钊肯定会服从。 于是,陆抗一夜之间就用精锐部队取代了彝族士兵防御的弱点。
次日,杨钊果然率军进攻彝兵原来的防御阵地,但失败而回。 很快,杨钊感到胜利无望,连夜逃走。 陆抗察觉到了,但被步蟾牵制在西陵城内,无法全军出击。 于是陆抗“击鼓告众”,给人追击的假象,杨昭君果然害怕了(昭君被吓坏了)。 此时,陆抗以轻兵追击,大获全胜。
赶走杨钊后,陆抗回身慢慢进攻巴肯,很快西陵城就被攻破了。 陆抗处决了步禅三部以及阴谋家和将领,并赦免了其余的人。
建平前线:果然,徐隐率领的晋水军很快被琉璃击败,徐隐退守巴蜀。
江陵线:为了避免江陵周边无险点可守的地理劣势,陆抗曾人工筑大堰拦水成湖。 羊祜出兵之前,想利用这个人工湖用船运送物资,于是他宣称要破堰通行步兵。 杨虎万万没想到此举会弄巧成拙。
如果积水时间长了,即使立即排水完毕,也还是一滩淤泥,行军肯定会困难。 因此,陆抗判断羊祜要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急令张宪破堰。 杨虎到达后,面临着江陵城北的泥泞湿地,物资运输十分困难。 直到战斗结束,羊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只得撤退。
272年12月,这场战斗以吴军陆路抵抗取得彻底胜利,收复西陵而结束。
(03 战斗状态)
事实上,在战争频繁的三国时代,这场战斗规模并不大,但后人对这场战斗的评价却很高。 早在西晋时期,陆机就曾在著作中将其父陆抗在西陵之战中对吴国的贡献称为祖父陆逊的夷陵之战。
这场战斗虽然距离很近,但夷陵之战吴蜀双方几乎调动了全部国军,对峙了近一年; 而西陵之战,据《晋书·武帝年谱》记载,双方的实力都是金军。 八万,吴军三万,杨祜主力五万,没有参战。 实际战斗只持续了1-2个月。
那么西陵之战又如何能与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相提并论呢?
事实上,就西陵之战中陆抗所展现出的名将修为,以及此战对晋吴格局的影响而言,这场战斗确实不亚于夷陵之战。
3、三国名将最终之战:如何变坏事为好事?
陆抗能够赢得这场战斗。 其实,有很多细节可以说明陆抗不愧为名将的赞誉。
首先,西晋的杨祜、杨昭在襄阳,离西陵很近。 陆抗为何能够重新占据上风?
不知道是他没有认识到西陵投降西晋的重要性,还是司马炎部署的兵力太晚了。 总之,巴肯在9月份投降了,而金军第一支支援军杨昭的部队却直到11月份才投降。 抵达西陵。
但就算司马炎没有意识到,羊祜也应该意识到,吴国不会甘心白白失去西陵这个战略要地。 孟达叛乱期间,司马懿不待指示,便率军迅速攻占上庸。
但现在杨虎已经驻守襄阳三年了。 他兵力充足,粮食充足,但正在等待远在洛阳的司马炎的命令(据《晋书·羊胡传》记载,或得知陆抗围攻西陵后,司马炎(下令)杨祜)率军南下之前,不得不说,杨祜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
与司马炎、羊祜的迟缓相比,陆抗敏锐地意识到西陵的重要性:荆州以南历来有大量蛮族。 东汉初期的武陵蛮族、三国时期的无锡蛮族,都表明了这些人的存在。 如果让西陵的缺口打开,让晋朝廷接触到他们,荆州能否守住还不确定。
若西灵盘被绑住,南山诸蛮夷皆扰乱,忧患难言。 ——《三国志·武术第十三》
因此,失去主动权的陆康迅速行动,充分利用了时间差。 吴军得知巴肯叛乱的消息后,立即赶往西陵城外。
结果,司马炎和羊祜的迟缓让他们失去了机会,而陆抗的敏锐却获得了他们已经失去的机会。
第二,陆抗为何围西陵而不战? 江陵是西晋三军中的主力。 陆抗为何一直盯着西陵?
虽然到达了西陵,但并不意味着吴军就能取得胜利。
试想,如果直接攻打西陵,金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如果到了西陵不攻下,吴军就会两面夹击,而晋军则可以内外配合步蟾。 如果真是这样,吴国必败。
面对这样的劣势,陆抗的做法是在西陵城外再建一座弧形“围”(围子,一种类似于现在城墙的防御工事)。 正是这个“卫”,对城市的改造发挥了作用。 缺点在优点中起着关键作用。
不仅将步蟾与金军隔开,不让他们相互通讯,避免吴军两面夹击,也为接下来与来历不明、实力强大的金军交锋,提供了额外的保障。
好在金军反应迟缓。 在筑城过程中,陆抗甚至还来得及试探过一次西陵,以安抚诸将。 等到西陵外围筑成的时候,吴军已经收复了失去的先头部队,但这并不意味着陆抗能够从容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吴军只有三万左右,而晋军却有八万援军。 主力杨祜率军五万攻克江陵,偏军杨昭率军三万左右攻克西陵,还有徐殷的水师。
但陆抗却选择以主力围攻西陵,与杨昭的部分军作战,却忽略了杨祜的主力部队。 究其原因,除了刚才提到的西陵重要性以及江陵即使落入金军也难以守住之外,还在于陆抗对自己所建的城池有着相当的信心。
江陵城兵力雄厚,无忧无虑。 敌若攻占江陵,则守不住,损失也微乎其微。 ……我宁愿放弃江陵,去西陵,但江陵会强大吗? ——《三国志·武术第十三》
第三,陆抗的名将受过良好的教育,善于构筑工事。
作为一名名将,除了整体的军事素养外,他往往还特别擅长战争的某一方面。 冷兵器时代,有很多善于利用工事来达到征战目的的名将,比如战国时期的廉颇,南北朝时期的王思政、韦孝宽等人。
陆康对于这方面也非常重视。 这一点可以从孙权时期的一段记载中得到印证。
公元246年,吴帝孙权赤乌九年,陆抗与诸葛恪转守。 诸葛恪到达陆远原来的驻地,发现那里的防御设施极为严密、稳固,易守难攻。 这件事让自负的诸葛恪非常羞愧,因为他的许多住宅都成了废墟。
当抵抗来临时,他们都修筑城墙,修筑城墙和房屋,住进桑果房,以免贸然败北。 当你进入村庄时,它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 ——《三国志·武术第十三》
参与西陵之战的几乎所有防御工事都是陆抗修建的:西陵城(永安二年,陆抗被任命为镇军将军兼西陵都督)、江陵城、 “围困”西陵城外,“围困”江陵城外。 人工堰塞湖。
他们来到西陵,不战而建围城,靠围城来对抗杨钊,而忽略了杨祜,因为江陵城坚固。 整个战斗中,陆抗修筑的工事发挥了关键作用,影响了战斗的走向。 。 这场战斗的最终结果证明了陆抗的信心是有道理的。
其四,羊祜常出奇谋,陆抗却出其不意地先敌一步。
当然,在这场战斗中,陆抗常常先敌一步,这也证明了他作为名将的修养。 比如于瓒投降时改变了防御兵力,当羊祜威胁要决堤时,他猜出了羊祜的真实意图。 与此同时,陆抗看出西陵才是敌人的真正目标,而江陵虽然兵力众多,但却是金军的诱虎离山之计。
这些都为陆抗一步步挽回劣势、赢得战斗奠定了基础。
总之,陆抗在战略处于劣势、失去先机的情况下,能够做出冷静的判断。 他不仅重新占据了上风,而且最终率弱小的吴军击退了杨昭,夺回了西陵,使得强大的晋军无功而返。 可以说,陆抗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不亚于任何一流的将领。
四、战后形势:晋吴对峙又持续8年
堡垒常常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更不用说弱者的内部灾难了。 虽然西陵只是一个边陲小城,但正如陆康所说,西陵的关键不仅仅是西陵本身。
西陵距离夷陵很近,夷陵之战的发生地就是这里。 南边不远是荆蛮,西边是巴蜀之地,北边很近襄阳,东边是江陵。 城市及东吴腹地。
江陵地势平坦,四通八达。 它一直是不可战胜的。 南北朝时期曹操追击刘备的先例以及后来的后梁灭亡都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历代吴政权若想保卫荆州,都会在江陵之外构筑纵深的防御。
现在东吴无法占据巴蜀土地,而江陵以北则是西晋帝国的领土。 因此,西陵和宜都(夷陵)几乎是江陵之外最重要的据点。
也就是说,西晋如果占领了西陵,也将消灭荆州的一个重要据点。 考虑到西晋帝国与东吴的实力差距,如果南下与荆曼相连,顺流而下,荆州易主甚至灭掉东吴,提前实现统一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是司马错一开始的想法,也是刘备所做的。 但现在,一个既没有司马错的秦帝国,也没有刘备的蜀汉帝国的优势摆在了西晋帝国的面前:吴希陵督军步蟾主动投降。 西晋帝国不但没有发生任何流血事件就占领了西陵,而且还有一个长期负责人。 步蟾,西陵军老将。
如果西晋认识到这一点,那么秦将司马错和刘备所描述的在夷陵之战中无法实现的战略构想就会在司马炎和羊祜手中实现。 即使不能一战败吴,西晋至少也能提前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
司马炎并不完全平庸,羊祜也被誉为军事家。 然而,无论是幸还是不幸,司马炎和羊祜都没有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一点。
但陆康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不断地思考。 陆抗尚书临终前说:西陵和建平不仅仅是两座小城,而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地方。 同时,这两个地方又靠近敌国,受到西晋王朝从两个方向的觊觎。 如果敌人突然到来,国内就很难救援了。 于是,陆抗要求增兵整编,加强西陵的防御。
西陵和国都建平都处于下游,受到敌人的攻击。 如果敌人下游的划船突然停止,我们必须依靠其他部队来拯救县城。 这是国家安全的一次机会,不是侵占领土造成的不小的伤害。 ……使者们总共有八万大军。 他们保存所有的工作并相信他们的奖励和惩罚。 韩、白虽然复活了,但也没有什么招数。 ——《三国志·武术第十三》
虽然陆抗言辞诚恳,表达了对国家的赤子之心,但孙浩却很怀疑,没有理睬他。 几个月后,陆抗病逝。 尽管如此,陆抗还是继续为吴国生活了8年。
子玉说
此战之后,出现了一段著名的“阳陆渡”时代。 孙浩的鲁莽行为和司马炎伐吴的犹豫不决,使陆抗和羊祜都对背后的帝国深感忧虑,分别于274年和278年郁郁而终。 此战的两位主将陆抗和杨祜并没有等到中国统一的那一天。
随着陆抗的死,三国时代的彻底结束,三国时代的精彩对决已经成为过去。 西晋的迅速衰落,让三国时代更加被后人怀念。
陆抗因此被称为“三国最后一位名将”。 西陵之战成为陆抗的绝唱,三国名将的最后一战。
文/子雨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卷七十九》、《三国志·吴书第十三》、《晋书·武帝纪·列传第四》
如果您与维权骑士签订了合同,任何侵权行为都会受到追究。 图片来自网络,已被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3093.html